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模式很可能是管理学上的“乌托邦”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 作者:施炜

企业内部生态化构建,不现实

我不太赞同所谓的企业内部生态化构建。企业是一个平台,内部有很多创客,这个观点我不同意。为什么不同意?不是理论上不同意,逻辑可能是成立的:构建一个生态,制定好游戏规则,只要给这个平台赋能,注入资源,那么,各种物种就能生长起来。但对大部分企业来说,这是不现实的。为什么呢?因为企业内部没有那么多人有创造力,企业没有那么多所谓的创客。

可以跟踪分析一下,国内一些企业用创客模式,也吸引了很多的关注。实际上,有几个项目搞成功呢?我可以不夸张地说,有些企业几乎没有成功过。可能已经搞了若干年内部创客,但没有一个团队真正地把东西做出来,或者把一个比较大的项目或者一个产业做起来。其实,在一个企业内部真正具有企业家能力的人是非常少的。由于企业家的稀缺性,外部的资本在疯狂追逐,所以很多人都成了自主的创业家。

从现实的条件来看,平台模式、生态模式或创客模式,很难操作。比如我们给企业做咨询的时候,往往就不能将它作为一个战略选项,可能只是一个边缘化的尝试。所以有人说,我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好的创意,那我组建一个团队来干,这当然是可以的。但是你千万不能认为这是企业经营的主流模式,在企业经营的主航道上不能采用这种模式。

什么是企业经营的主航道?主航道就是主流产品。主流产品怎么办?还是要聚焦和压强,这个原则是不能变的。创客模式是不聚焦的,实际上有一点“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意思。但真正主航道的产品,有点像押赌注,是要集中组织力量的,是要聚集核心人才组建团队的。组建团队的时候共享共治,要跨部门,这些我都同意。打破企业内部的边界,以任务为中心,未来还可能是一个很主要的组织形态。

我的这个观点得到了一些验证。举个例子,比如我去过谷歌两三次(当然只是浅尝辄止地去参观访问一下),每次我们都会问接待的谷歌员工同一个问题:谷歌继搜索之后,还有什么杀手级的产品?有人说安卓,但安卓是买来的。现在搞人工智能,但大家要注意,人工智能可不是内部创客模式,最初也是买来的,而现在是压强模式,一大堆博士、硕士压上去,才搞出一个阿尔法狗跟我们下下棋。去谷歌前后隔了6年,讲的内部创客的故事似乎还是同一个故事。

同样的问题,我们也问过Facebook的接待人员:你们战略性创新的来源是什么?三个答案,一是内部创客,二是高层的高瞻远瞩,三是从外部收购。他们想了想回答说:公司上市之后,小扎结婚之后,小扎好像也没有什么高瞻远瞩了(这或许是开玩笑),内部创客就更没有了,真正的创新都是从外部收购兼并的。意指公司外面可能哪个角落里有一个企业家人才,有一个黑科技的天才,他正好想出了一个东西,正好切合目前的市场和技术发展趋势,被小扎看见了,他就去买,10亿不够就20亿,20亿不够就50亿,出价出到你不可拒绝为止。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美国公司的有些收购兼并,花几十亿美金,买一个一点销售额都没有的、也不知道前景在哪里的公司,为什么?因为买的人看到了那个萌芽。萌芽为什么值这么多钱?因为内部产生不了,能够有这个萌芽创意的人是天才,这种天才整个美国只有2个,有1个被谷歌买走了,有1个被小扎买去了。微软没买到,就会很着急。

再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的英特尔。英特尔做芯片做CPU,在PC时代是独步天下的英雄。大家都知道有Wintel联盟,联想集团也是这个联盟上的组成部分,也分享了整个PC产业的红利。后来PC产业红利没有了,因为移动通信来了。大家知道做移动通信基带芯片,最牛的公司叫高通。英特尔不服气,用了10多年的时间,一直要做手机芯片,屡战屡败。英特尔难道不知道要创客吗?英特尔难道不知道要打破组织边界吗?英特尔难道不知道要去斯坦福找人吗?英特尔那么多钱,哪儿的人都能找到,但是找到了也搞不定。这里有知识产权的问题,专利的问题,还有就是有些核心的Know-How、核心的知识就在高通那几个人的脑子里面。所以英特尔花这么多钱(微软花的钱也差不多),也很难攻克下来。最近英特尔有点进步,有一批芯片被苹果采购了,采购额其实非常小,只有8亿美金,英特尔把它作为历史性的成就。这8亿美金相对于英特尔这10年的投入,比例其实非常低。

我通过这些例子来说明什么呢?在中国企业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尤其在芯片、智能装备、新材料这三大领域差距较大的情况下,企业不能够过早地相信什么内部生态组织。其实,我们还是要运用组织的力量,聚焦、压强而成功。这也是华为成长的道理

企业人才外部化,不赞同!

与内部创客、内部生态相对应,还有一个说法就是人才外部化。这个我更加不同意。很多人说人才自己不用培养,外面肯定有。我告诉大家,外面肯定没有。

很多人喜欢说这样一句话——“高手在民间”。这个说法不能说全错,在有些领域的确可能“高手在民间”,比如演艺界,有一个农民叫朱之文,歌唱得不错。但即使是演艺界,那些出名的农民歌手,其实大部分也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他们年轻的时候上过艺校,上完以后没有从事专业的艺术工作,没有进艺术团体,就成了农民了。而且有些人为了以农民的身份成名,还包装了一段农民的身份。这不是我们今天的主题,我的意思是“高手在民间”只在很少的领域里面可能存在。

在管理者、企业家、技术人才等领域,“高手在民间”这个说法基本上是不成立的。大家都知道,制度经济学里面有一个概念叫资产专用性,这是一个和交易成本并列的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的概念。

资产专用性可以解释组织的边界。什么意思呢?有些资产是通用的,比如电脑这个资产是通用的,人民大学能用,我们隔壁的北大也能用;商学院能用,经济学院也能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空间、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主体……都可以用。与通用性相对的一个概念就是专用性,就是说只能用在这儿,只能用在这个企业,只能用在这个行业,只能这些人用……转移出去之后就没有价值了,而且代价非常大。

通常情况下,资产具有专用性的领域,必须通过内部化的方式来进行运作。一方面,外面买不到,因为这个资产是专用的,企业慢慢才能把这种能力建立起来。另一方面,必须通过资产专用性来获取利润——而且通常能带来超额利润。因此也不可能把它开放给别人。这个概念的创始人叫威廉姆森,他特别强调人力资本也属于专用性资产。也就是说,这个社会上很少有通用性人才。

有的人说:“我要成为一个优盘,往哪个电脑里插都可以。”我心里想,我如果是电脑的话,你插到我身上,我还不一定要呢!人才优盘的例子,也不能说没有。我们还以演艺界为例,演员拍电视剧,到这个剧组演这个角色,到那个剧组演那个角色,这是可以的。

但是企业里面大部分岗位的人才、人力资本其实是专用的,外面找不到,一是稀缺,二是有一些专门的知识(人力资本主要的内容就是知识)必须在特定的行业和企业内部才能够形成。这里所说的知识有两个层次:一是特定的行业的经验和知识;二是特定企业内部的经验和知识。

我分别展开说一下。先说第一个层次的知识。浙江有一个很著名的家具企业,最近上市了,这个老板心胸很开阔,这几年引进了一些职业经理人,最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他们自己跟我说,真正理解行业需要三年。这就是人力资本的行业专用性。

有些行业可能还不止三年。我儿子是一个理科男,是学光通信科学的,量子通信在这个专业范围之内。我问他:“像你这样的人怎样才能成为量子通信专家?”他想了想对我说:“在我现在的基础上,我还要学10多年才能成为一个专家。现在是研究生,还要再学5年博士,博士后再做几年,基本上就是这方面的专家了。”所以说,有的时候某个领域的知识非常高深,必须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去学习。

现在讲第二个层次的知识,关于企业内部的知识,这一点,美国比中国的情况要好一些。美国实施“管理者优盘模式”还有一定可能性。为什么呢?因为美国的企业跟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管理差异或者人们的生存环境差异可能比较小。我们经常看到美国的高级管理者,在这个公司是CEO,到那个公司也是CEO,他都能干。

中国不一样,这跟中国企业文化有关系。中国是企业跟企业之间差异非常大。老板的个性、领导力、团队的组成、组织的氛围、企业的生命周期和规模等等,使得企业跟企业之间缺少共性和流动平台。职业经理人,包括一些年轻的学生到企业去,往往需要一个很漫长的适应过程和学习过程。关于这个企业的知识,未必是管理知识——管理知识倒好办了,还有一些隐性的知识,比如哪个人跟哪个人相好啊。这也是知识,因为弄不好就碰到“地雷”了。

中国成功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基本都是什么模式呢?以学生兵为主,选一批优秀的学生兵。同时,要有好的培养机制。或者师傅带徒弟,或者在战争中学会战争,等等。通过种种机制,让学生兵成长。这种模式比较符合中国人的文化特性。

中国人心理结构比较复杂。中国文化很复杂,很抽象,道、德、厚德载物……什么叫厚德载物?弄不大清楚的,让你去悟。人心即天理,天理即人心,对大多数人来说实在太绕了。有少数悟性高的悟出来了,大部分人没悟出来,有的人假装悟出来了,其实塞进了不少私货。由于太抽象,具体的解释就会因人而异。不像西方把问题技术化,比如说人的品格,人的素质,可以有多少个因子来衡量。技术化意味着存在标准。标准就是平台。

中国人强调彬彬有礼。新女婿到老岳父家里去,明明双方都没有好感,也要彬彬有礼,微笑、点头。俗语说,知人知面难知心。正面的说法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中国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比较难建立,这是熟人社会的特点。中国企业的创业团队基本上是内缘化的。要么是同学,要么是一个村的,要么是一起当过兵的。最紧密的缘分就是血缘了,看来看去,自己的儿子最值得信任,老婆基本值得信任。我昨天看了一篇文章讲拳击选手邹市明和他师傅的故事,还是挺感人的。师傅就是他教练。师徒两人有17年以上的合作时间,基本上天天在一起。这样信任关系就有了,这叫情如父子。也有媒体报道,一些运动员,比如孙杨跟教练中间就断了。

中国有些企业的确走在时代的前列。但是,我反复看一些新理论、新概念,觉得是管理学的“乌托邦”,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为创造一个理论而把新概念提出来。学术的研究可以这样做,但是要在企业实际操作的话,可能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和意义。


相关文档推荐

管理学原理.PPTX

38437449  24.6MB 0页 积分15

管理学双因素理论.PPT

315224464  4.66MB 19页 积分4

知识管理学习.PPTX

5108 CIO之家 2.85MB 53页 积分4

现代管理学.PPT

2571  0.22MB 36页 积分4

管理学基础知识讲义.DOC

858  1.6MB 252页 积分4

采购管理学案例教材.PDF

911  0.89MB 0页 积分4

管理学的50条原理.PPT

621  0MB 68页 积分4

管理学.PPT

601  0.21MB 57页 积分4

仓储管理学习资料.PPT

502  3MB 97页 积分4

物流管理学-仓储管理.PPT

498  3MB 87页 积分4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