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统衡:烂尾楼上垒起商业帝国
网友 网络

34年前 梦想赚够3万元回去读书
24年前 一口气买下汉正街一排楼
14年前 大举收购武汉烂尾楼
10年前 接连打造黄金商业城
现在 建起庞大的商业帝国 财富超武汉前十位上市公司老板之和


潘先生是谁
他在武汉从商30多年,真正了解他的“家底”的人,现在也不超过30个。
他的身份之一是武汉温州商会常务副会长。但即便是商会中的老板们,很多人也并不“认识”他。
在百度中搜遍他的名字,最正确的一行信息是:汉正街第一批创业者,最早参与国企改制的先行者之一,以收购并盘活多个商业地产“烂尾”楼盘而享誉武汉商界。
这行字正确,但不准确。
今年一季度,武汉中商发布上市公司年报,这个名字首次出现在前十大股东之列。
但这600多万股股份,远远没有让他引起应有的关注。他对公众保持着令人近乎无法理解的低调。
虽然,他个人名下的集团公司已有七家,二、三级公司约五十家,这还不包括旗下分公司控股的数十家企业。其个人参股、控股、全资的企业,拥有武汉三镇超过100万平方米黄金地段商业物业。这个数字,约和武汉最大的零售商业集团的物业经营面积相当。
这批物业的市值,目前无法估算。但仅其在武汉江汉路拥有的20万平方米一线商铺,市值就该以百亿元计量。可供他调度的商业物业,面积更是超过300万平方米,约为武汉几大著名商业零售企业之和。
在他位于汉口闹市区的58楼的办公室,放眼看去,三镇到处都在他的“版图”中。
“这么说吧,把他的个人财富粗略折算,超过武汉排前十位的上市公司老板个人身家之和。”一个研究了他10年的圈中人这样说。
只有在一个极小极小的“圈子”里的人知道,这是一个长期在公众视野之外的“隐形巨富”。
他叫潘统衡,来自浙江青田。
齐先生是少数几个“知道”潘统衡的朋友之一。他称房地产是一个高门槛的行业,只有少数人才玩得转。“不太懂的人,拼命往里面挤;懂的人,黯然离场。”
潘统衡就属于玩得转的少数人。
稳 不同商业模式要有不同存在方式
综观潘统衡运营的商业体,其统筹配置的手法常常被业内玩味。“不同的商业模式,要有不同的存在方式。”潘统衡举例说明,同样的租场位置,对于不同的业态,潘统衡开出的租金价格完全不一样。他强调,不能简单地以租价来判断其价值。“心脏和脚指头谁更重要?当然是心脏,但没有脚指头,同样影响肌体的健康,无法成为一个活力四射的人。”当体系健康运转起来时,就是商业体价值倍增的时候。
准 武汉商业版图从大到小数据一应俱全


潘统衡也玩“大数据”。
一次,和朋友闲聊,聊到某一个商业体的运营状况时,有人提议,根据那里的居民结构,如果引入一家电影院,对项目有很大的提升。在别人讨论的时候,潘统衡默默打开了电脑,查询过后,他得出结论:那里不缺电影院。原来,潘统衡早就开始对武汉的商业版图做起了他的数据搜集,大到商业体的规模、业态、情况、运营管理情况,小到每个商户的租金、价格定位、租期长短。一台电脑在手,应有尽有。
狠 将搅局和投机的竞争对手挡在门外
前不久,武汉一家地产集团有一处优质商业项目出售,许多大老板闻风出动。潘统衡和对方见面后,花了20多分钟,详细分析了自己操盘的优势。末了,他给出条件,先期支付1000万元到对方公司账上作为押金,按照谈好的条件,他承诺一个月提交详尽的方案,并对谈判提出的条件全盘安排到位,以证实自己的实力。一个月到期后,实现承诺则签订合约,做不到,则退还押金,退出竞争。
此招一出,业内认为潘已志在必得:他已经用资金方式剔除了不确定因素,狠狠地把搅局、投机的竞争对手挡在了门外。
1979年高考落榜闯汉正街
“我当时想赚够三万元,就不干了”
说不清楚潘统衡究竟是很忙,还是很闲。
今年,他前两个月在南美和中东旅行,后身体不适入院调养了一段时间,最近回武汉的一两周,也只是一次停顿。下周,他将借道冰岛,乘破冰船前往北极,开始探险之旅。
对“不务正业”的调侃,他轻轻一笑,说:“喜欢四处走走,寻找灵感。”因为“商业就是一个个空盒子,有了灵感,你往里面装什么,就能变成什么”。
回忆起经商的初衷,他说,“我就为了提前攒够一辈子的工资,好回家读书。”1979年,潘统衡因1分之差被挡在了大学门外,原因是,他的英语交了白卷。他和几个老乡一道,来到了初见复兴的汉正街。他一开始是做饭票加工生意。“学徒工月薪19元,正式工23元,粗略估算,我这辈子满打满算30年工龄能攒够3万元钱。那时我想,赚够3万就不干了,回去上学。”这是18岁的潘统衡宏伟的人生目标。
从此,六渡桥一带多了一个天天去夜校上课的小青年。
不过梦想实现得太快了,潘统衡第二年就赚满了3万元,但他走不了了,“我办了家纽扣厂,几十号人要养家,脱不了身。”
两年后,潘统衡意识到同业竞争的害处,这个毛头小伙子开始显露出他的与众不同:他召集一同来汉的九名温州商人,牵头成立了一个合伙制公司,每人在划分好的区域经营,互相不准杀价,抱团经营,抵抗外来的竞争者,利润也能实现最大化。
接了汉正街第一代创业人的天时,加上地利和人和,之后的十年,潘统衡的服装辅料生意渐渐风生水起。
1989年变脸房东们逼出商铺王
“地上常捡到经销商抢货时,被挤掉的金戒指”
10年后,潘统衡迎来了第一次转型。
一香港商人在汉口大夹街盖了一排楼,正寻找买家,潘统衡一口气全部拿下,转手做起了房屋中介。“那时候,汉正街的商人都挣了钱,要置业。我看准了这个契机。”
谈起这一转变,潘统衡说要感谢他曾经的房东们:“刚做生意时,房东三天两头涨房租,生意刚守起来,一些房东就变脸了,想心思把你赶走自己做。1984年我就发誓,一定不能再给房东打工,自己置业自己做商业,房产升值了也是自己的。”
首战告捷后,潘统衡先后在沈阳、北京、成都买下一批商铺物业,打造成一个个服装批发市场,组织武汉十多家童装品牌依托这些商铺闯全国市场。“货一到就被抢光,散场时,地上常常能捡到经销商抢货时,被挤掉的金戒指。”
1999年,在品牌消费还未深入人心时,潘和搭档们寻求温州的海外关系,拿下了花花公子、袋鼠、华伦天奴、鳄鱼恤、花雨伞等多个知名国际品牌在国内的生产许可,并以每个品牌每年200万至500万不等的价格,一次签下了长达8年的使用合同。
在广东精心挑选了四五十家加工厂后,很快,一众曾高不可攀的国际品牌开始进了国内大商场。“我们把专卖店的品牌直接拉进商场柜台销售,中端市场量太大,大得超乎想象。”
这个大得超乎他自己想象的市场,让他赚到了想象中应该有的利润。

CIO之家 www.ciozj.com 公众号:imciow
关联的文档
也许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