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良性循环的数据供应链
刘东 哈佛商业评论

越来越多的公司将信息技术视为战略资产,并依此对核心业务进行全面升级。这要求企业不断投资数字工具,扩张数字能力,积累数据分析技巧,并对有价值的数据进行辨别、评估、提取、分析、归纳、分享、管理以及最重要的——依据数据行动。
  在这种技术与业务紧密相连的环境下,信息技术的进步将深刻影响公司的业务,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将无法与之匹配。25年前,企业管理者尚有理由轻视信息技术的革新;但今天,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不应只是公司CTO或CIO的关注重点,它们应得到COO、CMO甚至CEO的重视。

  根据商业试验室的最新动向、学术研究、风险投资流向、IT分析师观察以及行业大会的热门主题,梳理出了未来三到五年内可能对商业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科技趋势,包括
1、全渠道数字化客户关系;
2、为大数据分析再造的管理软件系统;
3、提升数据处理与业务流程响应速度;
4、将社交工具嵌入到企业运营中;
5、软件定义网络;
6、网络安全主动防御系统;
7、应用云创造真正的价值

  埃森哲北京技术研究院院长刘东认为,信息技术不仅将改变所有行业,还将改变每家公司设计和生产产品、创建和管理交易,以及与客户合作、互动的方式。在未来,所有企业都是数字化企业。

记者:技术如何更好地融入传统产业?
刘东:如今产业变化迅速,越界竞争经常发生,不能再以传统眼光来区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埃森哲2013技术展望的一个核心观点是“每项业务都是数字化的业务”,有没有大规模采用数字化技术是今天产业发展的核心,是不是传统产业反倒不是问题的关键。
  信息技术不仅会成为保障公司有效运营的工具,更将是推动公司发展成长的源动力。在数字世界中,缺乏信息和技术的公司犹如失去双目的盲人。未来,信息技术不仅将改变所有行业,还将改变每家公司设计和生产产品的方式、创建和管理交易的方式,与客户合作、互动的方式。因此,我们认为,在未来所有企业都将成为数字化企业。

记者: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美好的未来办公场景,但是智能手机或者移动设备引发了很多IT安全的讨论,企业怎么做能保障信息安全呢?
刘东:我们认为主动防御更重要,把企业封闭起来是一种太过消极的作法,可以建立多道防线,在防线内部可以设置陷阱,防止黑客侵入我们的核心系统。
  过去,所有网络安全措施都是围绕着“防止坏人进来”的理念。但由于IT 领域的快速创新,现有外围防御和安全标准会很快变得过时并漏洞百出。理想的网络安全措施不是完全被动的,IT 部门要学会像黑客一样思考,了解他们如何、何时以及在何处发起攻击。其他员工则应转被动合规为主动行动,与IT 人员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攻击,并在造成损失前快速行动。
  主动控制风险的关键,是要绘制公司网络安全的“地形图”——了解公司业务流程和关键战略资产。换句话说,你要搞清需要保护的是什么。对于制造企业来说,某关键零部件的技术规格是非常重要的资产。假设一位员工在休假中,管理系统却发现该员工的个人账号在申请下载该技术规格。这时系统应能主动判断,这属于异常行为,并自动进行更严格的身份验证。
  自动化在这里起到了重要作用。安全人员应提前进行情景设置和相应的防御措施,就像人类的反射系统,能立刻对网络威胁进行侦测、评估和反应。回到上面的例子,这时安全系统应该自动锁定数据库,并向安全团队发出警告。

记者: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到底有什么区别?
刘东:当今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数据泛滥,很多企业已经被海量的数据淹没。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飞速发展的传感器技术和日新月异的数据挖掘工具,这些都为公司带来大量非结构化的原始数据。公司现在缺乏的是“正确”的数据。
  而大数据的出现,终于让人类有可能掌握这一神奇的力量。每个公司都在贪婪地收集数据,期待能在竞争中抢占先机。大部分公司认为,收集的数据越多,预测的准确性就越高。但这种论断并不完全正确。
  数据挖掘就是从数据中“挖掘”知识,而数据分析是数据挖掘的一个步骤,但是近几年数据分析也包含了处理数据、预测未来的含义。核心还是选择合适的工具,灵活运用分析模型和方法,从海量数据中得到有用的模式,预测未来。

记者:现阶段制约企业有效进行数据分析的因素有哪些?
刘东:从数据来源看有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内部数据的主要问题是各种数据/信息孤岛,现在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逐步解决这个问题;外部数据中,社交媒体还在探索为企业服务的商业模式,我们已经看到领先企业在积极探讨利用社交媒体作更好的客户分群等工作, 当这两部分努力会合时,会对很多产业带来变革,冲击行动迟缓的企业。

记者:企业究竟应该如何有效进行数据分析?
刘东:一直以来,数据分析对公司来说是一个艰巨的挑战,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此前公司分析数据方式无目的性。要有效地分析数据,公司必须想方设法地搞清楚,什么样的数据才能够支持战略决策,并确保收集正确的数据。换句话说,公司要带着明确的目的收集数据,这样才能带来更好的数据和更好的分析结果。
  在很多公司中,辛苦得来的数据只停留在硬盘中,无人问津。公司应停止建立数据仓库,而去打造一条数据供应链。得到可靠的数据源后,公司还要将这些数据组合、分析,就像工厂的生产线将零部件组装成产品一样,最终建立起行动敏捷的数据供应链,形成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结果反馈的良性循环。

记者:既然数据分析这么重要,那么分析人员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刘东:现在有个新叫法“数据科学家(data scientist)”。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背景,不一定非要是计算机科学的,扎实的数学、物理、生物功底往往更有潜力;其次要有创意和好奇心,去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结果和企业没有看到的市场模式;最后我们希望数据科学家有好的沟通能力,即使在技术领域也需要多学科的合作,要会讲故事,能和大家协同工作。

记者:关于数据分析与挖掘,大部分行业企业都已经认识到,但苦于没有充足的数据资源,如何促进大数据的自由有效流通?
  刘东:关键是要在数据的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建立一个市场机制。政策的制定者首先可以全面公开自身数据,同时积极推动数据市场的发展,而不要过分地干预市场行为。我刚才也谈到,公司应打造一条行动敏捷的数据供应链,形成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结果反馈的良性循环。

记者:请问传统媒体,例如报纸杂志等,应如何有效应用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
刘东:一方面是充分利用现有数据,另一方面是利用媒体和新媒体相互结合的优势,例如和社交媒体结合,通过关键字或者话题点分析,挖掘出想要了解的客户数据,从而分析出符合该传统媒体话题点或是购买的潜在人群。

记者:您认为企业通过社交媒体能够建立起更好的消费者关系吗?
  刘东:如今的消费者比过去有更多的手段了解真相,一个长久的关系必须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每一个优秀的品牌背后都是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在起作用,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谈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实现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对于那些高瞻远瞩的企业,大规模客户关系管理代表着绝好的商机,第一,他们可以建立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客户亲密度;第二,他们可以让品牌更具影响力。企业可以利用不同沟通渠道为消费者带来不同的体验,如果做好渠道整合,企业就可以在正确的时间与消费者进行有效的互动。举例来说,用电子邮件发送促销信息会被客户当作垃圾邮件,而通过扫描二维码推送打折信息则是服务创新。如果公司能够掌握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与消费者进行互动,那么他们就能创造个性化的服务体验,甚至能媲美人际交往。

记者:你在文章中提到“SDN(软件定义网络)”,如何理解这一趋势?请问现在国内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情况如何?
刘东:虚拟化技术的出现是企业和各类组织的福音,让公司能真正享受云计算服务。但尽管形式多样的虚拟化技术让企业获益匪浅,但他们依旧被固定的物理网络连接锁死。公司要变得更加灵活和敏捷,他们还缺少最后一片拼图,虚拟网络连接,即SDN 技术。
  传统的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的固件是由设备制造商锁定和控制,SDN 将网络控制与物理网络拓扑分离,从而摆脱硬件对网络架构的限制。这样企业便可以像升级、安装软件一样对网络架构进行修改,满足企业对整个网站架构进行调整、扩容或升级的需求。而底层的交换机、路由器等硬件则无需替换,在节省大量的成本的同时,网络架构迭代周期将大大缩短。
  随着SDN技术的出现,网络设置终于可以与路由器等硬件相剥离,实现网络互连的虚拟化。SDN 技术将完全释放虚拟技术的潜力,让企业与云应用更加紧密的结合。这将彻底改变企业的现有面貌,给予他们无限的灵活性和敏捷度,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这无疑是巨大的竞争优势。
  在这一领域,我能看到几类机构在采取积极行动。首先是设备商在利用甚至扩展SDN技术来保证产品线保持领先;其次是互联网服务公司,SDN技术可以让他们有机会在设备商标准配置之外快速开发和部署需要的功能,他们是最积极的推动者和使用者;第三是电信运营商,他们都在跟踪SDN的进展,把它作为提供虚拟数据中心、网络即服务(Network As a Service)等业务的基础。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在SDN的发展过程中,本土创业公司在核心技术方面也有突破,其中的佼佼者是云杉网络, 他们已经利用开发的SDN核心软件为客户提供虚拟数据中心服务。

记者:你们的研究将“无缝协作”也列为未来的重要趋势之一。那么,技术如何促进无缝协作?
  刘东:对一个企业来说,当然是以更高的效率完成工作。但这是最佳境界么?在工业文明之前,人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对家庭和社区做贡献;工业革命后,专业化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把人牢牢固定在特定的岗位上,这样的安排是否符合人的本性?
  在以前,无论是何种沟通渠道——电话、电子邮件或远程会议,IT 只是渠道的提供者和监管者。未来IT 部门要成为业务部门的伙伴,与后者紧密合作,按照不同的需求打造不同的社交工具。由于各个部门的业务流程截然不同,原先万能型的沟通工具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因此IT 部门要从用户角度出发,努力学习了解其他部门的业务流程。总之,要让技术为业务流程服务,而不是让业务流程为技术服务。
  因此,我认为,可以这样定义“无缝协作”的概念,就是要把人和若干个能发挥特长的岗位流程、甚至企业之外的流程连接起来。要无缝协作,IT 部门不仅仅要解决技术问题,还要适应新的身份,肩负新的责任。
(哈佛商业评论 刘东/口述 徐明/采访整理,特此感谢)

 

CIO之家 www.ciozj.com 公众号:imciow
关联的文档
也许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