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450亿美元估值如何炼成?
禾田 中国经营网

  小米保持着每年完成一次融资的节奏。几乎每一轮融资完成后,它的身价都会“三级跳”。

  2010年4月,雷军及团队、晨兴创投、启明创投投资创立小米;2010年底又完成一轮新的融资,投资方多了IDG,公司估值2.5亿美元,全年累计融资4100万美元;2011年12月,小米获9000万美元融资,估值10亿美元;2012年6月底,小米宣布融资2.16亿美元,估值40亿美元;2013年8月,小米新一轮融资估值100亿美元。

  这一次,小米的估值450亿美元,与2010年时2.5亿美元估值相比增长了近180倍。

  有消息称,这一次小米的高估值一度“吓跑了”一些大型投资机构。而心甘情愿给出“4岁”小米450亿美元估值的投资方中,由摩根士丹利前亚洲董事总经理、明星分析师季卫东运营的科技投资基金All-Stars是投资圈的新面孔。

  有外媒援引业内人士的评价称,All-Stars基金的投资风格是“友好的维权投资者”,试图通过在科技公司与可能帮助其发展的富有个人投资者之间建立联系,来影响科技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3年5月,季卫东被任命为欢聚时代(YY)的独立董事兼审计委员会成员。欢聚时代是“雷军系”中的一家公司,雷军担任欢聚时代董事长兼董事。

  All-Stars之外,马云旗下的云峰基金,乃至厚朴投资也都是第一次出现在小米的投资人名单中。

  云峰基金成立于2010年1月,以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和聚众传媒创始人虞峰的名字命名。该基金的合伙人还有巨人网络创始人史玉柱、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银泰投资董事长沈国军、分众传媒董事局主席江南春等十多位企业家。

  传言中季卫东离开摩根士丹利所去的厚朴投资,也是小米本轮投资方之一,该基金由著名投资人方风雷管理。

  厚朴投资曾被视作“PE中的高富帅”。三位创始合伙人分别为帮助高盛在中国组建证券合资公司的高盛高华证券原董事长方风雷、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中国及香港业务原主席何潮辉,以及高盛亚洲投资银行部原联席主管王忠信。

  和All-Stars、云峰基金、厚朴投资这些新面孔相比,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GIC、俄罗斯投资公司DST则是小米多轮融资中的老面孔。

  例如,2011年小米就曾获得DST老板yuri的个人投资。雷军称,初期DST选择要投,但小米此轮融资已要结束,DST来不及进入。最终yuri坚持个人投资小米,小米选择接受。雷军对yuri的评价是“很敏锐,也很聪明”。

 

为什么值450亿美元?

  究竟是什么支撑了小米450亿美元的高估值?

  这家推出手机3年多的创业公司确实凶猛:2014年上半年,小米含税销售额约为33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49%。以年出货量6000万部计算,小米预期2014年全年营收有望达到800亿元人民币。以小米获得450亿美元的估值计算,那么这一估值额几近今年预期营收的3倍多。

  今年11月,国际调研机构IDC以及StrategyAnalytics分别发布了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第三季度的调研报告,公布出货量以及市场份额前五名榜单。这两份报告中,小米手机出货量以及市场份额均排名全球第三,紧随三星与苹果。

  此前,雷军曾表示,今年小米手机预计销售6500万只,营业额为700亿-800亿元。小米透露明年小米将发布重量级旗舰产品,不过刘飞并没有过多透露。

  让雷军来概括的话,小米这3年做的事情,真正学习的是这几家公司:同仁堂、海底捞、沃尔玛和Costco。像同仁堂一样做产品,货真价实,有信仰;向海底捞学用户服务,做超预期的口碑;向沃尔玛、Costco这样的公司学运作效率。


  “商业的本质是高效率。”雷军曾总结称。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外界对于小米利润低的质疑,小米做的是在高效率下的低毛利运行。

  除了自身的增长速度外,小米高估值的原因之一还与其电商身份有关。据中国电子商务学会截至2014年6月底的中国B2C网络零售市场调研,小米已经是排名第三位的电子商务公司,前两位是淘宝系、京东商城。

  关于小米的估值问题,雷军在不久前曾表示:“重要的投资者看公司不是看公司能值多少钱,而是看公司未来能挣多少钱,这是巨大思维角度的不一样,“比如说去年9月,小米的估值过100亿美元,怎么都算不明白怎么值这么多,我也算不明白,但是投资者认为投小米将来能挣足够多的钱,把风险因素算进去觉得现在值100亿美元”。

  支撑小米估值狂飙的,不仅仅是手机硬件的出货,还有生态系统的巨大故事。

  熟悉小米内部事务的知情人士解读称,未来的小米可以理解成:小米手机(含小米平板)、小米电视(含小米盒子)和小米路由器三大硬件核心产品线是“第一个小米”,小米系统MIUI及其所构建的移动互联网内容和服务生态相当于“第二个小米”,而小米计划花50亿美元投资的智能硬件100家公司将成为“第三个小米”。而建立在小米手机、MIUI生态、手机之外小米生态的全新格局,可能也是支撑小米450亿美元估值的原因之一。

 

有哪些新动向?

  小米、腾讯合作手机曝光

  小米已与腾讯方面达成战略合作,合作范围涉及到硬件和手机QQ相关的功能延伸。

  资料显示,小米CEO雷军在对外宣布小米完成新一轮融资时称将在2015年1月发布重量级产品。从消息人士方面获悉,雷军所称的重量级产品将会是与腾讯合作后推出的一款硬件产品,而具体的合作对象,将会是腾讯手机QQ。

  早在12月31日上午7点50,中关村在线的科技频道就曝光了小米与腾讯合作的手机:小米1S双4G增强版。

  据悉,这款手机配备了4.7寸720p屏,搭载四核1.2GHz的64位骁龙410处理器,内置1GB内存和8GB机身存储,提供一颗200万前置和800万后置摄像头,电池容量2200mAh,运行基于Android 4.4的MIUI 6系统。

  小米跟着谷歌玩汽车

  IT公司跨界做汽车,最有代表的是谷歌。2013年,谷歌的Self-Driving-Car(无人驾驶汽车)就能以时速60千米行驶在车流拥挤的美国山景城(谷歌总部)街道上,Self-Driving-Car的道路测试总里程已经超过了50万英里。


  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想走的是谷歌路径。小米从来没有涉足过汽车,甚至没有和汽车行业有过交集。它的优势,只有一帮IT工程师以及他们搞出来的MIUI系统。

  MIUI系统由软件工程师黎万强带领团队打造,是基于Android进行优化、定制、开发的第三方Android系统ROM。目的是形成定制化的Android智能手机体验。

  黎万强相信,“表面上,用户在使用手机硬件,但实际上绝大部分的操控体验,本质上还是来自于软件。”作为IT人眼中的硬件来看,汽车和手机实际上是一致的。

  但“倒雷派”认为,汽车和目前智能化的手机、家电等等硬件都不一样,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硬件”入场券门槛很高。“汽车由2万多个零部件组成,整体性能要求非常严格,没有研发、技术和生产基础做不出安全的产品。”一家合资公司的汽车研发人员称。

  IT公司认为自己的优势在于思维,习惯渲染成用IT生态垂直整合产业链条来造车。但事实上,从汽车业内角度,小米可以看得见的优势,只有营销,所以唱衰的声音也很强。

  目前IT企业的营销确实走在了汽车企业前面,很多车企都借鉴。营销高手雷军习惯打用户思维,要求做“爆品”,在产品、团队管理、媒体与社会化媒体管理以此原则,运行理念高度一致。

  像苹果一样,产品正式发布前,采用绝对保密,以获得亮相时瞬间、高集中度、高能量信息爆发的突出传播效果。小米一贯的行事风格可能是“米斯拉”极不成熟前,严格封锁消息的重要原因。

  但这种运作,在汽车行业值得商榷,因目前汽车消费市场,缺少手机这种科技产品的大规模“发烧友”人群基础,而且一年上百款产品上市,完全引爆市场的营销难度非常大。

  乐视路径被认为是IT公司进军汽车最靠谱的。乐视CEO贾跃亭一开始就联合北汽,去硅谷入股了一家名为Atieva的公司,Atieva的创始人是特斯拉原董事谢家鹏,总部设在美国硅谷地带的红木市(Redwood City)。

  谢家鹏是华人,Atieva很多工程师来自特斯拉,有较明显的特斯拉基因。Atieva定位为新能源汽车核心系统提供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Intel”。在IT与汽车的结合上,有较成熟经验,这也是业界较看好乐视的重要原因。

 

存在哪些致命软肋?

  细致解剖小米,也能看到其很多致命的软肋。在高调之余,雷军也不能被好消息冲昏了头脑,保持冷静、不忘初心才更加重要。

  首先,核心技术和专利问题是最大软肋。小米虽然快速崛起,但是在核心技术上一直是处于追赶阶段。尤其相比华为、中兴这样的从通信设备过渡到手机的厂商来说,这种差距尤为突出。核心技术的短板,表现为专利缺失。最近小米在印度遭遇到的问题就是这种问题的反应。小米在国内市场遇到增长瓶颈,必须要在国外市场扩张,而一旦开拓国际市场,专利将是绕不过的壁垒。

  其次,小米需要提升对产业链的掌控力度。手机厂商要想实现健康发展,一定要掌控产业链。无论是苹果还是三星都是这样。掌控芯片、面板等核心部件,对于快速推出产品,对于保障按时供货都非常重要。当然,我们看到小米也在投入巨资补足这块的短板,例如在芯片领域,小米和联芯科技成立合资公司做手机芯片就是这样,但这些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再次,软件与内容的生态体系构建需要引起重视。雷军从硬件切入互联网,看中的肯定不是硬件那点微薄利润,肯定是要靠软件和内容挣钱。但是在这方面,小米天生弱势,虽然最早在MIUI上表现不错,但在软件和内容上,雷军要做得还有很多。最近,小米将陈彤挖来,并投资爱奇艺、优土等视频公司,就是希望在软件和内容上探索出一条道路。


  第四,正在多元化扩张的小米与其推崇的专注愈行愈远。雷军的成功秘诀中,“专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正是因为一年只做一部手机的专注,小米才能将资源集中起来,制造精品,从而带来极致体验。但是小米今年正在走向专注的反面。手机也不再是一年一款,从手机到平板电脑、电视、手环、智能家居、路由器……越来越不专注,这种分散资源的方法很容易会影响用户体验,进而重蹈传统厂商的老路。

  第五,小米的渠道正在日益孤立。小米现在是中国第三大电商,但小米在渠道上过于自私,在社会渠道中日益孤立。小米与京东一直没有合作关系,与阿里巴巴的关系也随着阿里巴巴与魅族的结合不冷不热。小米做电商的基础在于粉丝文化,如果小米的大众用户出现负口碑效应,势必会影响小米的品牌,从而影响小米在电商上的流量和关注度。这时候,在其他渠道关系一般的情况下,小米的电商流量来自何方?

  最后,小米的低利润率能够支撑起估值来吗?根据外媒的报道,有一个细节,在All-Stars全明星基金、新加坡主权基金GIC、DST、云峰基金等参与投资的情况下,一些大型投资者却拒绝参与上述融资交易,因为他们担心小米不能成功从智能手机销售商转型为高利润率软件和服务平台,认为小米的估值太高。在与美的合作时,小米的财务数据曝光:小米科技2013年营收265.83亿元,营业利润为4.86亿元,净利润3.47亿元;截至当年底,小米科技总资产为64.52亿元,总负债60.57亿元,所有者权益为3.95亿元。依据这一数据计算,小米科技净利润率仅为1.3%。这样低的利润率能否支撑起450亿美元的高估值,令人生疑。

  总而言之,小米的崛起速度令人瞠目,但是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颠覆者很容易被另一个颠覆者颠覆,小米能否补足这些软肋,创造一个奇迹呢?

 

小米的未来

  对志存高远的雷军和小米来说,中国市场远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而手机领域也绝非是业务领域的全部,境外市场、智能生态圈都在他们的战略目标之内。

  进军国际市场

  自2013年起,小米正式挥师海外:这一年,小米登陆香港和台湾市场;2014年,又继续进军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印尼等国家;墨西哥、俄罗斯、泰国、土耳其和越南等也在计划之中。总体而言,小米的目标市场是以境外新兴市场为主。

  在进军海外市场时,小米仍然走的是高性价比路线,再辅之以饥饿营销、粉丝营销等策略。然而,想要在境外市场复制国内经验并不容易。

  第一,粉丝的心理诉求难以把握。雷军在国内的声誉和号召力,加上小米对国内用户的熟悉,使得粉丝运营做得风生水起。但在境外,雷军的影响力非常小,而且对当地年轻群体的心理诉求的把握也远远难于国内,是否能打造巨大的粉丝影响力还有待时间检验。(参见虎嗅作者way2free《小米国际化遇阻:国内经验在国外复制不易》)

  第二,销售模式较难复制。在国内,小米的主要销售渠道是电商渠道,也正是借助这一渠道小米可以进行饥饿营销。但出海后,能否沿用这种模式要取决于当地电商和物流的发达程度,以及用户对在网上购买手机的认同度。若在某些境外市场,小米必须借用当地的线下渠道资源,那么小米还需要重新摸索出一套适用于当地线下销售的游戏规则。

  第三是难以实现“快速”行动。在国内,基于雷军在互联网以及投资界的人脉,很多事情都能够比较快速搞定。但在海外,不同的法律法规下,加上各种的利益纠结,以及当地竞争对手的反击,后续的经营中必然会遇上在印尼、巴西和墨西哥类似的“漫长而痛苦的设备认证流程”。

  第四是专利问题。业内普遍认为,小米迄今没有进入美国和西欧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小米的专利基础太过薄弱,若贸然进入这些非常重视创新和产品原创的地区,小米将有可能面临来自苹果这样国际大品牌手机商的专利挑战。过去几年中,苹果曾多次就专利问题起诉HTC和三星,并导致它们的部分机型在部分地区被禁售。

  由于上述因素的作用,再加上早已白热化的市场竞争环境,小米的出海很难做到一蹴而就,小米愿意花多大的代价去适应新的环境,也许将决定小米在海外市场能走多远。

  打造智能生态圈

  除了觊望海外市场,打造智能生态圈是小米的另一大战略目标:

  2013年4月,小米盒子发布,这是一款高清互联网电视盒,用户可通过小米盒子在电视上免费观看网络电影、电视剧,同时能将小米手机、iPhone、iPad、电脑内的照片和视频通过WIFI投射到电视上;

  2013年9月,小米电视1问世,2014年5月,更高配置的小米电视2发布,号称“将智能与电视融为一体”。打开电视,用户随时点播高清电影或综艺节目。还可以安装微博、股票等 APP 应用,内置近百款完美适配电视屏幕的 Android 游戏。所有影视、应用、游戏内容都每周更新;

  2014年5月,小米平板推出,这是一款和苹果ipad非常相似、搭载了安卓系统的平板电脑;

  2014年4月,小米路由器上市,这款产品承载了小米科技关于智能家居的梦想,它将成为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通过它将家里的空调、电视、甚至电灯都智能联动起来。小米科技新的发展定位也由此确定:从路由器到建立家庭数据中心、智能家庭中心以及开放平台。

  小米科技以如此快的速度不断推出差异不小的新产品,大有用互联网思维将智能产品领域重头改造一番的架势。虽然“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小米快速出击不断抢占新领地,然而小米是否能够在这些领域掀起一股新狂潮,还有待考察。特别是至今,用户对智能家居的需求度还不高,这阻碍了这个行业的整体发展。此外,若小米产品的供应链迟迟不能完善,小米和雷军将凭借什么走向最终的笑傲江湖?

  (资料来源:第一财经日报,南方都市报,南方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百度百家,虎嗅网)

 

 

CIO之家 www.ciozj.com 公众号:imciow
关联的文档
也许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