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知识管理受到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关知识管理的文献与著作日益增多。将知识作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的看法得到普遍的认同。
本文将在对知识管理界定和发展进行简要描述后,按照知识管理的战略、知识管理中的知识传递以及模式对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最后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从研究成果来看。目前西方在企业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斐然。国内研究仍较为偏重引介与应用。
1 概念界定
到目前为止.各类学者对知识管理定义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知识管理是企业系统有效地管理知识并运用知识对企业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Lucy Marshall认为,知识管理是对知识及其创造、收集、组织、传播、利用等一系列过程的显性的、系统化的管理,它注重于将个人知识转变为组织的知识并使之得到适当的运用。Quitas指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Bassi把知识管理认定为: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是指对各种知识的连续管理的过程,以满足现有和未来的需要,利用已有的和获取的知识资产,开拓新的机会。Leafyt等认为,知识管理是将组织得到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
第二,知识管理是企业搜集信息形式的知识并沟通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新途径。Freke.V认为,知识管理就是为组织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而提供的新途径。Frappuolot引认为,“知识管理是为发现、管理和分享信息资产所提供的一条综合途径。这些信息资产包括数据库、文献、策略、程序和未成文的存在于职工中的技能与经验”。Sveiby认为,知识管理是指组织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构建组织内部知识网络进行内部学习、构建组织外部知识网络进行外部学习。有效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互相转换.并在转换过程中创造、运用、积累和扩散知识,最终提高组织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系统过程。
第三,知识管理是企业将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资源并对此类资产经营过程的管理。Malhotrat的定义是:知识管理就是企业内知识资产的管理。Verna Allee的定义既简洁又深刻:知识管理是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艺术。Alavi等视管理为一套工具.借以自动建立信息对象、用户和过程之间演绎的或固定的关系.知识管理的作用是连接知识拥有者和寻求者这两个节点。
第四,知识管理是企业利用其已有的知识成果和经验并加以创新的管理活动。David J.Skyrme M定义知识管理是对知识及其创造、收集、组织、传播、利用与宣传等过程的管理-14 J。Safdi和EdwardIb:认为知识管理是使人、过程以及技术完美地结合起来.以使组织机构的与信息相关的成份.变成为企业带来价值、优势和利益的直观动态的知识财富集合:知识管理是一种文化的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做事的方式。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一,知识管理的实现需要一个引导的过程。从知识产品的公有特性来看.知识管理需要企业建立相应的报酬机制、企业文化和知识共享环境等。第二,知识管理是有组织的,以提高企业效益为目标。知识管理既体现在企业知识资本的增值和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中,还体现在企业内部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企业竞争力的增强等方面。第三,知识管理力求实现对知识的高效管理,为知识的搜集、传递以及创新打造良好的环境,谋求实现企业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第四。知识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企业对知识创新行为的动态管理。正是由于人类的知识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企业对知识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对相关的知识系统进行动态整理来加快知识在企业中的流动速度。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的知识资源。第五,知识管理在内容上不仅包括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即对知识的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共享、应用和创新的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等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以期实现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增值。
2 知识管理战略
知识管理战略的识别主要是通过具体管理活动的侧重点以及基本的行为取向来判断。研究者关于知识战略的研究有不同的研究视角。总体上看是从知识管理所涉及的具体知识活动环节和不同的知识类型来探讨的。其中,知识编码战略(Codification)和知识人际战略(Personalization)的两维划分是目前学术界和实际工作者比较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同时,其他一些研究者也针对不同的问题来讨论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
在知识管理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的研究过程中。Wiig一发现,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战略时.会根据自身的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包括:商务战略中的知识战略、智力资本管理战略、个人化知识资产责任战略、知识创造战略、知识传递战略。在Wiig研究的基础上,Zack发现企业在知识管理上最重要的工作是企业的知识发展战略。成功的企业都有独特的战略,企业的知识战略支持其相应的竞争地位。
Hansen等研究发现.咨询公司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编码化战略和人际化战略。一些公司采用编码化战略,即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编码后储存于数据库中。供公司内部人员调用;而另外一些公司则采用人际化战略,即知识掌握在企业员工手中,知识分享主要通过人与人的接触实现。他们在研究中还发现,公司会慎重选择知识管理战略.标准就是其所服务的客户、它们的商务经济学、所雇佣的职员所拥有的知识特点。一个业绩良好的企业通常是以一种知识战略为主。而以另一种战略作为辅助(约4:1)。它们不会同时将两种战略置于同等的位置。
Choi和Lee 将知识管理战略划分为聚焦、平衡、动态三种类型。他们发现,侧重于人际化的战略比较适合于知识的社会化阶段(Socialization):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编码化战略比较适合知识的组合化阶段(Combination);将人际化和编码化平衡发展的战略比较适合于知识的外部化和内部化这两个阶段。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知识管理战略,或者将知识管理的效果是同下述几个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着的:企业的发展战略、奖励、文化、技术、结构。以上这些都决定着企业知识管理的能力。即使在同一企业内部,由于不同部门的工作性质所限,也需要采用不同的知识发展战略。
3 知识的类型与转移
Polanyi对知识的划分——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是目前认为最早对知识类型研究的观点。基于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及其相互作用和促进的深入认识。尤其是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在转化、运用和创新中的相互联系。
Bhattt认为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是不同的.但又是相互依赖的。在解决复杂的问题时。个人的专门知识可被组织雇佣并使用.但组织不能占有个人的知识。相反.由于很难控制并长期掌控有经验的专业人员,使组织具有一定的脆弱性。这样的后果就是。即使雇佣了许多的专业人才.在解决组织范围内复杂的问题时.组织也不一定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潜能。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知识的共享本质上讲取决于专业人员的合作和协调。
Zellner和Fornahl从知识转移的角度研究了实现企业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相互转换的措施。他们认为在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环境中要实现知识转移的措施是建立三种渠道.一是专业人才的雇佣渠道.用以补充企业内各类尚不具备的知识;二是建立非正式网络.实现知识在企业内的流动;三是加强研究合作,实现对新知识的获取。
将组织的知识编码化是企业采用知识流作为知识转移方法的有效管理手段之一。当组织将它们的知识编码后.知识的传递可以将知识编辑成文本方式来提高效率。编码可以有多种方式。如将组织的知识表示为公式、代码、专家系统、文件、报告或政策等。在跨国公司内,知识流的管理尤为重要。因为其内部有着多种地理和文化的差异,不同的区域市场对产品和公司的运行有不同的要求,全球范围内竞争的不断增加要求跨国公司制定整体的政策,在全球开拓市场.应对各方面的竞争。
Szulanski指出,被传递知识的性质影响知识传递渠道的选择。隐性知识以及与情景相关的知识、模糊知识是企业内最难以传递的知识。在传递隐性知识时要采用较为丰富的交流媒介,这是因为在常规的传递机制和渠道中,显性知识传递损失较小。而隐性知识的传递损失较大。
知识流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障碍及它们在知识传递中需要克服的问题所反映的研究思路般参见表1所示。
根据上述总结可知: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是可以相互转化和相互促进的:在常规的传递机制和渠道中。显性知识传递损失较小,而隐性知识的传递损失较大;隐性知识以及与情景相关的知识、模糊知识是企业内最难以传递的知识。知识在传递过程中存在着障碍。克服这些障碍既需要技术方面的努力,也需要管理、文化、激励等方面的措施。另一方面,知识的获取渠道包括对人员的雇佣、在员工中建立非正式的网络、加强与学术机构的合作;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是相互依赖的.组织可以使用个人知识,但组织不能够占有个人知识:组织性质的不同,对知识管理的要求也不一样。
表1 知识流动障碍和对应的研究思路
4 知识管理活动与模式
用定量方法研究知识管理中有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在近几年也有了一定的成果。
4.1 知识管理活动
知识管理是通过获取、创造、选择、分享、应用和更新等活动来管理企业的知识.并实现将合适的知识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表达方式传送到合适的人手中.以提升组织绩效和价值创造圳。对知识管理活动的研究工作表明.企业知识管理及其相关的活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这些划分的结果和类型反映出了企业知识管理的特点或重点。如表2所示,是众多研究者根据不同的视角与研究需要对知识活动进行的界定与分类。
表2中有些理论框架对知识活动的分类是在一个比较基础的层次上,而另外一些则在较高的知识层次上。如Arthur和APQC,Wiig,Van der spek,Alavi和Szulanski要比Leonard—Barton和Choo的划分更为基础一些。对知识活动的不同划分方式体现了不同的认识角度和特点。
Grover和Davenport则从影响知识管理效果的活动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知识管理研究的实用框架。认为影响知识管理效果的活动要素包括知识管理的过程(如知识的产生、编码、传递和实现);同时影响知识管理效果的活动要素还包括战略、结构、人员/文化、技术。知识管理的实体包括个人、群体、组织。Norman研究了高技术产业中战略联盟的知识保护问题:得出如下结论:战略联盟中目标企业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核心资源和能力愈接近.目标企业愈会注意对其知识进行保护。
4.2 知识管理模式
P.H.Gray基于解决问题的观点(Problem Solving Perspective)对知识管理的实践进行了研究。根据问题的类型和问题解决的过程这两个维度。P.H.Gray构筑了知识管理实践的分类体系。又通过数据分析结果证明前述知识管理框架是成立的。’进一步应用主成分分析还发现.组织知识管理的活动可以划分为两组,说明这个知识管理框架对应着两个更高一级的因素,Binney认为它们分别对应于探索(exploration)和利用(exploitation)两种活动。前者包含着搜索、变化、风险控制、实验、发现、创新等活动,它是组织侧重于知识创新的知识管理实践:后者包含着改进、机会、生产、效率、选择、执行等活动.它是组织侧重于知识共享和再利用以提高效益的知识管理实践。B.Choi和H.ke进一步研究得出,在采用系统策略比较高的组别中,企业倾向于加强编码化工作。减少知识获取和使用中的复杂性:而在系统策略较低的企业中,它们对编码、存储和获取知识不感兴趣。
Becerra,Fernandez和Sabherwal研究表明。组织的子系统若具有工作领域集中、过程导向的特点。则内部化过程有利于知识绩效的提高;若是工作领域集中、内容导向的特点,则外部化过程有利于知识绩效的提高;若是工作领域宽阔、内容导向的特点,则组合化过程有利于知识绩效的提高:若是工作领域宽阔、过程导向的特点,则社会化过程有利于知识绩效的提高。
综上所述,现有知识管理活动与模式的文章.从内容上看。大体上有二种类型:一是将知识获取或知识创造、知识传递、知识存储、知识保护等活动过程进行对比研究。考察某一因素对知识获取或知识创造、知识传递、知识存储、知识保护等活动的影响;二是实证研究知识管理战略或知识管理模式。为提高知识管理某一要素的效率进行理论讨论。
5 国内研究情况概述及展望
5.1 国内研究情况概述
第一,研究范式引入及中国化。从1987年Charles Kellogg与李北星合作的“从数据管理到知识管理”开始。中国学界就开始了对知识管理概念和研究范式的引入,随着对知识管理研究前沿的跟进.特别是复旦大学苏东水教授在东方管理思想研究中对知识管理中国化的提出与解读。开始了中国学界对本土知识管理的思考,陈国权、邱均平、丁蔚的研究成果最具影响。
第二,理论模型衍生及虚化。知识管理模型是对西方知识管理研究引介的一个主要内容.在知识管理本土化思潮和西式模型与我国企业不一致等情况的影响下。对初始理论模型修正和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重新构建的研究工作兴起极为迅速,出现了咨询界和学界两种不同的发展轨迹.其中对理论模型的学术研究出现抽象化、技术化的特征。陈发祥的研究成果广为咨询界使用;陈国权、左美云等的研究成果则是最广为学界所引用。
5.2 研究进展及展望
综合国内外研究情况,知识管理的研究进展可以分为下述几个方面:
第一,以知识为基础的管理活动的研究进展。在此研究活动中,“知识”作为被研究的对象,其特点以及在组织中存在的形式、层面、动态流动的规律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换关系是该方面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对在个人、群体、组织三个层面中知识的转换进行分析.提出了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内部化四个过程,揭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规律以及知识的产生、转移等特征。指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循环转化从而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知识创新过程。
第二,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研究进展。“管理知识”是被研究的对象.在组织构成的某一范式,或管理过程的某一阶段等方面入手,研究提高管理知识效率的手段。当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包括知识管理的战略、组织知识的管理等诸多方面。
第三,以组织绩效为基础的知识管理的研究进展。基于组织绩效的管理研究.是以提高组织整体绩效为目标,以知识管理的方法为手段关注于知识如何影响组织的整体绩效、核心竞争力.关注于组织的功能、结构、领导、技术、人力资源等各种因素与知识管理如何相互作用。发现和找出这些相互作用的规律,因势利导,通过知识管理促进组织的协调发展。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认为知识管理未来发展的方向应该包括:一是要加强对影响企业绩效的各个分支要素的研究,优化各要素过程,提高企业知识管理的整体绩效;二是建立了适于我国的创意企业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和创意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三是要注意运用定量的方法研究和分析企业知识管理中的问题。挖掘和分析企业知识管理深层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四是要注意加强从整体上研究企业知识管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以知识管理促进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绩效;五是要建立知识管理能力与组织绩效间的反馈关系循环,明确他们之间的作用效果,既能实现企业知识管理的动态化、系统化,又能为针对企业具体情况作出调整时提供理沦建议:六是要加强同实际问题的结合和研究,特别是针对新兴产业。要根据产业生存的基础、产业升级与演化的实际,深刻把握整个产业具体情况,展开对企业知识管理与组织绩效的研究。
CIO之家 www.ciozj.com 公众号:imci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