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我的接班人一定要像我
董明珠 网络

很多人说我作为董事长,不应该什么都管。我反而认为,一个企业家,应该管小事。所谓大事,应该给副总们管。一个企业,如果连小事都杜绝,就更不可能出大事。当企业不得不改变大事的时候,那也许这个企业也就快要完了。

我们这个企业能活100年。
2012年,格力营收突破1000亿元。这个成绩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企业在发展,1000亿元是必然过程,所以对这个成绩,并没有太大的惊喜或者兴奋,我反而觉得企业越大,业绩增长得越快,更应该有危机意识,注重提升管理,才可能把企业不断做大。管理才是更重要的。


取得这个成绩,我们并没有什么庆功。而是在军营里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训练,每个人反思自己的错误。选择军营这个艰苦的环境,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潜移默化的变化,可能很多人并没有感觉到,还在不断追求更多享受,不断提升自己的欲望。这固然没有错,可是要想到,如果没有社会的进步,个人生活的提高也没有什么意义。


格力的企业文化,在这个市场经济的时代有些格格不入。我们倡导的是奉献文化,并不是你的付出,让自己得到了多少。而是你的付出,让别人得到了多少。在这样的氛围中,大家非常和谐。


格力从刚起步的时候,经历了跟中国所有企业一样的模仿时代,那时候觉得诚信是最重要的,要对消费者负责,通过四个不同时期的广告,映射出对企业不同的要求:1995年,提出“格力电器,创造良机”,那个时候意识到要创造一个好的产品。1997年,提出“好空调,格力造”。当时海尔开始砸冰箱,强调售后服务,我们提出“没有售后服务才是最好的服务”。售后服务需要巨大的成本,而这种成本最终都分摊在消费者身上。10年之后,格力又提出“掌握核心科技”。没有自己的技术,永远不可能做到“好空调,格力造”。2011年,格力意识到即使掌握核心科技,改善了消费者的生活,但这也是远远不够的。所有人都在关注空气污染,我们也要肩负起环境改善责任,格力要“让天空更蓝,大地更绿”。


所有的企业都在喊“创新”,该怎么认识这个词?仅仅是技术创新,不能叫做创新型企业。真正的创新,需要培养自己的人才。格力没有聘用空降兵,没有高薪挖来人才。而是录用大学生,把他们培养成人才,这才是利在千秋的大事。企业应该有这样的胸怀。
很多企业招聘的时候,会摆出薪水待遇等,我们不用这个,只告诉应聘者:“我们这个企业能活100年。”


整你是必然的,但是要做到没有东西让他整。


我们现在总是指责90后的孩子,说他们没有责任感等。其实,这是环境造成的,环境没有给他们爱人的能力。从小父母给他们说的是“挣钱”,在学校里老师说的是“挣钱”,走到社会上,听到的还是“挣钱”,人就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如果每个人都这样,社会就太可怕了。所以格力尽量创造帮助别人的环境,让他们从中感受到该如何去关爱他人。


比如格力正在创造“一人一居室”的条件。但这并不是说员工提出“你给我这样的条件,我才来上班”,如果是这样,就是交易;我们去主动实现,那就是关爱。结果虽然一样,但员工的感情和思维就完全不一样。在中国,一个制造行业,而且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要做到这个,简直是不可能的,但是我愿意去投入。

我碰到三一重工的老总,他说前几天三一重工开会,谈论学习格力的管理。家电行业,我们的利润是行业最高,诀窍就在于成本控制。
我刚到格力当部长的时候,以为这是个很优秀的团队,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后来发现,问题太多了:拉帮结派、自成一家、有问题不指责不检举。连搬运工这么基础的岗位,都有油水可以捞:你不给我好处,我就不给你发货。
这更加让我意识到制度建立很重要,制度建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对于一个企业负责人来说,要做到心胸坦荡。在我们的想象里,得罪了既得利益者,这些人天天想把你整死。可我一点也不担心,整你是必然的,但是要做到没有东西让他整,一个人在工作中应该严厉要求自己,而不是寄希望于别人对你的宽恕。

到了2001年,我当了总经理,那时候格力电器的营收才做到50亿元,已经遇到了瓶颈,出现工人罢工。那时候的工人还不像现在的年轻人那么激动——动不动就说:“我不干了。”当时的年轻人还是比较理智,迫不得已才会罢工。
我们的副总说这些员工太刁民了,但是我觉得问题在干部,干部并没有把自己的权力用于服务员工,而是凌驾于员工。


我的接班人,一定要像我。


我不是个严厉的人,但是我一定是个挑剔的人,只要遇到问题,不分场合,不分时间,不留情面立马就会提出来。我常常对员工说,一个上司永远不找你,或者只说你好,那就不是一个好领导,只有不断指出你的不足,不断反思,才能得到成长。
我常常批评人,而对于自己,我不等别人批评,已经把自己批评完了。当部长之后,没有人给我下过经营目标,从来都是我给自己设定目标。当了老总之后,更是如此。格力从我接手的4亿元做到1000亿元,每一年的销售目标都是我定的。无论外界,还是内部,经常质疑我的目标太高,但是我每年都做到了。


每天从早上醒来,我就算进入了工作状态,脑中只有工作的事情。以前早上7点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下班,2008年之后好一点,大概晚上七八点钟下班。很多老总说打高尔夫球,我从来不知道高尔夫球场是什么样子。大家的工作方式不一样,很多人觉得企业发展得很好,就可以少操心,但我总觉得企业每天都面临新的问题,都要去处理。


哪一天退休了,就能放下了。在位一天,就会这样。对于接班人,我最看重的是忠诚。作为普通员工,不能苛求他把企业作为生命,但是作为领导者,一定要把企业作为你的生命。这就是员工和领导的不同。我自己就是这样,虽然对个人生活有牺牲。但这种牺牲也是有价值的。付出的永远是少部分人,大多数人都是在享受。


我的接班人,一定要像我,有种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劲头,这种激情要一直能够保持。


董明珠答问
问:您对子女有什么要求么?
答:没什么要求。孩子打不出来、骂不出来,他有模仿能力。我的儿子和我有很多相似之处,对生活没有那么多要求,做事很认真。但是他不羡慕我的生活,觉得我太辛苦了。
问:回首职业生涯,觉得交上一份满意答卷了么?
答:从个人情感和生活的角度来说,确实失去的太多。但是打造一个全世界认可的品牌,建造一个国际性的大企业,这个“大家”和“小家”比,“小家”那一点丢失是值得的,因为人总是有得有失。
采访手记
董明珠的故事很励志。她出身平凡,原本从事着普通的职业,有个普通的家庭。后来家庭变故,让她不得不负担整个家庭的重担。她近中年才南下打工,却通过业绩,一步步做到了集团董事长。
为了符合这个职业传奇,坊间流传着很多关于董明珠的传说。比如“董明珠走过的路,连草都长不出”。对于董明珠的第一印象,是她的漂亮,不施粉黛的脸轮廓清晰,浓眉大眼。交谈起来,发现她不时露出严厉的神情,眼中坚定的精光非常有穿透力。
董明珠说她永远都是对的。因为对她来说,犯错的成本太高,这么多的员工要跟着她吃饭,她一步都不能错。


董明珠
1954年生于南京,36岁辞职南下打工,应聘到海利空调器厂的格力电器,成为一名基层业务员。2001年任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裁。2012年,任格力集团董事长。同年,格力电器成为迄今为止全球首个依靠单一品类营业额突破千亿元的专业化家电品牌。

CIO之家 www.ciozj.com 公众号:imciow
关联的文档
也许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