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迎:最伟大的企业家,是要创造一个产业的

来源:经理人分享 作者:网友

一、从亚当·斯密——熊彼特模型看企业家精神

今天我坦率告诉大家,大部分经济学家对于企业家精神是没有理解的,因为我们主流经济学里是没有企业家这个概念的。经济学的教科书里也不会讲到企业家这三个字的,在西方也是一样的,不光是中国。因为,经济学大量的假设里面已经假定这个社会不再需要企业家。

1.亚当·斯密的理论:分工与市场规模

“亚当·斯密——熊彼特”经济增长模型这张图(注:亚当·斯密,《国富论》作者,经济学的创立者之一,公认的经济学祖师;“创新理论”之父和“商业史研究”的奠基人,据统计,熊彼特提出的“创造性毁灭”,在西方世界的被引用率仅次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与我们教科书上,或者一般经济学给大家讲的不一样。一般经济学会探讨增长分析,新古典理论模型会讲资本积累了多少,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多少等等。这些我都不用讲,我们回归到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的理论。

这个图其实概括了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提出来的一个核心观点:一个国家是怎么变得富有的?

比如我们国家过去三十多年变得富有,依靠的是每个人的生产能力提高。而劳动生产提高靠什么?我们借助新的生产工具,可以生产更多的东西,现在讲究要创新,有了创新才有生产力的提高。

而创新引发的技术进步依赖于分工。假如没有分工,每个人都要做好多事情,每件事都做不好。分工意味着每个人只专注于做一点点事,这时就会琢磨它怎么做得更好。

进一步,由于有了分工这个基础,才能实现所谓机械化、自动化。再复杂的东西,其实都是一个简单的东西组合而来,都是在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比如包装一个箱子,如果分工,就不是一个人在做,而是一个机器的几道工序。

亚当·斯密最具有创新意义的理念是提出了分工依赖于市场规模。这个事情非常重要,市场规模由什么决定?人口质量、人均收入质量,这两个叠加起来就是市场规模。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资产规模不好的话,它养活不起分工。专业化地分工做一件事,必须依赖于资产足够大。

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经济发展了,资产规模越大,分工就会越细,分工越细,技术进步就越快,技术进步越快,财富就越多,财富多了之后又形成新的市场,新的市场就再形成进一步的分工、技术进步等等。

我再强调一下市场规模。好多事情为什么只有中国做得起来,其他国家做不起来,就是因为我们市场太大,其他的国家只能借鉴美国的互联网公司,中国完全可以做出自己独立特色的互联网公司。

2.企业家的眼睛不要只盯着GDP,而要关注新技术的出现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一般我们强调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几。其实比GDP更重要的是不断地有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在出现。

衡量一个国家是不是经济发展了,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爷爷、奶奶在你这个年纪时,他们在消费一些什么东西;再看你爸爸妈妈在同样年纪消费什么东西;再看你自己消费着什么,这样对比就能看出来经济有没有发展。在中国几十年前,我问这个问题的话,从爷爷到爸爸消费的东西几乎没有差别,所以经济发展就是停滞的。

经济增长就是不断地有新东西出现。

我们看一下粮食消费,中国1981年人均消费粮食145公斤,2012年是79公斤,下降了40%。原来的食品消费少了,新的消费多了。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汽车、手机、电脑都是原来没有的。原来有的,我们现在不重视了,比如作为上世纪80年代消费品三大件之一的自行车,现在骑的人就少了,拥有一辆自行车也不再意味着你很富有。

我们做企业的人,看经济发展不要只盯着GDP,而要看是不是有新技术不断地出现。自己能不能成功,很大程度要看你是不是给社会创造了原来没有的新东西,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回到这个图来讲,亚当·斯密当时没有看到这个问题。1911年(辛亥革命那年)奥地利经济学家,后来移民到美国当哈佛教授的熊彼特,也就是创新之父的熊彼特,提出了增长的核心就在于企业家。所以我把这张图叫做“亚当·斯密—熊彼特”增长模型。

3.企业家要去创造市场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市场不是一直存在在那里,等待着你去满足它的,市场是由企业家创造的,没有企业家就没有市场。最简单的,不是由于消费者需要手机,然后才去生产手机。而是因为生产者生产出手机,然后给消费者推销。每一个新产品都是这样的过程。

据说亨利·福特(福特汽车创始人,也是流水线大批量生产的开创者)讲过,如果我问消费者他需要的东西,他肯定会说给我一辆更好的马车,他不会想到他需要汽车。所以企业家的第一个任务是要发现甚至创造一个市场,原来没有的市场。

这时,企业家对人性的理解就变得非常重要。最伟大的企业家甚至不做市场调研,比如乔布斯就从来不做市场调研,他的成功就源自对人性透彻的理解。

但市场经济很有意思,消费者之所以是消费者,就是因为他不懂。企业家需要创造一个东西,然后告诉消费者这个东西好,最好的才有发言权。消费者可以拒绝你,如果消费者拒绝你,你就失败了。创造市场的过程是非常微妙的,在座的各位都在做这样的事情,可大可小。但其实都不是简单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不要听那些管理学教科书上说的“客户就是上帝,上帝无所不至”。其实客户很傻的。

现在聪明人要伺候笨蛋,因为最后是笨蛋说了算。你们做企业就是要伺候人,你伺候的人越多,赚钱越多。

4.最伟大的企业家创造一个新行业,创造行业必须创新

分工是如何出现的呢?并不像教科书写的,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分工都是企业家创造的。目前我们有多少个行业,需要看用什么标准来划分。可以有几千个、几万个行业,每一个行业都能找到最初的创始人,比如说比尔·盖茨创造了电脑操作系统软件行业。

最伟大的企业家,是要创造一个产业的。当然行业的创造需要依赖于对市场的判断以及创新的能力。没有创新不可能创造一个产业,没有创新只能在传统的产业耕耘,也能赚点钱,但不可能创造一个新产业。

比尔·盖茨之所以能够创造一个产业也是因为创新,创新与技术发明不一样。技术上的发明是做出原来没有的东西,商业上创新,简单来说,就是得有人愿意为创新买单。

企业家重要的功能就是如何创新。比如日本人创造的方便面,如果没有生产方便面面条的烘干机器这样的创新,不可能创造方便面产业。当你要做很大的事业时,一定要包含着重要的创新。

经济发展而且富有了,富有了以后,人们的消费就跟原来不一样。原来人均145公斤的粮食,现在只是79公斤。新的财富意味着新的市场,但这个过程不是自动产生的,也需要靠企业家创造。

中国现在所谓“产能过剩”的问题,简单来讲是因为中国的企业家没有把中国新增的财富变成新的市场。只是在原来的市场上重复生产,当然就会导致产能过剩。

以企业家为核心去理解经济,就会比很多经济学家要透彻的多。经济不是投资、消费的问题,真正的经济增长核心是企业家。

5.国家要创造让企业家精神得以发挥的制度

企业家的出现依赖于制度与环境。计划经济时代是没有企业家的。用一句话定义“计划经济”,就是“扼杀企业家精神”。

人类从古到今从来不缺少企业家精神,缺少的是促进企业家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条件。在海外的中国人为什么做企业的很多,台湾、香港人为什么做企业的成功,因为中国人到海外没有其他路可走,只能做企业。在国内可以当官,大家就不会做企业。不是中国人本性没有企业家精神,而是中国人的企业家精神被导向了不去创造财富的方面。

对我个人而言,研究怎么使得这个国家创造一种企业家精神有效发挥的制度,这是我的任务。

二、 企业家的两个基本职能:套利与创新

市场经济其实就只有两个重要的功能:

功能一:怎么配置资源,这是传统的经济学关注的问题; 

功能二: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比资源配置要重要得多。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靠资源配置,达到最优之后就不会增长了。但是技术进步意味着最优从来不会停止变化。有了新技术以后就不是最优,就得重新配置,所以只有技术进步,才是导致经济持续成长的真正原因。

而市场经济的两个功能,其实就是企业家的两个基本职能:

1.套利

什么叫做套利呢?就是当你发现市场当中哪些资源没有有效配置,或者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时候,你发现了它,利用它就可以赚钱。有一些东西,有人要,但是你不知道,你不生产,你以为这些东西不会有人要,有人发现这东西有人要,那他就可以套利生财;有一些东西你生产了,你以为有人要,其实没有人要,那你就亏损。套利就是使经济不均衡、不协调变得相对协调、均衡一些。

从经济学的理论来讲,如果一个经济达到均衡之后,那就没钱可赚了。所谓均衡就是所有的收入都是由成本构成的。你拿到销售收入100万,付了工资、地租、利息、原材料,什么都没有了。可能你会计算出账面上赚了10万块钱,但其实你没有赚,因为没有给自己发工资,你打工也许赚20万。这一算其实还亏了10万。

这一部分经济学家叫“机会成本”,比如说你的工资没付,或者你自己的房子租金,把这些剔除以后剩下的那才是企业家利润。企业家利润完完全全就是付了应付的东西还能剩下的。所以我们讲在均衡的情况下,没有利润,是没有企业家利润,不是没有会计利润。

2.创新

在经济达到均衡以后,没钱可赚了。赚钱就需要打破这个均衡,就是创造新的,别人原来完全没有的东西。这就是熊彼特讲的创新:

包括:

创造原来没有的产品;

或者引进原来没有的生产方式生产同样的东西,这样会使成本更低;

或者发现了原来没有发现的市场、供应渠道,使得供应成本降低;

也可以通过改变企业要素的组织方式,或者组织形式。

企业家的职能大体就这两个。在现实中套利和创新不是截然分开的,每个人和企业身上都有一定的创新因素和套利因素。

举一个例子:在上世纪80年代计算机刚刚兴起时,柳传志是套利的。当时香港卖1万元的计算机,北京要3万元,这就是套利机会。柳传志发现了这个机会,但香港的计算机使用的是繁体字,这样卖到北京肯定不好卖,所以他就发明了联想汉卡,这又是创新。有了联想汉卡这个创新,通过计算机套利就容易多了。

另外一点,在现实中有一些人总是在创新,有一些人总是在进行套利。所有创新的人都给套利的人提供了新的套利机会。乔布斯推出iPad是创新,而由此使更多人可以模仿生产平板电脑来进行套利。所以说创新的企业家为套利的企业家提供了一个套利空间。

创业者也需要思考一下,你现在做的是套利还是创新?我相信现在大部分人跟80年代的企业家比已经不一样了,80年代的企业家基本上都是套利。现在创新的成份会更多。

美国的硅谷和华尔街最大的区别,硅谷的企业家基本上都在做创新,华尔街的企业家都在套利,主要是从股票市场、债权市场、货币市场利用金融资产套利。在金融资产上实现套利,要有很高的计算能力,然后看市场有没有套利的空间。当然这种对比并没有对错之分。

我再跟大家强调一点:套利也分为创造价值的套利和不创造价值的套利。

我刚才指的是生产性套利,哪怕你搞投机倒把,也是给社会创造价值的。因为你把便宜的东西买进,然后在贵的地方卖出,增加了产品的价值,价值就是人们的效用,经济学称为感受、评价。价值并不是实际上重量多少。

但还有很多不创造价值的套利,特别是一些政策性套利。由于政府的管制导致的这些套利行为的产生。如果有人做政策性套利,我建议尽量不要做。尽管你能够赚钱,但是价值观念上我不认同。

什么叫政策性套利呢?比如最近国家设立了一个新能源汽车补贴,你有关系,你可以很容易做出资质来,然后你就注册成立一家公司,你找我,我帮你申请资质,这就叫政策性套利。

企业家要做的套利一定是要给消费者带来价值的东西。如果不能给消费者带来价值,只是在瓜分财富是没有前途的。中国过去的企业家很多都是这样起来的,我不是责备他们,但希望到今天,大家至少不要单纯地做政策性套利的事情了。

创新也分两种:

1.颠覆式创新,破坏性创新

2.改良式创新,延续性创新

“颠覆式创新”是熊彼特讲的创新,从0到1。原来没有的东西现在变得有了。改良式创新是原来有的东西,怎么把它的性能、质量改进,成本降低。汽车工业发展130多年,卡尔·弗里特立奇·本茨(注:德国著名的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现代汽车工业的先驱者之一,人称“汽车之父”、“汽车鼻祖”)发明汽车是革命性的创新,福特自动生产线也是革命性的创新,之后全部都是改良式创新。直到最近的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汽车,又出现了革命性创新。

所有新的创新刚开始出来,性能都不如老产品。汽车刚出现的时候不如马车的,微型计算机刚出来时无法跟大型计算机比,VCD出来时不能和录像机比。创新一开始时,性能都不如老的,但是它是革命。经过后续一系列的改良就能实现超越。

像平板电脑很快就被手机淘汰了,也不是完全淘汰,但因为手机基本上能完成平板电脑的工作,所以平板电脑的使用率大大降低了。

改良式创新基本上是现有的主导性企业做出的,革命性创新大部分是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做出来的。计算机领域,大型机是IBM发明的,在连续错过微型机和台式机之后,IBM在笔记本电脑时代才迎头赶上,因为它毕竟还是大公司,但后来的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又没有IBM什么事了。

图中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一种产品,比如说玉米和大豆。

无论生产大豆、玉米,最大的产量都是受制于产能和技术不可能超越的。当然你可以既生产玉米、又生产大豆。中间这条线是生产两种产品的组合,假如经济达到C这个点,就达到了均衡。刚好生产的东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消费与需求在市场上是刚好平衡的状态。

但现实的经济中可能会在A点,就是资源错配了。该种大豆的地方,种了玉米,该种玉米的地方种了大豆。或者会在B点,尽管生产是最有效率的,但是不均衡,因为生产了太多的大豆、太少的玉米,大豆亏损,玉米赚暴利,这都是不均衡的。

企业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现不均衡点,然后调配资源,让经济最终往C点走。但前面讲过,在C这个均衡点是没有办法赚钱的。所以企业家就干的第二件事就是想办法创新。把生产可行性边界向外移,创造新的潜在均衡。图中的E点就是新的创新信号。

中国过去30多年,基本上都是套利型的企业家,但是现在的套利空间越来越小,前一代人已经把能够套利的做得差不多了。这是现在创业面临的问题,现在赚钱比过去更有难度,中国企业家整体面临转型,就是从套利型企业家转成创新型企业家。未来依然会存在套利型企业家,但要等待有创新型企业家给你创造套利机会。过去是外国的创新企业家,给中国企业家创造了套利的机会,未来当然也可以等。

这张图告诉我们整个国家在如何转型。这也是创业的背景。并不是说现在没有套利的空间,但创业更多可能是创新,至少创新的含量比原来大得多。

这样图横坐标代表时间轴,周期从短到长;纵坐标代表不确定性,从低到高。套利也有不确定性,但不确定性低,周期也特别短。最短的套利周期,金融市场几秒钟就可以实现套利。但我们看颠覆式创新,则属于高不确定和长周期的。所以适合套利的体制不一定适合创新。中国的整体体制我认为仍然是适合套利,不太适合创新的。我不是说企业家由此被动了,企业家争取要做别人认为不可能做的事情。

三、创新和套利有2点不同

1.不确定性

创新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概率统计、大数据能告诉你能不能成功。所有关于电影的大数据,都不能告诉你观众下一部喜欢的电影是什么;所有有关马车的大数据,不可能告诉你应该生产汽车。大数据代替不了企业家,创新就是这样一个不确定的事业。

如果你的意见,大部分人反对,包括像周鸿祎他们都认为你不可能成功,不要听他的。因为周鸿祎当年做事的时候,大部分人也认为他不能成功。真正的企业家做的事就是大部分人不认同的事。不要因为别人的不同意而烦恼,恰恰因为你是企业家。如果你做的事情大部分人都同意,没有什么可自豪的,那恰恰说明你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企业家需要去创造市场。这时没有任何数据,市场调研可以告诉你新市场是什么样的。这就是企业家精神,在面对高度不确定时,有时候更需要灵性。

2.周期

刚才提到颠覆式创新需要周期比较长。但现在好多创新周期很短,这会引起好多人的误解,以为做出东西来就是创新。其实有了专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好多企业都是在拿到专利之后才垮掉的。要把专利产品变得有市场,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蒸汽机在1769年就拿到专利,但专利的赞助人在1773年却破产了。甚至一些很简单的东西,小孩用的一次性尿布,宝洁公司花了10年时间才做出来。不是没有专利,只是因为成本降不下来,所以会把更多时间投入到产品成本的降低上。

当你出现革命性的创新,后面还有很多改良式的创新,才能使它变成一个真正成功的创新。

这张图对比了两种不同类型企业家赚钱的差异。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利润。套利型企业家一开始赚大钱,然后钱越来越少,最后没有钱赚了;创新型企业家一开始是亏损状态,到现金流可以弥补成本的时候,之后赚钱会越来越多,但没过几年,市场开始出现模仿者,这时候利润又开始下降。

这张图告诉我们,一开始就赚钱的事不是创新。如果你去年刚办的企业,今年就盈利了,这绝对不是创新,就是套利而已。创新一定是一开始不能赚钱的事情。

但一开始不能赚钱,企业要怎么活下去?所以要有投资者、VC、PE,当消费者不愿意给你买单的时候,要有投资者给你垫钱。投资者都很精明,他也是企业家,他凭什么给你垫钱?赌、猜,他会判断。同样的人,你找这个投资者人家就拒绝你,但也许不断地找,总有一个人就不拒绝你了。

因此资本家也非常重要。纯粹的企业家精神当然不依赖于资本,只要有本事,钱会很多。但在现实中,你有没有本事,谁知道,人家不知道,你说个天花乱坠别人也不会相信,所以企业家首先得自己有让人家相信你的本领。

假如说你需要100万,你不能只拿别人的钱冒险,如果你能把自己的房产抵押一下,哪怕只有50万,剩下50万人家就愿意给你。你敢自己拿50万进去,就表明你对自己有信心,如果企业家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让别人对你有信心是不可能的。


相关文档推荐

AI为中心的数字化转型战略理解与落地安排.PDF

1743586083 侯宏 1.42MB 16页 积分5

字节AI战略全面复盘.PDF

1743585751  9.24MB 57页 积分5

从DeepSeek到ManusAI如何重塑企业价值.PDF

1741937117 华中科技大学 6.23MB 58页 积分6

AI辅助编程真实测评与企业落地实践.PDF

1741936506 蒋志伟 10.17MB 37页 积分6

DeepSeek大模型及其企业应用实践.PDF

1741743773 林子雨 9.39MB 144页 积分8

DeepSeek企业落地应用.PDF

1741743699  2.16MB 22页 积分5

DeepSeek大模型赋能政府数字化转型.PDF

1741743508 林子雨 6.64MB 118页 积分10

DeepSeek给我们带来的创业机会.PDF

1741572850  5.27MB 0页 积分6

津药达仁堂数字化转型探索与实践.PDF

1741071203 叶辉 5.28MB 25页 积分6

AI智能驱动的制造企业SRM系统.PPTX

1740995066  19.44MB 34页 积分6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