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定要努力挣钱

来源:界面 作者:Lachel

《黑客帝国》第一部有段情节:抵抗者中出了个叛徒,向特工出卖了 Neo 一行人的行踪,以换取自己在电脑世界中的地位和财富。

里面有一个镜头:他叉起一块牛排,向对面的特工说:

你看,我知道这块牛排并不存在,但是当我将它放进嘴里,母体会告诉我的大脑,它是如此的鲜嫩、多汁。你知道这么多年过去,我领悟到了什么吗?无知即幸福。

这个镜头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它用一个最日常的场景,将理性和感性的矛盾,用一种极具冲击力的方式呈现出来。

你是选择你感知到的事物,还是选择你相信的事物?

不过我们今天不聊这个。我们来聊聊”信念”。

学过心理学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心理学里面有个关于情绪的理论,叫做”ABC理论

它认为,使我们产生各种情绪的,并不是外界的事件,而是我们对外界事件的解读。

举个简单的例子。

知乎上经常可见这样的情况:有人辛辛苦苦写了个回答,点开评论区,第一条评论:”不对””不认同”或者更直接一点:”胡扯”。

面对这种情况,不少人会觉得受到了冒犯,火冒三丈,当即开始掐架;有些人则不当一回事,不回复,不删除,就那么放着。

是后者更能忍耐吗?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是因为他们真不把这当一回事。

我见过有人这样解释:

看到否定的评论,我从来不会生气。你想啊,如果是我错了,那错的是我,我有什么好生气的?如果我没错,他错了,那损失的是他不是我,我有什么好生气的?

这样想,是不是会觉得好多了?

这就是两种不同的信念(Belief

前者认为,”有人喷我”,表示我受到了冒犯,我要反击回去;后者认为,这不过是一件小事而已,我没有任何损失,不值得生气。

同一个事件,用两种方式去解读,结果可能完全不同。所引起的后果,也完全不同。

这就是心理咨询里面,”认知行为疗法”(CBT)的主要原理。

这个流派认为,我们对一切外在刺激的反应(焦虑,抑郁,愤怒等),都是源自于我们对这个刺激的”解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方式。这个解读方式,也许有一个源头,有一个长期的、潜意识的、与成长过程密切相关的原因,不过这不重要。

我们要做的,是调整这种解读方式,让它更平和,更合理,从而消解我们产生的不良反应。

用实例来说,就是把”有人喷我”,从”我被冒犯了”,调整到”我没有损失”。

那么,不良情绪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与精神分析学派相比(着眼于探寻原因,从源头解决问题),认知行为学派有着治标不治本的诟病 —— 但抵不过人家见效快啊。

我想说的是什么呢?

人和客体世界之间,并不是紧密相连的,这中间隔着一层膜。这层膜,叫做”认知介质”。

下图是一个最基本的传播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信息最容易遭到扭曲的,是哪个环节呢?是 1 和 3。

“我”说出去的信息,跟我内心想表达的,可能有着极大差异;对方理解的信息,跟接收到的信息之间,可能也有极大的差异。

这里,有着两层”认知介质”。它们所起到的作用,很多时候,比实际的介质要大得多。

所以,当信息从起点传播到终点,再经过反馈回来的时候,很多时候,它跟原来的信息已经完全不同了。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这种情况:两个人讨论一个问题,但讲了半天都不在同一个点上,各说各的。到最后变成什么呢?声音大的那方赢了。

这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只是在浪费时间。

之所以变成这种情况,原因就是,双方都没有察觉:在他们讨论的过程中,由于”认知介质”的存在,信息已经在不知不觉之间遭到了扭曲。

只要双方对于信息没有一致的”共识”(Common Knowledge),一切讨论、争论都是毫无意义的。

“认知介质”是如何形成的呢?本质上,是源于我们的信念

《黑客帝国》中,母体通过插管,把人类的意识移植到电脑中,通过对神经的刺激,为他们模拟出了一个虚拟世界,让人类活在大脑的想象里。

电影里的人类,对世界的感知是被扭曲的:现实中,他们被电脑豢养起来,泡在营养液里;感知里,他们活在现代化都市中,作为一个个寻常人,重复着上班、下班、工作日、周末的日常生活。

现实世界里没有这么强的人工智能,但我们离真实世界并不意味着一定更近 —— 由于”认知介质”的存在,我们对于”真实”的理解,也是被扭曲的。

这里,造成扭曲的原因,不是外界的力量,而是我们在几十年的成长过程中,所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信念”。

我们相信什么,就会依照这种方式,去认知和解释世界。

一个自小接受传统教育的人,就会认为”男主外,女主内””男性优于女性”是理所当然、毫无疑问的;而一个接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观念较为激进的人,就会支持女权,会觉得大男子主义是落后的表现。

这里面的差异,就是由于”信念”的不同。

这种情况下,两个人是很难互相理解的。为什么呢?因为,信念很多时候是内隐的。

什么是内隐?就是我们无法主动想起它,它不会出现在我们的意识里,却无处不在地影响着我们的思考和认知。

正因为它是内隐的,所以,我们很难站在对立的角度去思考。

举一个最常见的信念:挣钱。

对很多人来说,”挣钱”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他们考虑的,是”如何才能挣更多的钱”,但很少会去考虑”为什么要挣钱””可不可以不挣钱”或者”只挣满足基本需求的钱”。

但实际上,你挣钱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想过上更好的生活?购买更多的物质产品?为生活提供安全感?买房、生孩子、培养下一代?

这些目的,是不是一定非通过”挣钱”来解决不可?

它们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还是外界 —— 家人、舆论、大众 —— 告诉你:你必须要?

绝大多数人的焦虑,其实都源于这一点。

但如果你能真正直面自己的内心,真正去思考这些问题,你也许会发现,它们压根就不是必须的。

同样,再举一个”信念”:努力。

为什么一定要努力?努力一定是好的吗?你是真的发自内心想努力,还是因为外界不断地告诉你:努力是好的,你必须努力?

我们暂且不讨论”努力是否是好的”这个命题,我们要思考的是:”努力”这个信念,是源于自己的内心,还是来自外界的灌输?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所以,可不可以不努力,可不可以不挣钱?—— 诸如此类,这些问题,不应该问外界,而应该问自己。

类似的现象,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

大家都说:旅行,是一种生活方式。

于是,辛辛苦苦攒了钱,跑出去玩。尽管每到一个地方,就是走马灯似地逛一圈,看看人头,睡睡酒店,吃吃游客蜂拥的馆子,然后回家,告诉自己:灵魂被治愈了。

大家都说:Macbook 是最好的笔记本。

于是,换电脑时什么功课都不做,抱回一台又贵又重的 MBP。尽管自己根本就用不惯,或者根本不符合自己的需求。

大家都说:在咖啡馆工作特别舒服。

于是,放着好好的办公室不要,偏要带着笔记本,跑到星巴克里面,跟一群中年人挤在一起,在人声喧闹里工作……

这些,都是”被灌输的信念”。

社会学中有一个理论,叫相对剥夺,用来解释幸福感。

这个理论认为,幸福感来源于期望与实际效益之差。如果我们期望得到的效益,高于我们实际能得到的效益,我们就会感到不幸福。

这种期望是怎么来的呢?跟别的个体或群体进行对比。

当人们在评价自己的境况时,总是把自己与其他个体或群体进行比较。一旦人们认为自己相对于参照群体而言处于劣势,即使实际的境况并不差,或者已经得到了极大改善,但由于他们在群体中的相对地位下降了,因此仍然会有一种”被剥夺”的感觉。

这种”被剥夺”的信念,就是幸福感的大敌。

许多自媒体喜欢渲染”成功”和”逆袭”,喜欢告诉你:你看,他这么年轻,出身这么差,就取得了这样的成绩。只要你努力,你也可以像他一样成功。

于是,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种”95后CEO””估值过亿””年轻有为””毕业3年年薪50万””出身三本成功逆袭500强高管”……

和他们一对比,我们很容易觉得自己”不成功”,感到自惭形秽,进而产生浓浓的挫败感和焦虑感。

但是,这种挫败感和焦虑感,是源于自己,还是源于他人?

要知道,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永远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就是一个普通人。能到一个标准差,两个标准差,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人的一切欲望,本质上都是因为”缺少”而引发的”需求”。但这些”缺少”,是真的缺少,还是相对剥夺?这些需求,是真的需求,还是伪需求?

如果能够理清这一点,审视自己的”信念”,很多烦恼和困扰,其实都会不复存在。

最后,如何审视自己的信念呢?

如果你思考一个问题,遇到瓶颈;或者总是受困于焦虑、压力之中,不妨放空大脑,静下来,向问题的源头去溯源,直到抵达一些你认为”毋庸置疑”的基本前提为止。

然后,问自己:如果不考虑这些前提,如果从它们的反面出发,如果假设它们是错的,会怎么样?

也许,你会发现,原本阻塞不前的道路,就此豁然开朗。


相关文档推荐

新零售行业Agent解决方案.PDF

1742957777  6.72MB 34页 积分5

B2B市场人DeepSeekAI提示词手册.PDF

1742949832  2.93MB 26页 积分6

AIGC如何助力工作和学习.PDF

1742949482 尹健 10.53MB 93页 积分8

DeepSeek政务应用场景与解决方案.PDF

1742949439  3.03MB 34页 积分6

2025年央国企信创数字化研究报告.PDF

1742809441  4.72MB 55页 积分5

2024年中国营销行业AI应用发展研究报告.PDF

1742803952  2.8MB 29页 积分4

AI落地应用最新工具集.PDF

1742450890  1.7MB 8页 积分4

DeepSeek完全实用手册.PDF

1742450791  3.62MB 114页 积分10

离散制造破局之道主数据管理平台重构.PDF

1742450737 詹慧超 4.6MB 37页 积分6

DeepSeek提示词设计、幻觉避免与应用.PDF

1742351308 程希冀 2.5MB 47页 积分6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