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和BPM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具备可比性,但是在中国特殊的信息化环境下,两者在企业观感上却造成了一定的争议,争议来源于两者是什么关系?两者的异同点是什么?两者分别适合怎样的企业?两者管理的范畴是什么?正因为这些问题的不明确,以及两款软件在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两者的区隔变得有些模糊,为此记者针对企业比较关注的问题采访了业内知名的数家OA 和BPM厂商的专业人士,希望从中找到清晰的思路。
问题一:OA在向BPM延伸?
泛微运营副总裁熊学武:目前主流的OA产品中的一个核心功能也在于流程管理,往专业角度上去看其实已经含有流程管理的功能模型。如泛微的两个产品e-cology、e-weaver其中的一个模块即流程模块,已经完全含有BPM的部分功能,包括有表单建模、流程引擎、权限模型等核心点。
九思软件:OA的功能应用向BPM转型,这恐怕是不可遏制的发展方向。随着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引进管理软件特别是OA软件,越来越成为管理层的共识。我们也感受到OA软件厂商,在帮助集团企业优化管理机制上做出的不懈努力。其中OA软件的核心工作流程,扮演着优化组织管理的重要角色。BPM作为专业梳理集团企业业务的流程优化工具,需要OA软件厂商去在分析、挖掘它的潜在价值。OA软件正在积极汲取BPM工作流引擎方面的独特营养价值,九思软件最新的产品V8.0协同办公系统,在功能性方面,率先打造了BPM级别的工作流引擎,可以轻松实现数据在OA内部不同模块之间,不同OA系统之间,OA与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流转和交互,通过V8.0工作流引擎,轻松驱动业务、规范管理。
Ultimus业务发展总监苏克东:OA和BPM在流程e化方面,尤其是管理支撑类流程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但两者的定位,不管是从产品的体系架构,或者实施方法论等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至于OA某些应用或功能向BPM领域延伸,Ultimus以开放的心态乐见其成,同时从另外角度来看,这也代表着专业BPM平台在满足企业核心业务流程管理方面的优势,不管是OA产品或BPM产品,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更好满足客户的核心业务需求。
炎黄盈动市场部总监刘飞:从整个OA市场的发展来看, OA依然拥有自己的市场空间。首先在2005年—2008年间竞争的持续激烈导致OA市场一度混乱,价格战、版权战此起彼伏,但波澜过后到今天,我们会发现那些专注于OA细分领域的厂商不但没有被市场淘汰,而且越来越出色。其次在产品的设计和定位上,二者本身就具备很大的差异, OA延伸成BPM势必是不可行的,BPM的确可以实现OA的功能但并不是核心所在。目前有些OA、工作流、开发平台都在宣传层面加入了BPM行列,但这并不是真正的BPM产品。这都凸显了各界都看好BPM市场,而实际上用户在经历了多年的信息化实践之后,在规划和选型上都十分务实,从功能级的应用上升至管理的角度来考量,BPM重视度越来越高。这得益于CEO群体在管理上和CIO群体在技术上的双重推动,当然也离不开BPM厂商的努力。其次专业专注,抵得过诱惑才能有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十年前当炎黄盈开始进军BPM领域,没有因为OA市场的火热而放弃BPM软件的研发和实践,而那个时候BPM在市场上还处于概念期,如今当BPM市场备受关注的时候,已经拥有了卓越的软件产品、完善的服务体系和大量的BPM案例。无论是OA厂商、工作流厂商也或是开发平台厂商,进入BPM领域最好的方式是重新研发其BPM产品。
奥哲科技市场部总监黄华伟:OA虽有功能延伸,两者仍有本质区别。 OA产品功能集中在信息共享、行政办公领域,虽然有部分OA系统引入了工作流,但这些工作流大部分还是局限于行政审批事务。有的OA系统涉及到采购、账务核算等其他业务流程,但对于业务全方面的处理和分析还不够深入。由于国内办公自动化系统较早,国内的OA市场还正处在活跃期,但是随着客户对于流程应用得深入,希望能在更多的业务领域加强执行力,OA就逐渐不能适应了。很多OA产品都是以工作流技术为基础的,因此也很多OA厂商开始将概念延伸到BPM上,其实二者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问题二:BPM将取代OA?
泛微运营副总裁熊学武:BPM的概念源自国外,偏向于数据处理,但后期维护非常不方便,需要借助于代码修改来调整,所以在此基础上很多厂商开始希望通过BPM能够快速搭建业务运行系统出来。而OA本身定位还是围绕着组织团队的管理,这也是符合很多中国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需要快速灵活调整内部的流程体系而来,所以二者本身的定位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换个角度说BPM还是我们所谈的大OA包括的流程引擎平台,都还是偏向于技术,最终需要以为面向于企业而构建出来的应用来发展其产品。
九思软件:对OA与BPM没有全面的认识,又在OA和BPM之间的关系纠结,难免会片面给出BPM取代OA的论断。OA软件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的全员协同办公模式和企业管理模式的一次变革,应用范畴涉及到所有知识性员工,是全员信息化,协同工作的基础性平台。九思OA软件的应用功能模块,从通用性和经常性两个维度,划分为:流程审批、协同工作、公文管理、沟通工具、文档管理、信息中心、计划管理、项目管理、关联人员、系统集成、门户定制、常用工具等等,工作流程模块是其核心应用。BPM是以流程为主线,专门针对集团企业全面评估业务流程,对流程重新设计、重组的优化工具。OA和BPM两大应用都牵涉到流程,容易被误解。近年来,两大应用也逐渐显现出互相渗透的趋势。OA买方市场需求性强,并且得到了国内大型集团企业、政府企事业单位广泛应用,当前市场需求还不允许被BPM取代。
Ultimus业务发展总监苏克东:BPM是帮助企业建立卓越流程中心,包含企业所有可以梳理出来的流程,如行政办公、生产采购、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等,通过集中的管理,方便用户统一处理工作,管理层能更清晰全面的看到企业运营现状。OA主要在于行政办公类流程,随着企业信息化意识的不断提高,对BPM的认知也在不断提升。因此,BPM取代OA的这种说法,也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是IT人一种认知的转变。
炎黄盈动市场部总监刘飞:BPM能增强OA在管理规范性和管控方面的不足,由于OA概念定义的边界模糊,管控观念和技术手段缺乏统一,随着协同市场的成熟,在未来可能会被作为BPM整体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融合其中,继而BPM将进一步完善协同管理理念,BPM技术将成为未来协同产品的核心技术,成为企业跨组织、组织内、跨部门、部门内、个人的统一协作流程管控平台。能取代和将取代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用户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根据实际需求、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软件系统。报告显示2012年已经有5%左右的企业认为工作流软件、OA软件已经不满足他们的需求。在我们大量的案例中,也不乏有BPM替代OA的情况,例如东阿阿胶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以及上市公司对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替换了原有OA系统通过BPM流程管理综合办公门户实现对所有系统的操作,大大简化了操作,尤其是对于领导来说,审批流程一目了然。
奥哲科技市场部总监黄华伟:BPM注重业务过程管理,OA注重于办公管理,两者相辅相成,融合是趋势。
问题三:OA适合中小企业,BPM适合大中型企业?
泛微运营副总裁熊学武:这种观点是对OA概念存在不理解,特别是对现阶段的大OA平台不熟悉所得出来的误导说法,从另一个层面思考即是OA是可以快速部署上线使用,而BPM反而不行因为其是面向IT部门的一个构建平台,还是需要有一定技术功底的人员才能玩起来。相反,BPM的发展应该往可直接面向最终用户的角度去考虑发展方向。
九思软件:首先,选择任何一款软件,都得找准需求,把握重点,是想实现协同办公,还是业务流程优化。根据企业发展阶段,战略转型目标,选择适合目前实际运营发展,及将来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系统。其中,OA软件消费群体适用于各大、中、小型企业。比如,焦煤集团作为世界著名品牌500强的大型集团企业,职工总人数为17万,企业资产总额1018亿元,麾下11个分子公司,成功应用九思iThink协同办公系统,同时管理层在移动办公方面应用效果良好。
Ultimus业务发展总监苏克东:这种说法并不完全绝对,只能说是大中型企业更适合用BPM产品,这和企业对流程化管理需求的强烈程度密不可分的,在有些管理理念优秀的小企业老板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会选择BPM,而不是OA,他们认为BPM灵活、方便,实施的应用,能更贴合他们的需要,而不会是生搬硬套的去把自己的管理,往软件系统上靠。
另外从Ultimus的客户实践角度来看,目前中国有众多快速成长型企业取得快速成长的同时,也面临成长的“烦恼”,比如流程规范化和流程效率的平衡,流程快速变更的要求等,而这些正是专业BPM平台的优势。
炎黄盈动市场部总监刘飞:流程在任何一个组织内都存在,BPM软件没有行业的限制,与规模的大小并无直接的关系,考虑经营模式和业务流程的复杂程度,大企业选择BPM从战略出发,打通所有流程提高整体运营效率进而提高核心竞争力。而中小企业业务模式单一,流程相对简单,但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BPM可以不断随着企业的成长而发展。在多年的实践中,BPM厂商都积累了流程的最佳实践,供中小企业满足当前的流程需求,而这样的选择为日后流程化组织的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
奥哲科技市场部总监黄华伟:实际上,应该是说OA适合于IT建设刚起步的企业。OA通常大而全,但是每项都不深入。对于信息化刚起步的企业非常适合。随着企业的信息化逐渐深入,业务系统越来越多,企业将需要BPM来贯穿各种业务系统与人事。
流程管理工具之争,对于厂商而言是市场的开拓问题,对于企业则是两者选型的问题。无论是OA厂商还是BPM厂商多年来始终秉持着客户需求至上的原则,不断积累市场经验、创新产品性能、传播管理理念,将新技术新应用不断融入到产品中,推介到企业里,才会出现协同OA、云OA、BPM平台、移动BPM等,新事物的层出不穷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有力的,但同时也需要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
CIO之家 www.ciozj.com 公众号:imci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