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不知道云计算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是做IT的时代里,各家IT公司基于各自对于云计算的理解,纷纷用产品祭出自己的“杀手锏”。一时间“云”令人眼花缭乱,令人目眩神迷。
从 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PaaS (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到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从公有云到私有云,尽管在国外,亚马逊、谷歌带来的云浪潮风生水起,但在国内,考虑到安全等问题,CIO对于云计算的应用还略显保守。
云服务安全吗
云计算平台实现关键点在于,第一,云必须运行在网络上,必须是宽带网络,而且越宽越好。第二硬件匹配,我和台湾广达林百里先生聊过,他们现在硬件都是积木化的应变,以后不是说买一个刀片机,而是买一个小盒子,我这盒子里装一个CPU,剩下99个全装成硬盘,哪天不需要就把硬盘拔出来,装CPU。系统软件或者云的操作系统或是云计算平台也是可以积木化的。
构建云计算平台的关键是如何让系统去管理一万台甚至十万台服务器。这就跟管理一万个人,十万个人的公司是一样的。比如高效可信的管理传输,动态负载均衡存储管理,必须有分层结构,不可能一个人管一万个人,必须分成好几层等等,其实让机器管机器和人管人从原理上是一样的。
很多人都会谈到云计算安全问题,云计算服务怎么去推广,考虑到数据的隐私性。正如大家所使用的电子邮箱,自己的邮件其实是最隐秘的数据,但是大家现在很放心地放在163、Google,没有人提出任何意见。举这个例子有一定的代表性,先是物理的聚合,比如在欧洲、美国有三个数据中心,在亚洲有两个数据中心,最后是一个整体,整个都是一个邮箱的平台。在每一个数据中心里又分成几块,有前端处理,有邮件存储,有邮件处理,按照纵向资源不同的整合,不同处理方式分成模块。最后有专用和通用的,比如都会用到分布式文件系统,都会用到分布式数据库,但是有一些东西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用到,比如数据挖掘、防病毒、防垃圾,这两个体系加起来就变成邮箱的整个云计算平台。既有通用的云计算平台,又有专用的。
很多人在说云计算带来的是便宜,没错,但得有一个条件,即在一定规模之上,它会变得很便宜。规模性不光让用户平均成本、总体成本、TCO降低,它还体现在云计算平台在性能、可靠性上,会根据规模变化成线性扩展的趋势。在云计算平台部署安装时一定要注意,并不是传统的方法不能用,而是一定要根据用户实际情况调节。
用于安全服务的云,像瑞星、360 都推出了类似的服务。其实大家最关心的是云本身的安全问题,比如原来云是建立在Linux系统上,用户不把系统补丁打上去,云也没有办法解决用户这个问题。云的规模很大,带来新的问题要注意,有什么新的机制能够尽快发现问题,尽快隔离问题?数据托管,数据放在别的地方,数据的私密性、安全性、可靠性如何保证?可移植性,这要解决,主要靠标准。最后是资源的动态调配,用户的数据跑来跑去,到底在什么地方,用户怎么监管它,中国的数据突然跑到美国,能不能监管?
云计算有瓶颈
云计算并不是万能的,至少在目前来说有三个瓶颈。
第一要解决的问题是必须可以拆分开来,又可以聚合起来,这并不适合于所有的场合。比如有些科学计算并不适合用云计算。
第二带宽永远是它的瓶颈,再宽也不够,都可能用掉,而且带宽成本非常之高。
第三是技术问题,标准问题,法律问题。云计算现在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无论从技术上,比如说分布式数据库,我们做过比较成熟的分布式数据库,其他产品也都做得不错,但有个很大的难题解决不了,就是事务在分布式云计算情况下如何管理,至少现在还没有人能解决,而且从标准上、法律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作者系北京友友新创系统技术有限公司CEO,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委员)
阿里云的电子商务云服务
阿里云如何来做水电煤的服务提供商?
作者:钟啸灵
在西湖国际科技大厦的办公室里,王坚端着饭盒接了一个电话后,早餐便推迟到了9点半,接下来几个会议,让他再也无暇早餐。作为阿里巴巴集团的首席架构师、阿里云公司总裁,王坚预计到今年年底,阿里云将对外提供云计算服务。他甚至乐观估计,阿里云的客户规模很快就会超过亚马逊。
这是最神秘、最低调的阿里云第一次主动对外发布消息。此刻,距离2009年9月11日“阿里云”成立不满一年,此前,王坚带领下的阿里云一直致力于为阿里巴巴集团内部客户提供云计算服务。王坚带领阿里云掀起的一场产业革命即将开启。
日前,阿里云正在与阿里巴巴去年第三季度收购的中国万网正在紧锣密鼓加紧合作,中国万网服务范围涵盖基础的域名服务、主机服务、企业邮箱、网站建设、网络营销等互联网基础应用。
这一次的变局引来了外界的一片纷纷扰扰之声,在王坚看来,这是一个必要的经验积累,他认为将软件变为服务的朴素想法在那时候便已经形成雏形。2009年下半年,当阿里云进入筹备期时,王坚看得很清楚,当时还曾经开玩笑说,是否“阿里巴巴通用计算公司”会更好一点。因为云计算和今天的电一样,都是到达一定规模后,提供的一种标准服务。后来思来想去,为了便于人们理解,还是取“阿里巴巴云计算”之名。
从阿里软件到阿里云的转身,在阿里云内部被视为自然而然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阿里云的出现与阿里巴巴集团11年的经营不可分割。阿里巴巴、淘宝等公司都是国内电子商务领域数一数二的公司。多年的经营,在阿里巴巴集团内部,多多少少都沉淀下来了一些基础设施。通过阿里云,可以打通阿里系,为集团内部提供统一的基础设施服务,并对各个平台上的商品信息、信誉体系、支付工具、用户资源进行挖掘提炼,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在王坚看来,这就是云计算形成的雏形。
“这就是我们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别人看到有人在做云计算觉得有道理,而我们从骨子里需要这样的东西,我们也知道我们需要分享什么样的东西。”王坚表示。他无法想象今天一家企业什么积累也没有,连电厂怎么开都不知道,便宣称要开个电厂,为市场提供电的服务。而阿里巴巴先有了几家电子商务公司,知道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所有需求,再提供云服务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意欲何为
当阿里云跻身云计算领域时,它已经算是个后来者。在这一领域,已经密布Google、亚马逊、IBM等公司,这些公司不仅亮出自己对云计算的鲜明理念,并已经对外提供云服务。不过,王坚认为,前期预热或者是一个很好的市场培育时期。
而就目前的市场来看,目前还无人涉足,王坚对此有很清晰的判断:阿里云未来要面对的是中小企业等互联网企业客户市场,解决的是电子商务企业面临的问题。
王坚透露,未来阿里云将提供三项云计算服务:一是存储,即硬件的存储服务;二是计算服务;三是云服务的服务,即帮助客户实现与它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之间的互通服务。这三项服务缺一不可,缺了任何一项都不能称之为完整的云服务。他进一步解释,对于一家互联网公司而言,未来,从建站、网站的即时通信、E- mail、搜索,乃至提供数据的分析等业务都可以交给阿里云。
在此之前,阿里云已经在为阿里巴巴集团内部提供云计算的服务,它为阿里巴巴提供图片存储的服务,为淘宝提供数据分析的服务。虽然不愿意过多透露外部客户的信息,但是,可以得知的是,口碑网的地图是阿里云的一项服务产品。在他看来,对于一家互联网公司而言,云计算是一个整体的服务,需要的是一系列组合的服务,当阿里云只能为某家公司、提供某项应用时,单独谈论这项应用没有太大价值。
在此,不得不谈论阿里云对于云计算的理解,王坚的观点是,当一家公司对外提供云服务时,必须满足三项必要条件,才能称之为真正的云计算:第一、必须达到一定程度的规模;第二、成本一定要足够低;第三、提供的是云服务。当下,人们过多的谈论服务,而忽视了前两项必要条件。
挑战和机遇
当被追问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王坚引用了相关的数据,他谈到了全球有1000多万台数据中心的服务器都不是以云的方式工作,谈到了还有3000多万台服务器不在托管中心。对于这片新兴市场,他跃跃欲试的心情溢于言表。
当然,眼下并非没有任何困难。首当其冲的困难是来自技术上的困难。阿里云的计划是,先往前走一步,等大家使用服务之后,发现问题后再来改进。只要维持这个周期足够短就可以。而另一个很大的困难来自于,如何先将规模冲上去,将成本降下来,从而让客户留下来,这里的规模将不仅仅是客户的规模,还将涉及到技术上的规模。争取到这个时间后,阿里云将可以考虑做进一步的服务,从而将云服务变成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服务。当然,除了以上两项困难,最大的挑战还包括如何让客户通过云服务获得价值。
不过,挑战之下,王坚看到的是另一片更广阔的市场:今天没有操作规范没有规则,实际上对阿里云来说是一个机会,而且阿里云有能力建立这些规则。就目前来看,这块市场上的竞争者还未出现,很多跨国公司虽然已经进入这块市场,但是最终还是在出售产品,而对于亚马逊来说,它还没有开始为中国的企业提供云服务。而当下,阿里云已经与工信部一道,制定云计算的国家标准。
“年底以前我们将会对外提供服务,我们走的速度会很快。”王坚强调。
开发区的“云”
中国的开发区也在纷纷建立云计算中心,它们发挥着不同的效应。
作者:郝智伟 史胜艳
自打2007年,“云计算”概念被推出以后,各大IT巨头纷纷投身其中,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跑马圈地。而在国内,以微软、IBM为代表的云计算服务商,则更多地看重企业云集、规模经济突出的各大地方开发区,期望以他们为基地,实现在云计算方面的拓展。
其实,所谓“云计算”,就是建立一个计算机系统的资源池,对其中的资源进行动态的分配,让资源可以像云一样自由地拆分、组合,再将其分发到用户终端,令终端按需获取服务。
而地方开发区有政府支持,可以迅速建立“资源池”,同时又不乏各类企业的终端用户,特别容易发挥云计算的优势,展现其通用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于是,从老牌的苏州工业园,到新兴的无锡科教产业园、营口沿海产业园,到处都留下了云计算的身影。
如今,各开发区孕育的云计算中心已日臻成熟,其角色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不再只是IT巨头们的试验田,还成为开发区快速发展的发动机和直接受益者。
磁石效应
苏州工业园是成立较早的开发区,1994年建园后,一直定位于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模式正遭受越来越多的挑战。如今,周边开发区林立,自身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对于苏州工业园而言,只有依靠转型,实现产业升级才是最为现实的选择。因此,苏州工业园开始引进和孵化更多的高科技和创意型中小企业,加速弥补之前的短板。
然而,在税收、办公场地、物流条件等硬件环境上,苏州工业园并不具备突出优势,所以,加速完成转型升级,只能依赖于软环境的完备。这时,云计算的优势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难想象,每一个进驻园区的企业都少不了要搭建一套自己的IT系统,从研发到投入使用,少不了费时耗力,再加上各种软硬件的投入和日常维护支出,一个项目下来,少则数十万、多则上百万元的花费就成为企业入园的固定成本,对于大多数新兴的中小企业而言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仿佛一个人安家落户,不得不先费心打井,以寻求稳定的水源。但如果苏州工业园区内有那么一家“自来水厂”,将“自来水管”接入到新落户的人家,让他们省去打井的时间和成本支出,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自然会为园区添加不少吸引力。
“风云在线在园区内的角色,就是这样一家‘自来水厂’。”江苏风云网络服务有限公司运营总经理穆亦飞说。这家2006年由微软与苏州工业园联合打造的 SaaS(软件即服务)提供商,经过数年孵化,不仅帮助软件企业转型开发基于互联网的云应用软件,还为其他企业提供云计算平台,帮助其实现一站式信息化解决方案。
这样的便捷为苏州靖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铁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的公司是一家提供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服务的新能源企业,刚刚入驻园区不久。他曾为公司的信息化建设算过一笔账,如果使用传统方式,仅软、硬件以及人员一年的投入就要花费20多万元,
而现在租用风云在线的云服务,一年费用只需7000多元服务费,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信息化成本。从提出需求到信息化系统正常使用,只花了不到一个星期时间,这在传统方式下是不可想象的。
按照穆亦飞的解释,由于风云网络掌握了多个典型行业的信息化模板,拥有很多已经标准化的云资源,使得风云在线更像是一个大型超市,企业需要信息化的产品,只需到超市的货架上选购,再自行按需组合,就能够享受到对应的云服务,甚至包括来自于微软、赛门铁克等国际原厂的相关服务。
借助在云服务上的优势,苏州工业园仅在今年前6个月就引进新能源、生物医药、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项目231个,实现产值560.9亿元,同比增长24.3%。
与此类似,无锡软件园、东营软件园,也通过与IBM共建的云计算中心,提供云平台,强化软件工程服务和软件技术孵化,降低软件开发成本,以此吸引到众多中小ISV(独立软件开发商)入驻园区。
由此可见,过去作为技术先进性标杆的云计算,如今已经转化为吸引更多高品质企业的磁石,正在开发区中显示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马太效应
当然,云计算中心衍生出的云平台,在为开发区招揽企业的同时,也为自己寻得了更多的潜在用户和项目,享受着马太效应带来的好处。
不难理解,类似风云在线这样的云平台,向客户提交的不再是一个产品,而是基于云端资源的个性化服务,客户按月为服务支付租金,本质上是为购买他们提供的长期服务分期付款。如此一来,企业借助云平台快速完成信息化部署,促使企业主营业务变得稳定、可预期,又可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研发、生产等环节,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而云平台也因此与企业客户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为推广其他的增值服务大开方便之门。从一般的业务流程管理,步入更高阶的建模优化、监控和分析,云平台可以从单个企业获取的利益越来越多。加之新入园企业的不断增加,云计算模式的便捷、低价还将继续打动更多企业投身云平台之中。因此,云平台的盈利水平获得大幅提高。
其次,在开发区的公共管理方面,云平台也开始发挥越发重要的作用。
比如,苏州工业园下属的苏州国际科技园内,各部门都构建了自己的IT系统,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令其招商部不能对各种信息做及时准确地处理,束缚了园区在策略上的快速反应,削弱了竞争力。
于是,风云在线为其量身定做了一款CRM系统,借助云计算的兼容性特点,将不同编程语言、不同架构组成的信息孤岛联系起来,建立了统一的数据平台,同时与园区的“企业云”端对接,实现对企业数据的全局共享,保障招商部可以对系统内外的信息变化做出快速响应,将报告流程从1~3天缩减至几分钟,提升了园区的竞争力。
而在东营软件园,黄河三角洲云计算中心,同样也成为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区域发展的主力军。
由此可见,云平台与开发区的战略合作正变得越来越紧密,有了强大的后盾,云平台在相关资源和项目的开拓上,自然越走越顺,使得越来越多的云平台开始介入到当地和省级的电子政务项目之中。
再次,借助对开发区软件企业的支持,云平台的提供者正逐渐将自己送上云计算金字塔的顶端。
众所周知,软件项目周期的全过程包含了需求调研、编码、测试等多个重要环节,而很多ISV受制于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即便有大量的人员和精力的投入仍然很难满足各类客户的不同要求。
现在,借助风云在线,或者是无锡软件园的盘古天地等云平台,ISV可以轻松获取微软、IBM等技术先锋在云资源池中丰富的库文件和各类函数,来降低开发成本,缩短开发时间,并快速、低成本地转身为先进的SaaS,以迅速抢占市场资源,树立竞争门槛。
换个角度来看,开发区的云平台链接着ISV,而ISV又通过自己的“云”链接着各家购买软件服务的基层企业。因此,ISV转身于SaaS,获得更多市场,取得更多盈利,也就意味着,处于顶端的开发区云平台同样在不断做大市场和利润,同时还意味着开发区云平台将取得在云计算方面绝对的话语权。
综上所述,从目前来看,云计算中心与各开发区已经步入互惠双赢的蜜月期,不过仍需面对共同成长的瓶颈。
由于云计算发展时间还很短,在行业底层的应用还不够丰富,就好象在大型超市里,许多货架仍是空空如也,十分缺乏顾客需要的商品。因此,,迫切需要了解行业的产品设计师,能够对不同行业的业务流程、行业特征做出恰当的分析、汇总,设计出合理的行业解决方案,以加速丰富云计算平台,使其更加完善和全面,保持对终端用户的吸引力。这正是开发区和云计算中心亟待共同解决的关键问题。
云上走一趟
从公有云到私有云,从互联网信息平台到云服务平台,中国的云计算已经逐渐显示魅力。
作者:郑悦 钟啸灵
目前云服务商提供的云计算模式通常是呈金字塔状的三种:处于塔尖的是 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中间是PaaS (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而底层是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这个金字塔的构成是由云计算应用程度的“段位”所决定的。但目前在国内的应用中最为常见的是SaaS模式。
埃森哲的报告《中国云计算发展的务实之路》显示:不足50%的受访企业表示目前正在考察,其中只有一小部分企业称正在使用云计算。毫无疑问,中国在云方面的支出将在未来两年内显著增长,但由于对安全的担心和其他顾虑,云计算的使用率仍将低于其他国家;中国企业已开始探究云计算,但在使用方面依然谨慎。目前,他们更倾向于创建私有云,而不是使用公有云服务;仅有43%的受访者正在使用、测试或研究云计算,不及美国的一半。不到20%的受访企业在使用公有云服务,例如SaaS。
这在实际的应用中形成了“倒金字塔”的格局,即SaaS层面的应用偏多。不可否认的是,CIO们对目前云计算的应用依然存在着各种疑问,但依然做出了尝试。而另一方面,对于云计算中的公有云与私有云,一些企业也不满足对于公有云的应用,而在谋划创建私有云。
使用云服务
一个7万人的社区网站,只用3个半月便建立起来。在这个网站上,客户可以做意见调查,也可以将个人日历与会所设施预订系统结合、还有7GB的个人信箱空间……
这是香港地铁物业管理门户网站(MTR Property Portal),是香港地铁首席信息官赖锡璋带领IT团队基于Google服务的SaaS模式而建的。这个网上物业管理办公室和网上社区,让居民可以有更多联系。提升客户关系管理水平、提高忠诚度、建立品牌,这家港铁网站在应用云计算技术之后,也收益颇多。云计算减低了IT部门人员为门户网站持续支持及维护的需求,并有效促进管理人员进行网站管理,同时运用Web 2.0社区为员工和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并可以增强数据存储及网络带宽的可扩展性。
这家从2009年11月投入使用的网站,在云计算的应用上依然只是一个开始。根据赖锡璋的介绍,港铁物业管理门户网站在设计上已为平台即服务(PaaS)的架构作了准备,待商业上的条件成熟,能得到成本效益,会考虑迁移至平台即服务。
同样在云上的还有七匹狼服饰。最近去七匹狼网店网购的消费者,会觉得网页打开速度快了,这让他们的网上购物体验更加舒服更加顺畅。他们所不了解的是后台发生的变化,更不了解这家厦门企业的网站其实在无锡这个事实。从2010年7月开始,七匹狼官方网站后台开始使用云计算技术。
对于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CIO单峰来说,采用云计算中心会方便对成本问题的考虑。“从企业角度来说,某些信息系统的建设初期存在未知投入成本的问题,而选用云计算中心可以通过实践计算出所需要的投入,包括软硬件、网络、运维人力等成本”。
而更为实在的原因是,对于每一个登录官网的用户来说,云计算中心的硬件和网络资源较容易进行动态分配,保障各种应用日常和突发负载状态下的使用效果。
这个被称为商务云平台(Commerce-as-a-Service)的后台运营模式更趋向于PaaS模式。这是由七匹狼和江苏太湖云计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IBM一道搭建的一个平台。第一阶段将这个第三方平台与七匹狼自身的ERP进行有效对接,实现即时数据更新分析,对网店经营特别是商品仓储物流数据进行动态管理。这项工作的实际效果是一方面能够提升订单处理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客户体验。
而在商业模式上三方也进行一种尝试。在费用上采用了七匹狼缴纳平台和技术支持的上线费,并将利润的合计约6%交付给提供服务的太湖云计算和为这个中心提供基础架构的IBM。
而单峰计划,在未来七匹狼自身的电子商务平台上依然会使用云计算,并在供应链上增加七匹狼自主开发的一些应用系统,这些系统涉及到较多的供应商和客户仓库。
在实际中,云计算为七匹狼带来的好处也显而易见。首先提升了上市公司的现金流管理成效,并且分摊了IT建设和运营维护风险。这随之带来的是用户及投资者信心的提升。而未来七匹狼的私有云将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和效果。
云上有应用,亦有疑虑。无论是相对应用较多的SaaS模式,还是刚刚起步的PaaS模式,CIO们心中依然有着这样那样的疑虑。对于商业数据的安全性保障和云计算服务商的运维技术能力及品质,这两点是CIO主要的考虑。即使是在云计算服务提供中相对成熟的Google,在港铁网站建设中,依然有Google Apps 平台的软件虽然可以即时应用,但不一定能满足所有业务上的要求,需要港铁的IT团队建立小工具与Google Apps 集成来达到要求的问题。
而服务商需提供产品路线图及长期的承诺,以避免用户在切换上的开销。收费模式宜简单,具有竞争性,以达到双赢,更是CIO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这从侧面表明中国企业对云计算的应用依然停留在SaaS层面,他们对于厂商服务上依然有顾虑,而这些疑虑实际也是对于服务商的要求。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台湾地区的电信运营商,云计算一部分是内部的企业云,另外一块就是服务云。而在中华电信这种内部云服务能力是整合内部几处力量而成的。根据中华电信资讯处处长陈明仕的介绍,中华电信在内部除了电信研究所、咨询处之外,加上创新处,一起提供云计算服务能力。
对于云服务提供商来说,云计算应用环境的逐渐成熟,也令服务商的商业模式发生着演变,北京汇通天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便由此从一家公路货运的组织者演变为云服务提供商。
汇通天下的雏形中国配货网是一个信息交换的中介平台,有货的人将信息上传到网上,有车的车主就登录网站看信息,然后各自联系成交生意,中国配货网通过收取会员费盈利。
在企业发展中,供需双方更进一步的信息需求是,车主和货主如何彼此信任?货主将贵重货品交付车主运输,如何才能保证对方在承诺的时间到达目的地?车主如何能信任货主,在交付完货品后,对方能按照协定的价格付费?
2005年汇通天下创始人兼总裁翟学魂决定延伸配货网的服务,并且成立了汇通天下公司,从撮合信息升级为撮合交易。
汇通天下则要组织零散的两极,他们几乎都是个体或者私营企业主。为此翟学魂花费了大量的心力去探索如何建立信用机制。汇通天下首先与保险公司进行了合作,对网上成交的每一单都购买保险。另外,货车司机在网站注册时,需要同时提供驾驶证、身份证、行驶证、保险证等7种证件,由汇通天下的工作人员审核通过后才能成为正式会员。货主注册时也需要提供身份证、电话等多种真实证件和信息。每一单成交后,双方的交易记录会透明地显示在网上,供后来的客户参考。在互联网建立透明的信用体系下,信用记录高的货车司机总是能揽到更多的活儿。
运营3年后,翟学魂越来越觉得,组织货运的长尾市场实际上成本很高,因为 “物流就是江湖生意”,零散的货运司机非常难以管理,而一些大的货运公司却对汇通天下这些年积累下的IT平台以及管理体系非常感兴趣,翟学魂开始为一些大的公路货运公司提供从平台到终端的管理体系服务。
具体而言,就是汇通天下为货运公司提供内置了GPS和管理平台的货运司机终端设备,并且提供管理平台服务。每辆货车开到了哪里,管理平台上都有记录,而且可以及时地进行信息匹配,更加高效地组织货车运输。
汇通天下提供的平台服务,其实也是云服务的一种。服务模式的演变,使得汇通天下商业模式也在升级。翟学魂对于企业未来的规划是,涉足货物担保领域,因为在这个汇通天下的管理平台上,有着大量的货车司机信息,每个司机在过去的两年里去过哪些路线,运输了哪些货物,是否准时安全送达,这上面都有数据记录。“凭着这些数据,可以提供比保险公司更有价值的服务。”翟学魂认为,保险公司担保每一单时,其实很难了解该货车以及司机过去的运行情况,而汇通天下的平台,则可以在数据应用上实现新的商业价值。
从私有云到公有云
去年,随着盛大的急剧扩张,新公司不断并入盛大,随之而来的是对庞大的IT资源的渴求,让作为盛大CIO的米丹宁不得不停下脚步,开始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到底如何以更低成本、更便捷的方式服务于所有的公司?
然而,作为先行者,盛大这条路走得并不是那么顺畅。很大部分归结于大环境的影响。在米丹宁看来,云计算是一个从技术到理念的整体变革,而今,在这一点上人们莫衷一是,仍存在不同异见,重技术而轻服务是其中最为普遍的一种,理念层面的无法统一,遑论在技术上的步调一致。鉴于这场变革还未在业界达成真正的共识,产业链上的站位者也还未真正到位,关乎基础设施的软件厂商已经有所行动,但是大型ERP的软件服务商还未有实质动作,整条产业链上的云计算变革还未真正启动。
受以上大环境的影响,2009年至今,盛大开始调整内部系统,这一调整首先从底层的技术开始,包括统一认证和开放接口的设计。这一调整一直持续到今天。并预计将耗费今年剩下的所有时间,但是既便如此,盛大还只能完成其中的50%或者60%。这次的变革,无疑将是一场持久的、彻底的变革。
不过,盛大并不想坐等万事俱备再来唱戏。在米丹宁看来,云计算的真正内涵在于服务模式的变革,为此,盛大已经在逐步尽其所能将可能放在云上的服务都放在云上。如今,盛大的工作流、财务系统、风控平台等都已经放在云上。其中,还包括最为重要的游戏运营的服务平台。
当然,这还远远不够,业务系统放在云端,也并非盛大云服务的所有内容。依照米丹宁的设想,未来盛大在云计算上,将会逐步展开三个领域的变革:首先,盛大将会把所有的硬件资源等基础设施集中管理分享。未来每一家子公司仍然可以建设机房,但是这些资源将会放在云上,每一家公司都将为此支付使用费用。其次,将所有的IT人员放置云上。即每一家子公司的IT团队可以基于本公司需要自主开发某项应用,这些应用即可为己所用也可以推及到其他公司或者集团层面,避免了IT 资源的浪费。最后一点,也是云服务最重要的一点:集团内所有子公司的基本服务将放置云上,由一个机构统一处理。比如建立统一的IT服务中心,避免各子公司重复建设。
这意味着,云计算在盛大内部,将不仅仅是一场牵扯到IT基础设施、服务模式的变革,还将涉及到人员、IT部门架构的变革。对于企业的传统IT部门而言,云计算在某种程度上,或将他们从总是备受质疑、总是背负繁重的IT项目、总是陷入IT投入的无底洞的境地中解救出来。
或许早早便洞察到这场变革的巨大的潜在影响力,对于云计算的推进,米丹宁的设想比预计的早很多,他描绘了一个3年规划的图景:当完成大约一半的平台上的调整后,预计明年,在盛大内部,将开始全面推行云计算,在集团内部形成云服务的模式。而进入后年以后,盛大将预备向外界提供云服务,将私有云变成公有云。
从私有云到公有云的挪移,米丹宁笃定自信,这源自于盛大在一系列的并购中,业务线已经扩充到游戏之外的社区、文学、旅游等等领域。当米丹宁和他的团队为集团内部各种业务的公司提供云服务时,也意味着,他们将会沉淀下来一批示范性的云服务。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其所需的IT基础服务以及相关的业务,在某种程度上,可复制性很强。
而那些与盛大内部业务相似的企业将会成为盛大云服务的目标客户,未来,盛大将为这些企业提供一站式的IT服务:从内部的工作管理平台、财务管理平台到业务支撑平台,盛大都可以提供。在米丹宁看来,这样的变革将是一件自然而言的事情,变化的,不过是用户而已,在服务上的变化将在可以预估的范围内。
虽然目前谈论盛大的公有云服务还为时过早。不过,对于未来这块市场,米丹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也表现出极为乐观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