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发展阶段工作重心:知识沉淀

来源:网络 作者:网友
知识管理工作阶段定位
当企业发现自己的文档较多,无法产生效益时,就会想到知识管理,那么其目的很明确:就是把当前的知识有条理地管理起来,包括从业务维度、知识类型维度、岗位维度、知识来源维度、产品类型维度等等。然而当做了知识梳理,上了知识库后,发觉知识创造开始静止了。当然很多企业有很好的管理制度、激励制度,鼓励员工贡献知识,但始终感觉举步维艰。

“知识管理不只是构建一个知识库,而是要与我们工作结合起来,给员工带来帮助,给业务带来增值,给企业带来价值!”知识管理实践者这一呼声越来越高涨。从而业界不断出现知识仓库式、情景式、地图式、流程式等知识管理模式,然而这些模式更多是停留在知识的存储与使用分享上,而知识的沉淀往往给知识管理工作者带来很大的挑战,情景中、地图中、流程中所需的知识更多是人工维护,虽然有些地图可以实现动态管理,地图中知识杂乱无章,但效果不甚理想。

究其原因,并不是管理模式的问题,而是知识管理工作的重点有所偏差。知识管理起步阶段(第一步)往往是构建大而全,多角度多维度的知识仓库,实现知识的统一管理,统一分享。在此之前,一些企业尽管在自己数据库中录入了员工的经验和知识,创建了员工的交流平台,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就在于知识录入标准没有建立在统一规范的基础上。

很多人觉得知识管理的第一步应该是沉淀,为什么是第二步呢?我觉得知识管理的第一步是沉淀没错,但当企业把知识管理提上日程作为专项活动的时候,知识体系梳理是第一步,因为此时企业的知识已经有一定的沉淀,更关注的是如何有效梳理企业的知识,知识体系如何有效支撑业务所需。而我这里所提的知识管理第二步中的沉淀,更多是在未来业务开展中如何有效沉淀知识,实现知识的螺旋上升。

知识管理发展阶段(第二步)应该确保知识库的知识源源不断更新,让员工在自己的知识库中工作。有不少企业构建知识库好几年了,但员工还是会反应:我们在公司的知识库里找不到公司最新项目产出的成果,但在百度上却找到了!就如为什么我们感觉百度、Google好呢?更多是因为在里面能找到想要的知识。调查数据表明,互联网上的知识库,例如百度文库,豆丁网,新浪智库等知识库的最大吸引点是其资料的及时性。如何处理内部知识库的更新速度是持续推动知识管理工作的核心。

知识管理深化阶段(第三步)必须使知识创造出其本身的价值,而不是完成只是起支撑作用,透过知识的沉淀,以标准化、专题化研究为目标进行知识创新,推动业务的新一轮增长。

 

项目型企业知识管理需求

知识来自工作,应用于工作。以项目型企业的运作为例,项目型企业一切工作都围绕项目进行、通过项目创造价值并达成自身战略目标,典型的项目型企业包括IT软件公司、管理咨询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房地产代理公司、投资银行等等,他们的知识基本来自具体的项目。不少企业在搭建知识体系时充分考虑了项目的特性,按照不同的项目类型、项目阶段对知识进行分类,这样用户非常便捷地找到所需知识。但发现每次所找到的知识依旧没变,渐渐就失去对平台的兴趣与依赖。为让员工更依赖知识平台,对平台提出必然的要求:知识及时性,知识高质性。

不少企业都有相应的项目管理软件,而项目管理软件中往往也有知识管理模块。那么处理知识及时性、高质性在技术上区分为两种途径:知识在知识平台中沉淀与展现;知识在项目管理软件中沉淀,在知识平台中展现。在管理制度上就必须将项目管理与知识管理同步化,正如Peter Murray所说“知识共享并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没有制度的保障知识管理更多是空谈。

项目过程即是知识管理过程

项目的工作过程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每个项目的独特工作经历会给公司带来丰富的经验积累,许多企业在实施项目之后没有有效的管理他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得到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员的变动,造成宝贵的智力资产的损耗,纵使企业有知识库,也只是徒为摆设。

不少学者、研究人员认为,知识管理必须与流程结合起来,其实对于项目型企业,其最核心的流程就是项目的运作流程,通常体现为阶段性。阶段性成果一方面是项目管控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知识产出的里程碑,知识管理与流程或者业务结合,对于项目型公司来说就必须结合项目阶段开展。以软件开发项目为例,从需求了解,到概要设计、详细设计,软件编码,软件测试,系统上线,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工作成果,一方面成果的管理是项目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知识沉淀的需要,所以他们本质上是一致的,项目管理过程即知识管理过程。

众多项目性知识管理案例表明,知识平台支持阶段性知识沉淀的同时,更需要制度的保障,主要保障思路有两条:一是事前评审,一是事后考核。
事前评审:在项目成果交付给客户之前进行质量的评审,包括线上评审,线下评审,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得以初步沉淀。
事后考核:要求项目成员将项目过程的产出按照计划提交,这种方法必须考虑强制性与激励性的配合,考核数量同时对质量进行考核,否则往往功亏一篑。
针对事后考核项目知识沉淀示意图如下:
 
 
 
不同企业其项目性质不同,其采取的知识沉淀方式不同,例如阶段汇报性的项目可以通过事情评审方式,同时保障知识的质量与项目的进度;而对于灵活自主性较强的驻场式项目,更多是事后考核方式;而像地产开发项目这样的大型项目,通常为事前、事后结合方式。
另外,阶段性对知识沉淀进行计划往往要求阶段性的成果非常明确,而有很多项目阶段成果事前不能明确,回收计划的强制性及项目成员的自主性是知识管理工作者权衡的重点。
实例一:
地产代理行中的佼佼者世联地产,其知识管理工作为业界所推崇。表明上看,其优势是源于搭建了一个强大“不败”的知识平台,但实质是搭建了一个强大的知识管理体制,确保项目知识及时沉淀中平台中,用户可以快速学习最新的项目资料,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其中在推动项目知识沉淀中,有针对性的组织、运作程序、奖罚机制作保障,要求每个项目及时沉淀前期定位报告、营销执行总纲、开盘报告、价格策略、结案总结五类报告,并且进行汇报前评审机制,知识的沉淀与工作绩效进行挂钩,确保知识及时沉淀到平台上。
实例二:
与地产代理行相对应的地产开发商,同样是以项目形式推动,而且项目过程涉及的人、事、物都非常复杂。项目标准化、可复制性是不少中国开发现阶段的主要趋势,也是业界优胜劣汰的基准。在项目过程中,管控项目进度、费用、质量、成本等主要核心点外,项目知识的沉淀同样是开发商的关注点,只有知识有效沉淀,项目才能更好标准化,规模复制。
国内一家知名开发商,则将知识管理与项目管理、项目备案工作整合起来,按阶段将项目进度、项目人员、项目产出资料成果以考核方式进行回收,以项目管控角度进行考核,无形中推动知识沉淀。业务上以项目管理系统管理项目的进度、费用、人员、文档等,在知识上将项目管理系统与知识平台无缝对接,文档在项目管理系统中沉淀,即时进入知识平台,以知识分享、应用、创新的活动形态生存于知识平台中。
不少知识管理工作者担心:知识管理如果成为员工额外的负担推动起来就会非常困难!首先,项目型知识管理与项目过程是同步的,更多是增加其提交知识的工作,而没有其他的额外要求;其次,知识管理的起步通常是有组织的,而知识管理工作者在起步阶段必须负起知识沉淀进度管控的责任,而不是在起步阶段就将此工作下放而每个员工;最后,知识管理是一个规划性、持续性的工作,员工认同感、自主性是最终目的,但有效的制度化是达至此目的的必然手段。

相关文档推荐

知识管理解决方案.PDF

29103646  13.18MB 34页 积分4

非结构化数据管理知识与实践.PDF

2208474792  11.22MB 75页 积分5

泛微Ecology知识管理白皮书.DOCX

29103600  6.78MB 40页 积分6

认识知识管理.PPTX

317563314  3.62MB 0页 积分5

知识管理引言.PPTX

317563313  0.47MB 125页 积分10

质量管理知识.PPTX

315628548 杨万忠 0.94MB 0页 积分5

知识管理企业实施.PPTX

317563312  0.22MB 37页 积分6

知识管理讲解.PPTX

317563311  0.15MB 33页 积分5

泸州老窖知识管理.PPTX

317563310 何汉江 1.88MB 69页 积分8

相关文章推荐

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

CIO之家的朋友们 CIO之家的朋友 

知识管理战略制定的框架

混序智库 混序智库-慕 

如何成功推进企业的知识管理?

CIO之家的朋友们 CIO之家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