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的2009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邹高

 

个男人像台湾第一首富郭台铭那样有钱、有个性、有桃色新闻,要不成为话题之王也难。

  花甲将至,迎娶了美丽的舞蹈女老师,新诞可爱小千金,苦战几十年开创鸿海帝国的这位“代工之王”的退隐生活不到半年,又回到这刀光剑影的江湖。

  然而,即使在这个充满麻烦的7月,郭台铭也会清晰地知道,他如今正面临自己最大的使命--如何带领鸿海帝国走出产业困境,走向转产和升级之路。

  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台湾IT代工巨头和内地企业之间的巷战真正开始了。

  是非恩怨

  7月16日,因为弄丢一台苹果iPhone手机样机,富士康深圳的员工孙丹勇于凌晨跳楼自杀,一经媒体报道即引发震动。关于员工是否受到环安科科长殴打和拘禁,种种传言和猜测让富士康再次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与郭台铭有官司纠葛的原《壹周刊》女记者臧家宜也于此时通过博客对外公布--郭台铭因为巨额偷税事件在美国被举报,若被美国政府认定为恶意逃税,将按3倍金额处罚,届时,总资产约800亿元台币的郭台铭将面临破产。

  跳楼事件的真相扑朔迷离,郭台铭的态度倒让外界感到有些意外--他指示下属“人家是个农村出来的孩子”,要求公司从优做好善后事宜。对媒体的态度也罕见地合作,多位记者都见到了当事人--殴打、拘禁孙丹勇的嫌疑人、环安科科长顾钦明,而且还看到了由该公司提供的事件经过录像带。

  这的确令人意外--个性强硬的郭台铭素与媒体关系恶劣,在台湾,就曾对批评指责他的媒体动辄以诽谤诉讼威胁。2006年,当内地《第一财经日报》刊登一篇揭露富士康员工“遭受血汗工厂待遇”的报道,鸿海集团立刻向当事记者索赔2000万元,并对记者的上级要求1000万元赔偿,还通过法院迅速冻结了记者的私人财产。虽然最后以和解收尾,也让大陆媒体界感受到“郭老大”的枭雄做派。

  然而,随后被与之有积怨的女记者臧家宜博客曝出的“巨额逃税”事件就让郭台铭十分光火了。鸿海的公关表示不愿再对臧家宜的言论回应,继承了郭氏风范的鸿海内部主管则痛骂,“都已经半只脚踩在监狱里的人(指臧家宜)了,再告她只是浪费,根本懒得理。”对此,臧家宜声称对鸿海已提出民事诉讼,求偿100元台币,法院已经受理此案。

  臧与郭二人的积怨由来已久。2007年,这位《壹周刊》的前记者为郭氏写传记,涉嫌对郭台铭进行敲诈勒索,后被郭台铭报案。目前,官司已接近尾声,法院将对臧家宜作出判决。

  虽然,臧家宜的人品和职业操守在台、港两地颇为人所诟病,然而,此次她所曝光的巨额逃税案却似乎显得有所依凭:除了提供受理律师的姓名,臧家宜还声称,郭台铭两位离世的至亲太太和弟弟在美国的社会保险号均没有死亡记录,一直都有大量经济活动。

  据《21世纪经济报道》驻美记者的调查,举报人在美国举报的罪名是郭台铭及其家族逃税。据对方整理的公开数据,1999-2005年,郭台铭取得的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共计38亿美元左右的收入。按美国法律,如果拥有美国国籍,或者具有双重国籍,或者拥有在美国的永远居留权(未入籍),其在全球的收入,就均属美国国税局的征税范围。

  自上个世纪80年代,郭台铭夫妇和其兄弟开始到美国注册办公司。有人士称,郭氏家族早已移民美国。举报者和臧家宜称查到了郭台铭夫妇和其弟在美国的社会保险号。

  一切是非的关键点是:郭台铭及其家人是否已加入美国籍。因为拥有社会保险号不足证明郭台铭有向美国政府交税的义务。然而,一旦属实,郭台铭会遭到美国国税局前所未有的严密调查。这个号称“美国最令人闻风丧胆的政府部门”将铺开天罗地网,追寻一切可疑的信息。

  两年前,直销五大巨头之一的仙妮蕾德董事长陈德福就因家族恩怨,被身为财务总监的妹妹举报逃税,成为过去10年中台美双重国籍商务人士金额最大的逃税案。美国国税局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秘密调查部门,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及日本、欧洲各国取证,并最终使陈氏夫妇在法庭上承认偷税和进口关税诈骗罪行,二人分别被判在联邦监狱服刑、缓期服刑2年等刑罚,并自愿支付税款、罚款及滞纳金合计约9980万美元。

  国籍不明的郭台铭是否会成为下一个陈德福呢?

  拔萝卜带泥出来的,还有鸿海在美国的33起诉讼官司。这些在美国的诉讼案件,也被举报人举报到“台北地检署”,称“鸿海科技集团未有达到向股东公布其在美国的数项重大诉讼事宜,涉嫌违反台湾地区的《证券法》”。依据举报人所举报的,“鸿海科技涉有背信、诈欺、违反证交法等刑责”。

  林林总总的迹象表明,巨额逃税案的举报人并没有掌握到任何关于鸿海和郭台铭的未公开信息,所以,几乎不太可能是接近郭台铭的核心人士。更多的证据表明,这更像是一起出于私人恩怨的报复行为。

  这一次,“万劫不复做恶人”的郭台铭将如何渡过这场个人危机呢?

  重出江湖

  对郭台铭来说,这个7月并不是唯一难熬的时日。

  8年前鸿海正如日中天,郭台铭曾对外放出2008年就退休的豪言,两年前风光正好,他也再度强调--如果鸿海营收达到2兆台币,他“就要走了”。但遭逢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多年来一直高速奔跑的鸿海业绩增速放缓,股价一蹶不振,本属意“含饴弄女”的郭台铭不得不半年后重新出山,再次坐镇“第一线”,指挥降薪、裁员和鸿海帝国的布局大调整。

  已有一子两女的郭台铭视鸿海为自己“最看重的儿子”,他透露现在自己每天工作大概16个小时,“没有礼拜六、礼拜天,最多是礼拜天打场球,可是还是一面打球、一面开会。”自2005年起,身为董事长的郭台铭只拿象征性的一元台币年薪。如今公司面临危机,鸿海的高层干部们也只得跟随大老板不拿薪水,年薪在80万以上的则自动减薪。

  为提振股东们的信心,鸿海在4月16日提前召开了股东会。一向个性倨傲的郭老大一改往日的姿态,一上台就对股东又是鞠躬又道歉,并信誓旦旦地开出3张“支票”:股价不回来,他就不退休;今年营收要比去年增长3成;跨入软件、生技、节能产业。郭台铭向股东们保证:鸿海,还有黄金10年!

  郭台铭也坦承,今年增长3成是很难实现的目标,相当于“每年要生一个25岁的孩子一样”,不过既然口号已经喊出去了,收不回来了。他和部下们只有拼命赶,“现在每天都在开会”。

  惨淡年代,最稀缺的就是信心。郭台铭这幕在股东会上演出的强硬又谦卑的“独角戏”最终取得了他预想的效果--8家外资券商中有5家将鸿海评为“买进”,两家“中立”,只有一家“看衰”。

  多年来,以IT硬件代工称霸世界的郭台铭一直对所谓的“研发和技术”嗤之以鼻。毕竟,鸿海帝国正是以过硬的成本控制和规模效应将代工做到极致,获得了每年30%的成长速度和惊人利润。然而,金融危机下的西方大客户需求的疲软,海外订单的减少,迫使这位专注于产业链下游的“代工之王”在生产线迁徙的传统方案外,不得不重新考虑鸿海的转型。

  郭台铭已宣称公司将迈入“科技的鸿海”时代。公司在内地和台湾建设多个研发中心,在集团大裁员的背景下,仍然以3%-5%的速度招募研发人员。公司将瞄准中国的内地市场,生产直接供应大陆消费者的笔记本等IT产品。

  “未来鸿海有一部分很大的收入,就来自专利收入。这是鸿海要转型至‘科技的鸿海’重要的部分。”

  “代工之王”间的战争

  吞噬走鸿海订单的,除了全球经济衰退外,还有一只可怕的老虎。

  近几年来,同处一城的另一个靠自我奋斗起家的穷小子--比亚迪的董事长王传福正以平均低20%的价格优势抢走郭台铭一个又一个全球大客户,其中包括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松下……

  早在2002年的时候,比郭台铭小18岁的王传福曾到台湾拜访过郭台铭,并恭恭敬敬地提出去他厂子参观学习。令郭台铭做梦也没想到的是,仅仅几年内,这位大陆小弟迅速“克隆”出与富士康近乎相同的手机代工产业链,成为富士康最难对付的劲敌。

  到2006年,富士康觉察到某种不对劲:自己赚钱的产品,比亚迪在短时间内就能跟进;而同时,比亚迪在订单报价上总是如影随形,每次报价都比对方低一点,使得富士康吃尽苦头,大订单不断流失;富士康的内部系统也检测到,一些系统文件被传送到比亚迪那里。郭台铭曾公开指责,比亚迪挖走富士康400多名干部,使得富士康蒙受数百亿美元的损失。

  是可忍,孰不可忍。一怒之下,郭台铭以窃取商业机密为由将比亚迪告上法庭。双方交锋至今3年,官司看似胜负了然,也曾成功阻挠比亚迪香港上市,但最后除比亚迪几位员工入狱,最终定论无果。而且,每到重要关头,比亚迪总能化险为夷,从容脱身,并于去年底对富士康展开了反击。

  让郭台铭更为火冒三丈的是,正当鸿海与比亚迪大打出手的时候,远在大洋彼岸的巴菲特去年9月宣布以2.3亿美元买入比亚迪10%的股权。受此消息刺激,短短的4个交易日内,比亚迪股价上涨60%,旗下子公司比亚迪电子更是上涨超过100%。今年5月2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召开的年度股东大会上,巴菲特甚至让还没有出口到美国的比亚迪汽车上展厅大秀一把。一夜之间,王传福的名字在华尔街流传开了。

  怒火中烧的郭台铭隔着太平洋向“股神”发出咄咄逼人的控诉:“巴菲特一直标榜只投资有诚信、长期经营的公司,为何要投资窃取商业机密的比亚迪?巴菲特敢不敢驾驶比亚迪汽车上下班?巴菲特是用何种专业知识判断比亚迪的潜力的?”继而,他干脆宣称:这个世上根本没有什么股神,大家不要上当!

  郭台铭的指责声刚落,比亚迪股份随后连续3天股价一路狂飙。其中,5月4日涨13.7%,次日涨9.9%,5月6日再涨13%。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鸿海一路的跌势。

  让郭台铭胸闷的,还有对深圳政府地方保护主义的不满。富士康固然是深圳经济的重要力量,比亚迪更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企业,王传福本人则是深圳的人大代表。个中微妙,使得富士康后来选择在香港打官司。

  自2007年起,富士康陆续从深圳龙岗迁往内地昆山、武汉和山西。2008年年底,郭台铭亲自坐镇深圳,指挥迁徙大军。有人士指出,这固然是出于降低劳动力成本的考虑,同时也部分出于对深圳方面没有公平对待的不满,并且,他们从内地地方政府获得了较有利的优惠条件。

  “阿里山的神木不是一天长成的”,这是郭台铭对自己成就鸿海帝国最美妙的注解。阿里山的神木,当然不会在一天内被超越。

  谁是明日的赢家,谁将是明日的代工之王。或许,就在这个2009年埋下关键的伏笔。 (南方人物周

相关文档推荐

浙江省智能计算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PDF

1744026825  1.55MB 116页 积分6

2025年中国互联网营销市场研究报告.PDF

1744026792  1.57MB 31页 积分5

质量大模型及其在接口测试场景下的实践.PDF

1744026767 李庆泉 2.18MB 21页 积分5

基于GenAI的混合云智能运维实践.PDF

1744026734 周彩钦 2.29MB 23页 积分5

2025国产AI机会正启字节生态篇.PDF

1744026696  2.73MB 23页 积分5

AI ChecklistQUNAR测试域结合AIGC提效实践.PDF

1744026643 崔宸 2.73MB 30页 积分6

大模型驱动的多智能体协同初探.PDF

1744026614 钱忱 2.76MB 32页 积分6

AI辅助测试开发端到端研发提效.PDF

1744026576 刘鑫 2.79MB 38页 积分6

基于eBPF和Agent构建LLM训练推理优化体系.PDF

1744026503 向阳 3.06MB 40页 积分6

多模态文档大模型MPLUG DOCOWL.PDF

1744026457 徐海洋 3.1MB 54页 积分6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