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美国,十年中国:融合中美技术文化的CTO
陈兴璐 InforQ

一个人有多少个20年,当20年被分隔成左右两半,人在其中该如何审视自己,并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状态呢?

20年之前,汤峥嵘在美国工作,一直从事互联网技术。大概十年之前,他于2004年加入了阿里,担任过日本阿里巴巴的CTO。后来经历过一次创业,于2013年加入了途牛旅游网,并以途牛旅游网首席技术官的身份,汤峥嵘先生荣获“2014年最具价值CTO奖”。

十年美国,十年中国。可以说,汤峥嵘的每一次改变和步伐,都会在中国的互联网圈子里有着不小的影响。这一次,他将互联网和创业精神带入到传统教育行业,这也许对于他来说,是另外一片崭新和为之兴奋的领域。无论是对电商、在线旅游、在线教育,还是如何成为一位优秀的互联网CTO,相信汤峥嵘自有自己一番深刻理解。

从中国到美国,再到中国

工作20年来,我认为有两件事对我影响很大。

第一,我没有在国内读完大学。去美国读本科的经历,让我提前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生存。我认为这个能力非常重要。而今天中国教育体制最大的弊端就是太标准化,使很多人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二,在阿里巴巴8年的工作经验对我改变很大。我的管理能力和思考问题的高度,都是在这段时间得到极大提升。

在美国的工作经历为我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这些基础包括如何做技术选型,如何做高可用性架构,如何提升开发质量,如何完善流程,如何提升ownership和工匠精神等。这些素质在美国,特别是硅谷这样的高科技环境中,大部分人是习以为常的。这些都是优秀团队的必要条件。没有这些基础,无论怎样的管理都不可能带出优秀的团队的。

我们常常说职业规划。但在今天高速发展的中国和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大潮,机遇很多却又稍纵即逝。当初从美国硅谷回国发展,出发点其实很简单。在太平洋的另外一头看着中国的崛起,心里痒痒的。与其隔岸观火,不如全身投入。

当然我的运气非常好,我的两位贵人就是阿里巴巴当时的CTO吴炯和COO关明生。对于他们的赏识和耐心,我至今心存感恩。当然更大的感恩是对阿里。8年的磨练让我成长了很多。感谢小道君冯大辉,让我结识了途牛旅游网的创始人老于和锋锋。他们的支持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舞台。3年的时间虽然辛苦,但成就满满。

最后因为家庭原因,希望回到上海工作。幸运之神再次光临,iTutorGroup的创始人杨明和杨正大博士是两位充满使命感,正义感的企业家。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我触动很大,而他们对于技术的理解、重视和不惜成本的投入,坚定朝着“以科技改变教育”的目标迈进,他们对这份事业的热情让我非常感动。我非常荣幸能加入iTutorGroup这个充满激情与热情的团队以及大家庭。

总之,我的运气不错,回国后每次选择,都似乎选择了不错的行业和不错的公司。但是我真的没有特意选行业、选估值,或者以投资的角度进行选择。我选公司的唯一标准是团队。我认为既然要加入一家企业,就要全力拼搏。我们花在工作上的时间一般会超出生活的时间(除去8小时左右睡眠时间)。既然大部分可控时间是工作,那么就要享受工作。所以我选公司的时候,只看创始人和管理团队是否与我气味相投,价值观相似。很幸运,阿里巴巴、途牛和vipabc的团队都是我非常喜欢的人。

如何成为互联网行业合格的CTO?

在互联网行业工作20多年了,最大的感受是互联网从一个原来很虚拟很技术的东西,快速并加速地进入到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技术的神秘感在逐渐消失。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理解甚至创造互联网产品的需求。这是为什么大部分互联网创业项目的门槛都不高。

那么作为一个CTO,除了要知道怎样快速实现业务需求之外,还要不断思考怎样帮助企业提高竞争门槛。我相信大部分CTO都有相似的经历和痛苦。第一,面对当下,要快速迭代,推动团队去实现短期需求来获取市场;第二,面对过去,又要补漏洞,还技术债,做重构;第三,面对将来,还要做长期投入,为未来做准备。但通常只有第一类工作会被老板和企业认可。后面两类工作往往得不到支持和重视。所以某种意义上说,优秀的CTO也是孤独的。能否在有限的资源情况下,把三类工作都做好,绝对是对CTO的考验。

如何平衡并做好上文所说的CTO的三件事,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企业的平衡点不一样。就像问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不同人答案肯定不不一样。我只能谈谈我的经验,但不一定有普适性。首先,我会尝试从公司最高决策者角度看问题。从公司财务状况看,有多少资源可以投入给技术端。从公司业务发展看,现有核心业务需要如何改进,新业务需要怎样的提前布局,紧急业务需要多少短期投入。其次,我再从CTO角度看,有多少技术债要还,有多少未来的技术要提前投入,技术文化的提升要怎样投入。对以上问题的全面回答,就是我选择的平衡点。

CTO有自己的成长规划吗?每个人肯定都有,CTO也一样。但最省力省时的方式是顺势而为,和企业一起成长,和环境一起发展。

比如,阿里给我的价值是让我学会了如何管理高速增长的互联网团队,如何真正做到客户第一。途牛给了一个更大的舞台去把以上的知识充分落地并实现,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带领一个创业公司的技术团队。在途牛3年,业务品类横向增长很快。对我的挑战就是怎样改造底层系统来支撑这么多品类,怎样让众多的技术团队和他们的业务一起高速奔跑但又彼此相互照应,怎样提升整体的系统稳定性?我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我自然就成长了。

如何看待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行业的融合?

表面上,互联网技术和传统行业是两个东西,但本质是一体的。或者说,是一个事物的两面。例如,对于淘宝和支付宝,消费者只看到了淘宝网的购物页面和支付宝的支付功能。但对于阿里巴巴而言,淘宝和支付宝背后的运营体系是非常复杂的。可以说,大家理解的互联网技术就是淘宝和支付宝的前端页面。但淘宝和支付宝背后的管理,和传统企业的管理本质没有区别。他们都要考虑如何管理商家、商品、支付渠道、银行等。这和OTA管理背后的旅游供应商,和在线教育管理背后的老师、教材等,思路是非常相似的。

所以在我看来,所谓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就是把前端面向消费者的互联网产品,高效地与后面的企业管理系统结合好,让企业能够高效高质量地通过互联网来服务用户。

如何看待中美技术发展的差距?

归国后对于美国的技术仍然有关注,但确实比以前少了。其中一方面原因是国内的互联网技术也逐渐成熟起来了。比如阿里就开源了很多技术,被很多国内的互联网企业大规模使用。

我认为中美的技术发展已经有了明显差异。中国因为互联网用户多,竞争激烈,在技术上对高并发大数据的要求和快速迭代的要求,明显高于美国。也因此发展出了很多成熟技术。而美国在AI、人机交互等技术上仍然保持优势。中国强调基于互联技术,在业务模式上的创新。而美国更多是技术本身的创新带来业务创新。相互学习的地方当然很多。比如,我认为在支付和导航的用户体验和技术上,美国要好好学习中国。但是在很多底层技术,如搜索、语音、网络技术等方面,中国要好好向美国学习。

技术创新与业务增长

对我来说,了解业务最快速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当成是用户,从用户的角度去看公司的产品。然后沿着用户的需求,去了解公司现有的组织、系统、流程是怎样满足用户的。从这个角度出发,比较容易找到现有的问题和改进方法。另外,我的思维框架是把系统分为前端互联网产品和后端企业管理系统。我认为这个框架适应于阿里巴巴、OTA和在线教育。用这个框架,我会比较快地学习业务,了解细节,并作出调整。

我上面说过,中国强调基于互联技术,在业务模式上的创新。而美国更多是技术本身的创新带来业务创新。就这个差异,我再略微展开一下。

美国的商业环境已经比较成熟,支撑商业模式的技术也相对成熟。例如美国的零售行业已经存在上百年了,模式上几乎定型了。零售企业在供应链端已经高度系统化了。互联网的改进主要以用户体验为主。以前在线下门店购物,现在搬到线上而已。连以信用卡为主的支付习惯都不需要改变。供应链端的改变就更少了。

而中国在零售行业的发展不过30年,模式本身还未定型,供应链系统更加不健全。互联网的兴起,是从用户体验到供应链端的彻头彻尾的改变。这种情况在很多行业都存在,例如旅游、教育、医疗。这就给了我们CTO很好地机会去改变行业。因此中国的技术创新很容易直接驱动业务增长。

举个例子,之前我在途牛做的动态打包系统,可以把众多的旅游资源按照用户的需求进行打包,然后作为一个整体方案进行销售。但这个模式之前在传统旅游根本不存在。因为旅行社卖的方案,都是事先根据自身的经验和可以采购到的旅游资源制定的,没办法动态调整。这个技术创新直接造成了途牛的高速业务增长。

再例如,vipabc的DCGS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要求等个性化元素,动态匹配顾问、教材和课程。这个技术创新让在线教育的优势充分体现,彻底颠覆线下教育的人工匹配模式,为vipabc的高速业务增长提供了坚实基础。所以我认为CTO要深入了解业务。

技术驱动教育科技行业

我才刚刚加入这个行业,不敢妄自评价,只能说说我的一些理解。我认为教育科技行业是个新兴的行业,是朝阳行业,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和不确定性。它和传统教育行业的差异在哪里,我想今天也许根本看不清。就像20年前看电商,10年前看在线旅游一样。但今天在线教育中使用到的科技,显然是非常有价值的。例如iTutorGroup的DCGS系统,可以大规模地动态匹配学生、外教顾问和教材,有对外教顾问、同学、教材的评分体系,依据每次课程的体验来不断精进优化,这是在线教育的突破与iTutorGroup的核心优势。所有课程都可以回放,甚至打上时间戳。iTutorGroup对每堂课都做到实时监控。这些事情,在线下教育中是显然做不到的。未来AR、VR等科技的创新,会带来更多想不到的价值。教育科技中的技术创新,一定是针对服务的。

iTutorGroup其实从一开始就是以技术驱动的,DCGS动态课程系统就是自己开创发明的。在教育行业中是最早、也是到目前为止最先进的动态匹配系统。可以说,在线教育这个行业就是iTutorGroup最先成功实现的。COO Arthur绝对是一位技术大牛。他从小酷爱编码,曾经做过证券教育系统、网络底层等复杂的技术。他记忆力超强,是围棋和桥牌高手。他管理公司的日常运营的方法,完全是靠系统来实现的。我感觉公司就是一部高效的智能机器。我们的技术能力在行业中绝对是遥遥领先的。因此我真的感觉非常幸运能加入iTutorGroup。很多人认为技术驱动体现在有技术感的外部产品上。比如超酷炫的网站和App。但我认为在教育行业的技术驱动应该体现在人与人的交互、学习工具以及教师资源的管理上。

发挥互联网技术和产品优势

我原来以为,我在阿里工作过、在途牛工作过,从事互联网20多年,对于用户第一的理解应该是很深的了。但是我加入了iTutorGroup以后,发现这里做得更加极致。教师在我们这里不叫教师,而叫顾问。我一下就理解这里的区别了。教师只负责教你东西,但顾问是要帮你解决问题的。我们的客户不是仅仅来学习的,而是希望他们学到的东西可以起作用。

大部分公司有客服(Customer Service),而我们叫客户保护(Customer Protection)。这可不是文字游戏。我们的CP有很多资源来保护客户。例如,客户因为使用小区共享带宽而无法保证足够的独享带宽上课时,CP会直接赠送一个4G的独享网络带宽服务。如果客户因为电脑配置太差而无法上课时,CP会赠送一台pad。我们有多个NOC,不仅监控服务网络和系统,还会监控每堂课的情况。如果发现客户的网络质量不佳,不管是谁的问题,这堂课都会自动变成免费的。我们甚至有人隐身监控课堂,如果发现顾问授课不用心,会实时提醒顾问改进。严重情况会处罚顾问。iTutorGroup的理念已经从服务客服上升到了保护客户。iTutorGourp所做的革新是在改变人类学习的模式,并且为此在不断地实践和创新。

我期望自己能够在iTutorGroup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互联网技术和产品优势,让团队可以奔跑得更快,提升产品迭代,拓宽业务品类,当然最终让用户有更好的在线教育体验。我们逐渐拓展在线服务的品类,比如黄舒骏先生负责的VLiveShow平台,就包含了音乐、美术、健康、美食等很多在线服务。我们的愿景是建构一个完整的全知识共享平台、一个开放的H2H人联共享生态圈。

a

CIO之家 www.ciozj.com 公众号:imciow
关联的文档
也许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