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盛:创业最大的难度就是太自由没方向

来源:中国经营网 作者:傅盛

   首先感谢大家!不少远道而来的朋友。两个多月前,我跟泉灵讨论什么是互联网,后来我说,我搞了一个小项目,叫傅盛战队。如果有机会,从你的视角看一下什么是互联网。这次演讲题目也是她起的,叫《如何当好一个创业公司CEO》或叫如何创业。

 这个问题非常难。我想了很久。因为我也在不断创业的过程中,不停说服自己,创业究竟有什么感受?

 我见过可能做成一点点成绩的人。统一感受就是这件事太难!就像从死人堆里爬出来。有时候,你的赢,是不是真和你有关,连自己都不是很确信。

 有一次,我接受采访,我说如果要我穿越过去,说“傅盛你再来一遍吧”。金山网络、猎豹这件事,我觉得我可能就不干了。因为实在太难了!这种难,难到什么程度呢?它难到,不可控性远远大于你自己的认知。

 创业最大的难度就是太自由、没方向

 我记得,刚从奇虎360出来时,给自己总结两句,“天高任鸟飞,海空凭鱼跃”。每天看着一个新奇的世界,充满好奇心,过一段时间,变得迷茫。天太高,海太蓝,每天面临无数多选择。

 天天看着人家起来,每天都在想,我的想法是不是有问题,是不是有可能做不到。后来终于总结出来,创业最大的难度就是太自由了,自由到你很容易失去方向。

 当时,网上有一个帖子,经常说,中国人从造原子弹到氢弹,只花了几年时间,比美国人、苏联人都快,但他说,其实第一个造原子弹和后面再造出原子弹,难度是不一样的。天上和地下的差距。

 因为没有做出原子弹时,这件事能不能做成是不知道的。你没有这条路径。当别人做出来后,你再重新造一颗。你知道,它可达。你把范围集聚缩小了,变成了工程性问题。而开始,只是探索性问题。两个问题的难度,截然不同。

 我从奇虎出来,第一次见到雷军,他问我一个问题,“360是怎样做成的?”我说,带了四个人,做了上亿用户,公司名字都是我起的。其实我连公司例会都不参加。因为太小。没人让我参加。我离开时,360在PC端全中国占有率已超过50%。

 接着,雷军继续问了我一个问题,“在这件事情上,你的功劳大?还是周鸿祎功劳大?”我当时脑子转了一下,我想,他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后来我说,周鸿祎功劳大。

 从没有广告到每天一百万下载,做到全中国50%占有。说实话,当时出走,我内心多少有点负气。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经验的积累,我慢慢发现,自己的答案是对的。

 坦率地讲,安全这个方向不是我想的。当时我认为,安全不可能做赢。当然,也没有人认为可能做赢。瑞星、金山,几百人团队。我们是几个人。

 当时公司说,你先做一款口碑软件再说。尽管,方向没有那么居功至伟的前瞻性,但给了你一个封闭式问题。就做一款免费安全软件。在这个封闭式问题下,做的所有努力,已经把难度极具降低。

 没有方向时,你觉得都是方向。来回探索,大量时间被消耗。但给你一个固定性问题,叫封闭式、有区间问题。难度其实大幅度下降。虽然想出了,很多产品点子,但一个选择的重要性,其实远远大于过后做出的很多努力。

 这是我对那个问题的思考。他给了我一个收敛性问题。在这个收敛性问题下,又给你提供人力、财务、公司构架。虽然没有推广费用,但不需要担心人员工资,不需要担心很多让你游离于产品之外的事情。只需安安心心做产品经理。正好机会来了,它变得很大。

 后来,我越来越觉得,把一个问题变收敛,是很困难的一种状态。最近我在读一本书,叫《爱因斯坦传》。虽然那是个物理学的盛世时代,但爱因斯坦为什么能在那么多人情况下脱颖而出呢?

 其中一个描述让我印象深刻。爱因斯坦很年轻就在想象一个场景。跟着一束光旅行会看到什么?由这个场景不断在大脑里思考。逆向化思考。把物理学上极其开放的探索,变成非常收敛的、具体化的形象,思考出了相对论。

 还有一个场景。从下降的电梯里,会感受到什么?我突然发现,把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变成一个封闭式场景思考,可以使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有巨大提升。

 我想说的是,我们在创业过程中,可能最难的就是把自由度变成一个具体问题,变成一个具体目标。因为,我们在创业的时候,总是信心满满的认为,我要改变世界,我要成为最牛的人,我要做最好的自己。

 我也一直用这种方式激励自己。一直到2010年,最困难的时候,当时在珠海,被对手强烈打压。产品和内部整合上,遇到很多问题。我才有了新的思考。

 有一个记者去珠海采访我。问,你想把金山网络做成怎样的公司?我说要全力以赴的做成一家超牛逼的公司。他说这个不够。他说你知道吗?他举了对手的例子。比如那个人。看着他天天打这个打那个,但他一直想成为这个行业前几名,甚至大佬。他会全力以赴,把一个问题,一个方向,变成一个目标。

 听了这句话以后,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以前很多思考,是错误的。因为,以前都在想,如何做最好自己,如何变牛逼,看上去有目标,却把“状态”误认为“目标”,甚至觉得自己做的都是对的。

 我经常问团队,这件事为什么没做好?他说我已经全力以赴,我很努力,每天都在认真工作。我说这些都不是可以被证明的过程。你误把自己开放式的心理和工作状态,当成了工作和前进的目标。

 降低创业难度:把一个开放式转变为封闭式问题

 什么是封闭式问题呢?

 后来,我开始思考。金山网络,要成为全球最优秀的互联网公司。我发现不够。我又开始思考。我说要变成国际化的公司。还是不够。我说要变成中国公司里移动端国际化最好的公司。仍然不够。最后变成一个封闭式的问题,说起来没那么有情怀。我说,成为国际上移动端的360。

 由这个问题开始,我想到,找出Clean Master的突破点。把Clean Master变成一个封闭式问题。测算全球6亿覆盖用户,每天想想,我们怎么能做到。最近,我把这个问题又变成了一个更具像的问题。在全球移动互联网公司里,变成全球TOP3移动广告平台。

 当然,这没有工匠精神,好奇心改变世界,听起来那么有情怀。这是个封闭式目标。但当你在一个封闭式目标下去做用户获取,做大数据分析,做到广告信息有效分发等等。一下变得清晰很多。

 CEO核心是树立一个简单可行的目标

 回到如何做好一个创业公司CEO。我认为,最核心问题,就是能把创业情怀变成具体问题。这个问题越具体越好。

 例子有很多。昨天我看一则新闻。滴滴开了顺风车,一天有80万订单。一代更比一代强。滴滴提出了一个封闭式的口号,做最好的打车软件。最近叫车,5分钟内搞定。这就是非常封闭的问题。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无论开顺风车,还是更多快车,能不能做到5分钟叫到一辆车?这个问题开始简单化了。

 人和人之间最大的界限就是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看起来很简单,但你要突破这层窗户纸,难度比你想象还大。我一直在内部跟团队说,近几年,我可能是观察雷军最近的人。

 但我还是要问大家,45岁雷军的精力旺盛,还是25岁雷军的精力旺盛?我相信自然规律,一定25岁。再问,十几年前,金山软件在整个行业里的技术、人才优势大?还是今天小米的人才、技术优势大?为什么金山和小米,今天差距如此之大?

 这个问题我跟雷总探讨过很多回。问题在于,金山当年看到什么是机会就做什么。他一直没把这个问题收敛起来。全力以赴,每个领域都做。做最好的自己,最好的公司,民族软件的旗帜。大量的资源,消耗在不同战线。

 小米成立时,我认为雷总把这个问题想的非常深刻了。一年卖一亿台手机就是伟大公司。当然,还有很多互联网精神。今天不谈情怀。忽悠创业者最大的问题就是情怀。如果有情怀,工匠精神,就能改变世界。如果创业这么简单,所有人都可以上艺术学院接受两年培训,全是优秀的创业者了。

 但,创业不是这样。为了包装,让自己更快传播出去,被更多人认知,被很多没有创业的人崇敬,好像蛮是羡慕的眼神,这样可以。一旦回归到创业基本点,就不要轻则谈生态,动则谈改变世界,梦想这些东西了。这只是前进的内在动力。

 创业,要像做一道数学题一样。

 京东上有一款体重秤,叫云麦好轻。以前猎豹一个同事做的。现在几乎销量第一。当时做到一个月六千台时,他找我讨教。他说傅总接下来怎么做,智能硬件好火,大家都在健身,我也在做社区,要把这个链条做起来。

 我说别扯了。我说你把创业变成非常简单的问题。体重秤一年多少出货。你能不能拿下一半市场。今天六千台,什么时候能够做到十万台。没有做到前,全力以赴做。用价格、用设计、用所有东西,12个月之内看能不能做到?如果能够做到,6个月能不能做到?6个月能做到,需要哪些资源,能不能像一道数学题那样列在那里?

 想清楚目标,然后立刻做。

 我问,做到六千台,为什么做不上去。他说,当时有一个配件出问题,生产没跟上。我说为什么不是多条生产线?为什么不是每个配件上都有这种能力?反向推演问题,创业的目标感就会变得极清晰。

 路上,我跟泉灵姐姐也讨论这个问题。她说,其实跟她的成长路径是一样的。高人总是高人一筹。最初想做最好的主持人,后来发现怎么是最好呢?你觉得最好,人家不觉得最好。她开始把问题一个一个变成封闭式的。比如对着镜子说话和对着人说话是一样的。花几个月时间在自己内心做一个衡量。比如说一段两分钟的话,不看表,标准的两分钟,正负不差5秒钟。她说变成这样的问题之后,就会使你的整个事情开始变简单,否则你就是茫茫行舟。

 关于这种思考模式,我跟很多同事包括创业者聊过。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没有这样一种思维模式。雷总每次跟我交流,他很喜欢做一道算术题。那时候的雷军比现在要有精力,要旺盛的多,就是因为思维模式的差异。雷总做小米时,思维模式上了一级。

 一年一亿台。五年前,他就冲着这个封闭式目标一步一步走。当时三星和苹果大概快到一亿。那么,中国有没有可能出一家一年卖一亿台手机的厂商呢?如果做到,对手机厂商产生怎样的影响?如果做到了,对电商产生怎样的影响?

 反复就一个封闭式问题,来回推演。一旦具备这样的能力,创业就开始变得简单。虽然它不再像当初那么壮怀激烈,那么有情怀,但它开始变得有解。

 有解是最难的一件事情。

 所以,CEO的核心是树立一个简单可行的目标。树立一个越简单越聚焦的目标,越好。尽管这个目标,可能在过程中,不断变化。阿里巴巴的口号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但我觉得,他的封闭式问题是什么时候销售能够超过沃尔玛。以及怎么超过沃尔玛,用怎样的方式超过沃尔玛。

 有一个词叫迎刃而解。我一直在思考刃在哪里?当猎豹想清楚要做国际化移动版免费安全软件时,变成全球超过6亿月度活跃用户时,变成全球TOP级别广告平台时,这个问题比“做最好的自己”、“全力以赴”要简单得多。

 今天,我开始慢慢体会到,那种你想清楚一个问题,执行就开始变得简单的过程,而不是一种强烈依赖于强大的执行的状态。

 创业过程中,开放式变成封闭式问题的转换能力,是我们真正最需要的能力的核心。

 目标第一个特征:简单

 互联网时代,简单是非常重要的目标。

 当你的创业用一句话讲不清楚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创业可能就开始出现问题。我现在就用简单这套法则,无往不破。每次大家讨论业务目标时,只要说太多,我就说,你已经违反简单原则。他说这个问题就是很复杂,我说你的问题会比中国更复杂吗?中国的事情,邓小平同志就用了三个字——GDP,或者转换为一句名言,“发展才是硬道理”。

 你的复杂度不会超过一个国家。当你的业务这么复杂时,说明你的目标有问题。一定要用简单化思维确立目标,让目标足够简单。

 如同我跟做体重秤朋友说的。一个月变成十万台,这个问题就结了。等每个月有十万台,甚至更多出货量时,一年有几百万纯硬件用户,并且激活App时,社区问题不也解决了吗?是不是有可能改造整个健身行业或者减肥行业?

 如果只有几千台,怎么谈所谓的生态链。做成极简的时候,你再想那些延展的事。你的资源是有限的。一句话说清楚,整个公司看得懂,所有人不需要重复沟通,就知道需要干什么。

 猎豹上市时,投资人不断问Clean Master有什么?我说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从Google Play把所有软件下载下来,先清理一遍,再用Clean Master清理,还能清出很多垃圾,甚至清理出1倍。

 为了这个简单的目标,我们做了整个自动化分析。把反病毒那套技术全用上。但对用户来说特别简单。所有清理软件都用了,用Clean Master还能清理出垃圾,还能让手机更快。

 这个简单的目标,能简单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我碰到罗振宇,我说,每次我听你说关注我们公众号罗辑思维,记住我,是没有走字的罗,我就想笑。我想了半天,什么叫走字,我说为什么不就是那个逻辑思维呢?他说当年装嘛,觉得自己名字在里边多好啊。

 在我不停追问下,他有一天说,这是当时巨大的错误。每天花十秒钟解释没有走字的罗,这是资源巨大浪费,消费者精力的巨大透支,自己吃饱撑的没事干。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排行榜上来,20个名字,名字不够吸引人,就损失至少百分之七八十的用户。

 简单很重要。

 我们都是被工业化时代培养出来的复杂的人。简单在我们身上是完全没有的。只有90后、甚至00后才会简单。他们没有经历我们的培训。没有看到一个复杂的鼠标三个键、五个键,还有滚轮。Photoshop等等最难的软件,上培训课,才会用。这种复杂从骨子里来的。如果不下意识对抗,我们会把复杂,认为是美,是优势,是自己不可比拟的无与伦比的特质。

 另一个例子。国内某款手机出来时,强调美,用了一个对称设计,左边三个键,右边三个键。我说,这个设计最大的问题,就是摸上去不知道在左还是右。经常会想想,左边是音量,还是右边是音量。你们不要觉得,我是吹毛求疵。很多用户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按左,什么时候按右。

 目标足够简单,你就开始聚焦。无论任何时候,资源都是极其有限的。如果你想出三个目标,就如同有一个人跟我说,这件事要做三步,我就想为什么不是一件事。对方总会说,不行,环环相扣的。如果环环相扣,是不是思维逻辑出问题了?

 没有找到简单的点,才会让我们失去聚焦。当你要做一件事,能够把这件事需要的所有组件,就地调过来,去掉所有头衔,在一个组里,几个月时间,冲出一款软件,一出来口碑就极好。如果没有把聚焦点坚持下去,看上去处处开花,其实没有一个点是核心命脉。

 目标第二个特征是聚焦

 我对布局这种词特别反感。我从来不认为,哪个局是布出来的。我认为,聚焦一个点来回横切,形成一个足够高的局部高地,从这个高地上顺势俯冲,一举而成。而不是靠撒网一样,放出很多点,来做到的。

 很多人说猎豹发展好快,居然上市了,几十亿美金了。他们的潜台词就是,你们怎么没有像瑞星一样消失掉,或者你们怎么能上市,海外怎么能做出来呢?

 我说,我们只是抓住了一个看上去极其微小的核心机会。那个微小的点,小到你根本就会忽略它。当哈尔滨同学做的一个小软件,在美国排行榜前三的时候,我意识到这是个大机会。把全公司资源投入进去,做了一款极简单的清理软件。

 从第一版到现在,按纽没有增加,一直四个按钮。当4个人,2个月,准备做第5个按钮,我说不准做。上来就一个按纽,直接点就完了。为什么四个按钮。就是极简单的点上聚焦。聚焦到别人都没办法在资源上拼过我。

 目标的第三个特征是被验证

 “被验证”非常重要。重要到什么程度?重要到你都应该忘掉自己是谁。我们总在内心觉得,自己很专业,我才了解用户。其实互联网本质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你一定要用数据,验证这件事情可行,你才真的认为它可行。如果你不能认为它可行,如果你自己内心坚持认为它可行,但它在验证这个点上,不被通过。

 一定要放弃自己的想法。也许你会错失成为乔布斯的机会,但你有更多机会把这件事做成。

 我问过创业者很多问题。创业者一般最喜欢说,我比他们专业。我说,这个假设是错的。他们说,不会,我就比他们专业。我说,第一,如果你的对手是大公司,就算他个人不比你专业,他的团队一定比你专业。大公司理论上能雇到最好的人。第二,这个世界变化太快,有的时候这个世界已经变化了,你都不知道它变化了。我们怎么理解这个世界?

 当雷军的《Are you ok》成为KTV点唱前三名的时候,这个世界怎么认知?没法理解这种文化。爬山时,一个小同事一直唱这首歌,我都快会哼了。这是怎样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的变化速度,其实是巨大的弯道。所有东西都在崩塌。

 我们必须依靠靠验证。要用外在的事实,来证明自己。不要用内心的固执去证明。遇到问题,一定要快速转向。

 怎么转向呢?小步快跑。

 讲到小步快跑。我想到一个例子。前两天,跟直播神州发射的泉灵姐姐在硅谷看了一个创业团队。那个团队干什么的呢?做火箭。要把火箭做到只花100万美金就能发射。中国火箭发射一次5000万美金。他要用100万美金,发射小型卫星火箭。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多少人?他说4个人。我说怎么做到?他说,用3D打印,打印出火箭的发动机。传统火箭发动机的设计,加点火,再加试验,需要6个月以上的周期。但我只需两个礼拜。因为设计费用太高。都是很强的材质。他说,我用普通材质。用3D打印机,打印材料,快速实践,改善设计,就有可能利用普通材质,做成火箭发动机。

 我当时感慨,这个时代真是不断试错的时代。通过不断尝试,调整目标,把目标用互联网方法,逐渐清晰化。

 侦察兵模式,不断试错,寻找目标

 目标的最初寻找,我总结叫侦察兵模式。这个时代不再是生产制造时代。不再是有了技术优势、生产线优势、资金优势,就有可能被颠覆的时代。要通过不断尝试,不断试错,获取更多经验值,从而变得比别人更强大的时代。

 小步快跑,不仅是互联网法则,更是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法则。过去缺乏小步快跑的基础,因为生产成本太高。今天,不断快速尝试,能够找到自己的目标,并实验出结果。试错的本质是在增加经验值。

 创业就是一个不停打怪,获取经验,不断升级,等有子弹,再打BOSS,然后上市。如果每天都在研究琢磨,从不试错,就会被怪打死。

 侦察兵的核心是获取经验值,建立对世界的认知

 互联网,让你在短时间内,获取比别人更多的经验值。经验值用来干什么?用来建立你对世界的认知。通过外在,不断重构内在。千万不要盲目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是你创业最大的动力。但你在做产品,做目标的时候,要学会用外在改变内在。

 什么叫外在?就是眼见为实。你看到的事情才是真的。不是你以为的事情是真的。我们经常会陷入到一个极其错误的逻辑中。我已经都了解了,这个事一定能干,我们就这么干。6个月、12个月,为什么没做到呢?投资人没给我钱,对手老抄我,基本不会认为是自己当时选错方向。事实可能就是你的错。最大错误就是,没用外在世界来改变自己。

 尤其作为产品经理,更需要用侦察兵模式,获取很多经验值,重新树立判断。这方面我有非常多教训。当时,我们的产品经理跟我说,要做天气。我说天气有什么好做的?有什么值得做的?当我看数据,百度移动搜索一半词汇来自于天气。于是我在所有产品上,加了天气提示。

 为什么?因为突然发现我不对。我出门就有车,从来不关心天气,必须很羞愧的承认这点。事实上太多人关心天气了。当我发现这件事这么重要时,花了很大精力在全球做天气。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新东西层出不穷。我们怎么改变自己内心固有的东西。我们当时在做Clean Master,很多程序员不愿意,为什么?他们说做安全,怎么做清理呢。我说对。但Google Play上面搜索Clean这个词是Security的2到3倍。面对这个惨淡的事实,移动端安全需求没有起来,用户不需要太强烈的安全。

 但用户需要清理。特别安卓手机,经常卡、慢、发热。所以,不能因为你认为安全重要,安全就重要。你认为清理不重要,清理就不重要。从今天的数据看,清理是可以改变世界的。

 我们做的小功能叫Applock,为什么单独对App做Lock呢?我还是没有想清楚这个东西会有那么大需求吗?后来他们说,印度有一款这样的需求,排行榜前几。我说那赶快做。印度人的手机是互相交换的。特别需要。做了以后,每天有几亿用户使用。

 如果你不觉得有这个需求,怎么办?学会通过用数据不断重构。有一次我跟口袋购物王珂聊。他们为了找到这样的机会,做了一个海豹突击队。一个礼拜时间上线,然后看数据,数据只要好就上,不好就放弃。放弃一个,再来一个。没有人在快速变化中是所谓的大牛。

 再比如微信。总共出现四五年。哪有很多经验。不停试,快速做。拿到经验值。发现一个点,直接切进去。

 我特别想强调这点。我们自己都会犯经验主义错误。为什么要重构?因为整个世界都在重构。你要用外在的东西,改变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否则你就会停留在用过去经验判断未来。

 傅盛战队有一个项目叫Musical.ly。前几天美国Apple store排行榜第一。我问创始人,为什么选择这个产品?他说当时做一个产品时候一天几十个下载,几百个登陆,他们就换了。做这个。一天两百个下载,比那个产品多很多倍。觉得这是个机会。开始做。前两天排名超过Facebook,单日几十万下载。

 傅盛战队还有一个项目叫小余老师说。一档互联网教育类的逻辑思维。每期点击一百多万次。这是88年没有生孩子的年轻人。我跟泉灵姐姐说,这个产品多棒,全网教育类排名第一,没有推广。她打开一看,哇,布景怎么这么难看,灯光有问题,讲的声音让人有疲劳感。

 我说,我们身边大把很强的人。你不能这么想。要从外在来看。已经到了这么大的量,说明有些地方切中了教育的核心。被证明了。

 说了这么多。创业最容易犯的错误,既有强烈的信心,又能通过很多数据的事情,通过外在的世界,不断重构你的产品观。你可能会说乔布斯不是这么做的。谁做成工匠就牛了。有情怀就把产品做好了。反正至少我不是那种天才。我也不知道天才是不是真这么做产品。

 总结如何创业:预测-破局点-All in

 我最近有一篇文章,关于战略三段论:预测-破局点-All in。也可以总结为创业三部曲。

 第一,预测的本质就是找到巨大的方向。这个方向怎么寻找?既有思考成分在,也有尝试成分在。当你发现一个产品快速成长。可能代表一个大的方向。

 我们为什么敢做国际化?一个重要点,当时小团队做了清理大师,我个人觉得产品做的不错。然后我发现美国排行榜上,中国很多小软件排名靠前。我认为中国移动App全球化时代一定会来。中国移动App研发,会像过去几十年的日本汽车、韩国电器、台湾半导体,在全球占有统治地位。这就是我做的巨大预测。

 这种预测值多少钱呢?我认为一家公司95%以上来自于你对这个大方向的判断和切入。傅盛战队选了很多项目,也许看起来每个创始人起步不是那么高大上。但选择的都是和传统行业结合比较多的。要么是教育,要么是医疗,要么是O2O。App的核心竞争其实基本已经开始结束了。

 第二,寻找破局点。在大的方向上,不能用撒网的方式,要找到一个特别细小的点。你在一个看上去很边缘、很狭隘的领域做成行业第一,这个领域越窄,再窄都没关系。只要有机会变成行业第一,你就开始有了巨大的机会。

 这个时代就是一个点改变世界。怎么寻找这个破局点?不断尝试和试错。用快速的尝试完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找到用户的需求点,不停收集用户需求,重构心里的产品观。一旦找到这样一个产品,全力以赴去做。

 有人会问,你又讲试错,又讲聚焦,这个平衡怎么找?最好的平衡就是它被验证。互联网是口碑时代。只要出现用户自增长,用户主动传播。出现这样的例子时,基本被证明就是破局点。你应该用这个行业内大家都没有想过的资源去投入。

 我们当时做清理的时候,投200人进去,做一款小App。创业本质就是这样。想清楚大方向时,全力以赴的All in。一定不要先前有收入、用户需要,就把战线拉太长。我们当时从珠海调几十人到北京,全开始干移动,不停寻找破局点。

 今天很多创业者说做好这个事需要三件事。我只让你讲一件事,这件事是什么。如果没找到,要快速找到。找到这件事,你就开始具备All in。

 认知差距是互联网唯一的壁垒

 互联网没有任何壁垒,除了认知之外,就是思维模式的差异。最开始都说互联网没什么了不起,就是一根破网线,传统行业觉得这个事情我也能做,纷纷进军的时候全失败了。

 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冲击是摧枯拉朽。怎么说?你看出租车司机把出租车交给公司了。不交份钱了,直接加入滴滴、Uber,这就叫摧枯拉朽。这种认知一旦差别以后,就形成了时间的差距,你就变成了制高点,更多的资源迅速积累。

 互联网极大降低信息传播成本。极短时间内,能有引爆效应,有了引爆效应以后,开始变成雪球模式。

 一定要知道认知差别的力量有多可怕。这种可怕程度,就是让整个台湾和日本停留在上世纪。

 有一次在日本见一家估值100多亿美金公司CEO。他像中学生一样。跟软银前副总裁吃饭,大概60多岁。他告诉年轻人,你在这里任何地方,都能买到很多东西,享受最便利的服务。年轻人回了一句,这也许正是日本互联网没有发展起来的原因。你们太成熟。成熟到思维不需要变革,也能享受很好的服务。

 什么叫认知?就是无条件接受。你没有理由反驳。不必要反驳。除了证明你能反驳之外,你什么都证明不了。认知差距是互联网唯一的壁垒。

 作为一个创业者来说,怎么调整自己的思维?

 我总结一下。如果在自己的思维里,能够把开放式问题变成封闭式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根据变化极快的世界重构自己;大方向上,抓住具体机会,然后全力以赴。

 今天创业本质上,还是精英文化。成功率非常低。大家一定要有这样的认知。创业成功的人,不是因为他多聪明。而是因为他能够不断改变自己。跟这个时代紧紧相扣,每一步都踩得准,才有可能在这样疯狂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成长,不断成功。


相关文档推荐

DeepSeek给我们带来的创业机会.PDF

1741572850  5.27MB 0页 积分6

2023AIGC投资框架.PDF

1740032895  5.73MB 62页 积分5

东莞市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造价指南.PDF

1733835170  0.64MB 75页 积分6

2023年中国数字化转型趋势与IT投资机遇.PDF

1733443063  1.1MB 28页 积分5

时尚行业业务模式与分析方法.PDF

38437478  2.88MB 88页 积分8

如何通过营销科技赋能个人IP和私域商业模式.PPTX

3235132463 沈欣 1.01MB 13页 积分5

非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及财务投资培训.PDF

315785172 陈阳 4.49MB 78页 积分8

投资人员如何快速看懂财务报表.PDF

21381271211  4.6MB 40页 积分6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