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常荔 邹珊刚 网络
 1 引言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必将面临生存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巨大变化。与之相适应,企业的组织制度、管理模式和文化体系也需要发生相应变革,知识将取代资本、劳动力而成为最有价值的资源要素。作为一种崭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知识管理引起了普遍关注,正成为目前一个热门的前沿领域。国外许多著名知识型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效益使我们对探讨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密切联系产生了极大兴趣。

2 知识管理的内涵及其特征

    知识管理的提出及其实践应用时日尚短,因而对其内涵的界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库柏认为:“正是由于信息与人的认知能力的结合才导致了知识的产生。它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的过程。这就是知识管理的目标。”弗拉保罗说:“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笔者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企业外部知识和内部知识的捕获,为企业实现显形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由于目前知识管理理论尚未形成系统体系,因而,有许多观点将知识管理简单地等同于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在此十分有必要从其特征入手,阐明它同以往的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其它管理方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第一,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在对象和目标上有所不同。信息管理的对象是容易识别、能够编码化的显性知识,它运用一定的信息技术和通信手段,搜集、整理,加工信息,进行信息整和,使显性知识有序化。企业进行信息管理是为了技术和信息的开发。而知识管理不仅管理显性知识,而且还对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加以管理。企业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激发创新和集体的创造力。

    第二,知识管理也区别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两者的管理对象都是人力资源,但对于实施知识管理的企业而言,知识被视为一种资产,知识是企业获取财富的巨大源泉。而人仅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管理更侧重于对知识资本的管理。

    第三,知识管理的效率标准和管理重点与传统的企业管理有明显差异。知识管理以知识、信息和智力等无形资产为其管理对象,其效率标准是知识生产率,管理重点是知识的开发和传播,包括研究、开发、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投资。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一书中指出:“知识的生产率以及使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家公司竞争的决定因素。”而传统的企业管理更注重资本、劳动力、原材料等有形资产的投入,其效率标准是劳动生产率,管理重点是生产。

    第四,知识与传统资源相比有其特殊之处。传统的资源要素如能源、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等具有稀缺性,即今天使用得越多,明天能使用得就越少。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认为,收益递减规律适用于对以稀缺资源为基础的经济活动进行解释。从这个角度看,主要的管理职责是分配稀缺淘汰,市场份额是衡量成功的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等传统资源而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资源要素。知识是无形的,它不会因使用的人多,而每个人分到的越少而产生任何的损耗,相反,它产生作用的范围越大,知识的价值就越显著。收益递增规律成为网络化经济时代的首要经济规律,它说明,在提高资源效率方面投资越多,获得的边际收益将越多。这种效应在传媒业、电脑业、移动电话业和软件业等新兴的高科技产业中普遍存在。毫无疑问,在全球性知识经济浪潮中,企业知识管理的职责是为公司内外的新知识资本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大力加以培育,智力成分取代市场份额成为衡量成功的标准。

2 知识管理的内容

    2.1 知识体系的分类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知识可分为四类:(1)Know-What类,指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2)Know-What类,指自然原理和运行规律方面的科学理论。此类知识为研究开发,为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提供理论基础。(3)Know-What类,指从事某项工作的技能。典型的Know-What类是企业发展和保存于其范围内的一类专门技术或诀窍。属于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4)Know-What类,涉及谁知道和谁知道如何做等信息。前两类知识属于显性知识,通常以出版物、数据库、技术文档等形式存在。后两类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它存储于人们的脑海中,与员工的个人能力息息相关,是个人经验的一种体现。知识管理的难点和重点在于如何对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隐性知识进行开发以实现知识共享。

    根据知识的专业化程度,知识也可被分为两类即专门知识和通用知识。专门知识是指在代理间进行转移要付出高昂代价的知识,通用知识则指无须高昂代价即可传播的知识。知识转移的成本依赖于知识的种类、组织环境和技术等因素。通常认为,知识转移的成本越高,它就越专门化;转移成本越低,它就越通用,通用知识较易获得,而专门知识的传播和转移则需付出一定代价。知识管理的根本目标就是采取最有效的方式、以低廉的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将最适当的知识传播和转移给特定需求者以便他们能做出最优的决策。

    2.2 企业知识库的构成

    贯穿于知识管理过程的核心是知识。建立企业知识库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内容。企业知识库为内外部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提供了有效的输入、输出渠道,为组织员工进行学习和知识交流创造了良好的知识环境。一般认为,企业知识库应包括三种类型,即外部知识、结构化的内部知识、非结构化的内部知识。以企业知识库为中心的知识流动链如图1所示。

 
企业知识库中的知识构成必须以能满足企业员工学习和交流的需要、以能有效实现知识创新和推动集体创造力为前提。知识的时效性决定某类知识和信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发生作用时才能对决策产生积极效果。因而,企业知识库的动态性特征要求其知识应经常更新,保证其有效性和精确性。企业知识库的有效运作有助于企业建立对复杂且动荡的外部商业环境快速应变的能力。
 

3 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企业竞争力是是企业为了实现其总体目标,获取、配置可利用的资源,采取各种有效策略,成功地进行经营活动的各种能力体系。其中,核心能力是企业维持和增强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而今,国际上企业间的竞争主要是在决定其全球领导地位的核心能力方面展开竞争,如微软与Netscape在网络济览器技术方面的争夺,IBM、宏基、SAT、COMPAQ在计算机制造业之争等。 和 年提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方式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美国麦肯锡公司认为,“核心能力是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他们关于核心能力的界定均包含一个基本观点,即知识流是核心能力的基础;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知识体系不是短时期内形成的,而是组织在经营过程中长时期的积累,是组织内部富有个性化技能和经验知识的体现。一旦企业形成独特的核心能力,其它企业将很难在短时间内依靠简单的模仿来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而必须经过持续地积累和学习过程才能确立和培养自己独特的核心能力。一般而言,核心能力的形成需要10年左右,甚至更长时间。

    关于核心能力内涵,企业界存在着一种流行的错误观点。他们认为,企业一旦取得了核心技术,就意味着获得了核心能力,从而也就赢得了持续的竞争优势。实际上,核心技术并不等同于核心能力。核心技术是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的企业,其核心能力根本无从谈起;但一个仅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也将难以建立自身的核心能力。

    核心技术必须与企业发展的基本目标相一致,必须与企业生产经营、组织管理、市场营销等其它价值活动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才能最终形成核心能力。

    Michale Porter认为,竞争者价值链之间的差异是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来源。价值链将一个企业分解为战略性相关的许多价值活动单元。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在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辅助过程中所进行的许多相互分离的价值活动。企业正是通过比竞争对手更廉价或更出色地开展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来创造和增强竞争优势,因而,创造性地开展那些与企业核心能力形成密切相关的价值活动是企业维持和增强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关键之所在。技术活动、组织活动和市场活动三类价值活动之间并非彼此独立,而是通过知识流的传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如图2所示。

 
 
 

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技术水平、研发能力、设计、生产能力、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的综合体现。归根结底,核心能力体现于三个方面,即以知识为基础的技术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从事市场活动的能力。

    技术遍及整个价值链,是企业有效率地进行一切价值活动的基础。技术能力包括研发能力、创新能力、转化能力及应用能力。在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所需要的一些关键的、先进的技术很难从市场买到,技术领先者为能保持相对竞争对手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以获取超额利润和率先行动者优势,将采用许多方式降低技术传播的速度,如(1)为企业技术及相关技术申请专利;(2)保密;(3)企业自行开发原型和生产设备;(4)对包含技术或提供技术线索的关键零件采取纵向整合;(5)采取留住员工的人事政策;即使企业通过技术许可证的方式购买到某类技术,它也将付出高昂的代价。而且,经技术引进而获得的技术需要通过企业内部消化吸收,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生产体系和管理相匹配和融合,进行相应的产品和工艺创新后,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果。因而,技术活动的核心是基于企业内外部技术知识之上而从事技术的开发和产品及工艺创新活动,其目的是形成企业独有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自己的核心技术体系。技术知识的获取、创造和应用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环境的日益多变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提高自身的R&D能力,创造产品成本和性能方面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成为许多大型企业技术战略的中心。世界许多知名企业如IBM、Microsoft、Intel、Kodak、Canon等都建立有自己专门的R&D机构。我国海尔集团广泛利用人力资源开发网络,不仅与国内三家著名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建立起高科技开发网络,并且在国外设立10个信息部和6个设计分部,使R&D开发建立在充分的市场需求基础上,从而创造出高品质的国际化产品形象。

    组织管理知识涉及企业的组织管理制度、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分销网络、供应网络、人力资源管理等与组织体系的构建有关的许多知识。它是企业有序运行、高效率地优化配置各类资源,实现其核心能力的组织保证。技术,尤其是信息系统技术和通讯技术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大量应用提高了组织运转效率,为管理活动的规范化、科学化运作提供了技术基础。同时,技术知识的创新和集体创造力的激发需要有严密的组织制度和合理的组织结构,需要创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环境。传统的按职能划分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已不能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而网络式的学习型组织因其更能适应于企业内部知识和信息的交流、共享和学习而逐步受到重视。有效的组织管理是建立在组织知识的捕获、积累和应用的基础之上的,通过自我调整与变化着的市场环境和内部的技术环境之间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不仅有利于形成有别于其它企业的高效的组织能力,而且为知识的创新和集体创造性活动的开展创造了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及文化环境。组织知识的捕获及创新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活动是企业价值链中关键的一个环节。市场活动十分复杂,因而其蕴含的市场知识也相当广泛。它包括产业竞争结构的动态分析即对竞争对手、潜在市场进入者、顾客、替代品及供应商五种竞争力量的调查分析;市场需求趋势的预测;市场环境、政治、经济环境及法律环境变化的预测;以及企业的品牌影响度和市场占有率、顾客对企业的信赖度、商誉、销售渠道、商标、专营合同等的调查分析。正如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最终得在市场上接受广大用户的检验,企业核心能力最终是在市场上通过企业市场竞争实力得以体现。市场能力是在基于市场活动之上而获得的市场应变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市场能力的强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市场竞争战略实施的有效程度。目前,市场经营环境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是采取低成本、标歧立异还是集中一点的竞争战略将有赖于企业从自身内部组织条件和技术条件等其它资源条件出发,根据市场需求特点作出正确抉择。

    从图可看出,技术活动、组织活动和市场活动之间借助于技术工具,通过知识流的传递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三者之间能够彼此协调和适应,建立起有助于核心能力形成的关联机制。基于知识而形成的技术、组织和市场能力不能孤立地分离看待,它们互相补充、有机整合而形成企业整体核心能力。任何将企业核心能力分解看待的观点都是不可取的。由于知识流的传递在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知识的获取、积累、传播、学习和内部共享无疑成为影响核心能力形成快慢的关键因素,是企业核心部分力的基础。在现今信息爆炸、知识膨胀的时代,知识管理为知识供给、传播、共享和创新机制的良好运作创造了有利的客观环境,为进行组织学习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从而加速了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实施知识管理,是企业获得并增强持久性竞争优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4 知识管理的实施

    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思想与理念,知识管理的运作体系尚未形成统一的框架,其具体的实施过程根据各个企业所在的行业特点及企业自身的资源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借鉴国外知识型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施:

    4.1 设立知识管理部门,建立知识经理制度,促进知识生产率的提高

    知识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必须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对其进行管理,才能提高其利用效果,充分发挥知识创造财富的巨大价值。目前,国外许多大型企业已经建立其以知识总监(Chief Know Officer)为中心的知识管理体系,其地位居于行政总监CKO和信息总监CIO之间,是公司中最具有挑战性的职位,其主要任务是将知识资本化。具体职责应包括:(1)了解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公司内部环境,理解和发现公司内的信息需求。(2)组织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学习,建立和造就一个能够促进知识的学习、积累、再生和共享的良好环境。(3)进行全面的知识管理,对产品市场调查、设计、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的知识进行收集、分类整理,建立企业知识库,监督和保证知识库内容的质量、深度、风格并与公司的发展相一致。(4)保证知识库设施的正常运转。(5)加强隐性知识集成,激发知识创新,促进知识共享。

    4.2 建立知识的生产、传播、共享和运用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员工进行知识学习、创新和知识共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存在于个人脑海中的隐性知识被认为是个人价值的体现,而且这些知识与其在公司中的地位和待遇紧密联结在一起。通常企业员工用自己所掌握而别人尚未掌握的知识来衡量自身价值,不愿意与其它人共享知识,如果把知识传授给他人,就会影响他们工作的稳定性和个人利益。因而,建立知识的开发、传播和应用的激励机制非常关键。如Buckman公司在引进了知识共享网络之后,宣布最好的 名参与知识共享的人可以享受公司提供的短期度假,很快增加员工对知识共享网络的参与。

    4.3 改变传统的与客户、竞争对手、供应商等之间的关系,建立收益递增的外部网络

    传统的管理策略将企业与客户和供应商视为单纯的买卖关系,将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也视为纯粹的竞争关系,为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企业必须改变这种与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等之间的单一关系,与他们结成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充分挖掘其有效资源,寻求共同发展。将客户和合伙人视为公司外部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使公司的收入、利润和股东收益大为增加。如微软公司就非常注重外部收益递增网络的构建,同其产品的最终用户、零售商、个人电脑制造商、竞争对手和管理部门间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4.4 构建有助于企业内部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内部网络

    电子信息由于具备饶过在面对面接触中因政治和等级考虑等原因而产生的障碍的能力,从而在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企业内部网络,消除内部知识交流的障碍,使其成为一个不断更新的知识网络。如安达信咨询公司通过利用莲化的Notes软件把大约2万名咨询人员连接在一个它称之为“知识交易所”的网络上。爱立信公司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全球同步的研究整体,已将分布在全球20个国家的40个研究中心中的1.7万名工程师联在一个单一的网络中。

    4.5 创造“学习、共享、创新”的内部良好环境,建立“尊重知识、共享知识”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并得到共同认可的群体意识,是形成企业管理风格的文化基础。成功的知识管理需要企业建立以知识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全体企业员工能够共同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重要性,并且高度重视个人经验、专业技术和创新,从而为知识的交流、学习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如恩永咨询公司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都确定了新的对员工的评价标准,在这个标准中,员工对知识创造和知识共享的贡献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CIO之家 www.ciozj.com 公众号:imciow
关联的文档
也许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