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对手不寂寞
美国这个国家好生奇怪,他们总喜欢找一个敌人赶超,罗斯福认为美国的敌人是大英帝国,到了杜鲁门执政时间却改成了苏联。这种“找对手”的思维方式使得美国一路高歌猛进,不断地超越对手,让自己强大起来。
时至今日,我们都知道美国又找到了新的“敌人”,那就是中国,所以你就看到中国的海域这些年老出事儿了。
这种美国式的思维方式甚至影响了美国的企业。戴尔的敌人是IBM,百事的敌人是可口可乐,苹果的敌人是微软。乔布斯曾声称如果微软想独霸天下的话,首先得跨过苹果,有苹果在江湖横亘,微软就休想一统天下。
如果他们找不到自己的对手,他们甚至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这种找对手的思路并不说明美国人的好斗,而恰恰说明美国人的理性精神。美国人通过找到正确的对手来厘清自己的发展方向,换句话说,能冷静清晰地找到自己的对手不是件容易的事。
中移动一直以为自己的对手是联通,后来才发现竟然是腾讯的微信;诺基亚也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克星不是同行摩托罗拉,而是做IT的苹果。所以你经常不知道自己的对手是谁,当你知道是谁的时候,人家已经抢先出手了,你输定了!
有对手还真是幸运,你和对手的相互博弈中相互成就,相互提升,而那些自以为是东方不败的企业,注定了要在寂寞中死去。
老三的宿命
当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开战的时候,什么汾煌可乐、非常可乐就销声匿迹了。
当康师傅与统一进行方便面肉搏时,受伤最重的是白象、今麦郎等二线品牌。
当淘宝、京东等不断地约战的时候,电商们都赢了,而实体商业却惨了。
当加多宝把王老吉当作对手死掐的时候,和其正沦落成了小三,且销售大打折扣。
和其正本来也试图与王老吉掐架,比如搞出什么“中国凉茶”之类的,试图僭越王老吉品类代表的龙头老大地位。但随着王老吉裂变成广药王老吉和加多宝后,掐架似乎成了王老吉与加多宝的事,乐得和其正在一边事不关己看热闹,坐山观虎斗享渔翁之利,但是看着看着傻眼了,自己变成了老三,销量急挫。
为什么?
我想除了因为加多宝与王老吉之争吸引了更多的眼球,让和其正冷了场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和其正失却了战略对手,不知道把谁当作靶子。加多宝与王老吉互相把对方当作敌人互掐,一个说怕上火喝王老吉,一个说怕上火喝加多宝。你让和其正怎么说?只能一边歇着。
其实不只和其正容易打酱油,每个行业的老三都容易打酱油。一般来说,老大是规则制定者,老二是规则破坏者,老三是左右观望者。日本企业战略家安佐夫曾经规划出不同市场地位的企业该怎么做,老大、老二的目的是很明显的,老三的角色是模棱两可的。安佐夫指出了老三应该联合老大挤兑老二。也对,因为老三本来就是混饭的,没啥理想,就想多赚些钱,这个行业出头的机会怎么也轮不到他,所以老三选择了顺水推舟买了老大的账,借着老大这棵大树的树荫顺手牵羊多卖些货。
说白了,你若认定了老三的位置坐,你就是个混饭的,搭顺风车的。定位里的心智理论也是鄙夷老三的。老三永远是个容易被人遗忘的角落。
太多的老三
可惜的是中国大多数企业选择的都是老三的路子,山寨货、模仿者大行其道就是典型。没错,模仿可以让那些初学者快速提升,是拉近与领导者距离的捷径,但是如果你继续按照这个套路下去,注定是会被打回原形的。
想想看“老三们”的套路是怎样的。模仿、降低成本做一个跟你差不多的产品,卖得比你便宜点,搞出些更高的性价比,瞄准那些贪便宜的消费者,布局到那些稍低端的市场,争取薄利多销,再不行就降价促销,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如果把这些商品用一个时髦词来形容的话,那就是享誉全球Made in China。
中国的大多数企业采取了老三的“蹭饭”思维。你可以说这是中国人的低调精神,喜欢闷声发大财,不喜欢与人争抢。其实是思维的平庸和不求甚解的结果。
最后是严重产能过剩的廉价商品,变成了产业链中最没有价值的一环——生产加工,最后是卖得越多亏得越多。当老大和老二也搞价格战的时候,老三只能死翘翘了。
“老三们”怎么办?这可能是90%以上的国内企业要问的问题。继续模仿、低价?继续事不关己?继续袖手旁观?继续顺手牵羊?“老三们”可以说自己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老三们已经习惯了自己的行为惯性,习惯了随波逐流。
一定要找对手
不要跟我讲老三的宿命就是这样,不要跟我讲当老大和老二斗法时,老三不知所谓,无法找到自己的对手。想想美国式思维,总在寻找一个战略对手,即便老大和老二掐架轮不到老三,他们也能创造性地找到自己的战略敌人。
当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鏖战时,七喜干脆把整个可乐品类当作自己的战略敌人;当诺基亚和摩托罗拉争夺不休时,苹果改写了整个手机行业;当移动和联通正打得火热时,腾讯搞出了微信。为何微信最主要的敌人并没有锁定微博?
选择自己的对手真的很关键。即便是你在无所事事没有敌人的时候,你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对手。如果你不找到自己的对手,或者找错了对手,你将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被剔除出局的。
CIO之家 www.ciozj.com 公众号:imci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