变形金刚:流行文化品牌的传奇
黄东华 网络
确的商业定位到文化变迁的营销方式,在《变形金刚》的销售过程中,你会看到一条明显的商业链在延伸,它的每一步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而且每一步都能保持高效;

2009年6月,当电视版《变形金刚》故事已经成为二十年前的古董。真人版首部曲已经不只不觉间成为止于两年前的琐忆后,“奇奇卡卡”的变形声音再次在世界各地的影院里响起。一段横亘数十载的流行文化风潮再次回涌,伴着林肯公园的歌声,让银幕下的人群变得无比狂热躁动。
 
 
我对于动画片《变形金刚》的回忆是从87年开始的:当年电视开播《变形金刚》的时候,我们都会雷打不动地守在电视机前面。在学校里,最值得炫耀的就是能把变形金刚的不干胶贴满作业本的封皮,还有在教室里相互扮演“擎天柱”和“威震天”,一面打闹一面摸似“奇奇苦苦卡卡”的变形声。
 
如今再来看《变形金刚》心情已然不同,但激动和兴奋一如当年,记忆深处的变形梦想,再度被搅动。
 
时间回到1983年,当美国的孩之宝公司到日本寻求当时一种并不成功的玩具合作开发权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一个商业奇迹的发生。这样说倒不是因为这种玩具本身具有市场魅力,而是美国人带来了一种全新营销方式。
 
这种方式整合了文化和商业的资源,使之形成完整的商业链条。在此之前它已应用于市场商业运作,从披头士到迪斯尼屡试不爽,并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形成了完整的商业营销理论。再加上日本顶级的动画制作工艺,于是就有了一个玩具市场上的销售奇迹——《变形金刚》。
 
《变形金刚》是个怪物,它被当做文化现象接受和讨论,人们很轻易地就遗忘了在文化引导下产生的大量购买行为。它又是一种成功的模式,在文化和市场上都有着巨大的收益,其影响力甚至波及至今,电影的热播再次验证了《变形金刚》效应的生命力。
  
只因为:作为一个商业电影品牌,《变形金刚》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变形金刚品牌变迁记


变形金刚是何时诞生的,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论。据介绍,美国人认为《变形金刚》应该诞生于1984年,而日本人则认为是1983年,因为变形金刚的最初原型设计来自1983年的日本。在1984年变形金刚在美国推出之前,日本曾有过一部机器人动画片,主角是一群可以变换为汽车、飞机形状的机器人,设计公司推出了两个系列玩具,并没有制作相应的动画片。


早期设计始终在强调驾驶员,能够变形的机器人不过是驾驶员操纵的机器,以致市场魅力大打折扣。这时候美国孩之宝公司主动找上门,终于促成这一商业神化的推向市场。


孩之宝公司挑选了两个系列中一些出色设计,分为两派机器人创作故事,在1983年底悄悄推出了重新包装的玩具产品,变形金刚就此诞生。


但是,光有产品不足以取得市场的成功,产品推销才是《变形金刚》这一商业神化的精髓所在。实际上,孩之宝在启动《变形金刚》项目之前,早已依靠销售《星球大战》玩具大发其财。孩之宝始终坚持先有玩具后有动画片的商业模式,于是有了动画片的想法。1984年初,孩之宝公司播出16集动画片《变形金刚》的第一季,立即风靡欧美。


1987年,《变形金刚》登陆中国。此前,美国人曾对中国市场做过缜密的调查,认为中国人在孩子身上敢于花钱,存在一个潜在的市场。再加上上海音像资料馆和上海电视台的高质译配,终于使其在中国一炮而红。据了解,当年《变形金刚》登陆中国是采用“送给”的方式,电视台不用支付播出费用。然而,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动画片热播的同时,孩之宝不动声色地从中国赚走了巨额利润。


在动画版《变形金刚》播出后,有关部门很快注意到了其针对性极为明显的商业动机,于是,演变出了后来的禁播事件。但为时已晚,《变形金刚》已经完全征服了中国的消费者准确的定位

 

变形金刚》在商业上的成功,首先是准确的商业定位。“无论是汽车机器人还是动画片《变形金刚》,美国孩之宝公司对其商业对象都有相当准确的定位,那就是瞄准商业市场中占有巨大份额的儿童市场而制作出符合儿童心理的系列产品。”

 

美国孩之宝公司在拍摄动画片《变形金刚》之前预先推出了造型新奇、可爱甚至具有魔幻色彩的机器玩具,符合青少年追求时尚新奇生活方式的心理,为动画片的“预演”造成一种审美期待。在此基础上再设计并制作的动画片《变形金刚》获得了成功。最近几年持续的《哈里·波特》热成功的原因也在于此。

 

《变形金刚》与那个时代很多描写机器人的节目不同,在《变形金刚》中机器人并不是人的奴隶,每一个机器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体,具有鲜明个性与追求自由的思想。孩之宝公司将机器人大致分为两派,一派称为汽车人,主要由一些热爱和平的越野车和卡车组成;而对立者霸天虎则是一些能够变形成手枪、飞机等军用装配的机器人,双方为了能量块纠葛相互战斗,战斗从变形金刚的老家塞伯坦星球打到地球,之后更扩大到整个宇宙。

 

从《变形金刚》角色设计上不难发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反战情绪的痕迹,代表邪恶的霸天虎一律是军用装备,而对抗者汽车人则强调民用性。

 

《变形金刚》高明的商业宣传手段

 

从动画到玩具,《变形金刚》玩的是一种典型的文化变迁的营销模式。

 

所谓文化变迁就是用新的文化产品影响市场,消费者先接受文化产品和文化偶像,使之变成一种爱好,从而产生购买欲望,形成最终相关产品的消费。“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一种奇妙的现象,就是商家在用一种产品来促销另一种产品,最终两种产品都获得了成功。促使消费者进行自主消费或者是连锁消费的行为,就是这种销售方式的高明之处。”

 

正确的商业定位到文化变迁的营销方式,在《变形金刚》的销售过程中,你会看到一条明显的商业链在延伸,它的每一步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而且每一步都能保持高效;而在销售端,消费者却是目的性不强的,他们主动进行购买行为,就好像《变形金刚》是一台自动售货机,可见其商业运作手段之娴熟几乎达到一种恐怖的程度。

 

在这个过程中,《变形金刚》动画片的制作水平起到了关键作用:

 

1. 栩栩如生、优美新奇的形象。《变形金刚》创造出日常生活中几乎见所未见想所难想的人物和事物。比如,冷峻的机器人、天马行空的太空生活等等。

 

2. 科幻之诗意的审美再现与想象,极大满足受众的好奇心理并形成新鲜刺激的画面欣赏效应。动画与科幻题材结合,可以实现其他题材的影片所无法达到的审美目的,具有画面更生动精美写意自由的特点,可以驰骋想象力而不受拍摄场地、天气等的限制。

 

3. 以情动人至关重要。《变形金刚》具备成为经典的必备要素,主题丰富深刻,如反思科技进步与人类文明的意义;具备时尚开放的因子,如反恐、环保等问题;具备对人性至纯至美性格的肯定和推崇:追求正义、进步、团结、友谊。

 

4. 科幻作品潜力无穷。1818年,年轻的玛丽·雪莱推出了具有恐怖气氛的浪漫主义小说《弗兰肯斯坦》,一直以来被誉为西方第一部科幻作品。书中塑造的怪人本是想象出来的科技产物,现今演变为有关克隆人的热烈探讨。凡尔纳早在十九世纪中期完成的科幻系列,比如登月神话、海底探险、环球旅行,不仅丰富了十九世纪人们阅读生活,而且培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对科技的追求和热爱,凡尔纳原来的科学幻想大部分都已经美梦成真了。经典科幻作品几乎都被搬上影视,一直被乐此不疲的热爱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着不断的改编和上演。

 

组合的销售方式

 

最后,孩之宝公司用组合销售的模式完成了其对《变形金刚》营销的完整商业链条的构建。“孩之宝开发《变形金刚》就是为了销售玩具,至于动画片,美国人无非就是将玩具广告制作出情节罢了。”一位玩具迷对记者吐露他对美版《变形金刚》的看法。

 

《变形金刚》整个系列重点市场就是美国和日本,这与孩之宝和原创者的背景不无关系,与其他动画片玩具派生品不同,《变形金刚》的玩具引入了诸多成功设计。每个正版的变形金刚上都有一个热感派别标志,玩家只要用手指摩擦标志就能显示出变化色彩的汽车人和霸天虎,这大大增强了玩具的身价和乐趣,同时也加大了盗版难度。几乎每一款变形金刚玩具都对应发行过美国版本和日本版本,这也是后来变形金刚爱好者收集的重要区别。

 

最初两种版本的外型和变形装置设计大体相同,但是孩之宝更在乎成本控制,越来越使用一次性压铸部件,而且车轮也开始用塑料替代橡胶。更体现孩之宝商业谋划的是组合模式,在之后上映的第二季49集动画片中,组合成大合体机器人成为了流行模式,大力神、大无畏、守护神、飞天虎、混天豹等相继登场,前后出现超过15个组合体,每个组合体又由五六个小变形金刚组合构成,一下子扩充了变形金刚玩具的产品种类。同时组合模式又促进了销售,毕竟要想组合就得分别购买若干个小变形金刚。李国峰说,产品线长实际是孩之宝的劣势,但组合模式让所有的产品有了关联,使消费者的购买变成了系列行为,形成了《变形金刚》成功的最后一个因素。

 

从动画到电影留下诸多思考

 

如今,电影热映,当年那一代变形金刚迷再次被招进电影院重温旧梦,为电影版《变形金刚》贡献巨额的票房。电影的成功中,不能不说有动画和玩具的功劳。不知道孩之宝公司是否能在这最新一轮变形金刚狂潮中获得效益,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变形金刚的影响会不断地延续。

 

1、故事:百变不离其宗的正邪对立

    

2、场面:无与伦比的终极银幕奇观

 

3、银幕之外的铺天盖地(当然,银幕上的植入也是无孔不入)

  

  

从商品营销的角度看,经过几十年前电视版的热播,再加上那每隔一段时间便以动画大电影推波助澜后。到今时今日,真人版的电影《变形金刚》系列已经进入了商品的成熟期。如今看来,2007年暑期的该系列首部影片可视为其导入期和成长阶段。商品本身之好坏和与其他影片的差异,是第一位要解决的难题。

  

当时,宣传的重心也落在了超越以往的同类影片的技术效果上。那些前所未见的爆破画面,长镜头下不断出现的机器人变身场景,人与机器之间的大战都使得影片成为了洪荒巨兽级别的科幻巨作。因此,那个时候的宣传重点着力刻画影片本身如何优秀,也即是商品本身的品质有多么卓越之上。

  

 而如今,当这部续集到来之际,影片已经成为了一个处在成熟期的商品。自信持重,不畏劲敌。其宣传的卖点既不是价格的变迁(你指望当今中国影院的票价发生变化?抱歉,这不现实)。也不是这部影片的本身品质(到了今天,由于首部曲的成功这个系列就算是再烂也有人去看)。那么,抽丝剥茧之后,一切重点就落在了影片的营销渠道之上。国内的电影市场历来一体化程度很差,观众常常面对良莠不齐的影片,带着避害的心理进行着不得已的择选。

 

但是,回想起首部曲在华语地区的火爆,和迅速的落下帷幕的遗憾(内地只上映三周,却拿下2.7亿的票房)。这一次的百花齐放可谓不俗:衣裳服饰的视觉化联手;搜索引擎门户网站上随处可见的动态FLASH和广告;以车迷的形式自发组织“山寨大黄蜂”招摇过市;以及在影片中用横切R8的挥金如土上演暴殄天物的震撼……它们都在去应和着老贝网站上那一段段惊为天人的视频做前瞻,让这个世界,在躁动中开始迎接新王者的驾临。

  

当一部电影,看似不经意,却已经在你身边铺天盖地的存在时。这种胜利,便是营销者们的无比准确的谋略手段使然了。当做为商品的变形故事,在首部曲通过优秀的品质攻下人心后,这一次的渠道渗透战术便无可比拟的正确了。

  

这不得不说,是一次商业行为的完美运作。和对于华语电影的言传身教式浸染。
 

 传奇:流行文化不死?
    
  
除了变形金刚,世界上有千百样的商品在没日没夜出没于市场。没有东西不会过时,但是,这个机器人看似冰冷的故事却依旧,在继续着它的奇迹。
  
它可能过时,却永远不会过气。
  
《变形金刚》真人版电影,就在用近乎神迹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上演着流行文化不死的奇迹。当然,除去亚洲区(抱歉,日本除外)的狂热和北美的前景看好,欧洲正在重新扫除第一部的票房阴霾。当70,80年生人的这些中年观众成为了消费的主力时,这个童年梦的另类模样,正在渐渐清晰。
  
这个系列电影,与几十年后依然被在K歌时最后引发合唱的老歌,土得掉渣却看上去亲切无比的“插卡式”电视机游戏,卷起裤管便当作足球抬腿一脚的任何物件一样,是不会过气的玩意。
  
你需要清楚的是:这个必然到来的胜利,不是二十年前,把这一切当作梦想的人们之怀旧的胜利。而是二十年后的今天,以“变形金刚”这个品牌为生的一批人的胜利。他们把变形金刚,变成了如今的这般模样。你在第一部时感同身受的激动不已,在第二部时,应该晓得有些东西已经远离了自己。
  
当它已经不能怀旧,当它已然不是最好,当它已然不能站在世界之巅,却已经收到追捧时。你清晰的听到了一个声音,告诉你一切可以就此尘埃落定。你知道,你却不愿承认:到今日今日,变形故事已不能怀旧,只是商品。且是完美的商业电影,无可挑剔。
  
那么,在2011年。你如果再次见识这个品牌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冷静的看着一切走过,清楚不再激动为哪般呢?
  
 可你为了圆这个梦,竟然大度的为不好玩的银幕冷笑话痴痴发笑;可你为了圆这个梦,竟然疯狂为一堆铜铁组成的大家伙打群架激动不已;可你为了圆这个梦,就那么看着当红炸子鸡希安·拉博夫和地球上最火辣的女人梅根·福克斯,什么都带就不带演技的激动状对着镜头念台词。可你为了圆这个梦,最后偏执的把这个东西有多好,说给你认识的每一个人听时。你的狂热为何?你的激动为谁?你的追随又为那般……
  
可你知道,哪怕这个世界都不理解,你依旧会如此。
  
只因为它是变形金刚,仅此而已..
CIO之家 www.ciozj.com 公众号:imciow
关联的文档
也许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