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者的想象力从哪里来
大前研一 CIOZJ

   企业战略最基本的东西,已无助于现在的创新。在现在和将来,对创新最重要的是想象力,但现实是完全不具备这种能力的人非常多

  麻省理工学院核工博士;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日本创业者商学院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跨国企业的市场策略、海外投资、组织系统等;著作有《无国界世界》、《全球舞台大未来》、《创新者的思考》等。

  如今想通过创新实现创业的人必须明白:21世纪的经济活动不像以前那样,主要在有形的大陆上运行,而是在一个看不见的大陆上开展。以往的产业大都是看得见的,可以基于经验经营;最近更多的创新却依托于网络虚拟空间、无国界空间、金融衍生品这类看不见的东西。

  并且,这种“看不见”的经济空间已很难用以往的“战略”理论和语言来表述。30年前,我在《企业参谋》这本书就提出“所谓战略,可以用竞争对手(Competitor)、客户(Customer)和公司(Company)这三个词来定义。也就是针对顾客需求,持续不断地提供优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

  如今,在全球大多数商学院里,三“C”仍被作为讲授“战略”的理论基础。这确实令人困惑,因为在这30年间,“战略”最基本的东西,已无助于现在的创新与创业。

  那么,什么对于创新才是最重要的呢?我认为是想象力。简而言之,能否看见“看不见的东西”,也就是看到“在不久以后这不就是生意吗”的东西。

  无想象力则无创新

  很早的时候,专家们就开始谈论:“如果找到猛犸的基因,也许能使猛犸复活。”但那时大多数人对此都半信半疑:“真的能实现吗?”直到25年前,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侏罗纪公园》讲了一个从卵化石中取出基因制造出恐龙的故事。于是,大家又都认为:“哦!那是有可能的事。”现在,基因技术已进步到能克隆人,反倒是到了必须对这种基因技术踩刹车的地步。

  如果换到现在,好多人都能写出那样的剧本,但斯皮尔伯格是在20年前就执导拍摄了那部电影。可以说,斯皮尔伯格具有无与伦比的想象力!

  沃特·迪士尼也是位具有伟大想象力的人。30多年前,由于洛杉矶的迪士尼乐园已拥挤不堪,建造新迪士尼乐园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当时压倒多数的意见是把新乐园设在人口稠密的美国东北部。

  但沃特·迪士尼的意见是:“那儿冬季不能开园,所以为了全年运营,我想建在南部。”他研究了众多的可全年运营的地区,认为符合条件的只有奥兰多的佛罗里达沼泽地。但几乎所有人都反对,甚至有人说:“在那种只住着鳄鱼的地方修建游乐园,难不成是想和鳄鱼一起玩吗?”

  现在,奥兰多迪士尼里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事实证明,沃特的想象力超人一等,他在看到广阔沼泽地的瞬间,就已预见到了从世界各地而来的人们在园中快乐游玩的景象。与此相对,当时大部分人看见的只是沼泽地而已。

  花旗银行的前CEO约翰·里德的想象力也很惊人。据说他在见到手机的瞬间就闪过一个念头:“这就是银行!”他指示负责者:“今后如果没有10亿人的账户,银行的零售部门是生存不下来的,所以无论如何也要完成10亿账户。”

  接受这一指示的负责人回忆说:“花旗银行花了100年才好不容易使账户达到1亿,所以我最初认为今后5年完成10亿账户几乎不可能。突然,据说5年后可能变成10亿部的手机映入了眼帘,我脑子灵光一闪:把手机用做存折不就得了嘛。”

  大部分人都缺乏想象力

  在花旗银行想要把手机用做银行时,看看《日经新闻》写了些什么?是“将来的银行是便利店”的报道。结果,现在便利店的ATM虽然得到普及,却未成为收入源。因为放在便利店内的ATM,如果一天没有400人使用的话就不赚钱,这除非是顾客全部使用ATM,而这根本不可能。

  但当时大部分人都相信日本媒体的说法,因为任何创新都必须拥有想象力,但现实是大部分人完全不具有这种能力。

  以前在开创新事业时,只考虑战略,把“提高客户满意度,为了使舒适的生活成为现实,我们将竭尽全力”这样的理念切实列入事业规划中去,最后精心准备研究人员、资金等等市场运作的计划然后实施即可。但是现在,有前景的生意是“看不见”的。

  先拿中国人熟悉的房地产业做例子。

  在处于急剧城市化过程中的中国,大城市郊区的任何土地都具有巨大升值潜力。但在城市化早已终结,25年没有建过一寸地铁的日本,开发土地的风险是很大的。

  例如,东京台场区的“维纳斯城堡”(一家面向女性的主题公园型大型购物中心)在被开发前,曾是连东京都已放弃开发的13号地。当某跨国零售企业日本分公司的经理被带到这块杂草丛生的地方,开发商问他:“能看到这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吗?”回答是: “看不到。”不论怎么说明解释,他最后也没能想象出客户出入的样子,他认为,这里最多只能做仓储用地。

  一般人看见这块地时,只看到了仓库和鱼店,开发商却看到了这被开发后的繁荣景象。于是,后者利用电脑绘制了一张美轮美奂的效果图进行展示,反应就一下子改变了。大家都颔首认可:“嗯,是这样啊。”

  如果把看不到的世界改成能看得见的,说“好啊!着手干吧!”的人就会突然增加。但更重要的“想象力”是不用画图,只要听两三句的思路后,就能想象出那种事业的想法来。但是遗憾的是,现实中这样的人非常少。在某种意义上,这是毫无办法的事。因为多数人都没有经过把看不见的东西变为看得见的训练。

  想象力是可以训练的

  那么,如何才能训练出超人的想象力?

  最懒惰的方法,就是利用“外脑”:不停地拜见富有想象力的人,聆听他们的高论,去接受刺激,逼迫自己去思考。要大量创造这种机会。

  稍微主动和复杂一点的,是“换脑”:考虑要是换作自己的话该怎样办。例如,京都的区长拜托你“想办法处理一下13号地!”换作是自己的话,你如何回答他呢?要把自己摆在这样的位置上,绞尽脑汁地进行思考。并且,当觉得考虑得有头绪时,试着写下来。或者就像要对区长说明似的对着录音练习,像这样的训练反复进行,慢慢地就会掌握想象力。

  更痛苦一点的,是进行自我否定。事实上,不会自我否定正是想象力被束缚的首要原因。 所以,日本的三大家电商日立、东芝、三菱,为了把现有事业做得更好,至今仍在拼命地苦苦挣扎。

  再看看同一时期的GE:以1981年韦尔奇的入主为界。在这之前,GE只有电器业,正如它的名字,是“General Electric Company”(普通电机公司); GE现在业务中,韦尔奇入主后引入的占60%,其中包括金融服务、不动产、NBC、原子能服务等。IBM也是如此,现在的IBM与其称为电脑生产商,倒不如叫作“IBM咨询”更名副其实。

  另一种束缚想象力的情形,是只看部分,不见整体。有想象力的人大都不看部分,反倒是能瞬间看到整体,能够通过灵感瞬间捕捉到整体。

  所谓“看到的不是部分而是整体”,就是要有某种意识:恰逢其时的某个场景映入脑中,刺激产生灵感,瞬间就能看到事业。所以想象力丰富的事业,都只能从一个人的头脑中酝酿出来。

  几年前,我考察中国沈阳的某个工厂时,看到不少中国人在从事软件开发。我一边看一边想:“要是他们会说日语,也许可以把呼叫中心放到这儿来。”我随后访问大连时,发现这里很多人都会说日语,从那一刻起我就确信:日本企业可以把外包业务大规模地放到中国,就像美国把外包业务拿到印度去做一样。我把看到的这些汇总成10页左右的事业计划书提交给当时的辽宁省省长后,这个设想正在迅速向现实演化。

  一个再大的事业,一个人就能考虑出来,但前提是他必须拥有能瞬间看到整体的想象力。因为不可能从三个人的头脑里同时出现相同的构想。

  而相对于看到更整体,更难的是看到更遥远和未来。例如每次碰见耐克的菲尔·奈特董事长,他总要说:“大前先生,我想听听你对5年、10年后的耐克的高见,想听点刺激性的想法。”为了讲出一般人甚至连创业者也想不到的耐克将来。我只能在平时逼自己考虑很多关于耐克将来的事情。

  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想象力训练,大家也可以经常为自己设定这样的命题进行思考训练,如“耐克的将来”,“联想的将来”乃至“乌克兰的未来”——也许有人认为后一个题目过大,但是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就是培养想象力的最好训练,而这同时也是训练“看到整体”的想象力的方法。

  将想象化为现实

  某种意义上说,想象力就像是白日做梦——人人都会做梦,只是不习惯在身处现实的白日里做而已。当然,光会做白日梦也是不行的,也就是说,这必须是具有可行性的构想才行。为此,必须经过认真研究验证、获得足够而精确的数据支撑。因此在构想时,必须考虑“实现构想的障碍是什么呢?”、“为了除掉障碍怎么办才好?”等问题。

  有了构想,就要把它落实为经营理念,进而制定成事业规划,一定要按着这三步走。其中最重要的是构想,因为构想无聊,理念也就无聊,事业规划也就毫无价值。很多人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写项目计划和资金周转计划,常常为此废寝忘食、竭尽全力。但这种做法往往是行不通的。最应该下力气的是作为一切出发点的构想。

  在把创新构想向事业转化时,必须注意要有一个假设思考的过程,即从提出假说,到验证,到反馈的过程。也就是说,绝不能进行“模拟性”的思考。

  什么是“模拟性”?举例来说,一个创新事业先做第一个,如运转良好再做第二个,如仍然运作良好,就做第三个……如是依次发展下去。“模拟性”就是指这种按顺序依次增加的思考方式。但这“模拟性”的做法,就像鱼店似的家庭小作坊产业,而不能称之为事业。

  那么,事业的发展模式是什么样的呢?做第一,再做第二,做完第三后,不考虑第四,而是考虑直接增加到30!这是家庭小作坊产业和事业的根本区别。

  从前三次的经验中提炼出共同点,创建标准作业程序;然后以此为基础招募人手,让27人做相同工作。进而在30的阶段上研究讨论可否人数减半,能否效率更高,能否进一步扩大商业范围。

  然后,试着做31。视具体情况,有时可增加两个。当看到这种情况下也确实可行时,下次再增加人手一口气把事业做到300。这就是事业的本质。

  从1-30按顺序依次增加的话,短暂的人生马上就会到头,你会感慨“时间去哪儿了”;当然如果在1的层次上时,头脑一发热就想增加到300,也是行不通的,就会变成那位边看星星边走路,结果掉入井中的希腊哲学家。

 

CIO之家 www.ciozj.com 公众号:imciow
关联的文档
也许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