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的新姿态
网友 网络收集
最近,郭台铭掌舵的鸿海集团宣布,将以子公司广宇为旗舰,搭配其与德国商业巨头麦德龙的合作计划,未来两到三年内在大陆投资100亿元新台币打造1万家3C连锁门店。郭台铭正在向外界展示一种新姿态,他不再只是台湾“代工大王”,还有可能成为内地“渠道大王”。
事实上,郭台铭年初以来做了很多与代工无关的事情。3月,投资1亿元新台币与讯联共同成立康联生医科技公司,切入生物科技;7月31日,鸿海投资1000万美元的《白银帝国》在台湾上映;9月,郭台铭又拿出几千万元砸进了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听说是看上了电子商务。
郭台铭转型无可厚非,但有一个问题,以前做代工的思维方式是:大规模低成本经营,而且这么多年他没干别的,就干代工,这种思维方式应该是根深蒂固的。而那些要进入的新领域,则需要完全不同的思维。59岁的郭台铭能灵活应对、发挥各产业的协同效应吗?如果他只是一个投资者,不用多虑。但如果是产业运作,那么,他就必须进入另一种境界。
一向以“铁腕专政”为特色的郭台铭,显然是要产业运作的。比如对于电影产业,他有着十分理想的规划,未来可以将内容产业与硬件制造整合,让“制造的富士康”变成“科技的富士康”、“数字的富士康”;对于电子商务同样也信心满满,他自称,e-commerce也好,云端也好,移动互联网也好,这三个都是富士康全世界的强项,“我们只是没有品牌而已。”
郭台铭对零售业,也是抱着极其认真的态度。他在鸿海旗下的内地公司富士康集团内部,成立了科技整合服务事业部,又称天马行步事业部,而该事业部的领军人物正是郭台铭身边的“红人”——蒋浩良。进军内地零售市场的计划还被冠以“万马奔腾”这样气宇轩昂的名字。
有一点是肯定的:郭台铭不想只做代工了。郭台铭1974年创办鸿海,最早生产电视机旋钮,之后进入模具、连接器,获得地位后,进入除了CPU之外几乎所有关键零部件领域,最终主导了准系统与整机生产。截至目前,它在主板、手机、数码相机、台式机等诸多领域,已是全球第一大代工企业,索尼、苹果、惠普、摩托罗拉等均是郭台铭的大客户。
2008年鸿海集团以总营收超过2.3兆元新台币,成为台湾最大集团,其在内地成立的富士康集团已经做了内地7年的“出口冠军”。郭台铭自己预计,鸿海今年的营收将达到650亿美元。今年以来,鸿海又在液晶电视、电子书、LED等新领域再获突破,比如承接了索尼北美液晶工厂,拿下了全球电子书代工市场80%的产量。在制造领域,鸿海的竞争对手已很难望其项背。
郭台铭是名副其实的“代工大王”,在这条路上他似乎已经走到了头。代工制造这个行业本身也到达了最顶峰,接下来便是下坡路。一种观点认为,硬件的重要性正在逐步下降。许多仍然被标榜为“高科技”的产品正在商品化,并且不再增长。比如,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产业的边际利润将缩小到最微薄的水平。
郭台铭也难逃此命运,以手机为主营业务的富士康国际(02038.HK)上半年运营亏损1900万美元;今年5月鸿海集团合并营收为916.69亿元新台币,环比衰退了2.9%,同比则衰退了11.20%,这打破了其过去数十年间创造的从未下滑的神话。郭台铭触到了行业的“天花板”,必须另谋出路。
但角色转换并非易事。内地3C连锁店的经营者给他算了一笔账:100亿元新台币约合25亿元人民币左右,用它开10000家店,平均每家实体店仅投入25万元人民币,这无异于杯水车薪,尚不足门店建设所需金额的10%。没钱怎么开店?有人不客气地斥之为“纸上谈兵”。其实,早在2003年鸿海集团就开始了内地零售的计划,但结果惨淡。旗下的数码捷豹已经销声匿迹,现在只有40个门店的赛博数码远没有实现当初500家门店的宏愿,鸿利多也面临被赛博数码整合的命运。
在零售业碰到的问题,在其他行业同样也会存在。郭台铭在转型之前,确实应该先转变思维方式,好好研究一下李嘉诚的成功之路。 (本文来源:IT经理世界 作者:陈庆春) 
 
 
 
CIO之家 www.ciozj.com 公众号:imciow
关联的文档
也许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