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有个解决问题 7 步法:
掌握真正的问题。
对问题进行整理。
搜集情报。
提出假设。
验证假设。
思考解决办法。
实行解决办法。
这是通用的解决问题框架,即便我们遇到陌生环境里的新问题,也可以使用它来开展工作。
但是框架本身并不能让你真正有效地解决一个问题。比如你知道演讲要根据坡道、发现、甜点这种结构来设计内容,但你并不一定能真的设计好一个演讲的结构;再比如你知道 MVC 模式可以很好的分离数据和呈现,可你在开发中用不用得好也很难说。
要想能够运用某个框架快速解决问题,还需要打通一个关节:通过练习,掌握高效使用框架的技能和习惯。
这本书——《麦肯锡工作方法:麦肯锡经营的 39 个工作习惯》,就是从这样一个角度出发,围绕解决问题 7 步法,分门别类总结了 39 个工作习惯,帮助你养成习惯,驾驭框架,解决问题。
对于这类字典类书籍,我一向的做法是摘录我在阅读时频频点头的条目出来给大家看,这次也不例外。
>> 习惯 1. 保持“从零开始”
麦肯锡解决问题流程的第一步,就是“从零开始”,找到真正的问题。
因为往往委托人交给我们的问题,并不是真正的问题,比如有人找你咨询“为什么部门员工没有干劲?”,很可能问题并不是“员工没有干劲”,而是经理不能很好的和下属沟通,不能有效激励下属。
所以我们必须要跳出问题的表象,避免直接反应式的处理模式,多考虑一下问题究竟是什么。
再举个例子,订阅号程序视界发布的文章“时间管理也救不了我啦!!!”中描述的问题,看似是时间管理的问题,实则是“识别关键要务”的问题。
保持从原点出发的思考方法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搞错了真正的问题,那么一切努力都将是徒劳的。
温伯格的《你的灯亮着吗》对这点也有精到的描述。
>> 习惯 4. 在“下雨”之前准备“伞”
这就是我们的成语“未雨绸缪”所提倡的习惯。但是这本书把它具体化、方法化了,我们更容易知道怎么做——看看下面这张图就清楚了:
“空”表示的是“如今处于怎样的状况”这一“事实”。如果“天空中全都是乌云,那么很快就会下雨”。
“雨”表示的是“如今的状况表示怎样的含义”这一“解释”。也就是说,根据事实会得出何种结论。随时可能下雨的状况,得出如果被淋湿会影响心情的解释。
“伞”表示的是在了解事实与解释之后所应该实际采取的行动,也就是“解决办法”。只要带伞出门就不会被与淋湿。
>> 习惯 10. 保持 PMA
所谓 PMA(Positive Mental Attitude) ,指的就是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将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完成工作上。
这个习惯开始的举例比较容易引起员工的反感,不过残酷的是,它是对的!
如果你是只有几年工作经验的年轻人,那么与上司的交流基本就是“认真服从”。这样你工作的品质和效率都会得到提高。
对上司保持尊敬,并且绝对服从,做一个听话的好员工。
不管上司说什么,只要保持回答“是”就好。
“但是……”
“哎?”
“可是……”
“有困难!”
“做不到。”
从现在开始,把这些回答都从你的字典里删掉。
老老实实地回答“是”,然后按照上司的指示进行工作,把一切精力都集中在工作上,努力取得超出上司期待的成功。
“真诚、正直、明朗的人”是无敌的!
或许有人认为,这岂不是和奴隶一样吗?那说明他不理解“积极的态度,本身就有价值”这句话。
2011 年 08 月 29 日,马云发内部邮件时说的话,也是一样的逻辑:
刚来公司不到一年的人,千万别给我写战略报告,千万别瞎提阿里发展大计……谁提,谁离开!但你成了三年阿里人后,你讲的话我一定洗耳恭听。我们喜欢小建议小完善……我们感恩你的每一个小小的完善行动。
在《致加西亚的信》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观点。
>> 习惯 11. 摸清上司的类型
在分答(搜索“安晓辉”可找到我)上经常会收到类似“怎么和领导搞好关系”、“要不要拍马屁?”、“为什么能力不如我只会和领导搞关系的同事,加薪却比我多?”这种问题。
这个习惯可以解答这类问题。
深受上司喜爱的部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具有摸清上司类型的能力。
工作能力差的人,不管跟随怎样的上司都是“以我为主”。结果,他和上司之间的配合就会很不搭调,工作难以取得进展。
在现实工作中,我们应该从中立的视角观察上司属于什么类型,然后做出相应的配合。这样的话你的工作肯定会变得非常顺利。
书里从两个维度区分上司类型:性格和任务管理方式。
从性格上看,要识别上司是“情感型还是理智型”。
这种划分,遵从的是 MBTI 当中的第三个性格维度,比如我的 MBTI 代码是 INFP ,第三个字母是 F ,就是情感型的,第三个字母是 T ,就是理智型的。
如果你知道上司的 MBTI 测试结果,就很容易区分出来,如果不知道(大概率),就只能多多观察他的行事风格来推测。
情感型的上司,直率、感情丰富、有气势、重视共鸣、容易感动,做决定时偏好感性,注重考虑人的感受。
和情感型的上司沟通,要着重情感表现,多使用引起情感共鸣的词语。比如你和他聊房贷,说你压力太大,心烦意乱、焦虑不堪,时常感到无力和沮丧,他可能就比较容易感受得到;比如你要请假参加孩子的运动会,描述孩子多期待你出现,他也很可能会爽快的答应,还会和你聊几句。
理智型的上司,自制、重视理论、准备周全、沉着冷静、讨厌借口和浪费时间,喜欢逻辑分析和推理,偏重以理服人,常常认为某些事情逻辑上怎样就应该怎样去做,你可能觉得他冷漠、不近人情。
跟这种类型的上司沟通,不用闲聊,不用套近乎,也不用表现你丰富的感情,这些不但没卵用,还会降低他对你的评价。比如你说自己家里事情多比较烦恼不能加班,他往往会冷酷地认为这是你自己的事情搞不定这是你的责任;比如你早上发给他的报告中有一个严重的数据错误,你解释说昨晚加班到凌晨 3 点太累了早上有点恍惚,他根本不会接受你这种解释,反倒会认为这人没有责任和担当遇事只会找借口。
开门见山、就事论事、逻辑清晰、有理有据,这是理智型上司喜欢的方式,转变你和他沟通的方式,主动配合,是良策。
从任务管理方式看,要识别上司是“单独型还是复合型”。
单独型的上司,基本上会集中于一件工作,偏好以串行的方式管理任务,一件工作结束后才会开始另一件。
在向单独型上司汇报工作时,要注意集中在一件工作上进行商讨和汇报。不要一会儿东一会儿西,那样很容易引起他的愤怒。
复合型的上司擅长多任务并行,不怕被打断,喜欢像八爪鱼一样同时搞定多件事情。
遇见这种类型的上司,你尽管提问题,找他商量,他不会烦。但是,他很容易遗忘,你今天提过的事情,可能明天他就忘了。他处理的很多任务也很有可能不了了之。
在工作中,如果我们知道自己的类型,摸清上司的类型,就可以一边发挥自己的长处,一边配合上司的类型进行工作。
>> 习惯 12. 用“只占用您1分钟时间可以吗”作为开头
有一次,我的一个同事找我说:“老大,你有时间吗?我想和你聊聊。”
我说有啊,于是我们到会议时,他告诉我他要离职。
我好尴尬,没有任何准备。
还有一次,我想找另一个部门的同事讨论一个架构设计问题,我走到他工位前说:“XX,你下午有时间吗?”
他猛一抬头,眼露警惕,生硬地问:“什么事?”
这是两个很不好的开头哦。
如果你能把问题是什么、需要多少时间表达清楚,别人就比较容易配合你。
比如我那个要辞职的同事如果说——“老大,占用你10分钟的时间,和你聊聊辞职的事情”,我就可以知道他要跟我说什么,可以安排时间来好好的聊。
比如我找别的部门同事讨论架构问题,用“XX,有个CMS架构的问题,想占用你10分钟时间讨论一下,可以吗?”这句话来开始,他就没那么大反应了。
>> 习惯 18. 确认“委托人”的意图
你的经理告诉你:“产品提了个需求,你看一下。”
你接受了这个任务,找产品经理讨论了一下,然后就投入工作,吭哧吭哧开始修改代码……
搞了三天之后,经理来问你:“周一说的版本,今天该发布了,搞得怎么样了?”
你一脸懵逼:“啊?!你不是让我看新需求吗?我正在实现产品提的需求,那个版本还没来及弄呢。”
经理一脸黑线,立马吧啦吧啦数落起你来。
是不是觉得你很冤枉?明明是你让我看新需求的哇!
然而,其实你一点也不冤枉。
因为你没搞清楚领导的意图,也没有和领导确认目标!
当我们接到一个任务时,一定要搞明白三件事:
背景和意图
工作目的
截止日期
这些都要在开始工作之前确认,在搞清楚这些问题之后再安排工作时间,这样工作效率和品质才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另外,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也应该经常向上司确认工作的方向性是否出现了偏差。
如果没弄明白任务委托人的意图就开始按自己的理解猛搞,结果往往是领导一句话,你的工作就要从头再来。
>> 习惯 23. 诱导对方自己找出共同点
像刚进大学、刚入职场、刚进新公司、刚加入某个群这些场景,都可能会让你做自我介绍,你的介绍可能是这样子:“大家好,我是白娘子,请大家多多关照。”
请问,这样的介绍有没有用?
没用啊!
因为这个介绍里除了名字,没别的信息,别人无法找到和你的共同点。
如果改成这样:“大家好,我是白娘子,家在杭州西湖边,毕业于浙江大学,喜欢读小说,李碧华的《青蛇》是我最喜欢的,我还喜欢川剧变脸,还喜欢瑜伽,还喜欢自己做糕点,也喜欢玩《王者荣耀》,希望和大家多多交流。”
是不是好多了?新的版本里,透露了个人的家乡、母校、兴趣爱好,构建了彼此连接的着陆点。这样喜欢瑜伽的就可以找你聊瑜伽,喜欢玩《王者荣耀》的可以和你讨论装备……
当你和别人因为某个共同点连接起来,接下来的交往就会比较自然顺畅。
>> 习惯 26. 将自己的主张放在疑问里
昨天在一个微信群里看到一个问题:
团队里有个技术大牛,做的设计总是很难实现,可是他很坚持,谁说都没用,怎么办?
还有人在分答(分答APP内搜索“安晓辉”)上问我:
领导是从业务线过来的,不懂技术,他的安排经常不合理,导致效率低下,我该怎么提醒他合适?直接说他会很不高兴。
类似这种问题,我们在工作中天天都会碰到。习惯 26 提供了一个非常棒的方法,能让我们妥妥地搞定这些问题。
这个习惯的思路就是:运用疑问和提问,引导对方自己看到结果。
还是用书里的例子来讲,我前面提的两个问题,大家下来可以当做练习,把你想到的解决办法,写在本文后的留言里。
有个客户提出问题:“白色的杯子卖不动。怎么办才好呢?”
你知道白色杯子在市场上竞争力很低,应该推出不同颜色的款式。如果你直接了当地说:“很遗憾,我认为贵公司的白色杯子没有市场需求。这些数据可以表明……”
听到你这样说,对方肯定会非常尴尬——因为他的工作被彻底否定了。
但如果你尝试提出下列问题:
把自己的意见和假设,融入其中,让对方自己思考问题的答案,他往往能够自己看到问题所在。
好啦,我们再举个例子。
公司的新闻 APP 要求用户必须使用手机号码注册后才能浏览新闻,你觉得这样不合理,应该允许匿名使用,或者用微信登录。
如果你直接找产品经理说:“这种设计简直脑残,用户什么都看不到根本不可能用手机注册。再说啦,手机注册也不方便,还要发验证码什么的,烦死了。”
假设你是产品经理,听到开发这样说,你会是什么反应?
尴尬,反驳,生气,愤怒……都会有吧。
如果你问产品经理一个问题:“你第一次用今日头条时,用手机注册了没?”他可能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设计不妥。
>> 习惯 28. 认可!共鸣!激励!
麦肯锡的“优秀上司”们具有三个共同点:
关于如何认可部下,我先摘录原文:
要想最大限度地激发出部下的潜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认可”部下。虽然与“称赞”很相似,但实际上有很大区别。
所谓“认可”,指的是承认这个人的存在本身。了解这个人的过人之处。而“称赞”则应该在部下达成自己的期待时进行,也就是有条件限制的。与有条件的“称赞”相比,人们更重视承认自身存在的“认可”。一旦得到别人的认可,就很容易充满干劲,并且能够快速成长。使部下成长的上司,就是“认可”部下的上司。
这里对认可的描述,让我联想到对孩子的“无条件的爱”。所谓无条件的爱,就是你的爱不是因为某个条件满足才发生。比如孩子成绩好,你爱他,孩子考试考砸了,你就不爱他,横眉冷对棍棒相加,那你对孩子的爱,就不是无条件的,而是以成绩好为条件的,孩子是感受不到你对他本身的爱的。
要知道,你爱的是孩子本身,而不是因为他做出了什么成果你才爱他。
同样的,“认可”部下,关键在于让部下知道,你是“认可”他的存在本身。
这真的好难,是吗?
书里提供了一个方法,你可以试试:列出每一个部下的至少 10 个优点,将这些优点传达给部下本人。
>> 习惯 35. 寻找良师
这里说的良师,对应英文里的 mentor 。他可能是这样的人(符合一种或几种):
倾听自己说话的人。
能够俯瞰自己的人。
给自己提供灵感的人。
激发自己潜能的人。
给自己提供刺激的人。
提醒自己错误的人。
与自己一起思考假设和解决办法的人。
你一定要在职场中找一个自己的“良师”,他可以给你提供反馈,让你更好的面对问题,更快的成长。如果你看过《刻意练习》,一定知道反馈的重要性——没有反馈,就没有成长。
在习惯 36 中,给出了良师应该符合的三个条件:
不人云亦云
直觉敏锐
专业性强
然后还建议,最好不要找直接上司和前辈作为良师。我猜这是因为工作中有利益关系,容易失去客观性。
曾经的上司或曾经的前辈,谦虚而且值得信赖的人是良师最佳人选。
不要担心别人不愿意做你的良师,因为如果你们之间长时间地相互保持这种关系,你们的人生都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 实践!实践!实践!
跨越知道和做到之间的鸿沟,有三种方法:实践!实践!实践!
附件阅读:《什么事MECE原则》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很难答好的问题昂,因为比较好的回答本身就要体现一个MECE。然而要让自己的答案做到ME一点已经不简单了,然后还要CE一些,更是考验功力啊。
不过既然是一个挑战的机会,答主就挑战一下......
为了更好地说清楚MECE原则,答主将分别从由来、概念、举例分析和总结四点进行解释。
● ● ●
由来
MECE(Mutually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原则源自于前麦肯锡咨询顾问巴巴拉明托的著作《金字塔原理》。之所以被奉为咨询的圭臬,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方式。
运用MECE原则,咨询顾问能够更好地将问题拆分以分析,也能够在汇报解决方案时有条理有逻辑地将各种信息整合在一起,让听者更易理解。
● ● ●
概念
通过对概念的阐述,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种拆分问题的思想。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 ● ●
举例分析
一、ME——相互独立
例1:对消费者的归类:
(1)怎样的归类是不ME的?
将消费者按不同的国籍归类
将消费者按不同的兴趣爱好归类
(2)解释:
(3)如何归类才能ME?
例2:企业的归类:
(1)怎样的归类是不ME的?
(2)解释:
(3)如何归类才能ME?
例3:按大小(级别)不一的地区划分市场:
(1)怎样的归类是不ME的?
(2)解释
(3)如何归类才能ME?
ABC笔记本电脑的主要市场为北京、四川和陕西
或ABC笔记本电脑的主要市场为北京、成都和西安
例4:一个现实中的例子(老板不要打我):
(1)许多专业服务公司的官网的栏目都不MECE(MBB也有,这里仅用德勤举例)
(2)解释:
德勤的5大业务是Audit, Consulting, Risk, Tax和Financial Advisory。以上说到的Human Capital, Operations, Strategy和Technology都属于Consulting一项
因此Consulting一项和Human Capital, Operations, Strategy和Technology并列放在Service里并不ME
(3)如何归类才能ME?
将Consulting删去,按具体的service line划分服务
或将Human Capital, Operations, Strategy和Technology删去,按业务板块划分服务
二、CE——完全穷尽
例1:麦当劳顾客类型的拆分:
(1)怎样的拆分是不CE的?
(2)解释:
(3)如何拆分才能ME?
例2:利润=收入-成本
(1)解释:
(2)若进一步拆分:
收入=销售量 X 单价
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产量 X 单个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租金+机器+人力+...
变动成本=原料+加班费用+...
三、经典模型举例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对ME和CE应该有了不错的理解吧。其实许多常见的商业分析模型也多少符合MECE原则(毕竟MECE只是一种思想,并非是需要严格遵守的规定)。
这里给出几个例子,大家自己体会。
例1:Porter's Five Forces(图片源自网络)
例2:4P's Analysis(图片源自网络)
例3:PEST分析(图片源自网络)
● ● ●
总结
总的来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咨询顾问,那么你一定得锻炼自己运用MECE思想拆分问题、整理信息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首先,面试者在面试咨询公司时(尤其是案例面试中)一定要运用MECE思想解决问题和给出建议。
其次,作为一个顾问,你可以借鉴MECE思想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但MECE思想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并非对任何事物的分类都要符合MECE原则。首先因为不符合MECE原则同样能够很好地分析和回答问题,其次如果严格要求自己遵循MECE原则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在思考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是否是100%遵循原则,而非思考自己是否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CIO之家 www.ciozj.com 公众号:imci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