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的新门徒
网友 创业家

“怎么把科学家变成创业者?”

“我们一块来办所‘抗大’吧。”

2007年10月的一天,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对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说。当时,两人同为十七大代表,同住一所宾馆。

一位是国家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学术机构的掌门人,而另一位则是从这个机构里走出来最成功的创业者。他们那次的话题只有一个:“在中国,科学技术为什么不能变成第一生产力?”

1988年,邓小平提出了这个希望。20年之后,它还是路甬祥的一个心结。已经是21世纪了,不能再把“两弹一星”、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和王选的“激光照排”这些成果挂在嘴边吧。中科院直接控股的企业有500家之多,销售过亿的只有42家。其中,联想当然是老大,而排名次之的地奥集团年营收就不到20亿人民币。

这也是柳传志的一个心结。尽管他缔造了一个中国最有价值的IT品牌,自己又成功转型为“风险投资教父”。但直到今天,仍然有人不认同他的“贸工技”路线,不认为联想是一家真正的高科技企业。

其实,障碍和25年前柳传志走出计算所时几乎完全一样。“第一是机制,第二是观念,第三是企业管理人才问题。”柳传志对《创业家》说。

但再难也不可能比25年前更难。柳传志提出,联想可以为中科院下属院所的科研产业化进程出一份力,做一些“培养人的事”,这个提议得到了路甬祥的肯定。

2007年12月,中科院正式发文,成立“中科院联想学院”,其中最核心的“联想之星”创业CEO特训班,由联想控股主导。

路甬祥院长给联想的批示中,专门提到“要用‘抗大’的方式来办”。

当年延安的那所“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毛泽东当政治委员,28岁的林彪当校长。用正确的政治理念、“少而精”的内容、“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教学方法,硬是把一批批爱国学生变成了革命者,淹涟寺繁涑闪四艽蛘棠芙ㄉ璧木疾摹?o:p>

所谓“抗大”方式,就是坚持实践第一、需求第一。

这也正是柳传志想做的。发现那些具有商业敏感的科学家,以不脱产培训的形式,改变他们的观念,培养他们的商业能力,让他们变成真正的创业者。

这是一个没有先例的商业试验。将一群没有市场意识的科学家改造为创业家,由他们自己把手中的成果转化为商品,继而变为财富。

当然,联想控股扮演的将不仅仅是培训导师的角色,还将进一步成为孵化的温床,战略投资者。

如果成功,这些“革命火种”所点燃的,很可能就是中科院乃至整个中国科学界的“燎原之火”。中国也将诞生出第一批有原创性高科技的企业来。

2008年7月15日,“联想之星”CEO特训班第一期正式开课。

面对着台下从中科院143个项目中选拔出来的30位科学家弟子,素以目标远大著称的柳传志说的第一句话是:“这可能是历史上一个大事的开始。”

“少而精”

“联想之星”班要尝试解决的就是培养CEO的问题。这个班以什么为重心,到底让学员学什么?第一点是观念转变,第二点是创业和企业管理的基本技能

2008年6月,刚刚创办苏州纳维科技公司不到一年的徐科听到了“联想之星”CEO特训班招生的消息。当时,他觉得自己没戏。因为其所在的苏州纳米研究所新建不久,也没什么名气。没想到,“联想之星”项目组的常务副组长梁青刚好从嘉兴看项目回来,顺便到苏州工业园转一下,于是就把他给“捞”着了。

徐科和他的纳维科技是当时项目组跑了全国11个城市、36个研究所,最后征集到的143个项目源之一。

2008年初,“联想之星”已经成为公司的重点工作。联想控股专门成立了以副总裁曹之江为组长的项目组,王建庆、梁青、周自强等共同负责筹备工作。

中科院是个相当庞大的机构,有11个分院、84个研究所、1所大学、2所学院,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与其相关的企业加起来有近3000家之多。但最初的招生并不顺利,“我们给全院的各个院所都发了通知,结果只收上来三份报名表”,王建庆说。她是联想投资的首席管理顾问,“联想之星”一期的总教务长。项目组不得不改变策略,四面出击。

入围的项目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成熟度。“本身是过了实验室小试甚至是中试,过了小试意味着技术本身是成立的,而过了中试就是具备批量生产的能力了,甚至已经有一些成品,经过客户检验适应的。”王建庆说。

接着,联想投资的投资经理们和外部专家顾问开始介入进来,根据“事在先人为重”的原则,判断项目的应用前景和市场空间,基本会圈定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环境工程、生物医药等几个朝阳行业。然后看项目中有没有人愿意牵头出来创业。经过这两轮深入调研后,143个项目最后只剩下34个可以进入面试环节。

“人的方面,我们强调两点,一是他有没有很强的愿望要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做成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动机死拉活拽都没用;二是看这个人能不能跟别人合作,如果这个人没有心胸,不能改变自我,没有学习改变的能力,那他就很难把企业做大。”柳传志说。

中科院化学所的学员宋延林清楚记得,在最后的面试中,柳传志只提了一个问题:“你是不是真的想创业?”

相当一批项目被淘汰掉。原因就在于:科学家在幕后坐镇,学生来当公司CEO,操纵大局的人并不愿现身前台。“这个事到后来一定是行不通的,我们在这方面有过多次的教训。”柳传志将之称为“最可怕的方式”,但这恰恰也是科学家办企业最常见的方式。

最后通过的30名学员,基本上集中在30~45岁之间,除了2人来自与中科院合作的企业,其他都是博导。有18个学员创办了企业,另外12个是课题组的负责人。这恐怕是中国平均智商最高的一群创业者。

联想究竟能教给他们什么?

直到2008年6月,招生已经接近尾声,此时王建庆还没有想明白这件事。她刚开始是按照商学院的模块化设计,即战略、财务、管理、营销等课程,柳传志听过汇报之后感觉不妥,但他并没有指出具体该如何修改。

王建庆曾是大学数学老师,1996年加入联想。她以前负责过联想管理学院的工作,在人力资源体系、企业文化建设和干部管理上拥有丰富的经验。

她找了5家被联想投资投过,最后取得成功的高科技公司进行深度访谈,“我就问他们最早的时候,你最发愁什么事?然后哪个阶段你发愁什么事?然后一个一个地问,问完了以后,把他们的东西归纳整理。”每家都有过非常痛苦的时候。科大讯飞的刘庆峰是学生创业,又是联想投资的第一个项目。因为是在其孵化期就过早进入,结果不得不从头教他怎么做管理,又反复调整商业模式。而另一家做锂电池的星恒科技,联想投资2003年投的,先后换过3任CEO,才步入正轨。

最终,项目组确定了一套按公司发展阶段进行教学的课程设计,将公司的发展分为:创办期、验证期、生存期、成长期、扩张期5个阶段,其中着重的又是前三个阶段。“对于高科技创业企业,验证期其实是最难的。就是验证我这个商业模式能不能走通,我的技术能不能被接受,卖出去的回报能不能覆盖掉成本,毛利够不够?”

CIO之家 www.ciozj.com 公众号:imciow
关联的文档
也许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