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失败,叫企业定制化人才
孙圈圈 圈外

我的一位中学同学,在某个耳熟能详的大外企做工程师。3年前开始,他所在的业务就一直在缩减人员,最近一个关系好的同事也离开公司去创业了,他突然觉得:自己也要做些改变,来未雨绸缪。

他打算转行去一个相关行业。但是,信心满满地投了几十份简历,几乎没什么回音。唯一拿到的一个offer,对方公司开出的薪酬只有现在的70%。

他完全想不明白:工作10年,公司的培训接受得不少,还经常有国外出差的机会,自己的表现也属于中上游。怎么都不会想到,出了公司,竟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32岁,半失业状态,是一件非常令人恐慌的事情。虽然不至于饿死,但是突然发现自己奔波了10年,攒下的经验都不被社会所需要,还得面对巨大的家庭压力,搁谁都崩溃。


之前做咨询的时候,去看各家公司的人员数据,你会发现:20多岁,刚工作的前面几年,只要肯努力、资质不太差,成长都会是线性的,职位晋升、薪资增长也都是线性的。但是,差不多工作8-10年之后,30多岁,进入了中层,大部分人的成长和晋升都停滞了。

是因为向上的坑少了吗?实际上,我在之前咨询公司的时候,每年的人才报告都表明:对于高级人才,公司求贤若渴,最缺的就是他们。挖一个高层,光猎头费甚至都上百万了。所以,并不是“坑”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这么看来,如果说20多岁解决的是活下来的问题,那30多岁就是解决你未来几十年活得好不好的问题。为什么大多数人到了这个阶段,就走不上去了呢?在我看来,有三个原因

1. 依然迷茫,不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

我招人的时候,都看到过一些简历:人到30,换了很多工作,每份都不怎么相关,都只有1年左右经历,都是底层,所以能力也一般。但即便如此,你去问他们,他们仍然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优劣势,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和价值观边界。

可以说,30岁以上的人,看简历就能看出他如何对待自己以及自己的人生

先成才,再完善自我,这是中国式教育的路径。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但是,对于自己要什么、是怎样一个人、对什么感兴趣,没有人告诉我们,这些很重要。

但是,一旦到了职场,光职业就有1800多种,再加上行业的维度,选择就更多。如果你对自我的优劣势完全不清楚,很容易无所适从。即便一辈子都在转行,也转不完。

所以,如果到了30多岁,仍然不清楚自己的边界,在事业和感情方面都会面临很多问题。

在事业方面,不知道自己能够接受什么、不能接受什么,所以不断地尝试,却没有结果。另外,对自己的能力也没有足够的认知,导致没有办法设定合理的期望,定位一个比自己能力高太多的目标,变成一种折磨。

在感情方面也是一样,只有对自己的边界非常清晰,才知道自己跟什么样的人会有交集,而什么样的人注定会分离。你是一个情感方面安全感很弱的人,那就不要找一个喜欢跟各类异性打交道的人;你是一个很重事业的人,那就不要找一个大男子主义的人。

20多岁的时候,年少轻狂,但是有犯错机会和犯错资本;但是到了30多岁,如果仍然不知道自己的边界,接下来的事业、人生和感情都不会太顺利。

而这里的边界包括什么呢?有能力,有价值观,有你的需求,等等。

2. 觉得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

最近流行一个词叫“奶头乐(Tittytainment)”,提出者布热津斯基是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的国家安全顾问,跟亨利·基辛格并称为“近代美国最重要的战略思想家”。

20多年前,美国旧金山举行过一个集合全球500多名经济、政治界精英的会议,与会者包括撒切尔夫人、老布什、比尔盖茨等等重量级人物。

会议上,这些精英们一致认为,全球化会导致巨大的贫富差距和阶层分化,世界上会有20%的人占有大多数资源,而80%的人会被“边缘化”。这两群人之间会发生阶级冲突,世界会成为一个"要么吃人、要么被吃"的世界。

谁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只有一个:给那80%的人塞一个“奶头”,让这些所谓loser心安理得地接受命运。

奶头包括:

发泄型娱乐:开放色情行业、鼓励暴力网络游戏、口水战……

满足型娱乐:肥皂剧和偶像剧、报道明星丑闻、真人秀……

失败且辛苦的大众们不知不觉地在“奶头”中乐不思蜀、丧失思考能力,从而无力反抗精英群体。

我们去看那些“女人就要对自己好一点”、“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我已经不能想爱谁就爱谁了,还不能让我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吗”之类的话,哪个不是商家鼓吹出来吸引普通大众冲动购买的?

如果一件事情,只是为了获得短暂的快乐,那最好是不要去做。

30岁了,你是愿意在温饱的基础上继续拼搏一下,成为那20%?还是安心于“奶头乐”?

3. 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和另一半身上

如今的教育行业,有些现象匪夷所思:家长们为4岁孩子报一个2万的英语课程,眼睛都不眨,但是为自己报个2000的课程,还挺心疼。在很多兴趣班里,都能看到:孩子在里面学习,家长在外面走廊玩手机

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是很多30多岁人士的奇怪选择。而且,这种选择甚至还影响到了20多岁的单身群体。

我曾经跟一个读者聊,那位读者还是个大学生,她说毕业不要留上海,要去厦门。为什么呢?虽然理想工作在上海,但是厦门有户口,将来生了小孩就不需要太操心上学问题了,这是她那位已经有孩子的姐姐给她的忠告。

简直匪夷所思!想起了那个放羊娃的故事

“你放羊做什么?”

“赚钱。“

“赚钱干什么?“

“娶老婆。“

“娶老婆干什么?“

“生娃。“

“生娃做什么?“

“放羊。”

孩子,大概就是很多30岁人士生活中的那只羊。但问题是,如果你自己很强,自然可以给子女很多机会;如果你自己一般,不管投入多少,他们大概率还不如你。

那么,话说回来,对于大多数30多岁的人来说,既无法像20多岁那么拼命了,但又有生活压力,可以做些什么来对抗风险呢?

1. 多看宏观,避免成为定制化的螺丝钉

曾经跟某大厂的一位活动运营做交流,我问:你做完这个活动,用户增长和活跃有什么正面影响吗?她回答说:哦,我是活动运营,那个是在数据运营手里的,我不知道。并且,她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理直气壮:我们分工就是这样的呀!

我跟很多读者交流,常常也发现,他们在一个行业多年,却只知道自己手头的工作,对公司其它部分完全不了解,隔着一个团队就好像隔着一个行业一样。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举了扣针工厂的例子:一个工人无论如何努力,一天也生产不了20枚扣针,但有了分工之后,经过前后18道工序,每人每天平均可以生产48000枚扣针。这就是专业化分工的高效性!

任何一家公司,从老板的角度肯定是提高效率、多赚钱,所以必然走向专业化分工,一个工作切成很多块,每个人都终日重复其中某一块,以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和对人的依赖。越大的公司,这种现象越明显。

但是,这对人才是灾难性的。因为你在大企业里可能成为了一个人才,但是,是企业定制化人才,被体制化了。就像一颗螺丝钉,尺寸和材质只能用在某一个地方,挪到别处去,根本用不上。

这是我那位同学之所以跳槽失败的原因。但是,他之前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每天发的朋友圈都是公司股价又涨了、国外又建研发中心了、出国培训又住五星级酒店了,误把公司的成就、品牌当成自己的成就和个人品牌了。

我们一直在诟病所谓“体制内”,但是,在一个大公司终日重复同样的工作,沿着既有的路线一步步升职,何尝不是“被体制化”

所以,即便在大公司工作,也需要把自己从螺丝钉思维中拔出来,你需要仔细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行业关键成功要素是什么?这个行业对用户对社会的价值是什么?你现在的岗位在行业内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去看问题,才能拓展的视野,至少成为一个比螺丝钉更大的零件。

2. 多尝试一些领域,培养不变的能力

要想不被定制化,除了拔高思维高度、理解企业全局之外,还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个万能材料,做成螺丝钉也好,变成锤子也罢,去哪儿都能用。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需要找到那些不变的因素。而这一点,在任何领域都尤为重要。

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曾说:“人们常问我,未来十年,什么会改变?人们几乎从来不曾问我,未来十年,什么不会变?”

他觉得,这个世界不管怎么变,都很难想象,人们有一天会希望物品价格越高越好,物流速度越慢越好。所以,这两个因素就是不变的因素,做好这些,比每天追逐变化要有效得多。

圈外现在做在线教育,我曾经每天也面临很多选择:选择视频还是音频?做知识类的内容还是能力类的内容?是走个人端还是企业端?要不要跟大平台合作?走大而全还是小而精路线?自有内容还是做平台?线上还是线下?针对职场新人还是中高层职场老鸟?这些问题反复在心里思量。

但后来想明白一个道理:不管是什么方式,教育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对用户有用。只要能够有用,产生学习效果,不会没人来。这样一来,所有的事情就简单了

那么回到职场上,什么是那个不变的因素呢?答案是:核心能力。不管你做什么工作,总需要沟通吧?做到上面总需要领导力吧?总需要分析问题吧?

当然,如果你的工作每天就是做做助理,连核心能力的提升都没有机会。那么,也可以有其它方法,比如,业余时间学习一些课程。但是,虽然这是圈外的服务,却不是我最推荐的方式,因为如果你的工作高度重复,学了这些课程也没地方用。

更好的提升能力的方式是什么呢?如果可能,你可以做一些兼职,比如在朋友的创业公司帮帮忙,得到一个横向成长的机会。再比如开一个小店,理解商业社会如何运转等等。

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公司身上,要自己主宰自己的成长——一个为企业做了9年人才管理咨询的顾问的忠告。

3. 培养一些其它机会的可能性

除了拓展视野以及提升万金油能力,还可以培养一些其它机会的可能性。比如说,很多人都在做自己的公众号,我所知道的一些KOL,也是在自己所在行业发展不那么顺利之后,因为有公众号,所以开拓了一条知识付费的收入来源。

圈外有自己的助教团队,都是从学员中选拔出来的兼职人员,我曾经跟他们说:作为圈外助教,我希望你们不仅在这里收获到更高质的学习内容,更有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更希望,圈外能够帮你们创造另一种可能性。

所以,一些优秀的助教,我已经在帮他们做企业培训的对接。自己的公众号如果做得不错,我也会积极推荐,帮他们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同时,优秀的助教今后出去找工作,我承诺会帮他们亲自写推荐。

另外,这个公众号之所以叫“圈外”,而不是以我的名字命名,也是希望所有的读者,都能够跳出自己的小圈子,看到更大的世界,同时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30多岁,是时候抬头看看、主宰自己的命运了,别让自己成为一颗企业定制的螺丝钉。


CIO之家 www.ciozj.com 公众号:imciow
关联的文档
也许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