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关系网络下用户为什么会贡献内容
王小龙 CIOZJ

所谓的弱关系网络,就是指和联系不频繁的人或者完全陌生的人的关系,和频繁交流的强关系相对应。

  马克·格拉诺维特在 1973 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被认为是 social network 研究中的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献。他的研究发现:其实与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关系最密切的社会关系并不是“强关系”,而常常是“弱关系”。“弱关系”虽然不如“强关系”那样坚固(金字塔),却有着极快的、可能具有低成本和高效能的传播效率。

  于此相对应的实例就是,在普遍缺乏安全感的中国用户群中,弱关系网络似乎得到更好的发展,比如早期的百度贴吧,再到豆瓣,再到陌陌和知乎,于此相对应的在强关系网络中,似乎只有腾讯的 QQ 空间和日渐冷清的朋友圈还算活的的不错,看来弱关系网络得到了更好的生命力。与此同时,这些网络也成为众多用户原创内容的起点。

  在弱关系网络中,UGC 的内容会因社区的氛围的不同也会变的不同,所以很难对于内容像强关系网络那样将用户贡献的内容进行分类,所以对于用户的 UGC 的动机做下分析。

  一、群体趋同性

  百度贴吧从娱乐粉丝群体起家,用户在某个贴吧中所发的内容从某个角度看不见得是多么有价值的内容,但是把他们放在某个群体来看,意义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

  人很难从自身周围中找到和自己的兴趣,属性完全对应的熟识的人,而这些被理解被归属的感受在弱关系网络中可以称为所谓的人的群体趋同性。

  在这种同属性的群体中,同时因为在非实名的环境中,人们可以找到自己某类情感的的宣泄出口,这也成为用户 UGC 最大的动力。

  这种就是中国社交网络的未来,也就是为啥陌陌坚持要做群组,包括现在的易信,来往都在向这个方向努力。

  二、我是被需要的

  一个人的社交圈一般都是有限的,就算按照 10% 的活跃度来讲,你每贡献的的一条内容在你的好友圈里能得到的回应还是有限的。当人们在满足了各种存在感后,我们不在孤独,但是需求再往上一层,就是对于社会价值的获取。也就是所谓的认可感。

  如果你问一个普通用户,你为啥更喜欢在某个社交网络中发表内容,回答基本上就是因为这里能得到更多的反馈。其实这里讲的也就是 UGC 的内容流动性。

  分享,评论,私信,按赞……这些都是用户的获得反馈的路径,同时也是用户感知自我存在感以及被他人需要的的路径。

  知乎上,很多回答开头都“谢邀”,你不会奇怪么,没错,这种强大的被他人需要的存在感与信任感,其实远远超过强关系网络中的炫耀的感受,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从环境获得的回馈,不需要任何的粉饰就可以表达出来的,也可以算是需要层级的顶端的表现。

  同样,正因为有了正向反馈,UGC 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闭关,促使用户更多的创造内容。

  三、刷认可感

  第一级是被理解,第二级是被需要,而第三级就是被认可。

  我觉得社交网络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就是“赞”这个按钮,这个功能完全击中用户的痛点,而且大大降低了 UGC 的成本。而这个按钮背后隐藏的就是用户被认可的感受。(当然,知乎的感谢功能也是不错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在社交网络上(尤其中国社交网络中)充斥着大量的吐槽甚至是造谣,为啥这些人很无聊的要制造这些毫无意义的内容,因为他们渴望自己的情感(或者正面或者负面)得到认可,结合所谓的群体趋同性,用户希望自己的情感也能够找到相应的群体。

  同时,群体的认可往往可以让某些不合理的事情变得合理。

  四、感恩的心

  在很多论坛,社交网络的内容上,可以看到这个句式“感谢 XX,获得很多经验,今天我也来分享下”这类的开头,没错的,其实用户对于产品是会产生感恩之情,继而触动自己去更深一步的去参与到产品中,从 99% 变成 1% 的。

  当然,前提是产品真的对于用户的生活产生了正向的帮助。

  总而言之,弱关系网络要比强关系网络复杂的太多,因为其中参杂了太多的不确定因素,由内容而使得用户之间产生的化学作用也是不可预测的。

  但是,用户贡献内容的动机无非这四点,我们在做产品运营的时候如何放大用户这四点的感受,也是我们社交产品的产品经理们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CIO之家 www.ciozj.com 公众号:imciow
关联的文档
也许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