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的产品需要不同的运营节奏
网友 互联网的一些事

初创期的产品

首先我们要为初创期下一个定义,在亮哥看来,初创期的产品通常要满足以下几个特点:

1、产品确实是非常初期的阶段,或许是0.x版本到1.0版本之间;

2、用户很少,需要更多考虑如何获得种子用户的问题;

3、可能没有很多资源也没有很多的钱来做大量的运营投入。

OK,假设亮哥目前接手了一个初创期的产品,那么我要如何来体现运营的节奏感呢?

我觉得有四个关键词:

认知核心,建立能力,少做活动,鼓励犯错

一个一个来解释。

认知核心:这个阶段,所有的运营工作都是围绕帮助用户完成对产品的认知。认知工作就是运营的核心工作。

建立认知是不论何种类型的产品,必须要踏出的第一步,而对于初创期的产品,如何用最简单又最直接的表达,让用户理解你是什么,能做什么,是否适合自己,是非常关键的一件事儿。

认知工作完成得如何,直接影响用户对产品的信任程度,因此关键。

建立能力:既然阶段核心是建立用户认知,那么,通常产品上优先确保可用性,也就是,要保证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少遇bug,甚至不出现bug,同时各项功能和各种性能,都可以达到平衡。

你会发现,这个阶段,其实运维工作比产品设计和开发工作都要繁重,那么,运营的机会来了,亮哥会和产品经理沟通,要求完善运营工具,会找开发要求建立数据报表和数据监控(假设之前没时间做的话)。

在工具完成后,确保各项数据都在监控范围中,适时掌握产品的数据变化。

少做活动:少做活动≠不做活动。这里的「少」主要是要求活动开展的频次要少,但活动设计需要更加慎重,同时总结经验,为成长期做准备。

鼓励犯错:通常,所有的KPI都是运营一段时间之后的产物,所以,初创阶段,就要去验证数据指标、鼓励运营大胆尝试,去寻求失败的教训,当然,也可以是胜利的经验。

很多人不敢在初创期做任何动作,生怕做了什么,就惊扰了已有的用户。拜托,你才100个用户,你怕个毛线,到100万你怕我还可以理解。

成长期产品

如果一款产品已经跨过了初创期,获得了自己的种子用户,并开始加速发展,那么就已经进入了成长期,这个时期,迭代的节奏会变得稳定且快速,新功能会越来越多,而随之带来的新功能的使用,又帮助产品获得更多的活跃用户。

如果此时,亮哥来看成长期的产品的运营节奏,那么通常是两个关键词:

保持快速,固定习惯

保持快速,其实就是你经常听到的「最好每天都有活动」的真实写照,一波接一波的活动,变着法儿让用户参加了A活动又去参加B活动,反正怎么能让用户活跃怎么来,怎么能够让用户沉溺怎么来。

固定习惯,看到双11就知道要打折了,看到十月一日就知道会有大活动,看到星期三到了,就知道又有新版本要发布了,诸如此类。

成长期的产品运营其实比初创期要好做的多,因为这个时候,初创期留下的认知核心已经成了固定流程的一部分,用户融入的速度会加快,所以随之而来的,是整个运营节奏的加快。

初创期可能没有资源做开发,发奖都要用手动,但成长期可能就全部依赖于系统,这个时候,此前积累下来,对于活动类型带来活动效果的判断,对于活动参与人数与投入资源的关系,都应该有据可循。

所以,如果说初创期鼓励犯错的话,那么成长期就要尽量少犯错,但如果这个错是一个新的错误,那么依然是值得的——只要你能快速吸收就值得。

成熟期产品

成熟期产品除了稳就是稳。

如果亮哥接手了这个阶段的产品运营,那么节奏上看,可能前面两个时期的都不能完全适用,这个时候的节奏关键词就变成了:

维护稳定,满足预期,集中精力

维护稳定,是维护用户规模和用户结构的稳定。对社区产品来说,就是要维护那些优质的内容生产者,因为此时的很多局势已经固定,即便这些内容生产者不再生产内容,马太效应也不会让他们失去话语权,所以,让这些人保持稳定就很重要,运营上就要有周期的去给予关怀。

满足预期,这更多的是对于参与活动付出成本后的回馈问题。当然,这里的回馈未必就是给用户利益,而是符合用户预期的给予利益。

集中精力,这个其实很好解释,就是字面意思。不要把运营动作发展,就针对一部分人群,有规律的开展运营工作。

衰退期

运营只能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不定期的将一部分用户引导到新的产品中去。

这里的节奏通常不仅慢下来,而且反响也会小一些。


CIO之家 www.ciozj.com 公众号:imciow
关联的文档
也许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