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在创业者真正需要的时候
网友 网络
  说到底我是认为创业者太早拿到创投的钱是一个诅咒,因为这件事情我自己干过。2000 年,当我们创立硕网没多久,就拿到了上亿的创投资金 — 那是一个疯狂的达康年代,大概跟这几年的中国差不了多少。
 
 

「你们现在有钱了,赶快成长吧!」创投们说。

  于是我们开始疯狂的雇人,在一年之内,团队从 20 人变成了 120 人 — 真的很疯狂,大部分人只经过 30 分钟的面试,明天就可以来上班了。那时候最有名的说法,是你今天不雇这个人,明天他就被另一个网络公司抢走了。反正进来之后还有三个月的可以试用,觉得不错的就不能让他跑掉。

  问题是,我们根本还没有找到商业模式。事实上,我们根本连 Product-MarketFit (PMF) 都还没找到。所以一个已经有 120 人的公司,还要从原本的 B2C 电子商务 Pivot 到 B2B,再从 B2B 电子商务 Pivot 到内容管理、搜索引擎、知识管理,最后才在专利、智财权管理找到我们的 PMF。那已经是两年多后的事情。也就是说,在这两年之中,我们几乎是白白浪费掉 100 个人的人事成本,把好几千万的现金丢到水里面,只因为我们太急着「成长」。

  当然如果浪费掉的只是钱,那也就算了。但事实是当一个公司有 83% 的员工都是新来的,各自从他们原来的公司带来各式各样的文化 (读为「陋习」),那身为一个原来的团队,要适应「新公司」的不是他们,变成是你。你大概很难想象那是多么痛苦的过程,当你在外面打拼、跑案子、谈合作,想办法帮公司找出路,回到家里面却已经有人开始搞党派、争权力、互捅,还捅你,在你们当初辛辛苦苦建立,目标是要改变这个世界的公司里面。那,是非常非常痛的领悟。

  当然,硕网的情况是极端,发生在一个百年难得一见的时空背景下。不过当我从创业者变成了投资人,我发誓我要成为一个真正帮忙的投资人,而不是让创业者亲身经历我体会过的那些狗屁事。所以 appWorks 的投资哲学,是在团队们找到 PMF 之前,透过育成计划的辅导,帮助你更快找到它。而在你找到 PMF 后,真正需要资金去建立商业模式、规模化之时,再提供资本给你运用。

  这当然会引来一些批评,认为我很小气,创投那么有钱,先给个几十万有多难,非要等到人家「成功」才要把钱掏出来。事实上,真的一点也不难,洒钱谁不会,问题是那样的做法是不是真的有在帮创业者。况且如果你反过来想,假设事实证明我们的辅导是没有价值的,那等到创业者「成功」之后,为什么他要给我们投资?凭一只合约?那也太天真。如果你从这观点去看,我们的做法同样冒着一个很大的风险,因为我们必须要真的提供价值,才能赢得未来的投资机会。

  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互动方式,甚至比 Y-Combinator 的模式还好。投资毕竟是一种关系,在还没有充分了解之前,短短 30 分钟的谈话,就让一个投资人成为你的股东,对团队而言是一个极大的风险。相信我,好的投资人会带你上天堂,烂的投资人会让你比在地狱还不如,这点你可以问问所有网络圈的前辈,每个人都有数不完的故事可以告诉你。

  不过当然,事情也不一定就是非黑即白。appWorks 育成计划两年来办了四届,我们也不断的在尝试、学习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在帮创业者。我们观察发现,有一些参与育成的团队,为了求生存,一边创业,一边还是接了一些跟核心业务没有相关的外包案。这样的情况,我们认为当然不利于创业成功。

  所以从几个月前,我们开始跟这些团队们做一个新的实验,由 appWorks 提供他们一笔小小的资金 (约 50-100万),帮助他们可以不用担心生活,专心在创业之上。由于我们把金额限制在核心团队的生活所需,所以并不会带来资金太过充裕的反效果,而参与这个实验的团队们也认为这笔钱有助于减少他们的困扰,让他们有更多心思在做出市场想要的产品之上。

  最后我们决定把这个服务,正式命名为「appWorks 种子投资计划」,并且让所有的 appWorks 育成的团队都可以享用。重点它是一个「选配」,意思是我们不强迫参与育成计划的团队,都必须要拿这笔钱。毕竟它是一笔相对贵的资金 (你需要稀释 6% 左右的股本),而我们的经验是大多数来 appWorks 的团队都希望能够 Bootstrap,然后在日后用更高的估值去募「规模化」需要的资金。我们甚至会鼓励所有团队不要拿这笔钱,让 appWorks 用六个月育成所提供的服务,去证明我们的价值,去赢得未来投资你的机会。

  是的,本善创投基金要成立了,appWorks 再来会有一笔不小的钱可以运用,但在投资上面,我们还是会坚持当初的理念— 资金,应该只提供在创业者真正需要的时候。

 
 
CIO之家 www.ciozj.com 公众号:imciow
关联的文档
也许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