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基因:创新与逆袭
网友 哈佛商业评论

逆袭

1999年始创的BGI在国际上的知名度高于国内。2012年,相关领域多位诺奖得主先后到访,这在中国其他公司尚不多见。“他们需要定期来看看发生了什么。”BGI研究院副院长徐讯说。

BGI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基因测序及数据分析的技术平台,这个平台每年产出的基因测序数据占全球的一半。与传统产业不同的是,这个硬件平台产出的是数据,由数据构成平台,会形成“谷歌效应”:数据存量越多,应用者越多,可开发的应用也就越多。

2012年12月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自然》对这家收入只有11亿元的小公司评价说:“一家中国研究院的野心,正造就世界最大的基因工厂”。徐讯却说:华大基因远不是一个“工厂”了,它走到了更远的地带。

BGI有奇怪的一面。它是一家产学研一体化但面目模糊的机构,进入其中,更像是一所学校,4000多名员工,学生般的样子,每天制造着外行人还不能充分理解的变化。今年3月,BGI向产业链最上端成功地实现了逆袭,将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纳入囊中,弥补了BGI在基因检测设备方面的短板,成为了一家基因解决方案业务领域的全产业链、全球化公司。BGI选择的道路是:从科学发现起步,进顶级科研圈子。1990年,老布什宣布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在美国做科研的汪建洞察到了机会。他认为,“中国公司在原始创新方面不行,有些是实力差距的问题,有些是人家不带你玩的问题。”

科学家身份的汪建,做起事来像企业家,战略意识强,战略执行力更强。为了加入该项计划, BGI“三进三出”中国科学院,在此过程中,BGI承担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和人类单体型图计划的10%,汪建说:“那个1%最重要,我拿到了基因科学领域核心圈子的门票。”

这个圈子由全球6个国家的顶级基因科学家组成,奥巴马的科学顾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院长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就在其中。“我们想创新,先要知道这些人在想什么、在做什么,这决定着我们能做什么以及怎么做。”汪建说。

汪建进圈子的目的,不是用来装点门面,也不是为了做模仿,他做了两件事:一是延揽人才,做大科研,提升影响力;二是引入工业模式为科学家们提供服务,创造收入。王俊,BGI研究院院长,目前中国在全球发表高水平论文最多的科学家。26岁的李英睿任BGI旗下的华大科技的CEO,29岁的徐讯是研究院的副院长,分别领导着上千人的科研队伍。赵柏闻,17岁放弃高考进入BGI,21岁的他正带领着一个由近10位外国教授、博士组成的研究团队。

汪建同步运作着科研成果产业化。世界正处于IT(信息科技)时代, BT(生物科技)时代正在孕育之中。BT方面,受限于传统的精密加工、光学、物理学、化学的系统性落后,中国与世界最高水平的差距在10年左右,短期内无法超越。这种大势之下,汪建选择在BT与IT的边界做创新,他以基因科研工作者们所需要的标准化、廉价的基因测序服务为切入点,大规模应用国外先进的基因测序设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软件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为科研机构、制药公司、育种公司等提供基因解决方案的服务。

2006年,美国Illumina公司推出第二代高通量基因测序仪,汪建意识到大变化将临。这种设备可使测序时间与测序成本大幅下降,基因测序的瓶颈由此消除,测序大规模商业化成为可能,但是由于是新设备,汪建试后发现还存在很多问题,于是组织人马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软件的开发。

2010年初,华大启动了15亿美元贷款,买断了Illumina公司近全年的产量——128台新一代测序仪Hiseq2000,这次战略性的资源买断实质是在行业起飞的关键时间点上赢得了整整一年的战略发展机遇,当Illumina公司看到BGI用自己的设备打造出的基因产业生态系统越发成形时,也开始加大力度开发下游测序服务市场,此时,BGI测序数据产出能力已占全球一半以上,又将Illumina公司的竞争对手Complete Genomics收归账下,完全具备了与Illumina公司对抗的实力。

反传统

战略是企业成功的首要条件,然后便需要组织能力的支撑。目前BGI有着一个混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事业一体化的组织体系,其组织结构从外部看起来模糊不清,这是汪建用心设计的,用来适应中国独特的环境——尽可能得到资源,同时尽可能避免麻烦。

59岁的汪建看起来是一位健康的老头儿,他知道BGI的创新战略需要什么样的组织系统和文化支撑,他知道BGI引入了工业模式打造了基因测序蓝海市场之后,必须用反工业化的管理思维去实现创新战略。

BGI体系的最高机构华大基因集团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实体,分别是华大基因研究院、华大基因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华大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华大基因学院。BGI学院具有招收本科生、硕士生的资格,用以培养人才,BGI研究院做中长期战略性科研,孵化器功能,一旦项目成熟了,马上连人带技术转给产业公司,产业公司完全是商业运作,公司产生的收入回流到BGI体系最顶层,然后向各个版块进行资源分配。

BGI公司处处营造出反传统的文化,汪建只允许员工叫他汪老师而不是汪总。公司里没人穿西装,不许系领带,没有任何人拥有单独的办公室,汪建坐在和普通员工一样的工位里,一个女员工剃了光头来上班,他当即给予奖励。“在这里谁敢说现代企业管理?早过时了!”他习惯用霸道的方式解放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让他们自由,让他们从日常行为开始处处预热创新。

随着BGI平台效应的爆发,全球科研资源与客户资源越来越多地汇聚过来,让平均只有26岁的热血员工看到了BGI广阔的发展空间,有种“站在世界中心”的兴奋。“我们基本属于野生动物,活动半径又大,自己找食儿,我站在山顶,那边有一条野驴,我就喊,赶快冲过去!那边有一个大象,你们谁要,冲啊。”汪建说。

在组织治理上,BGI力求至简。横向,部门之间没有边界,尤其是研发部门,所有员工都在一个大系统平台上工作,如果哪个员工对其他组的项目感兴趣,可以申请加入。纵向,做到极度扁平化,并且消灭了“越级汇报”这个词。

汪建对外扮演着科学狂人的角色,内心却有着企业家必备的冷静。BGI战略的是,打通基因测序产业链,数年内使基因诊疗成为全球医院标配。后者是一个千亿级市场。比如,宫颈癌(HPV)基因检测,用传统方式检测需要付给医院几百元,BGI用基因检测进行大规模筛查只收几十元。

BGI正在做颠覆。(杨国安 李全伟 王丰 邓勇兵 万艳 沈磊|文)

CIO之家 www.ciozj.com 公众号:imciow
关联的文档
也许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