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仓储系统在当年进入中国市场时,标准化、智能化、可配置化的概念著实在整个物流软件市场上起了某些教育性的作用,诸如系统指导上架与拣货的可调配逻辑,在当年看来是先进时髦的,在仓库物流中心里哪些操作可以采用系统指导、哪些工作搭配人工处理、KPI应该监控哪些关键点,都由国外软件的导入慢慢普及到整个市场,也让一个专业仓储管理系统的神秘面纱慢慢被揭开了来。
一、 WMS中国发展情况
相较于国外在1980年开始发展的物流软件相比,成熟仓储管理系统的产品与概念在大约2000年左右进入中国,经过十几年的蓬勃发展国人对于仓储系统的认知与定位也越来越清楚,能够理解仓储系统的管理范围与著重目标在哪里;由"仓储管理系统就是管理所有仓库内的事情"、"所有有关于库存的业务都属于仓储管理系统"逐渐清晰为定位仓储管理系统是著重在"物"、"仓库内实体库存"与"进出存的高效操作"上。国外仓储系统在当年进入中国市场时,标准化、智能化、可配置化的概念著实在整个物流软件市场上起了某些教育性的作用,诸如系统指导上架与拣货的可调配逻辑,在当年看来是先进时髦的,在仓库物流中心里哪些操作可以采用系统指导、哪些工作搭配人工处理、KPI应该监控哪些关键点,都由国外软件的导入慢慢普及到整个市场,也让一个专业仓储管理系统的神秘面纱慢慢被揭开了来。
国内厂商研发的仓储管理系统,经过多年的汰旧换新与迭代,库内的标准功能由收货、质检、上架、波次、拣货、包装、装载、出库到库内管理,基本上藉由上线客户的不断增加,功能也日趋齐全,慢慢的在这些基础功能上与国外软件差距已经拉近,若很粗浅的观察,我们可以说并没有非常特殊的功能是国外系统有的而国内系统没有的,何况在本地化的实施与支持下一些特殊功能也并非无法开发出来,那么为何时至今日仍有为何宁愿舍弃百万人民币内的方案而去选择数百万的国外大型解决方案?
主要可归纳几点原因:
(一)纯粹的功能丰富性,目前顶级的国外仓储系统可列出洋洋洒洒的几百项子功能,这些如天书般复杂的功能使人们相信能覆盖现在以及未来的需求,因此多花点成本应该能避免日后不断修改也是值的,反过来说某些论点认为花大钱只用到30%的功能并不划算,并且日后也不见得能直接套用这些功能;
(二)全球性的广泛客户与重金打造的研发团队,尤其在对于正雄心渤渤挤身国际一线厂商的公司来说,采用一个相似业务国际知名公司选择的系统相等于贴近了竞争优势是个挺大的诱因;这个思路最常见的反面意见在于强调中国物流中心操作是与国外环境差别很大、不可套用;
(三)采用全球排名第一二名的软件,对于负责选型的IT负责人能某方面的降低政治风险:我们都选世界第一的了,项目有问题那肯定不是选择产品的问题。其馀在选型中常考虑的因素诸如公司规模、客户群多寡、谘询顾问实力、厂商历史等,除了全球化这点以外,國內外的WMS厂商差距也确实日渐缩小,包括超大型复杂的物流中心案例对于国内厂商来说也是日渐增多。简单的说,国内外套装软件、订制开发等不同的WMS界线逐渐模糊,国外厂商不再总是天价、国内厂商也不再总是做些中小型物流中心系统。
二、 互联网时代对物流的影响
这十多年物流仓储的热门行业除了第三方物流的需求变动较小外(冷链除外),仓储管理系统由医药、食品零售、服装轮流引领风骚,到了这两年,普遍认知应该首推互联网B2C行业,衍生到O2O以及跨境等领域,尤其在淘宝与京东的上市、BAT的逐鹿中原以及并购大战,對於IT信息以至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与娱乐,逐渐转移到了移动互联网上,手机APP更是现时风投资金的万众焦点,耽耽逐逐,深怕错过机会。那么在物流领域呢?当然也是受到的极大的影响,配送系統(TMS)的手机公众平台、快递信息的手机推送、货运订单的网上接单、配送状态与位置的实时广播,都是互联网热火朝天的产物。但是在仓储管理的领域?在物流中心使用手机管理并不是一个好主意,顶多是将仓内的作业状态实时推送到管理者的手机上;但这些电商相关产业确实让更多人注意认知到仓储管理的重要性,需求也呈现高成长的趋势,这个电商的年代也带给仓储管理系统一些不小的影响:
(一)参与到仓储系统的用户越来越多,有许多用户深刻理解到套装软件的功能,操作起来并非如宣传的吻合;
(二)电商的竞争里,业务需求每天都在改变,比拼的是速度,比拼的是谁能更快实现,错了再改,改了再试,这种环境下每个需求光是找厂商开会都有困难,因此国内的大型电商的主力产品都采取自行开发的策略(除了非主营业务可能找厂商),诸如京东、一号店、当当等;
(三)IT团队的丰富,国内中大型电商都陆续建立自己庞大的IT团队,因此对于仓储物流方面的功能需求,越来越希望能由自己团队打理;
(四)许多电商的入门公司,没有办法预期业务的增长速度,互联网的爆发性已经不是传统零售等行业能够比拟,因此对于例如三年后的物流中心应该采用什么系统或者功能,各IT总监心中并非都有个非常肯定的答案,有些企业负责人采取"先选个便宜可用的,等做大再换好点的系统"策略,但切换系统的阵痛期与不确定性也是个公认的问题。
互联网的兴起,对于国内物流软件厂商尤其是个良好的契机,事实证明也确实扶植滋养了许多国内仓储管理软件,使个仓储系统的入门降低,这也与众多曾在国外大型物流软件公司工作的谘询与技术人才投入国内厂商不无关系,但主要原因仍为上述几点互联网带来对物流软件的影响:例如淘宝卖家自建仓储衍生的需求增多、电商入门者的急需低成本物流软件、快速上线对于传统国外大型仓储系统的困难等,助浪现今仓储物流软件的普及化,也更重新让业界人士思考何为最佳的仓储管理系统模式。
三、 WMS趋势与需求满足方式
最初的仓库系统发展模式为按需开发,风险、开发时效、最佳实践方式等因素让人们眼球聚焦到了成熟套装软件系统上,在此姑且不论何种方式为最佳,有人相信应该是"七八分标准功能,二三分客户化订制",若我们以电商行业的特色物流中心为角度探讨的话,比较几种传统仓储系统方式:
(一)订制开发:完全照用户的需求开发,需避免落入使用者提的要求并不总是正确,需要有经验去评判任何一个需求是否合理并会否带来负面影响。这种模式尤其在业务需求变动时最常遇到瓶颈,例如该物流中心突然由服饰为主的库存近期要新增食品的业务,一些基础的批号管理与效期控管可能就会成为瓶颈;
(二)国外套装软件:有非常丰富的功能,尤其以配置参数为导向的大型系统,能以复杂参数调整来满足需求,但在多年的国内市场使用经验来看,一个以复杂参数配置的方式,一是光测试的时间可能就接近开发的成本,二是总是有特殊需求无法以参数满足,届时的原代码修改成本更是可观,三是即使参数能配置出,也常常因为不能完全吻合实际操作习惯或需要,而仍是牺牲现场需求去配合系统功能;
(三)国内套装软件:一般以程序员的日夜开发来补足参数弹性的不足,对于用户来说某些时候是比国外软件高昂的顾问成本来的经济,但厂商也须生存也须营利,因此中长期来说仍是要付出修改成本,在国内的仓储系统市场,某些厂商的作法是先以低价进入项目再慢慢以高昂的二期修改费用赚回利润,或是项目过多无法即时回应,也是当前许多采用外购仓储软件的企业心目中的痛点,甚至影响限制了业务发展;
(四)自有研发团队开发:投资大量人力,例如国内某大型电商投资二十人以上的团队开发八个月后形成一个初步仓储系统,优点自然是能完全掌控,未来成本似乎降低,但若开发主设计者的概念并不是非常丰富,仍会落入厂商订制开发的窘境:例如另家知名大型平台电商的自行开发系统难以快速转型支持B2B或跨境模式,仍须向外寻求所谓专业厂商的协助。
综合以上所述,似乎这个世界总是不完美的,每种方式都有其利弊,那么是否能有一个折衷的方案既能规避重新订制的架构僵硬、以及套装软件的难掌握且维护成本高昂、甚至被厂商绑架的困境呢?综合互联网经济对物流的影响,唯一的方式是:在传统信息架构基础的操作系统层、数据库层以上,对于物流需求企业来说,再架构一层物流基础平台层,这个平台,并不是当前一些物流软件公司号称的可二次开发平台,因为二次开发平台通常只能修改些皮毛,并无法真正让业主拥有并掌握,更不论其成熟與否Bug多寡了。基于此物流平台,利用其通用物流相关组件,业主能够快速熟悉掌握,更重要的是能依此架构快速开发稳定的仓储、运输、生产等相关系统,互相关连却又相对独立,将以往对厂商提需求-厂商讨论-报价-还价-开发-返修的长链条缩短,既能有快速独立自主开发修改功能的利益,又能借助该平台避免落入自主开发进退维谷的胶著状态。
四、 结语
在国内物流软件业界里,因为各自的角度而有许多对于物流仓储系统的描述:例如"仓储管理系统实施后就不太会改了,现场怎么可能一直变动不同作法?"、"未来需求还是让厂商谘询来设计修改比较能考虑全局因素"、"我们公司不是软件公司,不需要自己修改",在过去,这些意见应该都没有错误,但是互联网时代已呈百家争鸣带动百业的强劲态势,任何行业都需思考在这IT信息行业迈入4.0的年代中如何自处与因应,一个在校生都有可能颠覆在传统行业保持长久的市占与优势,戰略思考以及物流策略切勿再停留在过去的年代,因此对于物流仓储软件行业来说,将原代码敝帚自珍怕被拷贝或作为未来生财工具的传统作法也势必将淘汰,动辄上百万的谘询费用也慢慢的不适合这个快速变动的环境,往往谘询到一半时业务已经改动的面目全非了,屆时依赖厂商的结果就是牺牲自身真实需求以套入谘询设计的流程。綜合來说,"开源"、"工具化"、"互联网化"才是未来物流供应链软件的真正趋势,也才是真正能作为长期物流支持系统发展的圭臬。
CIO之家 www.ciozj.com 公众号:imci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