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中跨组织流程管理的SOA集成研究

来源:网络 作者:网友

以Internet为核心技术的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应用引发了一场重大的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也改变了企业的经营方式,推动着全球战略资源和竞争优势的重新分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竞争从企业之间转移到企业所在的供应链之间。而且竞争的重心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在传统的成本和质量的基础上,伙伴关系和市场响应速度成为新的焦点。

任何一个企业依靠自身的力量都很难在市场上占据绝对的领导地位,为了有效地整合企业外部资源,快速抓住有限的市场机会,企业必须联合供应链上下游的力量。另外,企业为了将主要资源集中于其最擅长的核心业务运营,使核心业务能力更加专业化,会加倍重视分工协作,将非核心业务外包,这便引入了更多的跨组织业务流程。这一趋势使得跨组织流程交互趋于频繁和紧密。因而研究跨企业的流程管理,特别是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如何对交互流程进行改进,具有重大的意义。随着供应链的地位和战略意义逐步提高,企业所关注的流程跨越了组织(企业)的边界,衍生到组织外部。协作生产流程分布于多个企业,而且经常发生变化。由此带来了供应链流程管理的复杂性。而电子供应链的管理则是借助先进的IT技术管理其中的跨组织流程。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互能够顺利进行,除了需要以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之外,还需要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流程能够互相协同工作。

2 跨组织流程研究现状

2.1 对于跨组织流程建模方法的研究

在跨组织业务流程重组的前提下,流程建模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个有效的跨组织流程模型并辅助相关人员进行跨组织流程的分析与优化。目前有大量的流程建模技术能够支持业务流程的重组,但同时这也给相关人员带来困惑:面对如此众多的技术,他们很难选择一种合适的技术或者工具。同时,目前对流程建模技术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建模技术的提出与应用,缺乏对现有技术的整理与分类以及技术之间的横向对比,这也就加深了建模技术选择的复杂性。通过对现有的建模方法、技术和工具分类、分析与比较,提出工作流技术是一种比较适合跨组织流程重组的建模方法。

企业之间重复、分隔、不集成的业务处理方式要求对跨组织流程进行设计和重组。这将设计跨组织流程上各业务伙伴之间的协作:合理调配供应链企业的资源,集成各企业内外的各种应用,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并行运作,提高跨组织流程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跨组织流程与普通的组织内部流程有所不同,它具有更高的动态性、开放性、柔性和集成性。

2.2跨组织流程的层次分析

有关跨组织流程的管理,可以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如图l所示。前者反映了参与跨组织流程的实体数量所涉及的跨组织范围——单个企业、两个企业、企业组和整个行业;另一方面,跨组织流程管理具有不同的深度:流程开放、流程互联、流程整合和流程随需应变,不同的阶段组成了跨组织流程管理循序渐进的过程。

 

图1 跨组织流程的层次分析

分析了企业跨组织流程管理所处层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企业与合作伙伴的地位对比,双方关系的紧密程度以及信息化能力等。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流程开放是企业之间加强合作、进一步开展协同商务的需要。适当的流程开放可以作为一种增值服务提供给顾客,也可以让合作伙伴了解企业内部运作方式,以便相互调整,使双方的合作趋于和谐,或者让合作伙伴了解企业当前的流程状态。如电子商城向顾客说明购物流程,供应商管理库存VMI中供应商需要获取企业的库存状态信息,FcdEx向客户提供托运货物的在线状态查询等。流程互联是应用信息技术,加快企业之间的信息流动和实现流程的自动触发。它关注的是整个跨组织流程的效率,主要通过流程电子化和自动化手段减少边界衔接的延迟,对互联双方本身的内部流程影响不大。如企业提供销售平台,客户可以通过自服务的方式下达订单,触发企业的生产和发货或两个企业为交换信息完成应用系统对接,实现跨组织流程自动化。流程整合是将多家企业视为一个整体,为追求群体利益的最大化,对跨组织流程进行分析、调整甚至重新设计,在兼顾各合作伙伴能够从中获得利益的同时,更加注重供应链的整体效益,这要求兼顾各方利益,需多个企业参与发起和倡导的共同努力。如多家企业联合投资,整合采购流程,建立共享采购平台,提高与供应商的竞价能力等。流程的随需应变是强调跨组织流程的柔性,提高对顾客需求的快速响应,把握市场机遇其至对抗竞争威胁的能力,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在整个行业范围灵活地选择合作伙伴.实现流程互联和调整业务流程。这需要流程标准化和流程资产可重用性的支撑,也需要行业内的多数企业的支持才能实现。标准化与可重用性强化了企业合作联盟的可扩展件,并且能够将合作联盟的锁定成本降至最低。分析了具体的跨组织流程管理形式及其战略意图、关键成功因素等。

企业为了形成竞争优势而各自建成的各种应用系统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形成了中间层各种各样的的异类应用系统,它们之间存在不同的技术与业务语义本体(ontology)差异,其互操作连接成为高层流程集成管理的主要障碍。甚至在单个企业内部,由于系统实施的时代和技术选择差异也同样存在异类系统的集成难题。针对这一问题,先后出现了中间件(mid—dleware),企业应用集成(EAJ)和工作流(Workflow)等系统或流程集成技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或者部门间的系统流程则以面向服务架构(SOA)为基础,出现了web Service,BizTalk等标准。

3 基于SOA的业务流程分析

3.1遗留系统的整合问题

每个企业内部都有很多遗留系统(Legacy System),但这些遗留系统对于企业的运营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中包含了大部分企业的关键业务流程。要重新开发这些关键系统需要付出很大的人力、财力成本,因此,充分利用这些关键业务系统是毫无疑问的。而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各种系统可能采取不同的技术和标准实施,这些异构系统之间需要互相通信,除了技术上的通信,更重要的是业务流程之间的交互。

为了解决异构系统之间的通信问题,提出了中间件(mid—d16ntrare)的概念。中间件是位于平台(硬件和操作系统)和应用之间的通用服务。中间件主要关心的是数据层集成,这就意味着这些系统不提供任何能吸纳更高层集成的功能。而企业之间的应用集成应该包括技术层面和流程定义层面,需要各个业务应用能够以相互可以理解的格式和上下文来交换语义层的信息。

3.2建模方法的改进

传统的工作流模型将业务过程与企业资源绑定,业务模型与组织和资源模型结合过于紧密,不适应企业的动态变化和发展的要求;传统的工作流管理系统一般限于企业内部,对跨组织的工作流支持不够。因而需要探讨新的能够灵活、方便、高效地实现企业业务的工作流技术手段。

面向服务体系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的思想将企业应用看成是由一些能够跨越企业边界、自我描述、实现某一特殊功能的服务集合所构成。通过标准化的机理,能够将这些服务注册于公共数据库之中,并被感兴趣的请求者发现;通过标准化的方法,服务者和请求者之间能够进行动态绑定和直接交互,实现一定的企业功能逻辑。

SOA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架构,虽然服务需要由技术组件支持,但是业务流程本身比支持它的服务更重要。SOA的基本原则是:业务驱动服务、服务驱动技术。SOA关注业务流程和使用标准接口,为流程开发或组合应用。以服务组件的方式实现流程中的任务或活动。使用工作流技术可把简单服务聚集为更复杂的服务,服务可链接在一起以执行较高级别的业务功能;同时可以将SOA看作是一个良好的工作流环境,基于SOA的工作流技术可充分利用其松散耦合、位置透明、协议独立等特点,解决异构性、互操作性等问题,高效地利用或重组企业现有的应用资源,适应业务和资源动态变化的需求。

3.3跨组织业务流程的SOA集成

基于SOA集成的优点是,它能把各个应用的功能抽象成服务,通过请求/服务的方式来获取跨应用系统的功能调用和数据获取。服务一般只实现了功能和数据的互相集成,而没有对整个业务流程支持。但是,就像没有乐谱和指挥的交响乐团不能协同演奏出动听的音乐那样,如果不引入业务流程管理(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BPM)的技术来管理企业内部的不同应用提供的服务,就不能协调这些服务,完成企业的应用集成。

BPM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作流技术、企业应用集成和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ded Markup Language,XML)技术等,从业务过程的角度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并支持业务过程的持续改进,其核心思想是为企业内及企业问的各种业务过程提供一个统一的建模、执行和监控的环境。与传统的应用系统不同,BPM以超越功能模块的方式来保证业务跨部门、用户和组织的边界运行。BPM建立在已经从个人用户和部门生产力所获得的价值上,并把它们扩展到一个组织范围。

SOA将核心业务逻辑和流程控制逻辑分离开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核心业务逻辑和流程控制逻辑都是由数据和动能组成,只是组成的方式不同,并不能像数据和功能那样简单分开。有时,难以确定业务规则表示核心业务逻辑,还是流程逻辑。评判的标准通常取决于业务规则的复杂程度。如果是简单的业务规则,最好将其归为流程控制逻辑的一部分,但如果规则非常复杂,则应划分为核心业务逻辑类型。相关的核心业务逻辑通常构成单个服务。这些服务的粒度相对比较大,采用松耦合(或者相对独立的)方式,不含复杂接口f但可能封装非常复杂的逻辑片段)。特别是表示核心业务逻辑的服务控制自己的事务,不参与由外部控制的、周期可能很长的事务。鉴于底层事务的短期性,与表示核心业务逻辑的服务的交互通常是OLTP形式。表示核心业务逻辑的服务可能参与BPM或以流程为中心的服务编排的复杂流程。

流程控制逻辑与核心业务逻辑不同,很多流程是动态的,经常变化,需要与流程参与者进行复杂协调。管理流程控制逻辑的服务(如以流程为中心的服务)一般不包含应用程序状态,但它们包含与流程本身相关的状态。流程状态包含的信息有:流程参与者(人员和服务)、参与者的输入、在流程中的实际位置以及基本规则。以流程为中心的服务高度依赖于其他服务,特别是那些表示核心业务逻辑的服务。它们将核心业务服务整合在一起,协调跨越多个人、多个重要业务实体、跨地域或者维持较长时间的复杂活动。

将流程控制的逻辑与核心业务逻辑分开。是保持企业架构敏捷性的关键一环

图2 将流程控制的逻辑与核心业务逻辑分开。是保持企业架构敏捷性的关键一环

对于企业而言,进行跨组织流程管理的目标是:(1)通过企业间的信息与流程连接,提高交互效率和柔性;(2)通过跨组织知识共享,利用丰富的知识和智力资源,促进技术创新;(3)通过网络化的电子市场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交易成本。最终形成具有卓越的价值传递能力的价值链系统,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企业间的应用集成包括三个层次:数据层集成、应用层、业务流程层。在SOA体系架构中,服务的粒度和层次取决于实际需要。服务可以仅仅是一个数据库的读取操作,也可以是一个业务流程的执行,比如订单处理流程。这也正是SOA的灵活和柔性的体现。通过将一个个流程封装成服务,流程之间的调用就体现为服务的调用,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已有系统的利用率。根据流程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也可以将一个流程分解成多个服务,这也是SOA的灵活性的体现。

企业通过将其业务流程按照一定的标准封装成一个个的服务,存储在服务库中,通过Intemet对外公开。合作伙伴通过企业服务总线(Enterprise Service Bus,ESB)调用已经封装好的服务,而不需要考虑该流程是建立在何种平台上,采用什么语言实现,而只需要通过公开服务库中提供的服务接口直接调用。这种架构对于战略合作伙伴之间的系统整合非常有效,即使企业之间采用的操作系统平台、商业软件完全不兼容。

4 总结与展望

企业之间不同的业务流程形式的交互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商业往来,而异构系统、不同操作平台之间的通信连接也给跨企业信息共享、战略协同带来了很大的阻力。SOA通过将现有的应用系统及其体现的流程封装成服务的形式,提供给企业更好的灵活性来构建应用程序和业务流程。

BPM要实现业务逻辑与流程控制逻辑相分离,进而达到流程自动化。SOA针对业务逻辑和流程控制逻辑形成不同类型的服务,相对稳定的核心业务逻辑的基础服务与可以动态调整的管理流程控制的服务使得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互更加灵活,更具柔性,从而更好地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在对跨组织流程持续改进的同时又能保证核心流程的稳定性,因此可以提高跨组织流程对客户需求的快由于SOA将业务流程或者应用封装成一个个服务,通过Internet公布给个人或者企业用户调用,这必然会带来安全性问题,相比于早期的EDI和近年来兴起的跨组织信息系统(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IOS),SOA的安全性更加薄弱,需要得到进一步加强,只有这样,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企业才有可能转向SOA这个兼具更高的动态性、开放性、柔性和集成性的集成架构。

 

相关文档推荐

新零售行业Agent解决方案.PDF

1742957777  6.72MB 34页 积分5

B2B市场人DeepSeekAI提示词手册.PDF

1742949832  2.93MB 26页 积分6

AIGC如何助力工作和学习.PDF

1742949482 尹健 10.53MB 93页 积分8

DeepSeek政务应用场景与解决方案.PDF

1742949439  3.03MB 34页 积分6

2025年央国企信创数字化研究报告.PDF

1742809441  4.72MB 55页 积分5

2024年中国营销行业AI应用发展研究报告.PDF

1742803952  2.8MB 29页 积分4

AI落地应用最新工具集.PDF

1742450890  1.7MB 8页 积分4

DeepSeek完全实用手册.PDF

1742450791  3.62MB 114页 积分10

离散制造破局之道主数据管理平台重构.PDF

1742450737 詹慧超 4.6MB 37页 积分6

DeepSeek提示词设计、幻觉避免与应用.PDF

1742351308 程希冀 2.5MB 47页 积分6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