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明星,又用自己的平台推出明星,郭敬明和赵本山、郭德纲走出了一样的路线。
“他是我最大的押注。”一年之后,再次接受《创业邦》专访时,“响想电影”的创始人兼CEO梁东仿佛刚刚经历过一场炼狱。他创立不到两年的“响想电影”如很多初创公司一样,一直在摸索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并体会了什么叫“否定之否定”的成长路径。他说的这个赌注,是一个人和一本书:郭敬明和他的《小时代》。梁东的“响想电影”准备把这部作品拍成一部电影。“我已完成了融资,这将是响想第一部自己运营、拍摄的电影。”梁东说。
过去一段时间,最世文化董事长、著名作家郭敬明也一直在跟风投接触。他需要向投资人解释的问题不是怎么和梁东一块拍电影,而是和自己的公司有关:万一有一天郭敬明不在公司了,“最世文化”怎么办?
这个问题,赵本山的本山传媒会遇到,郭德纲的德云社会遇到,华谊兄弟在登陆创业板的时候,王中军已经被追问过很多次了。
3月,郭敬明在北京向《创业邦》杂志提到,有两个比较大的基金要入股他的公司,一家海外,一家国内,尽职调查已经做完了。
作为与韩寒几乎同时成名的少年作家,郭敬明选择了一条与韩不同的道路:先是创业,现在又携自己的畅销书进军影视圈,这种跨界能走多远?
“郭敬明模式”的挑战
与传统出版公司相比,郭敬明的最世文化更像一家偶像艺人经纪公司。郭敬明签约了近百个文字、绘画作者。郭敬明为每位签约作家配备专职编辑,最世旗下的《最小说》、《最漫画》等平台是他们开设专栏、接受采访、发表连载的平台;同时,还安排不同的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漫画家等组合合作出书;至于公司外部的商业合作、采访自然也会被安排妥当。一旦最世旗下的作者有作品出版,郭敬明的粉丝也会帮着摇旗呐喊。
最世文化的前身是郭敬明的“岛”工作室。他和朋友在一次聊天中说起,自己发表作品很容易,但很多朋友也有好作品,发表起来却很难,于是就有了《岛》这本杂志书(没有刊号,但以书的形式做杂志)。郭敬明找人过来组织选题、策划、约稿和制作。这本杂志非常受欢迎,最高发行量曾经达到40万册。
2006年,郭敬明拿到了杂志刊号,谋划新杂志《最小说》,并将之前《岛》中数位作者的作品出版,于是有了落落的《尘埃星球》和七堇年的《大地之灯》。两年后,郭正式运作图书,大量签约作家和漫画家。
在《最小说》这个平台,诞生了一大批像郭敬明一样的青春文学作家,每位作者都是他营销的对象。很多畅销作家和作品在郭敬明这里完成华丽转身,最世好像一个梦工厂,落落、七堇年、安东尼,都是郭敬明的平台“捧红”的。据说,《最小说》旗下的作者,如果没有郭敬明,新书只能卖3000本,但是封面一旦打上“郭敬明推荐”,就能卖出3万本。
2009年,著名作家李锐、蒋韵夫妇的女儿笛安,以严肃作家的姿态高调进军青春阅读市场,其作品《西决》销量达到75万册,同时还获得了《南方都市报》颁发的一项文学奖。而最早,正是郭敬明把《西决》放在《最小说》连载了半年,预热市场。
“我郭敬明今天有这样一个关注度和一个聚光灯效应,那任何在这个平台上面的年轻人,都很容易受到关注,所以这也是当初我要建《最小说》这个平台的原因。这个平台一开始是没有产生商业价值的,在它诞生初期,我只能把郭敬明三个字的品牌价值注入到这个平台上面,就像打造一个新的子品牌一样。”郭敬明说,有段时间他自己一本书都没有出,也不做什么事,所有的宣传通告都是宣传《最小说》这个新平台,渐渐把这个品牌“养”大了。但那个时候,郭敬明说,那个平台一直没有产生价值。
“但是当这个平台具有了新的商业价值之后,这上面就有人不断起来了。”郭敬明以旗下作者安东尼为例子,“像安东尼这样的作家,通过《最小说》这个平台,自己又成了一个新的品牌,但是他还会在这个平台上继续表演,他们的崛起会让这个平台更牛。就像春晚一样,如果都是大牌在上面,大家都会想要去上,最后就变成这个品牌不断地复制来复制去。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种商业模式也支撑着公司朝前运转。”
出版人路金波替郭敬明算过一笔账,《最小说》每发行一本,郭敬明提一块钱,每年都是近千万元收入。
事实上,这种模式并不新鲜,赵本山的本山传媒走的也是这个路子,小沈阳、刘晓光等小品演员都是被赵本山带进春晚捧红的。而郭德纲的德云社,也捧红了诸如何云伟、李靖等一大批相声演员。他们被捧红之后,也给企业带来了更多价值。
不过,这种循环模式恐怕正在受到挑战。假如有一天,郭敬明不在最世文化——比如为完成一部伟大的著作而去闭关写作,这个公司是否还能持续下去?
“这也是投资人一定关心的问题,大家会觉得会不会不稳定。”郭敬明毫不避讳,“不稳定其实一定会有的,我创建了这家公司,其实所有人都是冲着郭敬明来的。但是我们正在不断地去完善,比如有些事情我可以交出去做了,运转已经没问题了。这个时候他的商业价值就逐渐体现出来了。”
在未来几年的规划里,郭敬明将刻意地将自己为公司贡献的收入比重降到30%以下,或者更少。“这也是投资人要求的。如果公司所有收入都是我自己创造的,那不太现实。”郭敬明透露,其实去年他的个人收入是没有计入公司账内的,否则,公司净利润将不止2000万元。
同时,郭开始把一些执行层面的事务放权给他人去做,只确定企业的大方向,比如是否要融资、公司文化应该是什么样的调性等。“以前,我需要把方案做到非常细,在执行的过程中,我也必须去监督,甚至去担任其中某一个角色或者某一个环节的负责人。”
郭敬明也向记者暗示,自己缺位的可能性很小。“组建这个公司,其实是让我从一个男孩变成一个男人的分水岭。我以前只是一个作家的时候,一个人吃饱全家管好,我无所谓,收益也很好,我想怎么样生活都可以。但是现在不行,那么多人在靠你吃饭,不可能突然就撂下这个摊子。”
他也承认,自己并不是一个纯粹的作家。“我对作品或者文学事业没有像其他作家那样,飞蛾扑火一般地把整个身心都投进去。小说可能只占我人生的一部分,甚至一半都占不到,我还有其他大部分事,比如公司。”
写作、商业都有快感
郭敬明应该是目前中国极少数名利双收的作家。从2003年他伙同朋友筹建自己的工作室,如今,已经演变为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版《最小说》、《最漫画》、《文艺风赏》、《文艺风象》等杂志。去年,该公司年收入达到1亿元,净利润2000万元。公司运作的成本很低、利润却很高,不少投资人找上了门。
良好的商业感帮了他的忙,不仅是经营公司,在自己创作中,郭敬明也有敏锐的商业意识,他知道什么样的题材最有价值。
2011年,“响想电影”拿到《小时代》三部曲的影视版权,花费将近千万元。梁东说,“我们花了半年时间才拿到《小时代》三部曲的影视版权,这个项目很难拿到。”此事传开,天娱传媒CEO龙丹妮第一个打电话给郭敬明,为失去这么一个香饽饽而表示很不满。郭曾经是天娱传媒的签约艺人。
“《小时代》系列在我的作品里面算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它的题材非常的现代都市化,很适合当下的阅读环境和影视化的需求。当初题材被确定下来之后,其实我心里就知道,它是一个很适合影视作品的题材。”郭敬明说。
这也是在梁东眼里,《小时代》三部曲最大的商业价值所在。连续三年的畅销小说,戏剧性强,市场定位清晰。至于那些年轻的消费者,“他们的血是热的。”
梁东打算花三到五年的时间,把《小时代》三部曲升级为荧幕上的明星产品,包括电视剧和电影的套拍、话剧、网络剧,甚至衍生产品开发。“有品牌的项目比没品牌的项目好很多,一个品牌帮另一个品牌,《小时代》1.0帮2.0,2.0帮3.0。电视剧对电影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广告,四五个项目,一个帮一个,可以越做越大。”梁东把“响想电影”定位成一家影视品牌管理公司,只负责品牌运营。
买下版权以后,为找出资方,梁东几乎跑遍投资圈。最后一家名叫中联传动的影视公司同意为《小时代》三部曲的影视计划买单。据说,整个投资额将达到3亿元。
和很多传统作家不同,郭敬明并不为自己的作品是否深刻而纠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郭敬明并不忌讳,“我最擅长给读者带去愉快的阅读体验,我不擅长剖析社会,别让我写深刻的东西。我的作品就是让大家去享受青春美好的故事,去享受阅读小说的快感。”
他同样热衷于研究商业。
“我并不觉得商业是一件很罪恶的事情。虽然媒体经常说,中国很多企业家都有所谓的原罪,但是至少我自己不会有这样天生的道德背负。”郭敬明说。
然而,从作家到企业家,郭敬明还是走过了一段试水期。除了对企业家身份的自我认同需要过程,管理团队的经验是需要弥补的一块。
曾经有一段时间,公司扩张太快,郭敬明开始感觉到不适应。2007年,公司团队核心成员之一Hansey和签约作者落落,先后离开郭敬明。这在行业里引起了轩然大波。
“公司从一开始管理者都是年轻人,就是我的一帮朋友。我们也是一路学习,一路成长起来的,大家都习惯了情感管理的模式。”郭敬明说,有人劝告他,公司要逐渐形成制度,形成规范,郭敬明于是开始转换管理模式,但很快发现了问题。
“忽然有一天,整个公司公事公办了,大家合作起来显得很冷漠。以前他们只是我的下级,突然有一天,他们的身份也转换成互相的上下级,大家都会有一段比较迷茫的磨合期。”郭敬明说。好在经过那个阵痛,他已经走过来了,曾经离开的人,又回到了公司。
“作为一个写书、创作的文人,他能把创作和经营同时搞好,这是我特佩服他的地方。”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说,“这种人很少见,但是郭敬明是一个。虽然详细的运作情况我不知道,起码他有这个心把两件事融合得比较好。我觉得这个很牛。”
如今的郭敬明,很享受作为商人的自己。
“公司是有规则的,你要研究出这些规则,理解这些规则,然后再用这些规则去打败你的对手,去抢占你的市场份额,它是一种很理科生的血淋淋的快感。”
争议成就了他
80后作家、新概念、商人,郭敬明身上有太多符号。
郭敬明因1990年代末的“新概念作文大赛”而跳出,2000年出版的中篇小说《幻城》助他成名,此后连续出版《梦里花落知多少》等长篇小说,名声大噪。郭敬明等人被定义为一个新的群体——“80后作家”、“畅销小说作家”。社会关注,媒体采访,纷至沓来。
“基本上整个社会的资源都在向你倾斜,说得难听一点,你想不成名都难。社会需要这样一个人,时代把我们塑造成了这个样子。”郭说,“当然,时代给了你机遇,还是看你个人能不能抓得住。”
如今,时代已经远去。郭敬明向《创业邦》分析道,“今天再出来一个80后作家,没有人觉得很新奇,少年成名大家觉得很正常,不会过多去关注你;你也不一定就写得那么好,写到了那么好,也不一定有那么好的一个商业头脑。说得再不好听一点,有些作家可能写得很好,但形象不一定适合时尚的活动。所以很多条件都会限制下一个郭敬明的产生。所以这种条件越多,产生的年代可能就越久,三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
与此同时,附着在他身上的一系列东西,引来了太多争议,比如拜金、虚荣、明星做派等,因与传统作家的身份不相符,所以,郭敬明大红大紫的10年,充斥着各种质疑和谩骂。他喜欢在网上秀自己的衣服、化妆品,甚至天价汤臣一品豪宅,都会引起媒体和一些人的非议,这些非议让郭敬明成为一个争议人物,客观上帮助他维持一个作家的名气。因为喜欢名牌,形象好,郭敬明甚至还代言过一些名牌产品。
“大家觉得你不应该赚钱,尤其这些钱是通过写书得来的。但是国外的作家都是富得流油,J.K罗琳、村上春树等,每一个都是腰缠万贯的人,他们都觉得那很正常,大家也很尊敬他们。”对此,他的态度是,“虽然这些争议一直存在,但是我们不愿意去妥协,因为我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我是凭着我的双手去工作,花了很多的心血,然后我赚到了这些收入,没有人可以来指责什么。”
对他的舆论,也一直呈两极分化之势。《南方周末》曾经对郭敬明做过一次专访,标题就是《捧我的人把我捧上天,踩我的人把我踩成屎》。
“我不希望大家提到郭敬明,就想到他是一个示范标本。我不想做一个模范生,我想做一个开心的人。所以,我从不掩饰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比如别人眼里所谓的虚荣、拜金,或者就是一些个性的张扬。”
但郭敬明喜欢从正面去看问题,他觉得这种争议能让他“警醒”。
“有些人觉得郭敬明很差,有些人觉得郭敬明很棒。我觉得这很好,我不太想去改变。因为如果有一天媒体一面倒地说,郭敬明就是很好,这种时候其实挺吓人的。真实的我可能没有那么好,但是也没有大家所想像的那么差。”
无论如何,郭敬明和很多传统的作家非常不同。
他喜欢在微博、博客秀自己露胸肌的照片,喜欢各种奢侈品,在媒体树立了一个时尚、阳光、努力的男孩形象。
2011年,他在上海举办了最世文化的年会,衣香鬓影,极尽奢华,所有作者锦衣华服,不像文化公司,倒像一个时尚聚会。
写小说,办公司,成为一个时尚明星,高调地享受生活,还没有任何一个作家能做到这些。
CIO之家 www.ciozj.com 公众号:imci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