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每天有一万多家企业注册,每分钟就有7家企业诞生,这些创业公司中,中小企业就占了9成!
如今,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1000万,它们占了全国60%的工业总产值,提供了近3/4的就业岗位!
不过,作为创业团队中的主力军,初创企业往往都迈不过3年这个坎儿。
“一年发家,二年发财,三年倒闭”这句话似乎成了一句魔咒。
虽说每家公司的失败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却能在其中找到不少的相似之处。要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要从企业的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来看。
企业外部原因
早期的时候,国家扶持的政策多数是向大企业倾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并不够。虽说近年来这样的情况逐渐改变,但这也成了企业融资困难的间接原因。因为在之前那样的情况下,大部分创业中的中小企业举步维艰,能混出来的寥寥可数。外界无形之中就给他们贴上了一个标签“风险大”。
带着这种标签的创业公司,想要在银行得到融资就更难了,很多大银行为了节约成本,并不愿意向创业公司投放资金,而稍小一点的当地银行,又不能满足当地所有企业的需求。再加之担保体系的不完善,大大的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成本就要从材料,人工两个方面来看了。
一般来说,初创的公司,对于供应商来说要价不强,他们不会像大企业那样一次性采购很多,这样就拿不到同样的折扣。这样的话材料的成本就高于那些大型企业,但又因为新进入市场,没有足够的份额,想要与对手竞争往往都会通过低价策略。
简单来说,材料价格高,售价又低,如果没有尽快的打开市场,只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让企业的经营状况恶化。
从人工方面来看,虽说表面上看,初创公司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也许不如国企外企,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公司在人们心中不够稳定,员工的流动性较强,更换员工的成本比雇佣员工的成本还要大,自然是影响了企业的运转。
初创公司的发展很容易受到市场宏观发展的影响,因为企业刚刚发展,规模较小,人数较少,风险来临之时,没有足够的储备资金去度过风险,当看到公司处于逆境时,很多员工也会因为不看好企业的发展而纷纷选择离职。加上创业中的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科技技术往往不足,一旦产品出现更新换代,很容易被淘汰。
企业内部原因
其实不少创业者在刚进入市场的时候,还是尝到了一些甜头的,但正是因为这些甜头,很快的冲昏了他的头脑。赚钱了的很快就想继续的从这个市场上赚钱,因此,大规模的对企业进行扩张,单纯的追求销量的增长和市场规模的扩大,没有对企业的风险进行控制,这样的结果往往是资金链断裂。
当然,这还是情况比较顺利的,有的创业者则是因为一开始经营的不太顺,但因为创业投入太多而心态失衡,没有办法冷静的做出思考,更谈不上对企业进行正确的决策了。
家族式、亲友团式的管理在中国是常态,当然,这也和中国的国情有关,如果你混的风生水起,亲戚却过得很艰难,帮一把倒是情有可原。要是在大企业,总有一个岗位适合,但是在创业中的中小企业,这种情况就危险了。要知道,虽然我国的初创企业数量众多,但平均每个公司里面的员工不到20人。这就意味着很多岗位的人员都是身兼数职,如果把其中一个岗位替换成自己并没有这方面能力的亲友,就相当于是影响了好几个职位。
创业中的中小企业怎么才能更长寿?
其实,咱们从内外两个角度去了解了“病因”后发现,制约着初创企业发展的因素无非就是资金,管理,人员。当然,对于任何企业来说,这都是无法忽视的问题。
很多人有一个固有的思维,经商就是要把更多的资金投入,达到最大的利用率,才能扩大企业的规模。这句话看起来很有道理,却绕过了最关键的一个点,投资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企业未来的运营?有没有考虑到危机的发生?
如果这两个点都没有考虑到,只是一味的进行投资,资本寒冬的时候,就只有等死了。有的人觉得,就算没钱了可以去融资,但事情总是能有想的那么顺利吗?
就拿2006年的房地产来说,当年为了控制房地产过热,银行不允许给房地产公司提供开发性贷款,通过银行这条路走不通了,一些企业想到了通过上市,但就在那年,房地产公司的上市暂停。加之国家的种种限购政策,很多企业只能选择向信托公司借款,先不说是否能借到足够的资金,就算借到了也不能保证能连本带利偿还,一些中小地产商,也就因为没有度过这次寒冬所以退出了舞台。
我国很多初创公司的产品在市场上属于末端,他们的追求也就是薄利多销,更有甚者选择山寨别人的产品牟利,很多企业并没有在自身的技术水平上下功夫。其实,正因为刚刚创立,才要提高自己的水平,让自己更加具有竞争力。因为入场较晚,人员较少,就更应该以技术和品质来驱动自己的市场。
要奋力往前走,不然就算改行也只是频繁的出现在每个市场的最末端,无法取得丰厚的报酬不说,还很容易被淘汰。
其实在初创公司里面,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对整体的影响非常的巨大。我们看过很多成功的故事,都是在创业者失败以后,团队的人员不愿意离开,一起奋斗然后东山再起。而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则是,企业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危机,员工们纷纷离职。但这也并非是某一方面的关系,其实小企业的人员较少,管理上才更加的方便。首先管理的幅度较小,其次交流起来更加容易,不需要通过层层的传达。管理者们要带着感情去进行管理,就能大大的减少罢工和劳资纠纷的出现。
当然,不同的公司有着不同的实际情况,到底该怎样的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从众多公司中脱颖而出,迈过3年这个坎儿,都需要管理者们的深思。
CIO之家 www.ciozj.com 公众号:imci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