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者王静的“惊险”创业路
网友 网络

王静悄悄走进房间的时候,没有人注意她。直到主持人发现,忙不迭地向大家介绍,人们才略带惊讶,纷纷起身鼓掌,迎接这位分享登山经历的演讲者。谁能想到,5年内成功登顶7座8000米以上高峰、参与创立一家户外用品上市公司的“女汉子”,就是眼前这位一袭黑色连衣裙、身材娇小的女士?要是在20年前,王静或许自己也想不到,自己可以走这么远。


去家族化

从一种状态切换到另外一种状态,要学会调整。
1993年,当王静日后的登山队友王石已着手万科“去多元化”时,“幺妹儿”王静刚刚出川,初中毕业后生平第一次坐上火车,离开资阳山村,在广西北海一家餐厅做起了服务员。


在北海,端盘子的王静认识了跑印刷业务的盛发强,嫁给了这个下海创业的踏实小伙。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北海举行的新技术展览会上,他们看中了一个折叠式旅游小帐篷的项目,花了5000元买下专利,随后一起去江苏用一个月学习帐篷制作。1995年,他们注册了专门从事帐篷设计的公司——员工只有夫妻两人,这成为本土户外用品企业“探路者”的前身。


1999年,王静夫妇移师北京发展,在香山脚下的巨山农场租了两排破旧低矮的平房。夫妻俩自己平整院子、粉刷房屋、挖冲水厕所、烧暖气,在院子用砖砌了简单的乒乓球台……


王静告诉记者,刚到香山,整个公司加上夫妇俩也只有5个人,人人身兼数职。“我负责生产,先生负责品牌营销。”王静手绘了公司的第一个LOGO,亲手缝制了第一顶帐篷。从设计到画版、裁剪到缝纫、印染到组装、订单的谈判到交货……整个帐篷的制作流程,王静亲自参与。“当时人手少,接到订单就要辛苦加班,有时连续一个月每天要加班到很晚,甚至通宵。”2004年,公司在北京宏福创业园修建办公室和仓库,走上规模化发展之路。


“夫妻创业的优势在于,省去了很多‘信任成本’,不用花时间顾忌合作者,而一心一意考虑做好事业就行。”王静告诉记者。然而,家族式管理很快遭遇人才短缺的瓶颈。盛发强回忆当时情形:“公司管理开始捉襟见肘,产品设计、品质控制、品牌塑造和市场营销等各方面挑战重重。”终于,一天晚饭后,他找王静谈心,希望妻子从副总经理的位置退下来,帮助公司完成“去家族化”的转型。思量几天,王静想通了,在2007年退出了公司的日常经营。


谈及当时的心境,王静的回答是三个字——“很自然”,她顿了顿,补充道:“我清楚,公司已经到了何种状态,需要进什么样的人,想得很明白。只是,一个人从一种状态切换到另外一种状态,一开始可能有点不适应,在内心要努力调整。”


王石的误判


队长,我要跟你去珠峰!
为调整状态,王静想出去旅行。2007年春节前夕,王静偶然联系了前往非洲乞力马扎罗的登山队。“创业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放过超过十天的假,就当是长途旅行去的。”这趟“长途旅行”,成为她用脚步去丈量海拔之路的开始。
第一次攀登高峰,王静吃尽头疼、恶心的苦头,又马上被登顶的喜悦冲淡。“在队伍里出人意料地第一个登顶,让我有了再次尝试攀登更高山峰的勇气。”王静在自传《静静的山》中写道,她气喘吁吁地告诉登山队长:“队长,我要跟你去珠峰!”
登顶8844米的世界最高海拔,谈何容易?2007年7月,王静第一次尝试攀登8000米级雪山——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的时候,差点出了意外。一进山,她就遭遇严重的“高原反应”,一度高烧到39度,血氧含量达到危及生命的42。刚认识的登山队友王石一点都不看好她能登顶,担心她会拖累团队的登顶计划:“我理所当然地认为,她早已体力透支,无论意志多么坚强,根本不可能继续攀登。”

 

在身体很差的状态下,王静坚持向山顶进发,天气恶劣,本无太多攀登经验的她,生平第一次遭遇雪崩和12级大风,寒风裹挟着雪块打在头上,吊在雪壁上的她只能下意识紧紧握住主绳,想拉动绳子上去却没有力气,用牙齿咬,唾液因低温都冻住了。王静一度感到绝望,“我一定要活着回去”。最终,身材娇小的她却第一个登上了顶峰。


这时,王石有兴趣见见这个女队友的真容了,他在博客里写道:“在顶峰,我惊讶地发现,队伍唯一的女性队员竟先我之前到达……说心里话,很惊讶,小王能随队伍一起登顶,而且是第一个登顶。顽强的女性!人啊,不做最后的努力,怎能发现和发挥你的潜能呢?”后来,王石接受这位女队友的邀请,成为探路者品牌的形象代言人。


登山的经历,让王静获益颇多。“一个人一生最恐惧的事,可能是死亡,当你曾临近死亡过后,心境就非常开阔,面对重任不再纠结,更加珍惜生命,珍惜周围的人和事。对我来说,登山的过程就是很好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过程。”慢慢地,她和队友有了句口头禅——“多大的事啊”。


担任公司产品技术总指导的王静,每次登山时也不忘试用自家产品,以力求改进。“比如说登山的连体羽绒服,平时以为防水透气就可以。在高海拔状态下,人会头晕、乏力,羽绒服更重要是保暖和轻便;羽绒填充量,并非越多保暖效果越好,要根据环境变化进行调整。”王静告诉记者。


2009年,在王石的推荐下,王静加入SEE阿拉善生态协会,参与环保工作,目前是协会的监事之一。“我们的队伍永远都是‘零垃圾’的概念,登山过程中,即使大便都要带下山。”王静同时将环保理念引入到产品设计,“我们的产品选材从不用易产生污染的面料。”后来,探路者成为中国第一家加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绿色办公室”项目的企业。


反对票
登山有一定死亡率,你有家庭和事业,为什么还去?


2009年9月末,探路者公司获准在创业板上市的消息传来,王静刚刚登顶海拔8156米的玛纳斯鲁峰。“这事儿还是别人告诉我的,在营地里就跟王石他们讨论了起来。”一群队友帮着计算上市后的数亿身家,王静自己挺淡定,“公司筹划上市已经挺久了,有心理准备,但内心还是有些小惊喜,没想到这么顺利”。


随着业务的扩大,探路者开始尝试多元化品牌战略。2012年12月20日,探路者董事会发布公告,称《关于投资设立Discovery新品牌合资公司的议案》以4票赞成、1票反对、0票弃权获得通过。投反对票的正是王静,持有公司约14%股权的股东。
针对探路者上市以来董事会的第一张反对票,王静公布的解释是:“第一,公司现阶段应集中资源专注于探路者品牌业务的建设运营,不断提升探路者品牌的美誉度和产品的专业性;第二,新公司的全新建立,将使探路者公司高层分散精力。个人意见目前尚不宜大规模投入资源拓展新品牌业务。”


半年多后,王静不悔初衷,她告诉》记者:“我只是董事会的一员,有一个人投反对票,方案也会通过,但我还是要投,这是对公司成员的一种警示。毕竟,一个公司自身的品牌做好才能发展其它。”曾经直面死亡,王静更加谨慎和务实。
登山或探险充满着危险。据王静介绍,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大多有登山死亡率的统计,其中不少高峰的死亡率在10%左右,其中,珠峰的死亡率大概是2%左右。“今年大概有约500人已挑战珠峰,南坡9人遇难,北坡有4人,今年的遇难人数蛮多的。尽管如此,很多人依然愿意去尝试。”


王静眼中的登山既感性又理性。“登山有一定死亡率,你有家庭和事业,为什么还去?这源自兴趣,内心的选择是感性的。登山若遇到生命危险,需要综合很多经验判断形势,懂得放弃,这又很理性。”今年挑战珠峰,在海拔7800米处,王静选择了放弃,“普通队员到1300米处就带上氧气,我没有戴,感觉自己可以试一试,当不行的时候,内心会知道,可以放弃。”


就像创业一样,登山或探险之于王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王静发现一个现象,国内许多登山或探险者只把某个地点作为目的,不少人都是“保姆式登山”——雇人帮自己负重背包,而欧美的探险者更看重过程。


2011年1月,王静徒步113公里到达南极点,参与的团队中本来有4人,其中两人希望只走50公里。“这是不可接受的,我要的是过程,大家开始起争执,4个人最后分成2队,他们走他们的50公里,我们走我们的113公里。”同行中有位摄影师,一直让向导携带沉重的相机,自己一次没有拿过,中途没有拍过照片,到了极点才拍摄。“我不认可这样的理念”——王静对本刊记者说。


鲍勃.迪伦曾在《Blowing in the wind》中唱道: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一个男子要走多少路,才能被称作一个男子汉?)王静不认为行万里路就是“man”的专利。“电影《战马》中有一句话:男人一生要做点儿冒险的事儿。我觉得女人也可以。”

CIO之家 www.ciozj.com 公众号:imciow
关联的文档
也许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