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是什么

来源:经理人分享 作者:陈能杰

KPI是否真的像多论论断所言,已经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有没有什么新型的管理方式能取而代之?如果有,那这种管理方式能一个对策解决所有问题吗?任何管理方式和工具的应用背后,都有一套底层代码,一种深层逻辑,一个操作系统。不了解这点,再好的方法和工具都很难应用生效,有时候还适得其反。

OKR(Object & Key Results,目标与关键结果),是2014年以来逐渐兴起的一个管理名词。因其在以谷歌为代表的硅谷公司中盛行并行之有效,逐渐被国内从事管理研究和实践的人熟知,并特别受到人力资源领域的重视。

由于功能的近似,业界在对OKR了解、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会将它与KPI(关键绩效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如表所示。

KPI与OKR异同点对比(数据来源:互联网)

从对比可以看出,OKR似乎是KPI一种更先进的替代品。在近来KPI绩效主义失效对公司发展不利的业界舆论背景下这是否意味着KPI的陨落和OKR的崛起呢?

事实上,任何一种管理方式和工具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在具体的落地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实施,找到并搭建使之运行的操作系统。在这个过程,最重要的是找到背后的深层逻辑。

以下,由宏观到微观,从产业、企业和个体三个层面,谈谈从KPI到OKR的背后,管理方式演进的深层逻辑。

产业层面:工业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智能时代机器人

2016年上半年,谷歌的人工智能机器人AlphaGo(阿尔法狗)击败韩国顶尖围棋高手李世石。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节点,标志了智能时代的到来。下面举几个与我们行业相关的例子: 

Amelia(阿米莉亚)是咨询公司埃森哲跟IPsoft联合做的一个虚拟助理。它通过互联网与用户互动,通过整合所有客服的信息然后自我学习,从而使得它跟人的交流更加个性化,真人雇员和虚拟雇员(机器助理)之间的界限变得很模糊。

这种服务也引起了业态的变革,现在已经有很多企业在使用,比如对客服要求很高的银行金融系统、有大量的客服响应需求的企业等。

以后,我们的公司、组织里面,会有越来越多这种虚拟雇员和智能机器人,简单机械的工作会越来越多地被人工智能替代,相应的工种如客服、前台等将会消失。

 背后逻辑,图2显示地很清楚,左侧与纯数据(Data)和信息(Information)相关的岗位,基本都被机器替代了。因为讲数据储存能力和运算能力,人根本抵不过计算机,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人也根本抵不过。

数据结构化的形象表达:(数据→信息→知识→洞见→智慧)

旧元素的新组合,或者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进行嫁接,它就变成一个创意。比如空间设计,同样是一个空间、一个场地、一个客户的需求,不同的设计师对相关信息为的处理就不一样。群体的交汇、知识的碰撞、协作、跨界很关键。在洞见层面,机器人离我们还挺远。

另一个更高层面是智慧(Wisdom)。我们不仅能够找到两个不相关之间的信息的链接,而且还能系统地将它变成一种路径,判断路径的有效性。这实际上是决策的过程,是人类比较高层面的思维活动。

知识时代手艺人

知识工作者大量兴起的背后是人“价值”的变化。知识工作者最早由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他的定义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与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对于这类知识工作者,德鲁克也提出了管理和激发他们生产力的重要的因素。

一是目标导向。为什么要有OKR,目标是什么、大的方向是什么、我们要去哪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引。知识工作者对此非常重视,一定要“抬头看天”,否则他会觉得自己属于未知情者,没有方向感。

二是自我管理。知识工作者需要更多的自主权,更多的是自我管理,而不是整天被别人盯着,要求时时汇报等,这会影响到知识性的生产力。

三是创新。你的创造是工作本身。如果你发现自己每天的工作都是一样的,你就需要警醒很容易被替代的问题。作为知识工作者,这说明你的价值创造有限、生产力不饱和或者生产力没有被释放出来。

四是重视知识价值。构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老师,每个人都可以去分享各自对感兴趣的领域的见解,不仅自己要持续学习,还可以向别人传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都有自己特殊的思维方式,即使是一个很基层的员工,那他依然有自己对某些知识的独特理解,所以就有分享的价值。这种价值会让整个群体的信息流动,将新的东西激发出来。

五是产出质量。不仅是追求数量,更多的是追求更高质量的东西。同样的一篇报告,不同的人写出来,水平差异可能会很大,而起决定因素的并不是PPT和文档的页数。一个好的设计图也是这样,并不是因为画了很多图,而是这些图真的很棒。

六是人才不是成本,而是资产。过去都把人当成本,而不是资产,这是一个很大的思维转变,体现出组织设计、管理方式、核算标准的整体变化。以上从人的“价值”角度,个体已经更偏向成为知识工作者。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产业层面的变迁。以前制造型、贸易型的企业偏多,对个体的要求就主要是充沛的体力和重复的劳动。现在正在经历产业转型,越来越多的职业和工种偏向于知识性、服务型,对个体能动性、对知识应用的能力要求会更高。

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每个人的价值在发生变化,而组织的存在,就是让“人的价值最大化”。因此,人和组织的关系,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企业层面:组织与人才的新关系

企业即人,人即企业

随着全社会协同成本的普遍下降,“公司”这种组织方式的内部效率相比于外部市场的组织效率,已经显得越来越落后了。当“公司”多多少少变成了“低效率”的代名词时,那么企业组织的规模将注定走向小微化,“多人企业”最终会裂变为很多个“个人企业”。

甚至,每个单独的个体也会进一步地碎片化——当每一个人参与到以任务为中心、以流程来驱动的各个不同的临时性组织中时,他们会扮演不同的角色。

企业微型化趋势

如上图,“U盘化生存——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这种生存方式能成立,是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带着脑子就行了,这就是自带信息,实际上是自带知识和对知识的系统整合能力。

然后可以嵌入很多机构,去发挥价值。靠脑子吃饭的话,不需要依靠工厂、流程、资源这些东西,可以不装系统(组织流程等),可以跟不同的组织去对接。

在公司内部,可以跟不同的部门去对接,人跟人的协作会变得更加自由。因为,任何人在这个节点创造的价值都是因为对群体产生了价值、知识或者信息的导入,让群体有更好的创意、更好的产出。

个人替代组织/公司,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经济主体。个体的价值彰显,组织的意义式微,以前个人依附于组织,现在组织服务于个人。

平台化组织,组织平台化

未来商业组织不再是“公司+雇员”,而是“平台+个人”。

平台+个人的组织方式(来源:文献研究,BCG)

首先是治理的关系变化,以前企业基本上采用雇佣制。最近几年有很多企业,特别是互联网公司,都在探索合伙人制、独立经营体,让员工当股东。从治理关系上说,以前是雇佣关系,现在更多的是合伙的关系。

其次是组织结构上有很多变化。从以前金字塔的结构,向更加扁平的结构演变。

总之,在当前新的商业环境下,组织和个人的出现了新的关系,组织的存在更多是给个体提供平台,让个体发挥最大的价值。

个体层面

需求升级:从生存到自我实现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最底层的是生理需求、社交需求,再往上是尊重需求、认知需求,这说明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等更高层次的需求正在慢慢变成人的刚性需求。

很多企业家都能“新发现”一个事实:公司一半以上的员工已经是90后。不知道怎么管理,觉得自己以前那套失效了,深层次的原因在这里:生命的质量会取代生存的质量。

现在的90后需求层次完全不一样,工作不爽、领导没有尊重我、觉得工作没有意义、做事没有成就感,都会影响他们在工作中的幸福指数和工作效率。

这样的员工、这样的群体,在我们的公司和组织里,会越来越多,认识到这点非常重要。如何去满足员工更深层次的需求,是否去激发员工对自我实现的追求,这都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组织设计和管理方式。

职业升维:从一维到多维

90后这代人很难想象在一个组织里工作30年。一个公务员大概工作年限是30年,进到一家单位,工作30年之后内退。当他出来之后,会有很强的不适应感,因为他已经被“制度化”了,完全适应了个体是组织一部分。

从个体需求层次变化的角度,人们的职业观也在发生变化。

现在比较先进的组织都鼓励跨界人才的存在,有个很经典的例子:据说谷歌广告系统就是5个来自不同部门的人聚在一起打台球的时侯吐槽、碰撞出来的,然后发觉还不错,这5个人就在业余时间把产品做出来了。这个产品,目前依然是谷歌最大的收入来源之一。

每个个体,都向往更自主、更多元、更有趣的生活状态。所以在职业选择上面,也会有很多变化。在工作上面希望有更多挑战、更多新的尝试。

以人为本的赋能管理

这是一个知识和创造的时代,人才已经超越土地和资本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未来,整个价值会变成知识,人才会变成重要的资产。

大部分人的工作会脱离体力劳动,会变成脑力劳动、心力劳动,成为知识工作者。人创造价值的维度已经变了,不在于做事情的多少,而在于做事的质量和它的创造性、创新性。

同时,个体的需求和职业观也发生了变化,以上都需要更创新、更符合人性的管理理念、方式和工具来适应新的时代。

那么,到底KPI和OKR背后的操作系统有什么异同?

KPI是工业时代的产物,科学管理理念的背后,是整个绩效主义的时代,企业都把人工具化,组织和人的关系是雇佣和附庸。职业成为人的既定轨迹,人的需求和能力被抑制和裹挟,没有得到充分释放。

到了知识经济和智能时代,个体崛起,追求自我实现,工作和职业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组织为人而设,成为赋能于人的平台。

OKR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通过透明沟通形成共识、形成共享;通过更公开的信息流动、建立个体发声渠道,让大家更加聚焦,形成共振。从这个角度看,OKR无非就是以人为本赋能管理的一种应用。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则道生。”任何管理方式和工具的应用背后,都有一套底层代码,一种深层逻辑,一个操作系统。不了解这点,再好的方法和工具都很难应用生效,有时候还适得其反。


相关文档推荐

腾讯人力资源与组织管理体系.PPTX

1736917170  6.77MB 52页 积分8

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PPTX

1735099788  1.03MB 117页 积分10

企业管理和ERP的基本概念和知识.PPTX

1732590820  0.46MB 63页 积分8

职位与任职资格管理.PPTX

1732243148  1.19MB 101页 积分10

华为职位管理与任职资格管理.PDF

1732243077  1.07MB 16页 积分5

任职资格与职位评估.PPTX

1732242912 李晓铃 0.52MB 95页 积分8

职位职级与任职资格体系项目.PPTX

315224720  1.29MB 46页 积分6

高效的团队管理.PPTX

315224719 陆华龙 1.57MB 43页 积分6

企业流程管理与再造.PPTX

315224718 王明基 0.23MB 31页 积分6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