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成为更好版本的自己

来源:界面 作者:网友

5月10日,我去听了一场讲座,主题是“个人品牌的艺术”(The Art of Self-Branding)。

讲座一开始,我就意识到这不会是一个我印象中的“职业发展讲座”——没有“怎样改写简历”、“怎样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之类的贴士分享,反而是演讲嘉宾讲了许多自己的成长故事。

本场活动的主持人Larry Schuster就用自己的故事来点出了活动主题。这位笑容可掬,能够轻松调动起会场气氛的美国人告诉在场观众他年轻时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佛罗里达州当出租车司机。在一次遇到乘客抢劫时,他在枪口下瞬间怀疑这份工作的意义,遂回到学校读了新闻学硕士。在当了20年的记者后,他受邀来到中国担任一家医药创业公司的企业代表,那是8年前的事。

活动现场观众多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国人。摄影:林子人

现在已经很难想象如今能够在近100名观众面前侃侃而谈的Schuster曾经是多么不擅长公共演讲。“我是个差劲的演讲者,没有自信,没有可信度。”而这对一位企业代表来说是致命的。在陷入职业低谷的时候,Schuster回想起自己在当记者时是多么地如鱼得水,他意识到,他擅长写作,擅长讲故事,而演讲又何尝不是一种“讲故事”?

这成了他改变的开始。如今他是上海一家咨询公司的高级咨询顾问,辅导客户如何更好地发表演讲、进行商业演说、提升领导力。

“问问你自己,如果能回到过去,哪些瞬间是你最爱的?在哪些时刻你的自我感觉最好?”他说,“一旦你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故事,采取行动来滋养你的故事,你能够从你周围的人那里获得反馈。这些反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当你觉得你要陷入困境的时候,人们会过来拉你一把,这会成为你的救生筏。‘我们需要你,讲故事先生。’”

接下来的每一位演讲嘉宾都在自己所在的领域之内有所建树,且有强大的人格魅力让听众对他们的人生故事兴致盎然。在“讲故事”之余,演讲嘉宾们还分享了他们对“个人品牌”的理解。

在线留学咨询公司Dyad的CEO Greg Nance认为,所谓的个人品牌其实就是一个“设计人生档案”的过程,你所经历的活动、取得的成就都将是人生档案的一部分,尽管其他人可能只能窥见其中的冰山一角。在丰富人生档案的过程中,你要注意的是:无需万事俱备就可以采取行动;无论艰险坚持前行;善于与别人分享你的经历;最好的团队才有最好的表现;技能多样化会给你巨大的优势。

旅游服务移动平台联合创始人Zia Word深谙移动互联网时代渠道的力量。“哪一种渠道是能够给你带来最佳效果的最佳渠道?你的个人品牌是你的家,而你的渠道就是你打理家的工具。”她用了一个例子来解释各个社交平台的不同特性和目标用户群:

推特:我正在吃一个汉堡。

领英:我是一个高技能的汉堡食用者。

Instagram:这里有一张汉堡的超棒特写。

YouTube:我正在吃汉堡呢。

Facebook:我喜欢汉堡。

Pinterest:这里有一份很棒的汉堡菜谱。

Google+:我在谷歌工作,我平时吃汉堡。

微信:我为了我爱的汉堡创建了这个微信群,请随意分享你的汉堡知识和想法——你甚至可以告诉我你喜欢在汉堡里放什么类型的芝士,但请你不要在这里讨论奶昔,因为我可以把你踢出群。

微博及直播平台:我正在直播边吃汉堡边讲笑话/告诉你汉堡是怎么做的/我看起来棒呆了。

职业导师Ans Hooft告诉在场观众,在面对困难时恐惧和紧张永远不可能完全消失,而你要做的就是“假装下去”,直到达到目标。所谓的“假装”,是“成为稍微好一点的版本的自己,不要尝试成为其他人,不要说谎”。

用户体验设计师Momo Estrella则构建了一个如何展示自我、吸引他人的模型。他认为,“潜力”是人们推荐你的理由,“激情”是人们想更多了解你的理由,而“个性”则是人们记住你的理由;在进入一个与人打交道的场合中时,我们本质上是要去说服三类人,一类是把你拒绝在外的“守门人”,一类是质疑一切的“委员会成员”,另一类是有决定权的“酋长”;要想讲述一个有效的故事,你需要解释故事背景,点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Estrella的个人故事叙述模型。图片来源:Momo Estrella

讲座结束后,我和坐在我旁边的中国女生亓恬儿攀谈起来。亓恬儿的工作是为外国企业协调政府关系,对于“讲好故事”的重要性,她再清楚不过,然而在工作职责之外,如何凸显自己的个人价值?这是她来参加讲座的理由,也在讲座中得到了一些启发。

听完讲座后,她几乎是立刻回想起了自己曾经带过的一个实习生。那位实习生在离职的那天邀请亓恬儿共进午餐,请她谈谈自己在她眼中是怎样的。“太奇怪了!而且他坚持要买单,说因为你在帮助我。后来我意识到,他多聪明啊,每一次都有修正自己或者说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自己的机会。那个时候有这种想法的人,接下来就有很大的机会会成为‘更好版本的自己’。”

我和她都注意到现场观众中中国人很少,而一个更有趣的现象则有更多的人注意到了——60%-70%的观众是女性。在讲座微信群中,演讲嘉宾和一些观众就讨论了这个问题。一位名叫Matt Mani的观众的分析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我认为现场女生更多是男性观念和男性社会的问题,男性普遍不愿承认自己谦逊、有弱点、不了解所有的事情而且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去健身房看看就知道了,男生们即使技术不行,也要冒着受伤的风险去举重。”

用户体验设计师Odola是现场观众中少数几位中国男生之一。他是演讲嘉宾Estrella的朋友,在微信上看到Estrella发的活动预告就报名参加了。目前在一家O2O企业工作的Odola正在考虑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创建个人品牌”,正是他需要的一项技能。“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人品牌,都可以做self branding;很多事最重要的不是准备好,而是开始做;先在心中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内核,然后去发展这个故事。”讲座中的这些观点都给了他莫大的鼓励。

Odola在活动现场绘制的讲座笔记。图片来源:Odola

Odola觉得,个人品牌是一种感性的衡量标准,难以引起男性的兴趣,而中国观众较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的文化一直强调“作为群体中的优秀者”而非“相对独立的个体”。就某种程度上来说,“个人品牌”甚至会给人产生“那个人很会秀”、“装逼”的负面联想。

聊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个人品牌”这个西式概念之所以被那么多在上海的外国人关注,或许是出于更具现实意义的理由——只身一人来到异国他乡打拼,既缺乏关系又缺乏经验。这意味着你越能及早建立自己的名声,越能获得机会。

这很大程度上的确是Marian Danko组织这个活动的原因。Danko在2011年来到中国定居,这位自称是“数字流浪者”(digital nomad)的乌克兰人是一位连续创业者,长期活跃在上海创业圈。“我组织这个活动的原因是出于个人兴趣,我自己想了解个人品牌。目前在西方这是一个很火的话题,但在中国没有人讨论这个。所以我和我的小伙伴决定在上海开一个试点活动,反响很不错,所以我们办了这第二个活动,规模更大了。第三个活动正在筹备当中。”

Danko并不认为“个人品牌”只适用于外国人,他相信这个理念迟早会在中国生根发芽:“考虑到中国的科技日新月异、中国的人口庞大,推广个人品牌将成为必然,否则人们要如何应对自动化和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

强大的个人品牌建立在有说服力的个人故事上,而个人故事的说服力源于个人兴趣、爱好、经历和愿景。你是谁,你擅长什么,想要成为怎样的人,想要别人怎样记住你?在职业规划中,比“什么样的简历更好看”、“哪个行业最有发展前景”、“去哪家公司工作平台最高”、“怎样比同事表现得更好”之类的问题更重要的,或许正是这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答案会是帮助你走出职业困境的“救生筏”。

而这就是我在这场活动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


相关文档推荐

新零售行业Agent解决方案.PDF

1742957777  6.72MB 34页 积分5

B2B市场人DeepSeekAI提示词手册.PDF

1742949832  2.93MB 26页 积分6

AIGC如何助力工作和学习.PDF

1742949482 尹健 10.53MB 93页 积分8

DeepSeek政务应用场景与解决方案.PDF

1742949439  3.03MB 34页 积分6

2025年央国企信创数字化研究报告.PDF

1742809441  4.72MB 55页 积分5

2024年中国营销行业AI应用发展研究报告.PDF

1742803952  2.8MB 29页 积分4

AI落地应用最新工具集.PDF

1742450890  1.7MB 8页 积分4

DeepSeek完全实用手册.PDF

1742450791  3.62MB 114页 积分10

离散制造破局之道主数据管理平台重构.PDF

1742450737 詹慧超 4.6MB 37页 积分6

DeepSeek提示词设计、幻觉避免与应用.PDF

1742351308 程希冀 2.5MB 47页 积分6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