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人”马云:重解阿里之咒
董军 互联网周刊
  马云仍然面临着很多难题:尽管环境与平台变化巨大,创业伊始的困惑并未散去。







  12年,是一个轮回。







  对于在中国互联网舞台上一直备受瞩目的马云来说,在经历了一个轮回之后,似乎又重新回到了新的起点。







  12年的历程,白手起家的马云用自己的睿智和远见,让亿万网民感受到草根的活力、平民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及开放包容的重要性。他让全球互联网产业对中国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应该说,他在新经济的变革潮流中踩对了步调,迎合了时代发展的趋势。







  但是,在经历了高潮和种种跌宕起伏的商业历程之后,马云面临的仍然是刚刚创业时的问题。







  马云始终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幸运者。12年前,在杭州的一个公寓里,马云创立了阿里巴巴;12年后,阿里巴巴、淘宝和支付宝异军突起,给马云的事业带来亿万财富。可是,马云仍然面临着很多难题:尽管环境与平台变化巨大,创业伊始的困惑并未散去。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中国的互联网产业中,企业没有前例可循。12年前马云摸着石头过河,如今,一切仍然需要在摸索中给出答案,这里面的风险,外人无法了解。
 
逆向思维



  不是为了拿到风险投资,也不是为了去国外上市,而是要做一个能活下去、并且活得很长久的企业。



  马云12年的创业历程中,丝毫看不到幸运女神的眷顾。长相与众不同的马云被称作外星人,他的创业路径也与他人不同。



  十二年前,无数风光无限的.com和创业者,走着创业、融资、上市的同一路径,更有众多企业拿着数以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投资,在市场上风光无限。然而大浪淘沙后,却没有几家活到今天。什么是好的商业模式?什么是合理的投资?什么是真正符合市场规律的经营管理?马云一直在思考,并且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1999年,马云和创业团队开始了阿里巴巴的造梦历程。而他对于互联网的狂热,并非始于这一年。1995年,马云的灵敏嗅觉就已经让他投身于互联网的初潮,创办了国内第一家商业网站——中国黄页。这个时候,国内连一条互联网专线都没有,“瀛海威”也尚未诞生,这一创举使他被国外业界誉为中国的互联网之父。但是这个最早看到互联网商机的人,却在4年后做出了让整个业界费解之举:几乎所有互联网精英都在大谈欧美模式、复制雅虎、eBay、亚马逊等.com的途径,重金投入招兵买马,云集于京城的高档写字楼,广告宣传铺天盖地……然而,马云却说:“要专注国内中小企业的B2B”,“国外的电子商务模式绝不适合中国国情”,他把创业地点选在远离互联网主流与舆论中心的杭州。他看到了什么别人没看到的东西?



  “如果100个人创业,有95个人没有声音的死掉,有4个人被人看着死掉。创业就要为5年后创业,而不是为今天创业。”马云很明白,自己当年创立阿里巴巴,不是为了拿到风险投资,也不是为了去国外上市,而是要做一个能活下去、并且活得很长久的企业。所以,他成为了那100个创业者中没有死掉的最后一个人。



  当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大热,当业界热捧人人网、中华网之时,马云却高喊着电子商务时代来临;当欧美模式盛行,只要复制一个国外.com样板就可以拿到风投的时候,马云却在新加坡最著名的亚洲电子商务研讨会上面对投资者说出:“美国是美国、中国是中国,中国应该有自己电子商务模式”;当众多创业者追着风投争抢资金时,马云却在阿里巴巴创业最艰难的时刻先后推掉了近38家风投公司的橄榄枝;当所有互联网公司都拼命地在广告、宣传上倾注资金时,新创的阿里巴巴却拼命省钱,主动停止宣传长达六个月……



  “再好再宽的路,走的人太多了也会堵塞;人少的地方,即便是独木桥也比较容易通过。”马云如是说。或许,正是这种特立独行、逆向思维,让阿里巴巴在2001年全球互联网寒冬之际,活得有滋有味,健康茁壮。



  究其原因,是马云看到了商业价值的真谛,悟透了这个时期中国互联网发展规律的脉络。这不是幸运,是智慧。甚至是拿到日本软银的风险投资前,马云的智慧仍然在不时提醒自己,“太愚蠢了,我拿那么多钱干什么?”于是,对方希望投资的4000万美元,最终被马云硬逼着减到了2000万美元。于是,没有花什么钱,国内外的媒体却主动追着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



  这样颇为“疯狂”的个案,在马云后来10多年的创业过程中,数不胜数。



  破题解题



  看似阿里巴巴把自己的业务涉及到了互联网商业的所有层面,结果更变成了整个互联网企业的公敌。



  2000年初, 马云手握日本软银的2000万美元投资,登上了《福布斯》杂志的封面。随着国外媒体对马云的关注,阿里巴巴在欧美国家赢得了超多点击率和注册会员,2000年更被选为全球最佳B2B网站之一。胜利,似乎来得太快了。



  2001年开始,难题接踵而至。事实上,阿里巴巴的历程一直伴随着风险与困阻,马云的预见性和意志力开始持续不断地遭遇挑战。



  先是2001年全球互联网进入寒冬,风投锐减、网站频倒、全球裁员,这些难题,马云用改造公司整体技术平台、重塑团队精神来化解。2002年,全球B2B电子商务领域遭遇低迷之际,马云开始构思C2C电子商务平台,并在2003年非典期间,重磅推出淘宝网,挑战全球巨擘eBay易趣。在遭遇后者近乎疯狂的打压后,马云祭起“免费”大旗,以支付宝和免费两套组合拳,在1年多之后彻底击败eBay易趣,继而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网络购物平台。2005年,在中国互联网企业被收购的阴云笼罩下,马云和雅虎联合创始人杨致远达成共识——收购雅虎中国,美国雅虎以10亿美元加上雅虎中国的全部资产获得阿里巴巴集团39%的股权;2008年,支付宝在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占有了半壁江山……



  马云对于当时的一系列跳跃式发展有着自己的见解:“雅虎利用自己的内容去影响用户的消费倾向和习惯,然后有了需求之后的用户就可以在淘宝上交易,而他们的货源可以从阿里巴巴上获得。搜索是这些用户通向淘宝和阿里巴巴的通路,而支付宝则是一切交易的支付平台。”看似阿里巴巴把自己的业务涉及到了互联网商业的所有层面,变成了整个互联网企业的公敌。但是,没有人能猜到,马云此时勾勒的“大象无形”的电子商务平台,是一个怎样的蓝图。



  阿里巴巴从无到有,可以说经历了和其他互联网企业同样的困境,但马云则像一位武林高手一样见招拆招,化敌于无形。这与他崇尚的武林中“无招胜有招”的境界颇为相似:与软银、雅虎的资本合作,是时势下的必然选择;创立淘宝,挑战eBay易趣,是深谙中国C2C现状的曲线救国;支付宝上线,进军第三方支付,是为企业未来5年预埋的新的增长空间。每一步,马云都遇到了重大难题,但是每一步,他也按照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发展规律,做出了最佳选择。尽管这些选择有无奈和妥协,尽管这些选择为日后的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埋下了隐患,但如果当时不这么做,阿里巴巴就走不到今天。



  危机爆发



  卫哲的离开是马云在阿里巴巴11年来最大的痛,是给了自己兄弟一道伤疤。



  从2010年底到2011年12月,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将马云带回了原点,曾在企业发展历程中埋下的隐患接连爆发。这其中,资本则是原罪。



  公司创始人被资本反噬的悲剧早就不是第一次发生。当年新浪创始人王志东的出局,UT斯达康创始人吴鹰的黯然离场,都是因为失去了对公司的控制权,进而被股东所抛弃。与雅虎的资本合作,在6年前,是助推阿里巴巴发展的“火箭”;在6年后,它却成了威胁阿里巴巴的“定时炸弹”。



  2005年,阿里巴巴与雅虎的一纸协议做了如下规定:首先,从2010年10月份开始,雅虎在董事会的席位将由原来的一位增加到两位,即雅虎和阿里巴巴管理层分别可以委任两位董事,软银依旧可委任一位董事。其次,持股阿里巴巴集团39%经济权益的雅虎,其投票权将从当时条款约定的35%增加至39%,而马云等管理层的投票权将从35.7%降为31.7%,软银保持29.3%的经济权益及投票权不变,这意味着雅虎将真正成为阿里巴巴第一大股东。最后,雅虎、软银及阿里巴巴三个股东当时达成的“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马云不会被辞退”条款到期。届时,阿里巴巴集团第一大股东雅虎,有权利按照董事会或公司章程辞退CEO马云。



  6年间,阿里巴巴与美国雅虎在实力上的此消彼长,此时马云和阿里巴巴有了更大的话语权。但是,从法律的角度上讲,马云一天不从雅虎回购阿里巴巴的股权,就会随时受到威胁。尽管从2010年底马云在与雅虎的股权回购交锋中屡屡险胜,但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是始终悬在马云头顶的最大隐患。



  资本引发的另一个劫难就是支付宝的归属问题,这一难题直接导致了2011年的支付宝股权转移事件和VIE(协议控制)风波。事件的导火索是2011年5月11日雅虎提交给美国证监会的文件中披露,其持股的阿里巴巴集团已经将支付宝的所有权转移到了马云控股的一家新公司——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公司中。



  此后,引发的连锁反应令人咋舌。马云在一个月内两次公开表态,但舆论呈现一边倒的情况:“爱国流氓”“背叛契约”等罪名甚嚣尘上。直到2011年6月14日,马云被逼现身,第三次对全国媒体有选择地讲出一些支付宝股权变动的真相,并且盖棺定论,“这是一个不完美但最正确的选择”。然而,对于VIE的大讨论并未停止,国内投资界和采用VIE架构互联网公司视马云为叛逆,而海外资本对中国互联网创业者的不信任,以及近期中国概念股在境外的厄运,更让马云承受了不少骂名。



  树大招风,除了资本的纠葛,阿里巴巴这艘巨舰在内部的管理上也开始出现问题。在诚信问题上,马云一直是高举高打,不为人后,但是淘宝和阿里巴巴先后在诚信问题上遭遇了寒流。2011年初,中央电视台披露淘宝网上的假货问题,把淘宝这样一个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变成了出售假货的完全责任人。当初淘宝的迅速做大,免费和低门槛是关键,而如今马云不得不面临艰难的抉择:要么全力清除假货,让淘宝的C2C平台失去广大消费群体;要么继续容忍假货,被监管部门和品牌供货商不断攻击。



  然而几乎是同时,阿里巴巴交易平台突然曝出2326名“中国供应商”涉嫌欺诈的事件,据悉还有约上百名阿里巴巴的销售人员牵涉其中。此举引发马云最终壮士断腕,B2B公司CEO卫哲和COO李旭晖引咎辞职。



  卫哲的离职显得极为悲壮。马云也感叹“卫哲的离开是自己在阿里巴巴11年来最大的痛,是给了自己兄弟一道伤疤。”外界评论马云“挥泪斩马谡”的背后,隐藏了阿里巴巴中国供应商增长乏力的现实。在全球经济危机的低迷下,中国供应商造假似乎是一种难以避免的举动,也给阿里巴巴未来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为了阿里巴巴的发展和淘宝网的上市,马云在2011年10月终于做出了“艰难抉择”,剔除那些他认为会影响企业发展的不良因素。2011年10月10日,淘宝商城宣布,2012年原来每年6000元的技术服务费提高至3万元与6万元两档;技术服务费,即销售佣金为从每笔交易中提取0.5%~5%的提成;建立“商家违约责任保证金”制度,收取保证金1万元~15万元。根据淘宝商城的原计划,这一新规则从2011年12月20日起实施。但此举直接导致了长达一周的“围攻淘宝”事件,甚至到年底“反淘宝行动”仍未停息。



  马云对此的态度很坚决:“不会与反淘宝联盟的攻击者进行谈判。淘宝商城提升商户品质、打击假货和炒作信用的原则不会作任何让步,但在具体方式、方法和沟通过程则仍可反思、改进。”



  一方面,“淘宝商城事件”反映出马云在发展战略的思路调整,但另一方面,资本的作用也开始凸显:淘宝即将上市,支付宝完全摆脱了雅虎的控制,而回购阿里巴巴的股权迫在眉睫。淘宝新规对于保证金的大幅度提高,是为了收购雅虎做准备?淘宝商城回笼资金的明显举措,是在为淘宝网上市或淘宝商城独立上市进行准备?一切只能由马云来回答了——因为这个“外星人”的思维,与常人不同。



  一线访谈



  你有一句流传广泛的名言:“一个男人的才华与他的容貌往往成反比。”你对自己的容貌是否自卑过?



  自卑?没有,绝对没有。记得上大学时,政治课老师很认真地对我说,马云啊,你将来找对象可能比较麻烦,到时候我可以帮你想想办法。后来我在电视上看到自己的形象,也吓了一跳,哇,长这么丑。我老婆也说我,她说我的五官单拎出来都不赖,可拼凑到一起就显得不那么好看了。正因为丑,没有本钱,咱得努力。



  有人把你比作电子商务领域里的“潘石屹”,善于自我炒作、精于品牌营销,你怎么看?



  我不比老潘那么有魅力,我蛮欣赏他的,老潘这人心地蛮善良的,前段时间淘宝网和《中国企业家》杂志携手为印度洋海啸义拍,老潘捐了100多万元。大概是4年前,哈佛讲学时,我和老潘初次相识,当时他递给一本书,一看书名《投诉潘石屹 批判现代城》,嘿,我觉得这人真是有个性、有胆识。一次一起参加一个论坛,我俩的观点惊人的相似,我们都认为,民企不需要保护,国企需要保护。



  你是个不折不扣的金庸迷,你觉得自己更像金庸笔下哪一位?



  我不像韦小宝,我最欣赏《笑傲江湖》里的华山派大侠风清扬,风清扬传授令狐冲“独孤九剑”,并告诫他,剑招是死的,人是活的,活用剑招的最高境界是从有招到无招。我一直非常痴迷武术,练过散打,练过8年太极。太极是门玄妙的学问,一招一式看似轻飘飘如太空漫步,实则虚实相济,一旦找到你的空当、漏洞,不经意间随意出手,达到以柔克刚、以小博大、出奇制胜、一点突破的奇效。



  人物特写



  教主的烦恼



  阿里巴巴崇尚江湖文化,“风清扬”是马云给自己选的在公司内部使用的名字。风清扬是《笑傲江湖》中的武功高手。



  在已经拥有两万多名员工的阿里巴巴集团,马云更像一个“教主”,一个精神领袖。他的作用不在于细节的管理,而是理念的灌输和精神的引导。



  但2011年,马云的光环不在那么耀眼,舆论也不再那么奉迎。一连串的危机爆发,马云被逼下神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人。这种真实的感觉,似乎让马云更加有血有肉、触手可及。



  马云还是一个人,远远不是一个神。



  他熟知历史,也喜欢在历史中寻找答案。“在这一年,在遭遇到这些困境后,我翻看中国商人古往今来的历史,发现他们都是不能善终的,只有与西施一起归隐江湖的范蠡例外。”



  熟悉马云的人,会理解他每次遇到挫折后的心态,也会理解这个人愈挫愈强的本性。但是,马云的行为绝非是常人可以预料的,他做人行事的高调与低调,绝非按常理出牌。就在外界认为马云萌生退意、甚至低迷无措的时候,他在几天前的微博里写出了这样几句话,“心累了真想放弃,看着家人的眼泪,听见同事们疲惫委屈的声音,真想放弃。心里无数次责问自己:我们为了什么?凭啥去承担如此的责任?也许商人赚了钱就该过舒适生活,或像别人一样移民,社会好坏和我们有啥关系?”



  这就是马云。中国商界的过客多如牛毛,但是有的人终究将在某个时代中留下重重的一笔。马云对于互联网产业而言,终将如同柳传志之于PC业、张瑞敏之于家电业。2012年,对于阿里巴巴和马云或许又是一个起点。



  但毋庸置疑的一点是,马云必须以变化来应对一切变化。做一家“102年的老店”,是一个不变的信念,但要做到这一步,马云和团队必须回到12年前创业时的心境,重新回到几十个人拥挤在一间大办公室里时的状态,做出冷静的判断和分析。



  12年一个轮回。站在新的起点上的马云,会有这个智慧。
CIO之家 www.ciozj.com 公众号:imciow
关联的文档
也许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