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出聪明的决策

来源:36kr 作者:人神共奋

1、为什么我们只选择自己熟悉的选项?

去年的此时,朋友孩子高考填志愿,问我“建筑设计和金融,那一个专业好?” 

我问,干嘛非得是建筑设计或金融呢?是孩子特别感兴趣吗?朋友说:也不一定,我就这么一说,有更好的专业当然更好。 

于是,我把自己比较熟悉的几个专业一一介绍给他,并列举了几个和他孩子分数比较匹配的大学。最后我还建议,应该先考虑城市,再考虑学校,最后再考虑专业,因为城市比较好确定,学校最重要,缩小范围后再选择专业。朋友听了不住点头,认真地记在小本子上。 

能够在这么重要的事情上帮助朋友,我很开心。一周后,我问他选得怎么样了,他还是愁眉苦脸,说了一句让我崩溃的话: 

“你觉得建筑设计和金融,那一个专业更好?” 

事后我想,不能怪他死脑筋,他的哥哥从事建筑设计,他爱人在金融行业。我不是想说这两个行业他有人脉关系,而是一种心理效应:“人们更偏好选择他们熟悉的东西,因为这种偏好会降低不确定性。”——这就是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扎荣茨(Robert Zajonc)描述的“单因曝光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 

这也是快消品营销的一条规律:人们记住了你,就等于他们选择了你。 

也许是我们做学生的时间太长了,我们把决策当成了做选择题。那也没什么,可我们忘了:想要找到正确答案,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四个选项中必须有正确的选项。 

事实上,人生的选择题,总有一个选项是:“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实这几个星期里,他完全可以去了解更多的专业,但是很奇怪,他宁可在这两个选项中犹豫,也不愿意拓展新选项。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2、为什么宁愿闭眼,也不关注别的选择?

比做选择题更糟糕的是做判断题。 

上周,一位朋友问我一支股票该不该卖,他已经被套近20%。 

我把这支股票和另两支股票放在一起,问他:“如果你手上没有这支股票,如果你一定要在这三支股票买一支,你还会买它吗?” 

朋友看了这三支股票后回答:“我可能还会买它”。 


1、为什么我们只选择自己熟悉的选项?

去年的此时,朋友孩子高考填志愿,问我“建筑设计和金融,那一个专业好?” 

我问,干嘛非得是建筑设计或金融呢?是孩子特别感兴趣吗?朋友说:也不一定,我就这么一说,有更好的专业当然更好。 

于是,我把自己比较熟悉的几个专业一一介绍给他,并列举了几个和他孩子分数比较匹配的大学。最后我还建议,应该先考虑城市,再考虑学校,最后再考虑专业,因为城市比较好确定,学校最重要,缩小范围后再选择专业。朋友听了不住点头,认真地记在小本子上。 

能够在这么重要的事情上帮助朋友,我很开心。一周后,我问他选得怎么样了,他还是愁眉苦脸,说了一句让我崩溃的话: 

“你觉得建筑设计和金融,那一个专业更好?” 

事后我想,不能怪他死脑筋,他的哥哥从事建筑设计,他爱人在金融行业。我不是想说这两个行业他有人脉关系,而是一种心理效应:“人们更偏好选择他们熟悉的东西,因为这种偏好会降低不确定性。”——这就是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扎荣茨(Robert Zajonc)描述的“单因曝光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 

这也是快消品营销的一条规律:人们记住了你,就等于他们选择了你。 

也许是我们做学生的时间太长了,我们把决策当成了做选择题。那也没什么,可我们忘了:想要找到正确答案,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四个选项中必须有正确的选项。 

事实上,人生的选择题,总有一个选项是:“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实这几个星期里,他完全可以去了解更多的专业,但是很奇怪,他宁可在这两个选项中犹豫,也不愿意拓展新选项。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2、为什么宁愿闭眼,也不关注别的选择?

比做选择题更糟糕的是做判断题。 

上周,一位朋友问我一支股票该不该卖,他已经被套近20%。 

我把这支股票和另两支股票放在一起,问他:“如果你手上没有这支股票,如果你一定要在这三支股票买一支,你还会买它吗?” 

朋友看了这三支股票后回答:“我可能还会买它”。 

“很好,那这些呢?”我接着把这支股票加入到我的自选股池,这里面有10支股票,继续问了同样的问题。 

结果他看中了另一支股票:“靠,这支股票是我最喜欢的突破后回档走势,我之前为什么没有发现它?” 

他换掉了手里的股票,两周时间就把上一支股票的损失追平。 

不过,我觉得他真正需要考虑的是刚才那个问题:之前为什么没有发现它?仅仅是因为这支股票是你最初的选项。

3、为什么我们总是过度关注自己的议题?

有一个段子:“晚饭后,老婆问你:洗碗跟拖地你选哪个?你说洗碗。洗完碗,老婆又问:洗衣服跟拖地你选哪个?你说拖地。拖完地,老婆又问:洗衣服和带小孩睡觉你选哪个?你说洗衣服。洗完衣服看到老婆和孩子睡着了,你忽然觉得好像哪里不对。” 

别笑了,我在后台收到的问题,很多都是这样封闭式的选择/判断题。 

我该不该跳槽/转行?

我该不该和这个男生分手?

我该不该和老板谈加薪?

我该不该放弃这个外派的提升机会? 

再来看看知乎上关注度人数最高的10个问题:都是开放式问题。 

image.png

这个矛盾说明了一个古老的道理:关心则乱。

在知乎上关注的问题,都是日常感兴趣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喜欢答案多多益善,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而那些专门跑来问我的,相信都是近阶段非常关注的问题,当我们过度关注一个问题时,视野就会受限制,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选择。 

比较一下“我该不该跳槽?”和“我应该怎么做好自己喜欢的工作?”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跳槽是为了职业发展,但当我们过度陷入“跳槽”的决策后,反而忘了“职业发展”的大目标。 

在“我应该/不应该转行”这两个选项之外,试着加上“保证目前工作之余,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做到在转行后遇到挫折仍不放弃”这两个选项,是不是更能帮助你思考下一步的行动? 

在“我应该/不应该分手” 这两个选项之外,试着加上“怎样才可以改善我们的关系”、“怎么让一段关系进入冷静期”、“如何找到彼此真正的障碍”、“如何走出上一份恋情的阴影”这几个选项,是不是对你更有帮助? 

千万记住,不管事情看上去多么简单,你都不可能只有两个选择。

image.png

4、为什么我们的选择总是情绪化?

魏国攻打赵国,一直打到赵都邯郸。赵国向盟友齐国紧急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讨论,意见分成两派:

选择一:救。

原因:赵齐结盟,道义上应该救;

问题:打仗成本太高,齐军可能陷入与魏军的长期对峙。 

选择二:不救。

原因:齐国没有直接受到威胁;

问题:邯郸被围,赵若亡,齐国也很危险。 

结果大家都很熟悉了,这就是“围魏救赵”的故事,齐将田忌、孙膑既没有按兵不动,也没有直接救援,而是创造了第三个选择:直接攻击空虚的魏国,等魏军回防,再半途伏击,以最低的伤亡、最快的速度,达到救赵的目的。 

这其实就是一个解决两难选择的故事。 

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可供我们选择的选项总是比预期的要丰富得多,那我们为什么总是会陷入到“两难选择”中呢?除了前面说的“关心则乱”,另一个原因是“情绪化思考”。 

在面临威胁时,我们的祖先给我们遗传了两个本能,一是愤怒反应(危险较小的情况下,吓退对手),二是逃避反应(危险较大的情况下),请注意,其中并没有“思考”的选项。 

回顾齐国大臣的反应,“救”是愤怒反应,“不救”是逃避反应,都是本能反应。在这种恐慌情绪的控制下,我们不再去思考还有其他的选择。 

当我们的决策中,使用了“宁可……,也要……”、“不是……,就是……”一类的词时,我们很可能是陷入了情绪化决策中。

5、为什么我们反而在不重要的选择上谨慎?

上面的说法,可能有人会反对,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在淘宝上买东西,打开一堆网店,最后反而不知道选哪家好。这个现象,叫“决策疲劳”,它和“选择狭隘”是两个相反的心理现象,这怎么解释呢? 

一项心理学研究分析了食品超市内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实验分别设立了6种果酱和24种果酱的两种堆头,结果很有趣,24种果酱堆头吸引的顾客数更多,但购买转化率只有6种果酱堆头的10分之一。 

前面说了,选择越多,结果越好。但选择也是有成本的,每增加一个选择,都会增加我们的决策成本。当增加的成本超过我们的收益时,我们反而会放弃决策。

“决策疲劳”和“选择狭隘”提醒我们:像买东西这类不重要的选择,二选一更明智;如果是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等等人生重大选择,我们应该尽量想想,有没有更多的可能性。 

可惜我们总是屈服于本能,做出不理智的决策。买东西时,我们经不起商家的诱惑,宁愿忍受一会儿“太多选择的痛苦”;但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时,我们受不了长时间复杂的收集信息、分析选项的过程,不断地提醒自己:别折腾了,就在这两种当中选吧。

6、做决定前问问自己,还有别的选择吗?

以上就是我的一个新的系列文章“如何正确决策”的第一篇:如何让选择更从容。

image.png

1、两难选择其实是一种“选择狭隘”,是人为给自己设置选择限制。 

2、“选择狭隘”有两种情况,一是单纯曝光效应,只选择自己熟悉的选项;二是路径依赖,只选择最初想到的选项。 

3、“选择狭隘”的原因也是两种,一是关心则乱,过度关注自己的议题,陷入“非黑即白”的判断中;二是“情绪化思考”,不是直接反击,就是选择逃避。 

4、“选择狭隘”的解决方案也是两个:一是“两个都不选”,找出更多的选择;二是“两个都选”,从刻意制造的“情绪化对立”中跳出来,理性地分析选项,取长补短。 

5、选择太少会“选择狭隘”,选择太多会“决策疲劳”,所以在不重要的选择上,二选一更明智;在重大选择上,应该尽量考虑更多可能性。 

总结成一点:当大多数人为了避免痛苦,而放弃更多选项时,那些说出“让我们看看还有什么别的选择”的人,将是最后的赢家。


相关文档推荐

新零售行业Agent解决方案.PDF

1742957777  6.72MB 34页 积分5

B2B市场人DeepSeekAI提示词手册.PDF

1742949832  2.93MB 26页 积分6

AIGC如何助力工作和学习.PDF

1742949482 尹健 10.53MB 93页 积分8

DeepSeek政务应用场景与解决方案.PDF

1742949439  3.03MB 34页 积分6

2025年央国企信创数字化研究报告.PDF

1742809441  4.72MB 55页 积分5

2024年中国营销行业AI应用发展研究报告.PDF

1742803952  2.8MB 29页 积分4

AI落地应用最新工具集.PDF

1742450890  1.7MB 8页 积分4

DeepSeek完全实用手册.PDF

1742450791  3.62MB 114页 积分10

离散制造破局之道主数据管理平台重构.PDF

1742450737 詹慧超 4.6MB 37页 积分6

DeepSeek提示词设计、幻觉避免与应用.PDF

1742351308 程希冀 2.5MB 47页 积分6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