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的管理艺术:如何管理聪明人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财新网

谷歌可能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高科技公司。坊间有不少谷歌工作环境的传说,多涉及健身房、午餐、按摩这些物质环境。谷歌文化是什么?怎么用人?管理策略如何?这一切,在谷歌做事的中国人,也不怎么介绍。对外界大部分人来说,谷歌的管理还是很神秘的。


这是一本讲述谷歌文化、策略、用人、决策、沟通、创新的书,内容包罗万象,但侧重不一:有些方面很短很简单,如“策略”和规划部分,有的部分很长很精彩,比如谷歌的人才战略。看完此书,感觉谷歌的管理大部分是用逆向思维,在颠覆商学院的传统管理思维。例如在商业计划上,“我们没法告诉你如何制定商业计划。但是我们可以百分之百肯定地告诉你,你手头的商业计划一定是错误的。MBA风格的商业计划,不管你考虑得多缜密,一定都有致命弱点。”不过书中又说,“如果团队优质,就是有错的计划也能及时更改。”这也不是为了颠覆而颠覆,很大程度上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一只脚踏进明天的组织,没法再使昨天的招式。


谷歌对于用人极其看重。有的人是无药可救的,你再怎么培训和辅导都不行。招人的部分,书里介绍得浓墨重彩,不分巨细。怎样才能找对人?管理学教授和顾问会告诉你,招人要招比自己更聪明的人。道理大家都懂,现实中这种大公无私很难发生。一般人的思路总会是:“我要是招这个比我厉害的家伙,他会让我看起来很蠢,那么我就升不了职;我升不了职,我的孩子就觉得我是个失败者,老婆就会跟人跑掉,把我的狗、卡车一起带走。”受这种人性弱点的限制,招聘者打的小九九往往都是武大郎开店——比我高的一个不要。为了不拘一格招人才,谷歌不用企业的招人方法,让用人的事业部经理去招下属,而采取了高校招聘的思路:美国高校请神容易送神难,因为终身教授制度的存在,招错人很麻烦,故而招一个人需成立一个招聘委员会。谷歌也有招聘人的团队,让会面试的人去组织面试,平级相招。招一个很烂的人进来当你平行部门的负责人,你自己做事会难很多。


谷歌招人的标准包括:这人要有激情,而且是一“学习的野兽”。这人的专才重要,聪明更重要。应聘者对招人的人热情重要,对其他人也热情更重要。书中有例子称,有人到谷歌应聘,只顾应付招聘的人员,对门口秘书很马虎,结果被刷掉。有才能重要,有趣也重要。谷歌招人自然也去上网搜索,看此人平时是什么样子。如果搜到有人在网上很疯狂怎么办?有一些狂欢的照片怎么办?书中说谷歌不会因此不招一个人。有趣、有激情的人,在网络上通常也活跃,且擅长网络媒体的使用。看到没有,各位,你看我在网上就很活跃!


不过谷歌高管也是人,也会走眼,尤其是受精英主义影响而精虫上脑的时候。公司营销部曾有一个自学成才的小伙子,有人建议他转做产品开发。公司高管因其学历不合公司标准,硬是不予批准。小伙子后来离开了谷歌,创办了Instagram , 再往后,Instagram就被脸书以10亿收购了。大手笔的“宁可错招一千,不过错过一个”的好例子一样也有:谷歌高管有次参加活动,和一群罗德奖学者会面,公司想招这些学者中的一些人,但是不知道招谁,什么岗位合适。请示共同创办人之一谢尔盖·米克哈伊洛维奇·布林的时候,布林说:“这还用想吗?统统给我招下来。”有实力的人就是可以这么任性!


按照书中说法,心术不正的人难以在谷歌大发展。谷歌有“不作恶(Dont’be evil)”的口号。 公司称有两种人,一种是骑士(knights), 一种是终归要成为“弃士”的“恶人”(knave)。“恶人”包括嫉妒纷争、争功抢功的传统坏蛋,也包括有些所谓能耐但心术不正的新型坏蛋。我们常听一些神奇的营销点子,教人如何把梳子卖给和尚。在谷歌,这些人也被归类为“恶人”。我在网上说到这个例子,有读者说在中国这么去经营还不饿死?我想也不是这样。号称“营销为王”实质上“忽悠为王”的年代,弄虚作假的人不少,最终成气候的也是少数。 一时成气候,若无符合大众实际需要的产品,最终也都倒掉了。


网罗一群聪明人,必须提供宽松的环境。两位高管说一个企业不要教人怎么思想,而要学习如何管理人们的工作环境,让人每天都开开心心来上班。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本来就是伪命题,区分得太死板不现实也不必要。工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也可以是工作的一部分。谷歌给员工责任和自由,不硬性规定他们的时间安排,而是让他们对自己做的事情产生自主权。


工作环境还应该有趣。 我女儿在上一门“制造生产”的课程,这门课的考试复习材料一共四十题,其中有两题说到工作中不能玩耍嬉戏。在工业制造的环境下,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容易误事,甚至造成事故。可是在创意主导型企业里,开开心心去工作是必要的。这种“快乐”应该由一群聪明的员工自发产生出来,硬是去制造,像电影《办公室空间》(Office Space)里那样,设立“夏威夷衬衫日”来造氛围,太过机械,会矫揉造作,让大家鸡皮疙瘩一地的同时失去兴趣。


书中还有很多实用的管理建议。举几个例子:人多嘴杂是非多,人太少又难以汇聚智慧,谷歌创始人布林说两块比萨饼能喂饱的团队规模最合适,这就是所谓“两块比萨饼原则”。公司领导员工,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事大事小都不嫌弃,能上能下。公司高管有时候会去捡过道中的垃圾。谷歌没有人职位高到小事不用去伸手。决策的时候,当领导的人不能先发话。领导先把调子一定,就很难听到不同的声音了。这会导致潜在风险、问题得不到充分暴露,更好的方案无法及时曝光。


也有一些管理风格,可能很多企业实施起来比较伤筋动骨。在沟通上,谷歌默认姿态是开放而不是封闭。比如虽然邮件有“暗送”(BCC)功能, 作者要你每次使用暗送功能的时候都想想自己到底想干什么?到底有什么想隐瞒?最好是不要暗送,要么不抄送,要不公开抄送。另外一种默认的态度,是肯定而不是否定,不轻易否决一个创意。书中弘扬“说是”而非“说不”的文化。很多好的想法,老板听也没怎么听,三言两语就给骂死了。这些管理风格,在崇尚含蓄和面子的中国,也不知会不会水土不服。


书中描述的不少原则颇有新意。如今很多企业太看重市场营销,总在颠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智慧。新创高科技企业又把这种营销智慧给颠覆回来:比如谷歌重视“技术洞察力”, 不看重市场研究。后者只会带来“30种口味的平庸”。书中引用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Jeff Bezos)的话说:“在旧世界,你用三分力气做产品,七分力气做营销。在新世界,这个比例颠倒了过来。”在谷歌,产品才是最重要的。一个公司开会,如果一半人都对产品一窍不通,那是会很危险的事。这一点苹果的乔布斯也说过:客户有时候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你只能先做出来给他们看。你不能指望做一个平庸的产品,然后用营销、公关、炒作、忽悠,去推向市场。


谷歌思维,本质上根植于对新型工作者的深刻认识。比如很多公司总强调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各种标语写在墙上,员工手册里,甚至刷在公司的台阶上,无处不在。企业用人,总是要人去适应公司的体制、框架、文化,首先这很伤害人的积极性。削足适履去改造人,公司也长不大。企业创办人和管理者的智慧,总是有限的。谷歌的做法是反其道而行之,不是让人去适应公司文化,而是“公司去适应人”,比如塞拉尔·卡曼佳(Salar Kamangar)做AdWords做到一定阶段,不满足了,公司一时没有适合他的职位去提升他,于是“创造职位”, 让他去做Youtube负责人。


而今很多高科技公司都是不按管理教科书的规定出牌,而实现了成功。可以说如今的高科技企业,已经进入了“后知识经济时代”。主导企业发展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专业知识和创意的组合。这可以说是一个“创意经济”的时代。书中称其员工为“聪明的创意人员”(smart creatives), 而不是彼得德鲁克所说的“知识工人”,也不是我们国内常说的“IT民工”、“码农”、“程序猿”。这种新型的经济环境,需要有一套不同的管理逻辑,人们也认识到了这一点。阿里巴巴成功了,形形色色真假难辨的“马云语录”转得到处都是,充分说明人们渴望有人去总结一套新的管理话语。《谷歌如何做事》给我们抛出了一些“默认值为开放”、“不对称报酬”之类新概念,也颠覆了一些传统的思维,值得当今的高科技企业管理者和从业者好好去看。


相关文档推荐

蓝色 剪切画 行政 年终工作总结 PPT模板.PPTX

1733111924  2.2MB 21页 积分0

人力行政部OGSM计划.PPTX

316378469  1.91MB 67页 积分8

司法行政云文档平台建设与应用技术规范.PDF

22371341345  1.02MB 16页 积分5

速融云人事行政管理解决方案.PDF

220166131  3.28MB 30页 积分4

人事行政部 年终总结 PPT模板.PPTX

3239136325  2.41MB 33页 积分0

某股份组织结构设计方案.PPTX

31522016 麦肯锡 0.54MB 140页 积分4

组织结构设计.PPTX

31522015 麦肯锡 0.38MB 42页 积分4

KPI方案培训.PPTX

3152226 麦肯锡 0.31MB 26页 积分4

非人力资源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PPTX

31522412  0.98MB 95页 积分4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