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6点,张家港市锦丰镇中心区都会准时响起洪亮的6次钟声。如果你是第一次来到这里,你一定会被从睡梦中吵醒,然后抱怨这个地方怎么习惯这么早就起床?而就在你还没来得及再次进入梦乡的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广播6点半准时从钟楼传出,让你恍惚回到了20年前每家早上打开收音机,然后双职工骑自行车上班、送孩子去上学的朴素年代。
这个中国最大民营企业──江苏沙钢集团(以下简称“沙钢”)总部的所在地几乎每天都是这样开始的,7点不到街上上班的人群就已经熙熙攘攘。工厂虽然8点上班,但沙钢的掌门人──总裁沈文荣几乎每天都在6点半开始工作,而其管理层至少也会提前1个小时来上班。至于钢厂的员工,他们一般会提前15分钟到岗。因为上岗前的15分钟要开班前会,布置一天的工作安排。
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企业作息时间,实际上成为了镇子的一种社会传统。这个孕育了年收入超过214亿美元的沙钢集团的小镇,没有如华为那样令人惊诧的世界级研发园区和成建制的技术队伍,也没有如联想那样充满科技与现代感的办公楼和穿梭不息的西装革履。但来过的人都会觉得这里有着一股非常独特的气质,纯朴、务实,还有一点点回到上世纪80年代的感觉。
这个看起来停留在另一个“时空”的世界,有个非常了不起的企业。沙钢从创立到今天,仅仅专注于钢铁这一个行业,但却把这个出生、成长在小镇的民营钢铁企业做进了世界500强。
7月8日,《财富》发布的“2010年世界500强企业”的最新排名中,沙钢集团以营业收入214亿美元位居世界500强企业415位,较去年444位上升了29位。目前,沙钢已是拥有总资产超过1400多亿元、年产钢能力3500万吨的中国最大民营钢铁企业。其综合经济效益位居全国同行第2位,并跻身全球35家世界级钢铁企业行列。
按照常理来看,中国的钢铁行业似乎是最不容易诞生民营巨头的行业。众所周知,钢铁行业每隔几年便有一次重大的产业政策调整,而每次调整都对处于漩涡之中的民营钢铁企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昔日曾经无限风光的铁本、日钢等大型民营钢铁企业都已是明日黄花。
沙钢不仅能够生存下来,而且成为了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很多人认为这与沈文荣、柳传志、任正非等同属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业家所共有的“政策敏感”和“机遇把握”能力相关。但是,沈文荣依靠可持续的成本优势,以及文化与制度的均衡所书写的“沙钢式创新”模式,更是一个中国钢铁行业值得细品的独特成功路径。
可持续的成本优势
什么是中国钢铁行业最重要的竞争要素?业内所有的人都会告诉你是“成本”── 一个中国钢铁企业最接近全力争夺的战略制高点。
目前,沙钢吨钢成本只有2000元到2500元,而人均产钢量达到825吨,从而使吨钢劳动力成本只有80元,这大大低于300多元的全国平均水平,让沙钢成了中国成本最低、生产效率最高的钢厂。能做到这一点,是沈文荣的骄傲,因为他一直坚信建立可持续的成本优势是沙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说到成本控制,在沈文荣的思维中,有着与大多数制造业企业不同的视角。一直以来,他在企业内部推行“大成本观”与“小成本观”并举。所谓大成本,是指企业在战略发展层面进行的宏观成本核算;而小成本,则是指企业在生产环节进行成本核算。“管理好生产很重要,但首先要管理好投资。”沈文荣一直认为投资才是大成本,才是决定成本竞争力的关键。
为了在宏观战略上构建可持续的成本优势,沙钢采取了围绕钢铁主业上下游不断地延展,拉长产业链,以及积极加强围绕主业的配套服务建设。比如,沙钢向上游积极开辟海外铁矿石基地,而在下游则积极丰富产品线,通过纵向一体化形成了可持续的成本优势。在配套服务方面,沙钢凭借深水岸线长达7公里的优势,建造码头17座,其最大的海力6号码头可以停靠15万吨级货轮,每年能为沙钢节约物流成本近4亿元。
不过,沈文荣最津津乐道的是沙钢投资项目管理所带来的独特成本优势。因为这些大的战略方向选择,所有的企业都会看到,但是即便做同样的投入,沙钢却可以做得更高效。
沈文荣说曾经看到过很多企业为了急于扩大规模和产能,以至于盲从、一窝蜂上马很多项目。而沙钢则坚持反其道而行之。在别人都不投资建设项目时,沙钢大举投资项目。举个例子,1999年时,中国几乎所有的钢铁企业都不投资建设项目,而沙钢则开工建设新的项目。此时建设项目的成本要比以往平均低了3倍多,设计院设计费用不到原来的一半,施工的工人工资由原来的80元一天降到20元一天。而类似的场景在沙钢投资历史上并不少见。
看似简单的逆向思维,其实并不简单。沈文荣认为,如果没有准备在这个行业里做一辈子的信念,没有抱定钢铁行业不动摇的决心,很难真正做到“抓住时机”。实际上,沈文荣对钢铁行业长期发展以及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对这种战略决策的选择至关重要。
而沈文荣对于大成本概念的另一个把控,还体现在要求战略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就产生效益”。
过去很多企业进行项目建设时,是等整个项目完成以后再投入生产,而沙钢则不然。“房地产开发商基本上是房子没盖起来,先收钱。”沈文荣表示,“搞项目建设要像搞房地产一样,一边盖房一边赚钱。”比如他要求项目在规划的时候,就要尽可能考虑边建设边投产,这样就相当于提前获得了项目收益。
同时,在项目投资的过程中,沙钢一直在想方设法控制建设成本。1994年沙钢建设厂房时,北京钢铁设计院按照标准提出设计方案,每平米造价达到2500元。但沙钢对此并不满意,要求修改方案,结果每平米造价下降到1580元。即使如此,沙钢仍然不满足,最后找到江苏设计院设计。由于充分采用了沙钢自产钢铁建设的思路,结果厂房造价降低到每平米780元,而厂房的面积达25000平方米,仅此一项就节约了4300万元。
实际上,沈文荣最自豪的是沙钢几乎所有项目的投资在同等质量下,成本往往只有同行投资的一半,最多不超过60%。“要做项目的主人,不要做项目的奴隶!”沈文荣这样说道,“只有这样,才能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获得成本优势,这就相当于提前获得了收益。”
在重视战略投资成本控制的同时,沙钢并没有放弃在生产环节中不断地推进可持续成本优势的建设,比如借助于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方式,大幅度降低人员数量。要知道目前国内同样产能的钢铁企业需要的员工数量,有些是沙钢的3倍之多。
与此同时,发展循环经济则是沙钢另一个可持续成本优势的亮点。具体来说,沙钢的循环经济包括5大部分:煤气回收利用工程、蒸汽回收利用工程、炉渣回收循环利用工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工程、焦化副产品回收利用工程等。依靠这5大循环系统,2009年沙钢发展循环经济产生的综合经济效益近16亿元。某种程度上,这让沙钢的成本优势很大一部分不是“省”出来的,而是靠技术创新“赚”出来的。
其实沙钢之所以能够在国企林立的钢铁行业独树一帜,与其奉行的“敢于技术投入”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在1994年,沙钢就兴建了亚洲第一座具有上世纪90年代先进水平的90吨超高功率竖式电炉,连铸、连轧高速线材生产线,主体设备分别从德国、美国、瑞士等国引进,这让沙钢的工艺技术装备和生产规模迅速与国际水平接轨;1999年,沙钢与韩国浦项制铁集团合资2亿多美元,开发了生产能力为14万吨的冷轧不锈钢项目,是全国三大不锈钢项目中建设周期最短、产生效益最早的成功样板,沙钢迅速成为国内最大的冷轧不锈钢薄板生产基地之一;2002年,沈文荣又导演了以3000万欧元的低廉价格买下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子公司霍施钢铁公司的全部设备,技术改造后,可以使沙钢在15年内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而沙钢其后又最先引进世界最先进的能源优化系统,将高炉产生的低热值煤气全部回收用于发电,形成“二次能源”,年发电量可达20多亿千瓦时,发电后产生的蒸汽再用于生产和职工生活。相当于关闭了8座燃煤小锅炉,每年节约原煤3万多吨,使炼钢实现“负能耗生产”。
类似循环经济这样“花钱降成本”的举措,还包括沙钢自1990年以来与国内十几所重点大学建立高层次的合作平台,尤其是在2007年首期投资4亿元建立沙钢钢铁研究院后,吸引了世界顶级的冶金行业专家。这些科研平台的建设,为沙钢带来了累计实施工艺技术创新和高新产品研发百余项,成功实施了50多项“二次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工艺技术,进一步释放了先进工艺装备的潜能,创造的经济效益超过20亿元。
“不能一说成本优势,就把眼睛盯着劳动力成本的控制。”沈文荣对《商业价值》记者说道,“成本控制对企业而言,是从战略到执行、从投资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考虑的问题。而在战略和投资上获得的成本优势,往往比从执行层面和生产层面建立的成本优势有价值得多。”
文化与制度的均衡
钢铁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其本身就是一个制度要求非常严格的行业。因为这个行业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往往首先会引发人命攸关的事故。同时,生产线上的任何停滞和故障都将成为企业致命的成本负担。
在沙钢,具体的工作指标、责任管理等真正做到了细致入微的地步。比如钢铁生产线有320个工种,共制定作业标准5200多条,作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对提高指标水平、管理水平起到了保证作用;成本管理方面的指标有2500多项,而且都责任到人,每月都有定量考核、对标奖罚。
沙钢在多年的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严、细、实”的管理制度。所谓严,是指制度规章要严,工作标准要高,检查考核要严,以一整套严格完善规章管理企业;所谓细,即具体工作要精细、指标分解要详细、数据跟踪要仔细;而实,则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管理工作坚持继承与创新并举,注重实效。
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咨询事业部集团管控与人力资源咨询总监段永伟在接受《商业价值》采访时也认为,“沙钢集团以企业文化为发展动力,以目标管理与激励管理为保障,通过技术管理与人才管理为竞争力,实现标准到位、责任到位、目标到位,最终确保了沙钢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种管理制度下,过去几十年与张家港市锦丰镇朴实的环境一样,沙钢自身的企业文化一直没有太花哨的包装。实际上,沙钢一直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的文化。从早晨6点的大钟敲响,到每个工人的上班着装,头戴的安全帽,身穿的红色工作服,以及上衣左上角印上的编号和姓名,都在营造一种与其“严、细、实”管理制度相对应的文化。
过去沈文荣在沙钢倡导的是“奉献”、“付出”、“艰苦奋斗”,他甚至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在每天上班的时候站在厂门口迎接员工。而沙钢的管理团队中有很多人都是在钢铁行业工作了几十年的“老钢铁”,对于这种文化有非常明显的共鸣作用。
随着时间的演进,目前80后、90后已经成为沙钢工人的主力,虽然沙钢没有改变原来严格的管理制度,甚至随着生产要求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管理标准,但沙钢的企业文化也开始增加了新的基因。
就拿沙钢开设免费网吧来说。当时曾经有人担心网上难免会发布一些对沙钢不利的言语,有些言论可能是针对领导的不满等。不过,沈文荣认为不应该简单的将网吧关闭了之。“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贴子的内容,实时掌握工人的情况,以便改善管理。比如有些帖子虽然说得言辞过激,但是有很多人跟帖附和,这就说明这个问题可能相当严重,需要进行改进。”沈文荣认为,“退一步讲,人还是需要有个宣泄的出口的,不可能都像机器一样运作。”
沙钢这样一个非常讲究成本优势,进而强调管理和流程控制的企业,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管理创新。在生产环节,中国的很多制造业企业恨不得工人一天8小时不停地工作,一刻也不能偷懒。但沙钢这些年在8小时工作制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弹性时间,允许工人能够适当的“偷懒”。这种看似降低效率的办法,实际上改变了原来把工人当作机器来使用的方式,通过安排其适当的休息,以便更能够集中精力,提高效率。
沈文荣说,他希望让沙钢在严格的、强调效率的管理制度,与积极的、强调可持续的企业文化之间达成一种平衡。管理制度是刚性的,而企业文化是弹性的,其本质是通过长期培养形成一种能够传承的“软制度”。而沙钢所做的,就是如何让制度带动企业文化的形成,而企业文化反之又为管理制度的建立起到支撑作用,两者形成良性互动。
比如,沙钢针对现在80后、90后工人成为主力的情况,一改过去对做得差的进行处罚、扣钱的考核制度,变为对做得比较好的进行奖励。而这样做的原因,就是沙钢管理团队发现这些新生代劳动力已经与其父辈不同,对他们最有效的不是物质上的惩罚,而是精神上的激励与认可。
不过沈文荣还是特别强调,沙钢原有的“奉献”、“艰苦奋斗”是不能丢的财富。他承认,“最近5年,沙钢的发展越来越快,新进入的工人也越来越多,企业文化如何传承和创新仍然面临很多困难。”但是他并不认为这个支撑了沙钢从地区小钢厂发展为世界500强的企业文化会过时。
沙钢正在进行一系列企业文化传承的的实践,虽然采取的方式看起来很传统──比如以老带新的师徒关系。一个师傅带几个或者十几个工人,通过师傅的“传帮带”,不仅传授技能和经验,更重要的是传承企业文化,形成团队的小文化氛围;然后再通过团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一些文娱活动,逐步和企业文化相融合。与此同时,沙钢依然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机制,对带团队好的师傅进行奖励。
沈文荣相信这个文化只要一直加入新的基因,就不会过时。而他也相信,正是沙钢身上这种特定的文化与特定制度的均衡,塑造了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沈文荣的专注
“你比别人聚焦一点,看长远一点,也自然会看准一点,敢投入一点。”
尹训宁|文
江苏沙钢集团(以下简称“沙钢”)仅凭45万元起家,经过35年的发展,2010年很可能获得超过1700亿元的产值。总裁沈文荣经历了钢铁行业所有的起起伏伏,但沙钢这艘航船一直没有偏离航道,始终以钢铁为核心,专注和执著,这应该算是沈文荣最明显的特征。
“毫不夸张地讲,对钢铁行业的信心过去35年来我一直没变过,而现在我对其前景和发展仍然信心十足。”沈文荣说这句话的时候给人以兴奋的感觉。
今年是沙钢建厂35周年。35年来沙钢一直坚守在钢铁行业,与国内的很多钢铁企业相比,属于典型的专业化企业。而事实上,沈文荣也非常清楚改革开放30多年,企业面临的诱惑非常多,比如房地产、高科技概念等,而沈文荣也并不是不知道这些行业不挣钱。
“我不多元化,就是因为相信虽然钢铁行业在中国经过了多次反复,但丝毫不会影响中国对钢铁的巨大需求。”沈文荣说道。他认为改革开放带给中国太多的机遇,也带来了太多的诱惑。他现在最着急的是,虽然沙钢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依旧与世界著名钢铁企业如米塔尔等亿吨产能相比,有着巨大的差距。“行业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沙钢本身也还需要进一步做大做强,为什么还要做其他的行业呢?”沈文荣表示。
因此,与宝钢、首钢等国内大型钢铁企业相比,沙钢并没有进行多元化的发展,而是凭借专注的态度一心扑在钢铁业上。沈文荣总结沙钢获得可持续的成本优势的核心原因就是──“你比别人聚焦一点,看长远一点,也自然会看准一点,敢投入一点。”沙钢源自战略层面,建立的成本优势就是这样被不断巩固的。
纵观沙钢的成长历史,专注带来的勇气和精确判断的确支撑着这家企业的每一个步伐。比如钢铁行业关于产能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自1999年时钢产能超过1亿吨时,钢产能过剩的讨论就开始了。但沙钢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未来10年、20年甚至30年,这是不可改变的趋势。“目前中国人均钢产量只有400多公斤,而美国、日本、欧洲等都接近1吨,这就是现状。钢铁行业依然发展潜力巨大,必须要抓住发展机遇,领先一步。”沈文荣这样说道。
正是在这种思路下,无论是率先引进世界水平的生产线、建立局部技术优势;还是在钢铁行业低潮的时候大力布局,在产能基础上赢得成本优势;以及最早引入循环经济的技术变投入为利润……沙钢之所以现在被看作每一步都走对了点,恰恰是源于对钢铁行业没有杂念的专注和执著。
而沙钢从一个地区小厂发展到今天,对产业的专注只是一个方面。从企业运营的角度,其“专注于每一个可实现的阶段性目标”的务实做法,更是个不可忽视的方法论。“我们并不是一开始就想进入世界500强的。”沈文荣双手一摊,笑着说道。“客观来看,沙钢的目标是不断调整的,我们是先想怎么能做到张家港第一。而当做到张家港第一时,开始琢磨能不能做到江苏第一。当做到江苏第一时,开始思考能不能做到全国第一?”
沈文荣也谈道,虽然对钢铁行业的前景有足够的信心,但是沙钢的目标从来都是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实现的。“你需要制定看得见,可以实现的目标──哪怕是要通过竭尽全力才能够做到的目标。然后毫不动摇地围绕这个目标实施。”
而要实现这些目标,沈文荣认为最主要的是企业中要有均衡的“创新思维”能力。他认为这种“均衡的创新”不是天马行空的制度颠覆和不切实际的技术迷恋,而是一种微妙的均衡发展。也就是要在规章制度内寻求创新,但又不能受规章制度的约束框住自己;既要冲破原来的框架,又能形成一种新的规范和制度。这样,才能让企业在每个发展阶段都一步一个脚印,但是在上台阶的时候又具备跳跃性发展的能力。
你比别人专注,你就能领先一步;你比别人务实,你就能脚踏实地地成长;而你比别人有均衡的创新思维,你就能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沈文荣所带领的“沙钢奇迹”,或许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论据。
(《商业价值》)
CIO之家 www.ciozj.com 公众号:imci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