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创新循环改进机制
张建华 万方数据
 0 引言

    “超竞争”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十分激烈,导致企业平均生命周期持续缩短。企业要赢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以各种持续不断、稳健有效的创新行为赢取竞争优势,通过知识创新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随着工业经济逐渐向知识经济转型,知识正逐步取代劳动力和资本,而上升为企业的主体生产资料和价值创造的核心来源。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正逐渐成为知识经济背景下增强企业知识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然而,据Booz Allen公司的调查数据表明,在将知识管理从理念导入实践的过程中,有超过1/3的知识管理项目失败了。

    当然,上述失败并非“零效益”式的完全失败,只是实际收效与预期效益间存在较大差距。通过深入分析,我们认为,导致企业知识管理实施项目高失败率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不过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对知识管理实施过程调控乏力,缺乏实时动态绩效测度与过程知识反馈,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知识创新循环改进机制。

1 KM中的系统化知识创新观

    当前,国内外对企业知识创新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单一的“创新”环节上,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研究方式。对知识创新机理的研究,目前主要存在3个比较典型的模型,即圣吉(Peter Senge)的四结点循环创新模型、艾米顿(Debra M.Amidon)的莲花型创新(Lotus Innovation)模型以及野中郁茨郎(Ikujiro Nonaka)和竹内广隆(Hirotaka Takeuchi)的SECI模型。通过分析不难发现,上述模型均在“知识创新”单一结点上展开相应机理分析。其中,四结点循环创新模型侧重于组织行为,并未深入揭示知识创新与知识特征及类型间的关系;莲花型创新模型侧重于对创新价值链与知识转移研究,未能深入触及知识创新的技术机理;SECI模型堪称对知识创新机理研究的一次突破,其通过对“S(Socialization,社会化)→(Externalization,外显化)→(Combination,组合化)→(Internalization,内隐化)”4个子过程的深入剖析,不仅阐明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间的转化与相生机理,还深入揭示了个体、团队与组织3层次知识转化、累积与创新轨迹。不过,该模型中的“S-E-C-I”4个子过程并不是知识创新的原子级活动;仅仅通过这4个子过程来分析知识创新机理、讨论企业知识创新机制的构建,会因“线条较粗”而难以描述有关知识创新更为详细的实现过程,以此来营建知识创新机制也自然会显得乏力。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有效提升组织的知识创新能力是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的基础目标之一。站在企业知识管理实施视角,我们主张将有关知识创新的探讨由对单一“知识创新”结点的孤立分析,上升到对与知识创新密切相关的知识创新价值链上其它结点(包括知识辨识、获取、表示、集成、传播、应用与进化等)的综合研究,深入剖析“知识创新”各前驱与后继结点的工作机理,理顺和优化结点间关系,从而建立有机、系统化的企业知识创新机制。

2 建立知识创新循环改进机制的意义与思路

    探讨营建企业知识创新循环改进机制的理论与方法,不仅有利于切实提升企业知识管理项目实施效益,改善“超过1/3的知识管理项目失败”的实践局面,还可以从理论上部分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完善企业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研究的理论体系。

    对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绩效的有效测度,是建立“长效、稳健”目标特性下企业知识创新循环改进机制的基础和前提。不过,传统知识管理绩效测度主要通过财务指标(货币价值增量)实现,所采用的评估方法也主要以定性测度为主,如Delphi法、KPI法等。随着研究的深入,基于项目过程的知识管理绩效测度研究日益兴起。例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提出了5阶段“钟形曲线”模式的知识管理项目绩效分步测度法;威斯康辛大学Kirkpatrick教授将传统培训项目绩效测度方法应用于知识管理绩效测度。在国内,颜光华按近期、中期和远期3期目标分阶段完成知识管理绩效过程测度;秦剑和龚海涛口妇将知识管理项目分为知识共享、竞争优势和价值创造3个阶段,从而实现对知识管理实施绩效的阶段测度。

    上述研究成果有效增强了企业对知识管理实施过程的动态评估与调控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不过,我们认为现有研究角度仍需进一步转变,即由知识管理项目实施过程,进一步深入到具体的知识处理价值增值活动,从而直接触及知识创新的实现机理层面。与此同时,还应进一步研究基于活动测度结果的过程知识反馈问题,以增强知识创新主体对知识创新过程的调控能力。如此,可建立知识创新价值链视角下、涵盖动态绩效测度与知识反馈的知识创新循环改进机制,并以此持续提升企业知识创新能力。

    为达成上述目标,可采取如下基本思路:

    (1)基于知识全生命周期理论,研究完备知识创新过程所必须的各种处理环节及其间关系(即知识创新价值链结点结构),探究知识创新价值链上各结点子系统的工作机理,理顺各结点子系统对知识创新结点绩效的作用与影响,从而建立并持续完善知识创新价值链理论模型框架。

    (2)基于知识创新价值链理论模型框架,结合企业知识创新实践特征,在知识创新价值链结点层次,开展阶段性知识创新绩效测度指标体系的分析与设计;建立合理的权重分配方法与测度算法,实现对指标树上各叶结点工作绩效的量化求值;有针对性地建立评价准则标值测度方法以及评估算法,以提高最终模型的鲁棒性和实用性,从而在知识创新价值链结点层次建立基于过程绩效测度的反馈知识基。

    (3)基于知识创新价值链上各结点间的顺承与反馈关系,整合知识创新价值链结点层次测度模型以输出企业全局性知识创新绩效;结合企业知识创新的具体特征,研究知识创新价值链结点之间提炼反馈知识基的方法与策略。进而,在知识创新价值链全局层次,建立基于动态绩效测度结果的知识反馈与循环改进机制,通过切实提升企业知识创新能力来重塑其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3 建立知识创新循环改进机制的方法与策略

    3.1 建立知识创新循环改进机制的方法路线

    作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rn,KMS)的重要有机组分,企业知识创新系统含纳诸多要素及其之间的复杂关系。欲建立起有效的知识创新循环改进机制,须有具体、科学的方法路线作为指引。

    基于长期深入的分析与现有较为丰富的研究积累,我们提出建立企业知识创新循环改进机制的方法路线,见图1。

 

 

 如前所述,树立系统化的知识创新观是建立持续稳健知识创新机制,切实提升企业知识创新实效的必要前提。建立并逐步完善知识创新价值链模型,是转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知识创新研究思路的基础性工作。知识创新价值链模型涵盖诸多原子级知识创新活动,每一活动包封装与该活动相关的人员要素、输入要素、约束要素、处理逻辑以及结果要素等,这些要素及其结构关系共同构成了知识创新价值链上各结点子系统;基于上述知识创新价值链上各结点子系统工作机理及其间的顺承与反馈关系,便可建立知识创新价值链模型框架。显然,明确和理顺知识创新价值链上各结点子系统的功能结构,是建立知识创新价值链模型的首要工作。这包括在目标导向下,对知识创新价值链子系统结构与工作机理的反演工作,亦包括在此基础上对相应子系统功能的正演内容,还兼纳上述两部分工作间的有机融合与互补修正。

    对知识创新价值链结点子系统绩效实施动态、准确测度,有效建立知识创新价值链上各结点间的知识反馈基,是达成知识创新“循环改进”目标样态的桥梁和关键。如图1所示,知识创新绩效测度在两个层次上展开:①伴随知识创新原子级活动的展开,对知识创新价值链结点子系统的工作绩效实施动态测度;②当一个创新循环完成时,在知识创新价值链层次实施知识创新绩效的综合测度。本步骤先期完成第一层次的绩效测度工作,其具体工作内容依次包括:建立各结点子系统相应的绩效测度指标体系;确立指标权重配置策略以及相应的标值测度方法;设计结点子系统工作绩效测度算法;分析并计算知识创新价值链上各结点子系统绩效对知识创新综合绩效的支持度;基于知识创新价值链结点子系统工作机理及其之间关系,结合各结点子系统绩效对知识创新综合绩效的支持度,建立知识创新价值链结点间的反馈知识基,从而为实现知识创新的循环改进奠定基础。

    至此,基于完备的知识创新价值链模型,在动态、准确测度知识创新价值链结点子系统工作绩效,并建立子系统间反馈知识基的基础上,便可建立系统化的企业知识创新循环改进机制。①对完备知识创新价值链上各结点子系统按其功能结构实施一级集成与整合,同时完成相应的整合绩效计算;②在知识创新价值链层次对上述绩效实施二级整合计算,得到知识创新价值链单次循环的综合绩效;③对上述知识创新综合绩效在目标(理想绩效)导引下展开深入分析,建立问题归位机制,并基于知识创新价值链结点间的知识反馈链条,形成企业知识创新的动态调整框架;④通过仿真与应用分析,循环改进知识创新价值链全局层次绩效测度模型的整合策略与方法,并进一步完善基于动态绩效测度结果的知识创新循环改进机制。

    3.2 建立知识创新循环改进机制的技术策略

    企业知识创新循环改进机制的建立过程应在“社会-技术”双重视角下展开,同时兼顾两者间的协同与整合。限于篇幅,本文先期在“技术”维度对其中的相关策略展开探讨,并依图1所示的实施路径进行分析与设计。

    (1)在建立和完善知识创新价值链模型阶段,采取以下技术策略:①以一般系统方法论为指导,通过其功能方法,反演完备知识创新价值链上各结点子系统结构与工作机理,而后以其结构方法对知识创新价值链结点子系统功能实施正演;②采用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测度法,将通过正演过程得到的知识创新价值链上各结点子系统功能与反演基础(即对应子系统的目标功能)作比较分析,并基于比较结果对各子系统结构作进一步反馈与改进,直至比较差异足够小;③通过关键成功因素(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SF)法,理顺知识创新价值链上各结点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结点子系统对知识创新结点的

影响与作用,建立并完善知识创新价值链模型。

    (2)在测度结点绩效、建立反馈知识基阶段,采取以下技术策略:①针对企业知识创新的实际特征,基于改进霍尔三维结构的知识维与逻辑维,依“SMART”原则分别在知识创新价值链的各结点子系统上建立工作绩效测度指标子树;②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与客观赋权法相融合的组合赋权法,实现指标间科学的权重分配;③运用模糊技术和空间向量模型(Vector Space Model,VSM)实现对指标树各叶结点指标的量化求值,并通过效用函数实现对不同类型指标的评价准则标值计算;④运用模糊综合评估(Fuzzy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FCA)方法,完成知识创新价值链上各结点子系统的工作绩效测度,同时计算其对知识创新的有效支持度(在[0,1]上取值)。在此基础上,建立知识创新价值链结点子系统间的反馈知识。

    (3)在建立并完善知识创新循环改进机制阶段,采取以下技术策略:①通过前述组合赋权与多级模糊综合评估方法,实现对知识创新价值链结点测度模型的两级集成与整合,并基于仿真分析结果,对上述集成与整合策略及方法进行持续改进;②采用基于案例推理(Case Base Reasoning,CBR)系统的自学习机制,并辅以基于规则推理(Rule Base Reasoning,RBR)技术,实现对“学习与改进”案例的适配(Adaptation)与修正(Revising)功能,强化企业知识创新系统的自组织性能,从而建立并逐步完善企业的知识创新循环改进机制。

4 结语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能否有效实施知识创新成为企业能否赢得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的效率和有效性。本文一改孤立研究“知识创新”单一节点的传统思路,基于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管理”这一崭新的理念与模式,提出了系统化的知识创新观,分析了建立企业知识创新循环改进机制的意义及思路,进而深入探讨了建立企业知识创新循环改进机制的方法路线以及相应的技术策略,以谋求建立长效稳健的企业知识创新循环改进机制。期望本文能对企业提升其知识创新能力、提高知识管理实施效益有所裨益。

CIO之家 www.ciozj.com 公众号:imciow
关联的文档
也许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