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还是有不少人误解我的文章,误解得还挺离谱,觉得我为政策和既得利益辩护,实在差之千里:旧利益旧思维旧政策,那更得痛批、痛打,这是大是大非的方向问题;批评作为领导者的滴滴,那是恨铁不成钢的失望和痛心。这是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问题。
有人问我滴滴未来的命运将会如何?我觉得不用算命,无非就两条路:一条是继续被资本裹挟,受政策围猎,委曲求全,做一家死不了也再也爆发不了的新型出租车公司;一条是程维因此幡然醒悟,坏事变好事,滴滴凤凰涅槃,有使命,有担当,不急功近利,真正放眼未来,以变革民众出行而不断创新的共享经济领导者。最顺理成章的路是第一条,我最希望的当然是第二条!真正非凡的创业者总是在逆境中爆发的。
网络约车事到如今,基本进入无力回天的境地。那么,究竟谁是制造这场悲剧的主角?一味指责政策的围猎无济于事,操蛋的政策可能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就像网络约车最初崛起也没有政策的功劳。我们站在客观中立的角度,必须将反思的程度和力度推进得更加深入。根本原因是行业的迷失,尤其是行业领导者,被利益裹挟,丢了使命和价值观,走上了错误的方向,让自己驶入沟里,把好好的共享经济也一同带入沟里。只有领导者真正迷途知返,或者呼唤新的领导者脱颖而出,号召和汇聚最大的社会力量,抵御错误的政策,共享经济才有第二次春天。(本文首发于2016年10月11日《21世纪经济报道》04评论版,题为《共享经济的不二法门是竞争》。刊登文略有删改,本文为作者原文。)
滴滴的成长与蜕变值得梳理
滴滴宣布购并优步中国,我说竞争死了;网络约车新规地方细则出台,有人说滴滴死了。两者之死当然有着必然性,但是速度如此之快,还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上图显示滴滴收购Uber后,一家独大,市场渗透率高
国庆节后,围绕网络约车的地方细则草案的出台,微信朋友圈再次刷屏,延绵不绝。可谓民愤四起。人们纷纷将矛头指向政府部门,指向公共政策。政策的确很重要,而且一定会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了决定生死的摁钮。但是,在互联网这样一个新兴而且还在快速创新的领域,政策永远只是外因,永远是第二位的。迄今中国互联网的所有成功,不是因为政策的功劳。
同样,所有的失败,主因都不是因为政策的愚蠢。因为,人是能动的,尤其是人的创新是可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所以,与其一味归咎于政策,不如从一个行业的领导者和企业家身上找答案。政策只是结果,不是原因,我们必须跳出事件本身,才能透视到根本。网络约车走到今天,最大的可能是作为风向标的行业领导者本身出现了重大问题,把大家一起带沟了。网络约车如此,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网络直播何尝不是?
我的第一反应是:“失去了竞争,共享经济在中国就走上了歧路。2016年,无论是网络约车新规,还是滴滴购并Uber,都标志着以网络约车为龙头的共享经济在中国被带到了沟里,早早开始了从天使到魔鬼的蜕变:失去民心!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竞争的死亡。滴滴以为消灭了竞争,就是自己独享垄断暴利的黄金时代(连所谓教父的彼得·蒂尔都宣称垄断是创业的最高追求),殊不知一个新兴行业过早失去残酷剧烈而生机勃勃的竞争,就会丧失包括抵御传统制度扼杀的免疫力等在内的一系列综合效应,最终也把自己蹩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竞争成就了滴滴,成就了共享经济。竞争之死也将让滴滴和共享经济从此走向斜路,而不知道最终会不会是邪路?”
自从滴滴宣布购并中国Uber之后,诸多与共享经济背道而驰的行为和消息频频爆出,无论是各种涨价、服务体验下降以及司机端的怨声载道。地方细则的粗暴降临只是雪上加霜而已。中国不缺一个新的出租车巨无霸,而是希望诞生一个引领中国互联网创新走向更高境界的共享经济的世界级标杆。
上图显示,滴滴和Uber购并后, 滴滴和Uber的用户数出现较大的波动
痛惜的是,以网络约车为代表的共享经济这一幕大剧仅仅在中国上演了4年,就快速地走完了春夏秋冬的一个轮回。我们必须最简洁地回到历史当中,才能更好地看清现在和未来。聚焦滴滴的成长与蜕变,才能清晰地梳理出里面的个中机缘和是非得失。
共享经济的春夏秋冬
如果说网络约车不能代表共享经济,那么目前就找不到第二个可以替代的。因此,中国共享经济的历程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 共享经济的春天(2012-2013年):无论中国共享经济还是全球共享经济,开启春天的都是同一个人,这人就是Uber创始人兼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卡兰尼克是最近5-10年全球互联网领域最具有创新力的互联网企业家,Uber也是最具标志性的新崛起力量。成立于2010年的Uber,也是硅谷继谷歌、亚马逊和Facebook之后下一个千亿美元级互联网巨头的排头兵。虽然2012年开始滴滴、快的等本土约车软件开始崭露头角,但是,中国共享经济的春天还得等卡兰尼克的正式登场。卡兰尼克的到来给中国带来了多层次的新风:
首先,是共享经济激活了中国互联网的创新,使之成为最具创新活力的新商业模式,与微信、小米、京东和乐视等一起,掀起了中国互联网发展新的小高潮。在BAT三足鼎立独霸中国互联网的垄断阴影下,在整个行业感受压抑和窒息之际,带来了新的破局机会。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Web 1.0时代和2005年为高峰的Web 2.0时代呼应,这一波共享经济为内核的热潮,堪称中国互联网第三波创新高潮。而相比之下,虽然微信、小米和京东等显得风头更劲,但是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创新性、代表性和颠覆性,依然无法与滴滴、快的和Uber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新模式相媲美。
其次,一举打破美国互联网入华越陷越深的局促和困境。自2010年谷歌自己主动退出中国之后,外资互联网在中国市场开始水土不服。除了经营方式和产品服务无法入乡随俗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面对九龙治水的互联网政策不知所措,瞻前顾后,裹足不前。以“乖孩子”Facebook为例,多年来始终在期待和等待某个政府部门的批准。可事实上,很可能当今就不存在这样能够给予明确“同意”指令的相关部门。而Uber一改外企的惰性,行为和风格截然不同。和本土所有成功的互联网公司一样,充分体现了互联网公司勇于突破的特质,根本不事先寻求任何部门的“批准”,自个儿就卷起袖子,大干快上了。2013年上半年创始人来考察地形,下半年,就在上海、深圳和广州三地试水。
要知道,所有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领军企业,20多年来也从来不是等待哪个部门批准之后,才发展起来的。几乎都是一张白纸先涂鸦,通过大胆的创新和发展,突破传统制度的灰区和禁区,然后逐渐推动新制度的形成与进步。因此Uber的崛起,一举扭转了2008年开始美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日渐低迷、不断边缘化的局面。再一次告诉所有国外互联网公司,道路是自己趟出来的,而不是等出来的。中国互联网历史就是一部“先发展后管理”,“先创新后制度”的进取和突破史。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卡兰尼克和他的Uber为中国共享经济的竞争带入一个新的高度。2014年2月13日,Uber在中国宣布正式进入中国,让每一个人优雅地出行,这样的理念和使命令人耳目一新,让光知道一个劲补贴和打架的本土竞争者一下子显得土气十足。但是,竞争是实现大家共赢的最佳也可能是唯一的法宝。不但激活了整个网络约车产业的竞争格局,也大大促进了本土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水平。
在中国市场展开的网络约车之战,不但弹药是全球最充足的,战火也是最激烈最熊熊的。虽然有很多人质疑这种烧钱的模式,但是,惨烈的、但是有品质和内涵的竞争最终是让行业、消费者和社会都成为了赢家。没有卡兰尼克,网络约车的战争很可能就像今天网络直播那样更加惨烈但是实在上不了台面。
上图为根据之前Uber给部分投资人的资料,Uber内部预测:2015-2017年在中国要烧30亿美金,2015年亏损11个亿,2016年和2017年,每年亏损9亿左右,2018年盈利只有1亿美金。
★ 共享经济的夏天(2014-2015年上半年):整个2014年以及2015年,堪称中国共享经济的夏天,炎热无比,惨烈非凡,演绎了一曲2005年前后的“光荣与梦想”。这段美好的历史可能很多年都很难再重现,只能在历史中去回望。以滴滴为例,2014年1月,完成C轮1亿美金融资。2014年12月,完成D轮7亿美金融资。2015年7月,宣布完成30亿美元融资。这种速度和节奏,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乃至全球互联网历史上,也堪称史无前例。节节胜利之下,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想象空间也进一步拓展。而相比之下,BAT在2015年都遭遇重大挫折,季度同步增长率从过去的40-60%,陆续滑落到30%的区间。
三大巨头股票市场价值距离最高点,一共损失了2000多亿美元。其中阿里巴巴一家,股价最低时候几乎腰斩,损失1500亿美元。但是,网络约车行业在这种高歌猛进下,急功近利和唯利是图开始主导整个行业,也正在透支未来。2016年1月11日,滴滴公布了2015年订单数,声称超过Uber成立6年累计的10亿订单数:“过去一年,滴滴出行全平台(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巴士、试驾、企业版)订单总量达到14.3亿,这一数字相当于美国2015年所有出租车订单量(约8亿)的近两倍,更是超越了已成立6年的Uber刚刚在2015年圣诞节实现的累计10亿订单数。”滴滴花了Uber不到1/4的钱就达到了这个体量。
上图为2015年滴滴订单总量达到14.3亿,这一数字相当于美国2015年所有出租车订单量(约8亿)的近两倍,更是超越了已成立6年的Uber刚刚在2015年圣诞节实现的累计10亿订单数。
殊不知,癫狂之后,盛夏之后就开始凉意四起,秋意浓浓。市值成为追求的第一指标,金钱成为最高目标。蕴含着“开放、共享、创新、自由”的互联网精神中最美好理念的共享经济,开始成为追求暴利最赤裸裸的金钱游戏。
★ 共享经济的秋天(2016年上半年):秋天是美好的季节,只是可能很短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预示着死亡的季节。标志这个秋天的就是网络约车新规开始出台。但是,秋天的酝酿早已经开始。2015年,两大竞争最剧烈的本土对手——滴滴快的合并,代表了资本的意志开始超越创业者的使命,主导整个市场。进入2016年,虽然有着苹果投资10亿美元的新闻,但是,比试谁更能烧钱依然是唯一的主旋律。竞争活力和创新活力开始明显下降。在投注了巨额资金之后,国内和国外的投资者更多开始关注如何变现和套现。
从这个角度看,竞争不再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创新也不是你情我愿的目标。行业的暮气沉沉之下,政府部门逐渐从边缘走向舞台中央,他们唱主角的冲动已经难以阻挡。虽然新规出台,几乎人人都弹冠相庆,互联网企业也溢美之词慷慨。的确,今天很多国家和地区,包括我们的澳门香港地区都还在以四处捕捉网络约车为重任,中国内地几乎成为全球第一个正式宣布网络约车合法化的大国。这绝对是属于领时代之先的壮举,值得肯定。但是,网络约车实际上仅仅处于发展的初期,政府部门的确有责任针对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安全保障机制和传统出租车行业转型问题,这些“市场失灵”的重大问题,履行政府的基本职责,提升政府在网络空间的行政和治理能力。
但是,针对网络约车市场如何发展,政府这支“看得见的手”还不是早早的时候。应该保持市场更加开放,让市场准入门槛保持较低,保持竞争环境更加优化,保持创新活力,耐心观察模式创新方面的更多可能性。也就是说,还需要让市场支配资源配置,让子弹再飞一会。而不应该反客为主,给这个市场早早设下如此多条条框框。在一个新兴行业初期,面临发展和管理双重压力的时候,真正有责任感有远见的行业领导者,这个时候就应该发挥为整个行业鼓与呼的表率,而不仅仅是自己企业的利害得失。因为,这个时候,行业制度环境和竞争环境的好坏,实际上也是自己利害关系最重要的事情。可惜,领导者的不作为或者乱作为,反而是秋天提前到来的关键。风霜降临了,粮草充足的领导者反而希望降温能够消灭其他更小的竞争对手。
上图为滴滴历年融资情况
★ 共享经济的冬天(2016年下半年):标志性事件就是滴滴购并Uber中国,以及北上广深几大重镇的地方细则不约而同(更可能是一约而同)出台。8月1号,当我听到滴滴购并Uber的消息,我的第一反应就是Uber居然跑了!“两家我很赞赏、也很熟悉的公司,干了一件懦弱得让我大跌眼镜的事情,敢于创新勇于竞争是它们崛起的两大法宝,而这种退却和放弃,使得在我心目中一下子形象大跌。现在一个历史性的表现机会摆在了商务部面前!”
随后,商务部就此事也表示关注。但是,滴滴已经迫不及待了:一点也不掩饰一下就迫不及待地涨价,一点也不委婉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各种收费,未等商务部给出结论迫不及待地两家公司进行整合。显然,一切都是为了尽快奔赴资本市场,尽管滴滴宣称的目标是2018年上市,但是,节奏上却是时不我待,大干快上,争分夺秒的猴急状。完全失却了一个互联网新兴领军企业的形象与风度,甚至失却了一个创新创业公司的自信和从容,章法明显开始乱了。面对资本压力和资本的诱惑,冲上去才是胜利?这种急切的背后,尽显不详的征兆。
上图为此前对滴滴Uber并购后,Uber 和滴滴的估值:两家市值之和会达到 1030 亿美元。这个数字是百度市值的两倍,也高于全球第二大芯片公司高通目前的市值。
很快,地方细则兵临城下。人们把矛盾对准政府,我觉得更应该反观产业格局和企业本身。面对各届的议论,以及几家媒体的采访,我把自己观点贴到朋友圈:“救滴滴要先救活竞争!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当自己以为自己是喜剧唯一的主角,剧情已经急转直下。仅仅一年时间,轰轰烈烈,万马奔腾的共享经济,在中国就沦为万马齐喑,滴滴单打独斗的独角戏。中国互联网从活力四射的市场经济迅速走向计划经济。
当网络约车新规刚出,包括滴滴在内的各界人人欢呼,我连连拒绝了多方邀请我也写一篇附和文章的要求,我的道路很简单:如此新兴的共享经济模式,政府部门何德何能去做出如何框框繁多、巨细无遗的竞争规则?无疑扼杀了未来无限的可能性。滴滴购并Uber,看似中国互联网又一场大胜,却是市场失去开放、竞争老无所依的最后狂欢。如何拯救滴滴,如何拯救网络约车,如何拯救共享经济?唯有重新激活竞争是唯一的灵丹妙药,唯有竞争是抵御传统体制、传统利益和地方利益的可靠护身符。与其在光荣与梦想的怀念中哭泣和干嚎,不如尽快重新找回失去的命运:商务部坚决否决滴滴Uber购并案,把那个跑了的Uber大神重新锁定在中国市场,让狗屁不通的规章制度暂时高高悬挂起来,让易到、神州们继续撒欢起来,让BAT们也杀进来,让新创企业依然拥有新的机会。总之,下一个5年内,乱中取胜远比滴滴硕果仅存,更符合互联网规律和趋势。”
短短4年,盛极而衰,留下今天如此尴尬的滴滴困境和整个共享经济困局。可以说,迄今为止,一部中国共享经济的发展史,就是一个行业领导者快速崛起,在追逐利益的洪流中不断丧失使命和价值观的历史;就是一个新兴行业从极度竞争中爆发,到竞争极度窒息的历史。
教训和启示
留给大家的最大的悲剧就是,我们错失了成就一个伟大企业的机会,错失了共享经济后来居上引领全球的机会,错失了通过创新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转型的机会,错失了以此推动国家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再造的机会。给我们留下的教训和启示不能不简单盘点一下:
◆ 首先,丢失了自己的初心和立足点。这两年,滴滴逐渐丢了共享经济和互联网精神的使命和价值观。很多人都说,今天滴滴的商业模式已经不是共享经济,而只是披着共享经济马甲的新一代出租车公司。这话不是没有道理。这种模式的蜕变,就不能再责怪政府部门的政策,而完全是滴滴自身发展战略和企业价值观的结果。领导者没有坚守共享经济的基本价值观和使命感,没有继续扛起行业的大旗。这是酿成后续一系列恶果的最本质原因。
本来,共享经济以激活和动员社会沉淀资源为根本动力,可以成为最轻盈、最脱离功利的商业模式。但是,今天滴滴的模式显然已经严重偏离初衷:滴滴如今既没有彻底解决打车难、打车贵的核心问题,也没有形成规模效应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利润。不断背离了共享经济的核心规律,甚至开始脱离互联网经济的基本规律。
◆ 其次,收购Uber最大的代价是丧失了全球化的可能性。这本身是滴滴下一个十年最具想象空间和最富有挑战的事情。但是,为了图谋国内市场的独家垄断,滴滴放弃了一块目前看似并不存在,但是未来却是远比国内市场更大的蛋糕。滴滴本来在中国市场依靠公平竞争可以压倒Uber,那么完全应该有信心有实力在重要的国际市场,去和Uber正面竞争。
也只有这样,滴滴才能走向成熟,才能跻身世界级的互联网巨头行列。而与Uber分割而治,决定了滴滴的全球化之路基本终结。随着国内市场压力的进一步增大,用户、收入和利润的增长遭遇打击,滴滴的海外拓展只可能更多有心无力,望洋兴叹。
上图为Uber中国2015年亏损(补贴)10亿美金,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滴滴还是将相对市场份额维持在80%以上。据多家第三方机构测算,滴滴2015年占有出租车叫车市场99%以上的市场份额和专车领域80%以上的市场份额。行业规模效应明显,公司已取得绝对龙头地位。
◆ 最后,是成为资本的主人还是沦为资本的奴隶?资本是互联网创新前期最重要的燃料和支撑,也是共享经济造福人类的必要催化剂。但是,如果一个企业最终以利益为最高追求,那么,在互联网领域就会迷失方向。滴滴从一个比较纯粹的创业公司,到一个350亿美元估值的超级巨头,以柳青为核心的资本运作功不可没。业界很多人都非常称道柳青在滴滴发展过程中发挥个人高超的融资能力,使得滴滴在竞争中弹药充足,兼并收购,战无不胜。
但是,很多年以后,人们再来归纳滴滴的案例,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结论。资本运作过犹不及,很可能是滴滴今天局面的最大祸根,也是滴滴积重难返,上了资本战车难以自控的根源。
距离新规实施的11月1日还有一段时间,我相信最终的制度不至于真的刀起头落,让滴滴真的一下子陷入绝地。对于政策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我依然保持谨慎的乐观。而我真正担心和悲观的依然还是网络约车的整体竞争环境,如果竞争积重难返,无法复活,任何政策都不可能成为灵丹妙药。
目前看来,坐拥60亿美元现金、竞争对手基本消失的滴滴,不可能简单地崩盘和坍塌。但是,如同小米估值一般冲高回落,很可能成为滴滴今后的命运,350亿美元的估值很可能从此定格在最高处。毫无疑问,事到如今,作为行业领导者的滴滴,无论从产业还是制度,都已经把中国共享经济带入了沟里,它自己就不可能置身沟外。
当然,我们也不需要幸灾乐祸,因为滴滴发展陷入困境,最后阶段高价进入的投资者将被长期套牢,必将极大损坏投资者对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想象空间,也将因此进一步挤压中国互联网创业和创新的现实空间。滴滴输了,没有人成为真正的赢家,包括每一个消费者。
上图为滴滴Uber购并后,滴滴价格上涨幅度较大
短短几年,网络约车暴风骤雨般崛起,共享经济中国政策曾经一时间领全球之先,令人欣喜。但是,短短一年时间,滴滴购并Uber,网络新规出台,地方细则亮相,随着竞争实质性死亡,产业迅速走向垄断。网络约车行业利字头上一把刀,自己使劲作死自己!政策导向从美好到狰狞,突如泰山压顶!共享经济从天使到魔鬼,生死边缘说来就来!如何拯救网络约车,如何拯救共享经济?这已经不是滴滴一家公司的事情。关乎互联网整体的创新和竞争活力,关乎国家的创业创新大局,也关乎整个互联网+战略,更关乎网络强国战略。所以,我们也不需要过于悲观。因为互联网的创新不可能因为一个企业的成败而偃旗息鼓,共享经济也不可能因为一个制度的出现从此日落西山。
互联网革命才刚刚开始,共享经济也才拉开序幕。春夏秋冬的第一个轮回已经匆匆结束,那么第二个春天依然值得期许。在更好满足消费者,更大造福人类的使命下,互联网的重大创新依然会源源不断。能够清晰自己的价值观,寻求突破性的创新,并在互联网主导下的新一轮全球化中,必然会有新一波的选手脱颖而出。共享经济也必将浴火重生,更深刻地改变人类资源生产和分配的方式。只是,在第二个春天到来之际,滴滴是否依然还在舞台的中央,这就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CIO之家 www.ciozj.com 公众号:imci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