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就高效的管理者

来源:经理人分享 作者:张国勇

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与人财物三个因素相比,时间具有更强的不确定性。管理者在注重人财物管理的同时,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时间的管理。这是认识上的一个严重误区,也是管理上的一个大漏洞,应尽快安装一个“补丁”进行修复。事实上,充分利用好时间,不仅能大幅度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还能大幅度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一些管理者之所以管理低效,并不是他能力不行,而是他根本就没有时间观念,没有科学配置时间的主观能动性。在自觉不自觉的情况下,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浪费了别人的时间。

特别是高层管理者,如果不善于管理时间,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因为他们影响力大,危害也更大。管理者一定要牢固树立时间第一、时间无价的理念,一定要牢固树立人财物时四要素管理新思维。优化时间要素投入,必然能提升管理水平、改善经营质量。

管理大师如何管理时间?

一些世界级的管理大师,对如何高效地管理时间,见解不凡。

戴尔·卡耐基的“80/20”法则

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优点全集》中,对如何管理时间谈了自己的看法。在书中第十一章《用智慧“撬起”工作的重量》中,他阐述了两个观点:“做好时间管理,你可以用20%的时间来完成80%的事。”“高效能的职业人士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是时间管理的高手,而低效率的工作人员无一例外地都不善于管理时间。”

卡耐基对第一个观点是这样分析的:“避免将时间花在琐碎的多数问题上,因为就算你花了80%的时间,也只能取得20%的成效。你应该将时间花在重要的少数问题上,因为解决这些重要的少数问题,你只需花20%的时间,即可取得80%的成效。”

卡耐基对第二个观点是这样分析的:“我们每个人每天面对的事情,按照轻重缓急的程度,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重要且紧迫的事,重要但不紧迫的事,紧迫但不重要的事,不紧迫也不重要的事。”他依次把它们定为A、B、C、D四类。

为了节约时间,他开出了这样的“药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先干重要的事情,即A类事情,这一类事情做得越多,我们的工作效率就越高。”他还特别提醒:计划赶不上变化,要定期对“工作时间表”或“自己的人生目标”进行必要的修订。

我对卡耐基的时间观持完全赞同意见,并从中得到了几点启发:

一是不要分散时间,不要把时间化整为零,而要合零为整,把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有限的目标上。就像打仗一样,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而绝不能四面出击。

二是要想成为高效的管理者,前提之一就是要高效地管理时间,把时间管理和人财物管理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三是要善于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相应地分配好时间。做事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抓关键、抓重点。

需要说明的是,卡耐基并未把“80/20”法则阐释得很明确,其含义有点儿模糊不清。他的本意是:只要合理地运用好时间,就可用较少的时间(20%)完成较多的事情(80%),或者说“你只需花20%的时间,即可取得80%的成效。”

我认为,可以在此基础上把“80/20”法则换一种说法,就是集中80%的时间,处理20%事情,从而实现办事效率和工作业绩的最大化。

需要澄清的是,任何一件事情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都是相对的,都是因人而异的。在一个人眼中是非常重要或相当紧迫的一件大事,在另一个人眼中可能是既不重要又不紧迫的小事一桩。

有些事情可能此时此地又重要又紧迫,彼时彼地则变得又不重要又不紧迫。所以,对管理者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具有准确判断事件轻重缓急的能力和经验,否则就可能本末倒置,抓不到点子上去。

史蒂芬·柯维的“四代论”和“矩阵法”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的第五章,谈到高效能人士的第三个习惯,即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则。他将时间管理的方法或模式分为“四代”:

第一代是简单地用便条或清单来安排时间;

第二代是借用日历或日程表来安排时间;

第三代是依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时间;

第四代是用时间矩阵来安排时间。

我反复推敲,认为把时间管理分成“四代”并不严谨,这其实只不过是“四类”方法而已,并不是所谓的“四代”。“四代”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互有交叉。事实上,使用便条或清单,抑或使用日历或日程表来安排时间,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而所谓的“矩阵法”和“轻重缓急法”则是如出一辙。

柯维对“矩阵法”这样解释:任何事情都可以用重要如否与紧迫与否来衡量。如果既重要又紧迫,那就要摆在第一矩阵里,并且要立即办理。这就是他所谓的“要事第一”。如果既不重要又不紧迫,那么就摆在第四矩阵里,并且根本不需要办理。重要但不紧迫,或紧迫但不重要,那就摆在第二、三矩阵里。

柯维着重指出:“第一象限的活动是既紧迫又重要的,这些事情需要立即处理,通常被称为‘危机’或‘问题’。”他警告说:“如果你过分注重第一象限的活动,那么这个象限的范围就会变得越来越大,最终占据你全部的时间和精力。”

他还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这就像冲浪一样,来了一个大问题,把你从冲浪板上打到水里,你好不容易重新爬上去,但是下一个问题又来了,于是你又重重地摔了下来。”

柯维进一步补充说:“有些人每天都在应付各种各样的问题,疲于奔命,因而只能借助第四象限既不重要又不紧迫的活动来逃避现实,稍微放松一下自己。”据他估计,这些人把90%的时间花在了第一象限上,把10%的时间花在了第四象限上,而花在第二、三象限上的时间则少之又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柯维的建议是:“高效能人士总是避免陷入第三和第四象限的活动,因为不论是否紧迫,这些事情都是不重要的,他们还通过花费更多时间在第二象限来减少第一象限活动的数量。”结论是:处理好第二象限的活动是高效管理时间的核心,“因为这个范围内的活动虽然不紧迫,但却十分重要。”

柯维的意见有两处值得商榷:

一是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到第二象限的活动上,似乎与“要事第一”这个出发点相冲突;

二是像他所说的那样去画一个时间矩阵,是否真的有这个必要?

我的想法是,只需在头脑中“模拟”一下就行了,不必真的去画。郑重其事地画一个矩阵,是在消耗时间。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时间意识差,即使画了矩阵也不会遵照执行。

柯维的矩阵管理和卡耐基的分类管理一脉相承,而他们给管理者或职场人士的建议则略有不同。总体看,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对时间管理理论的延续和扩充。

彼得·得鲁克的“时间特性”

彼得·得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也阐述了时间管理。在他眼中,时间是“最特殊的一项资源”,也是“最稀有的资源”,不具有任何弹性,完全不可替代,一丝一毫都不可贮存,而且做任何事情都必然要消耗它。时间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的不可或缺性。

在《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这一章,他坚信管理者面对的第一现实难题就是:“管理者的时间往往只属于别人,而不属于自己。”他是如此悲观,在他看来管理者简直就是组织的“囚徒”。换句话说:“管理者或许可以被定义成通常没有自己时间的人,因为他的时间总被别人的一些重要事情占用了。”

德鲁克宣称,要想“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第一个要养成的习惯就是管理好时间。“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他们所能控制的时间非常有限,他们会有系统地工作,来善用这有限的时间。”

管理者如果想提高效率,就要真正拥有自己的时间,科学支配自己的时间,这一点至关重要。失去了时间,就失去了一切;胡乱打发时间,就没有任何效率可言。

在《掌握自己的时间》这一章,德鲁克告诫:“每一位管理者的时间,都有很大部分是被浪费掉的。表面上看起来,每件事似乎都非办不可,但实际上却毫无意义。”

他还不客气地指责说:“人都是时间消费者,而大多数人也是时间浪费者。”的确如此,每个人都在自动或被动地浪费时间,只是浪费的程度不同而已。

德鲁克强调:“组织规模越大,管理者实际可掌握的时间越少。身为管理者,也因此更应该知道自己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并且更应该妥善运用那剩下来可自由支配的少量时间。”

对如何有效地管理时间,德鲁克提出了三条操作性很强的建议:

一是剔除完全不必要做的事情,这些事情即使做了,也完全是浪费时间;

二是最大限度地授权;

三是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

德鲁克对乱开会、滥开会特别反感,他说:“我们开会时就不能工作,工作时就不能开会,谁也不能同时又开会又工作。”他大声疾呼:“原则上,一位管理者的时间,绝不能让开会占用太多。会议太多,表示职位结构不当,也表示单位设置不当;会议太多,表示本应由一个职位或一个单位做的工作,分散到几个职位或几个单位去了。

同时表示职责混乱,以及未能将信息传送给需要信息的人员。”事实上,德鲁克忽略了最为重要的一点:会议太多,表明一个单位的最高管理者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发生了偏差,天真地以为开会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

德鲁克一针见血地指出:“有效的管理者与其他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非常珍惜自己的时间。”这一点说得相当到位,如果非要补充的话,还可以加上一句:他们还往往非常珍惜别人的时间。他特别提醒管理者,要善于集中使用时间。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必须集中他的自由时间。他知道他需要集中整块时间,时间分割成许多段,等于没有时间。时间如果能集中,即使只有一个工作日的1/4,也足可办理几件大事。反之,零零碎碎的时间,纵然总数有3/4个工作日,也是毫无用处。”

德鲁克最后总结说:“总而言之,时间是最稀有的资源。若不将时间管理好,要想管理好其他事情就只是空谈。而分析自己的时间,也就是系统地分析自己的工作,鉴别工作重要性的一种方法。”他对时间的认知相当深刻,可以说是把握住了时间的本质和时间管理的精髓。

他的独特贡献在于,深入地解剖了时间的特性,让我们能更清楚地认识时间。管理者一定要做一个精明的时间消费者,千万不要浪费自己和别人的时间。他对管理者的这个忠告,显然是肺腑之言,牢记在心并付诸实施将受益良多。

管理时间的有效途径

尊重并善用时间

尊重并善用时间,有三个要点:

一是要想高效地管理时间,思想意识比表面形式更重要。有些管理者为了表示对时间的重视,总喜欢制定一个形式上的时间表。其实,如果心中真正重视它,根本不需要制定什么时间表。要知道,制定时间表本身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时间,哪怕只有一秒钟,也是极其宝贵的。尊重时间,就要诚心诚意,不能“叶公好龙”。

二是善用时间就不能搞一些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而要学会惜时如金,学会以效率为先。管理者不要也不必埋头处理常规事件,而要把心思放在处理突发事件上。例如,预算内资金按程序运作就行了,对预算外资金则要严格把关。

三是相应的配套措施要跟上。

例如,在人员配备上要人尽其事,不能人浮于事;组织建设要健全,不能有缺陷;信息渠道要畅通,不能信息不对称。

努力成为A类或第一象限的管理者

我们可以依据管理者是否珍惜自己的时间、是否珍惜别人的时间这两个标准,像卡耐基那样把管理者分成A、B、C、D四类,或者像柯维那样把管理者划到一、二、三、四这四个象限里。管理者要努力成为A类或第一象限的人,也就是要成为既珍惜自己的时间、又珍惜别人时间的人。

学会掌控会议

会议就像时间杀手,无数宝贵的时间就消磨在无穷无尽的会议中了。会议也像流感大暴发,几乎每个人都是受害者。更为离谱的是,不少管理者甚至领导者还产生了会议依赖症,不开会就六神无主,不开会就不知道如何做事了。吸毒容易上瘾,开会也容易上瘾。戒毒瘾难,戒会瘾也不容易。管理者要想管好时间,务必要学会掌控会议。

我曾经工作过的一个单位,在开年度工作会议的时候,竟然通知与会人员提前半个小时到会场。我问办公室主任:“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离奇的要求?员工也是人,他们的时间也是时间啊!”他振振有词地回答:“要求提前半个小时,他们还不能按时到齐呢!”

我真是大吃一惊。我想,即使要求提前半天,大家也还是提前五分钟到达,何况是半个小时?如果一定要求员工这么做,会议主持人或高管也要提前半个小时到会场,否则就不应该这样苛求员工。如果不是我亲身经历,做梦都不会想到会发生这样“视时间如草芥”的事。

如何才能收放自如地掌控会议?

一是少开会,可开可不开的会坚决不开;

二是开短会,非开不可的会要短之又短;

三是开有准备的会,开主旨鲜明的会,不能拖泥带水、议而不决;

四是开会只邀请相关人员参加,无关人员一概不必陪坐、陪会;

五是管理者开会发言,不能空话、大话、废话连篇,更不能听任下属夸夸其谈,而是要引导他们简明扼要地发言。

如果能正确地对待会议,不迷信或迷恋会议,并能在会议召开过程中提高警惕,以防节外生枝延长会议时间,那么就能在时间管理上“操之在我”,极大地节省时间投资,从而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

朱自清曾感慨万端地说:“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模仿朱自清,我们也可发出类似的感叹:“开会的时候,时间从会桌议旁过去;上网的时候,时间从QQ中过去;无聊时,便从纷乱的思绪里过去。”不管我们做什么,不管我们对时间的态度如何,时间犹如河水一般不停地流逝。

古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企业的人财物固然重要,但时间的价值同样不可小觑。浪费自己的时间,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浪费别人的时间,是对别人不尊重。

不负责任和不尊重的程度与浪费时间的多少成正比。而浪费企业的时间资源,不仅使管理者的管理低效,更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丧失了一个极有份量的“筹码”。


相关文档推荐

离散制造破局之道主数据管理平台重构.PDF

1742450737 詹慧超 4.6MB 37页 积分6

DEEPSEEK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PDF

1740034311 陈亚盛 3.89MB 60页 积分8

推倒部门墙跨部门沟通与有效合作.PPTX

1739245187 邱明俊 1.49MB 73页 积分10

跨部门沟通与协作.PPTX

1739245160  0.11MB 32页 积分6

跨部门沟通与协作.PPTX

1739245127  0.69MB 60页 积分8

跨部门沟通与协作.PPTX

1738975733 邱明俊 2.15MB 0页 积分8

跨部门沟通与协作.PPTX

1738899522  9.87MB 52页 积分6

抖音集团指标管理和消费体系实践.PDF

1737426532 施检军 4.97MB 28页 积分6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