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经济爆发巨大能量的五大动力

来源:界面 作者:张孝荣 孙一怡

分享经济是一种轻经济

在分享经济时代,世界变轻了。Uber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出租车公司,却没有一辆自己的车。Airbnb,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酒店,却没有一间自己的客房。企业也越来越多地采取众包模式的弹性组织,告别冗余。大众刷新了对于财产权的认识,使用而无需拥有,成为趋势。

首先平台变“轻”了。分享经济下,平台本身不拥有供方资产,与供方是独立承包商的关系,平台是通过协调海量的社会闲置资源作为供方来满足需方。在这种情况下,平台提供分享服务的边际成本很低,当交易无限次增加时,边际成本最终会趋近于零。众多的轻资产运营平台,勾画出分享经济所形成的轻经济形态。

然后作为需方的企业,变“轻”了。企业可以不再依托全职员工的重资产组织模式,利用自雇型劳动者,实现更合理的企业劳动力结构,更加有弹性的匹配市场高峰和低谷的供需,从而能够更加高效的响应市场。例如wonolo,面向零售商,提供临时搬货工的按需服务;还比如zaaly平台,面向企业提供临时人力服务等。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分享经济中也变”轻”了。原来消费者强调传统的产权观念,市场行为更多的是买多一个和买新一个的行为,随着互联网消费的火爆,伴随着“冲动消费”、“低价诱惑”、“剁手族“等一系列现象,很容易造成物品的闲置和废弃。而在分享经济中,消费者强调体验和使用,不一定要拥有,这不仅仅是市场行为的改变,更长远的会影响社会整体的价值观念。

分享经济的这种轻经济特性,能够促使参与其中的企业玩家,具有由“轻”而拥有的一系列优势:快速领跑市场的潜力和贴合市场需求的柔韧性,及丰厚的资本回报性。

分享经济是一种基于社交的体验经济

分享经济本身携带着社交网络的天然基因,因而分享经济由社交带来的个性化体验,将一场普通的分享,升级成为陌生人之间交流和碰撞的长尾体验。

类似Facebook类的社交平台,本身就是一种分享,在社交网络上,人们分享新鲜事、照片和个人信息,这些分享和互动,最终让今天的分享经济成为可能。理查德·柯克(Richard Koch)与葛雷格·洛克伍德(Greg Lockwood)合著的《超级关系》指出,人们的社会人际网络由“强连接”、“弱连接”和“枢纽”这三个元素组成。分享早就存在,只不过人们常见的分享,是基于熟人之间的强连接,即家人、朋友、同事等熟人社交圈子的分享。分享经济打破了强连接的限制,让弱连接的陌生人也参与进来。而这种基于弱连接的分享进而形成的社交,可以帮助人们开阔视野和结识人脉资源。科学家证明,无论在任何地方,富人或中等收入人群对弱连接的依赖都远远高于低收入人群。

一方面,基于社交网络,能够提升供需双方信任度,一定程度上保障供需双方的体验。例如供需双方可以互相进行评价,美国拼车软件lyft时要求乘客将facebook资料导入账号,而用户在Airbnb平台上提供房源,如果可以通过Facebook查到用户名,有好友,并且有共同兴趣关系连接要比没有好友的用户,租房成功比率提升十倍。

而用户参与分享经济之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由分享带来的社交体验。据普华永道调研显示,知道这些“分享经济”企业的受访者中, 有78%的人认为可以建立一个更加紧密的团体。这种分享经济下带来的个性化社交体验,体现在行业各个方面:例如民宿短租,畅谈当地的人情风俗,吃上房东亲手熬制的特色美食,享受房主提供的各种当地旅游增值服务,使用户深刻体会慢节奏的当地生活,实现本土化旅行。再例如以美食,文化,社交为主打牌的私人饭局,结识天南海北相同兴趣的吃货把谈甚欢。或者不为回报,只为结识相同兴趣爱好朋友的C2C教师服务等。

分享经济意味着以个人为中心,向世界建立了连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链,无需所谓的六度理论,真正的让“人生是一场旅行,遇见不同的人和风景”成为现实。

分享经济是一种去中心化的个体经济

在web1.0的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也是一种中心化的体系。信息以广播的方式传播,用户只能被动地获取信息,以网站为中心连接了千万个体,个体之间没有联系和交互。到了Web2.0时代,信息以P2P方式传播,用户既是互联网内容的消费者,也是互联网内容的制造者,web2.0不同于web1.0的最大之处在于它的交互性。这种商业模式是去中心化的模式,每个人都是互联网的一个中心节点,人和人直接实现了对接,产生了更直接、更多元、更平等的连接 。

1、人人都是产销者

分享经济就是典型的由供需个体所组成的去中心化连接方式。其核心是对于个体资源的经营。每个人在分享平台上都是生产型消费者,即可以是生产者,也可以是消费者。例如专车司机即可以开专车为别人提供服务,也可以作为乘客享受别人提供的专车服务,大家共同来分享,传统企业市场在收到冲击,商业民主化正在逐步形成。

在人人都是产销者的模式下,个体经济重新回归,个体有望通过分享平台,获得优质口碑,万千个体构成的长尾在市场上占比将大幅提升。个人品牌和注意力的价值将凸显。例如超级自媒体,知名私厨,大牛行家,明星威客等,在市场引导力和流量变现能力方面将获得巨大价值。

2、中介在消失

传统经济秩序里,中介企业总是扮演着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人”的角色。例如出租车公司,代理/分销渠道,培训机构,家政公司等,掌握着供方信息资源,消费者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只能依托中间企业获取服务。

而分享经济下,供需双方可以高效便捷的直接互联,人人都是产销者,每个人都可以提供服务,整合起来的大量独立个体能够发挥长尾效应,比单一大企业获取更高的匹配效率。例如私家车运营,打破了出租车的垄断壁垒;分享经济的K12教育和行业分享,将教师从培训机构的束缚中解脱出来;C2C的手艺人平台,使得手艺人可以获得更多的自由和尊重等。另一方面,通过众筹预售,众包研发等模式,生产企业可以扁平化的触及最终消费者,从而实现以消费者为中心进行整个生产链改造。

因而在分享经济下,中介企业存在的价值降低,甚至在一个完全去中心化,开放的点对点交易平台上,中间人角色变得多余了。

分享经济是一种按需经济

对于分享经济而言,群聚效应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因为分享经济首先是双边市场,需要具备足够多的供方选择,才可以满足消费者各种不同的需求。雷切尔·博茨曼(Rachel Botsman)指出“随着供方参与人数不断增加,需方的各种不同需求不断得以满足,这种现象逐渐接近引发群聚效应中的那个临界点:足够多的东西完全满足所有参与者的需求。”

作为双边市场的供方和需方,双方互为条件,又互相促进。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对于信息反馈的即时性要求很高,如果无法快速匹配所需资源,难以提升用户侧的粘性,进而影响供给端的积极性,对于平台发展造成负面的恶性循环。

现有市场情况,往往面临着供给端数量上的严重缺口。传统思维上,供需关系问题的解决,是需要靠生产力的不断提升,来生产出更多的供给资源。但是现有人们面临的供需不匹配,往往不是产能不足,而是产能过剩前提下的资源分配不均衡和信息不对称。

1、资源分配不均衡

以出行行业为例。例如据统计显示,以北京为例,从2004到2015年,常住人口从1492万增至2115万,但从2003年到2012年,出租车数量仅从6.5万辆增至6.6万辆。要继续推出新的出租车么?另一方面,可以看到,2014年末北京市机动车拥有量559.1万辆,其中私人汽车437.2万辆,私人汽车中轿车316.5万辆,占全国主要城市汽车保有量之首。

一方面是出租车运力不足,打车难题的资源短缺,另一方面,却是私家车保有量全国首位的资源过剩。难道不能合理利用现有的存量私家车运力,作为出租车的补充,来合理缓解人们出行难题?于是分享经济下,涌现出了uber, 滴滴等分享社会闲置私家车运力的分享平台。据滴滴出行报告显示,2014年滴滴打车用户数已突破1.5亿人,高峰期日订单量达1217万单。面对人口与道路资源的双重压力,分享经济改变了传统产业的运行环境,形成了一种新的供给模式和交易关系。

2、信息不对称

传统行业的另一大核心痛点,即为信息的不对称和不透明。一方面,由于大规模专业化中介的信息不对称壁垒,用户需要提前数天的预约(例如租车)或者线下的等待(例如各类门店服务)等;另一方面,例如传统的C2C线下二手商品交易信息不透明,想要高效的进行匹配概率低,同时时间和精力成本比较高。这种由于信息导致交易成本过高,时效性差,无法高效满足用户的即时需求。

而分享经济通过互联网方式重组分散在各个角落的社会资源,当然包括存量市场的线上化,也包括增量市场的补充,它能使无数分散的即时性供求信息同步透明化,使得供应方和需求方直接通过平台进行高效合理的匹配,形成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交易集市,更大程度上提升全社会的经济运营效率。

分享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

分享经济下,陌生个体之间进行分享,除了平台提供信任保障之外,供需方无任何担保和抵押,是一种信用经济。只有分享经济,能够让人们坐进陌生人的汽车,住进陌生人的空房间,把钱借给陌生的企业而无需任何担保,去陌生的人家里吃饭等。信用资本促成了分享经济的风潮,开创了协作性消费,革新传统消费的新模式。

在分享经济流通的货币是信用,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分享经济平台都设立了自己的评价系统来对于成员的信用进行评价,并正在逐步引入社会征信体系所体现的信用等级进行风险管控,二者互为补充。再辅以社交网络的关系链和保险保障,使分享合作的价值观盛行,信用逐渐成为互联网世界的通行证。

在分享经济下,信用正在潜移默化的浸入人们观念里,无论是叫顺风车,民宿,察看行家课程,邀请手艺人上门服务,都会借助互联网的评价信息来帮助自己进行判断和筛选,以保障安全和体验。

互联网营造了线上世界自由的乌托邦,人们在线上极力崇拜着互联网精神“开放、平等、协作、分享”,分享经济的横空而出,将这种线上的信用观念与现实世界相融合,正如stratechery个人博主Ben Thompson在Airbnb体验时,提到“分享的观念和共同的责任。我的转租人为了利益努力提供一个完美的住宿,而我则尽力保持它的完美,有这样的观念和责任便足够Airbnb一直良好地运作下去。”一个分享平台如此,整个分享经济又何尝不是如此?

分享经济下, “轻经济”、“体验经济”、“个体经济”、“按需经济”、“信用经济”的五大精神内核各自大放异彩,相互交融和协同,不断推动分享经济市场的指数级扩张,共同为分享经济勾画出崛起的未来。


相关文档推荐

时尚行业业务模式与分析方法.PDF

38437478  2.88MB 88页 积分8

如何通过营销科技赋能个人IP和私域商业模式.PPTX

3235132463 沈欣 1.01MB 13页 积分5

商业模式4.0.PDF

38437458  5.72MB 80页 积分10

红领酷特智能C2M商业生态.PDF

38437440  1.67MB 17页 积分5

商业模式创新与组织架构优化.PPTX

316378394  2.71MB 0页 积分15

创新服务化方法论商业模式九宫格.PPTX

315565141  0.85MB 41页 积分5

创新模式引领商业.PPTX

315565140  2.88MB 47页 积分6

商业模式系统.PPT

315565139  4.14MB 0页 积分5

商业模式产品定位方法论.PPTX

315565138 任士斌 3.17MB 0页 积分6

商业模式基础.PPTX

315565137  0.43MB 20页 积分5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