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分析

来源:E-Works 作者:顾占波 李松庆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持续创新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全球企业界进入了供应链管理时代。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和思维,它是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模式,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是一种特殊的供应链模式。由于顾客需求的多样性以及市场竞争和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导致企业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而在供应链管理背景下,一方面可以尽量的缩短两业之间非增值部分的时间消耗,进而增强市场的响应速度给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两业之间的协同运作,降低运营成本,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比如宝供物流与国内外近百家著名企业结成战略联盟,最终达到共赢的目标。在供应链管理时代,企业间的协同发展是大势所趋。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研究综述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是一种产业间联合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它在提高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能够发挥物流业的优势,促进其加速发展,最终达到增加供应链价值的目的。学者们已开始重视两业联动的研究,在第2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大会的专题报告中,黄有方和严伟指出从拥有走向控制应该成为两业联动共同的核心价值和追求目标。郭淑娟和董千里提出了两业联动发展的5种合作模式:一次性合作模式、短期合同合作模式、基于实物运作的合作模式、基于管理活动的合作模式和物流战略联盟合作模式,并指出随着两业联动的不断发展其合作模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韦琦认为两业的联动关系遵循物流环节分离、物流产业分离、两业集聚联动、两业扩散联动的演化路径,并利用相关数据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物流业发展是制造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杜志平和刘永胜提出两业联动是供应链的一种特殊形式,并分别从管理和技术的角度对联动的企业提出新的要求,并且提出为了保证联动的有序运营,应建立长期协议关系、行业规范标准、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等有效机制。张睿从敏捷供应链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两业联动的市场环境、政策法规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探讨,分析了两业联动的现状,并提出了信息共享和加大物流人才的培养等相关对策。Pappas.N认为正是制造业的发展才将生产与服务活动联系在一起,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Murali和Ching提出了生产性物流服务的概念,并通过建立制造业与物流业合作博弈的模型分析物流外包对制造业的积极作用。从供应链管理的视角探讨两业联动的关系是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学者们开始通过实证分析在供应链管理下的两业联动的实际情况,为两业的联动发展提供实践基础。

3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层次分析

    供应链实质上是由若干企业构成的一种多阶网链式结构,不同的企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基本上形成“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客户”的一体化结构,物流运作贯穿了全部流程,把所有企业串联在供应链的体系中。供应链通过对不同企业进行集成管理,使各企业协同运作从而提升供应链的价值。从制造业的角度出发,根据其在供应链中扮演的角色,将供应链整合分为作业层、战术层和系统层,同时在此基础上,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阶段可划分为合作关系阶段、协调关系阶段和战略整合阶段。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关系是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依靠两者的自觉维护,在这种软性约束力的同时协议关系的硬性约束也是必不可少的。综合以上观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关系的发展是不断提升的过程,如图1所示。

   3.1 合作关系阶段

    任何两个组织实体之间的最初合作,除非彼此之间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有了深入的了解,并且彼此之间高度信任,一般都是作为交流伙伴,处于以价格商讨为基础的谈判关系阶段。该阶段的制造业企业与物流业企业处于一种试探性的合作之中,双方的合作都是一些简单的业务整合,制造业处于供应链的主导地位,把企业的物流业务部分外包给物流企业,而物流业只能是被动的嵌入到供应链中,为制造业提供单一独立的业务模块服务,比如采购供应、运输和仓储等,并且这些业务均受制于制造业,两者之间的合作体现在局部的单一业务整合,从协作层次上来说,是最基础的作业层协作。作业层上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关系主要依靠硬性的协议来维持,处于一种“协议>关系”的状态。两者通过试探性的接触谈判,进行简单的业务合作,制造业企业可以将部分物流业务通过协议关系过渡给物流企业,物流企业则可以在制造业这一行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满足自己对市场业务的部分需求。随着合作的加强,双方的相互信任度不断的加深,可以从短期的协议关系发展到长期的业务整合阶段,但是两者还是依靠协议来履行各自的责任,其合作的出发点仍然是各自的利益最大化,而不会考虑供应链整体价值最大问题,这种合作关系很难经受住市场波动的考验,随时都可能破裂,对于双方来说是一种有风险的合作关系。

    3.2 协调关系阶段

    通过作业层上的长期合作,制造业与物流业都达到了本身所追求的目的,并且承担了协议上的责任,说明两者在合作关系阶段达到顶端。随着双方的信任度进一步的加强,这时候需要一种新的协作关系来确定两者的定位,这一阶段就是战术层上的两业协调关系。在整条供应链上,虽然还是制造业处于主导地位,但物流业不再是简单的嵌入,而是开始体现出其行业的特色,可以为制造业提供更加专业的物流服务,包括产前、产后以及各种增值服务,可以说是完全释放了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其地位越来越不可替代,从嵌入到供应链中过渡到对制造业反哺阶段。制造业经过前期的合作,深刻的认识到物流业务外包带来的利润,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制造业考虑的不仅仅是部分物流业务外包,而是全部的业务外包,物流业务交给更加专业的物流企业处理,自己则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同时物流业终于可以分到制造业的一块蛋糕,则会不断提升自己的物流服务水平。这时双方的合作从作业层过渡到了战术层次,开始建立信息公开和共享的技术平台,开展短期内的战略合作,二者的关系也上升到协调关系阶段,而且不只是依靠协议来维持关系,两者的信任度开始发挥一定的作用,协议只是约束的一部分条件而已,也就是一种“协议+关系”的状态。在战术层次阶段,两业不仅仅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开始注意供应链整体利益的提升,信息的共享是实现整体利益提升的关键一步。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处于战术上的协调关系阶段,物流业的发展已经与特有的产业甚至企业实现无缝化对接。比如风神物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的为汽车制造业提供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其提供的服务包括从采购开始一直到销售整条物流服务链,两业的联动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

    3.3 战略整合关系阶段

    制造业与物流业已经建立了相当稳固的信任关系,在不断的完善信息共享的基础上,两者还逐步建立了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等相关协调机制,双方会通过战略资源整合等方式开展长期的战略合作,从而进入战略整合阶段,此时真正的战略整合关系才正式确立。在这种关系的前提下,全局最优化是战略合作伙伴最终的目标,战略合作可以通过协调机制实现参与方利益增长的目标,同时实现供应链整体收益最大化,这就是所谓的系统层次的两业战略整合关系。物流业最终实现一体化的主动嵌入,它不仅为制造企业物流系统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服务理念和方式上的创新,从基础物流服务向增值服务延伸,从功能服务向管理服务延伸,从实物流向信息流和资金流延伸。在系统层次上的战略整合阶段,两业之间实现长期的战略合作,这种合作更多的是基于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协议的约束力不再是主流的必要条件,而是转变为一种行为规范,两者的信任关系才是主流,处于一种“协议<关系”的状态。这种系统的战略性整合关系是目前两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两者在协调机制的支撑下,制造业着重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把全部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物流企业,不断提升客户的满意度;物流业则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为制造业提供更加完善和专业的一体化服务,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使整条供应链的响应速度更加敏捷。只有二者经过长期的战略合作,立足于供应链整体利益提升的前提下,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实现本身利润的增长。

    在供应链管理的背景下,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关系是不断加强和提升的。由最基本的作业层的合作关系过渡到战术层的协调关系最终达到系统层的战略整合关系,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点与市场的适应性,逐步过渡而不是跳跃式发展,其具体的表现形式见表1

 

4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策略

    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并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由于物流业起步较晚,相对制造业来说基础比较薄弱,其发展明显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两业的联动发展
还存在着一些障碍。因此应积极的采取相应的措施,创造并优化有利于两业联动发展的市场机制,为两者的交流搭建平台,创造合作机会,加强信息沟通,从而促进两业的专业化分工,并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加快推进两业的联动发展。

    4.1 树立共赢理念

    在供应链管理中,双方必须认识到共赢的重要性,不能简单的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制造业为了实现零库存,强势的将库存风险转嫁给上下游企业,而物流业为了降低成本只提供盈利的业务模块服务,而忽视了一体化的综合服务,这样双方的合作只能是暂时性的,同时盈利也是短期的。只有双方认识到供应链中的双赢原则,从供应链整体利益出发,摆脱“你赢我亏,我亏你赢”的博弈状态,双方真正的融入到供应链管理中,才能达到双赢的目的,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4.2 建立信用机制

    相互信任是两业联动发展的基础,是促进联动关系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双方的关系能发展到哪个阶段都是以企业诚信为前提的,必须通过不断的增强各自业务的透明度,以此来加深两者之间的相互了解,这样才能选取适宜合作发展的伙伴,才能最大程度上达到合作的全面性,实现长期的战略目标。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应该加强完善各自的诚信体系,建立相应的诚信评价机制,在合作中不断的改进信用保证机制,满足双方的业务需求,为两业联动发展的持续性提供保障。

    4.3 实现合理的利益分配

    两业联动发展其本质原因是保持利润不断增长来满足企业的生存需求,最终能达到共赢的局面,合理的处理利益分配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利益分配的合理性是维持两业合作关系的必要条件,如果由于该环节而导致违约或经济纠纷现象,合作将面临破裂,联动发展也无从谈起。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的建立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合理的价格协商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协商物流外包价格及利润率,改变片面的价低者中标局面;二是建立保险联动机制,如制造企业统一购买保险,联动互保;三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4.4 创建信息共享平台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是以最终达到长期战略和合作为目标的,因此双方要保持信息的畅通,沟通方便快捷,从而避免由于企业的生产模式和管理要求差别导致的失利现象。创建信息共享平台,保证双方信息的公开透明化,了解彼此的经营状况以及业务需求,实现信息的传递方式网络化,避免信息失真,使双方能快速的响应市场需求,这是两业能共同发展的前提。同时信息共享平台不仅提供沟通渠道还是一种虚拟化的交易平台,这是促进两业联动发展的基础。

相关文档推荐

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PDF

1736162576  1.1MB 21页 积分0

2022中国制造业ERP研究报告.PDF

1732544509  2.72MB 38页 积分4

2024中国制造业精益数字化发展报告.PDF

2208474868  4.58MB 98页 积分5

开源赋能制造业走向未来.PDF

23561486 王慧慧 3.58MB 14页 积分0

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创新之路.PDF

22321152335 刘秋娜 11.15MB 64页 积分6

电子信息制造业绿色工厂评价导则.PDF

315616599  0.29MB 21页 积分4

制造业订单执行全过程预警系统方案.PDF

2208474814  10.39MB 26页 积分5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