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治理信息化建设的“十大陷阱”

来源:E-works 作者:网友

    从企业治理的态度上来说,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规则、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而全面的信息化又不单是一项技术手段的应用,是企业治理上的一次变革。

    信息化征途修远,布满天、人布下的各种陷阱,理想的彼岸似近又远,企业只有坚持正确的航向,保持警惕,才能有所作为。下文就治理信息化中出现的题目,回纳为“十大陷阱”,浅做分析。其中所涉的情况不能按号对座,只是泛泛而谈。

    1.简单化思维性陷阱:数字化就是先进的,体现“三个代表”精神

    在最讲“整体思维”,最重视“全局”的国度里,面对计算机的应用时却出现了另一个极端性思维:只要是“数字化”的,就是好的、先进的,不管是做“机器”的还是做“贸易”的,“万般皆下品,唯有数字高”。而在信息化的“盛典”之下,我们经常拿着“手持的数字设备”走在拥挤不堪的、慢如蜗牛的城市高速上,品尝着科技带来的便利,究竟在汽车里,笔记本电脑移动上网的“网速”要比都市的“车速”快呀。同样地,我们车间的数据都是用电脑来管的,只是机器是不用电脑来管的。

    2.口号化与运动化陷阱

    3.买方决定性陷阱:系统选型就是软件向“我看齐”

    处理一些治理系统或治理题目,有点像“看病”。这不是个“民主和尊重”的题目,是个专业的“是非”题目,在此题目上,企业往往迷恋于“自己主义特色”,滥用“上帝(客户)的权威”,甚至另立标准,在“不伦不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尽大多数企业的坚强意志就是“请你们向我看齐”。这样做的一个后果是:一个严厉的、专业的治理题目成了讨价还价的交易。厂商为了“交合”,也采取迎合的态度,这是造成信息化实施失败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4.崇拜性陷阱:ERP=企业的共产主义

    信息化的治理系统,无论是叫什么名堂,实质都是“资源治理”,是一种“协同、计划、执行、记录、分析、控制与改进”方面的手段或是方法,上了ERP也不即是企业就“高枕无忧”了,它只解决了个“巧妇做饭”的题目,至于是否有“米下锅”不是它解决的。有些企业和一些老板们都曾为信息化激情燃烧过,向外炫耀过“我们上了ERP”,可过了一年就再不提起这个茬了,由于企业经治理效益和水平不会在上了ERP的一夜之间获得极速进步。

    5.治理取向性陷阱:单纯技术化

在信息化这个圈子里,没人敢谈“治理”,只能谈“模块和接口”,由于治理都在系统中了,这个行业的经理个个都是“治理大师”,讲“流派和案例”会把你讲得“无地自容”,所以,对于治理题目,在信息化的时候,它已经是一个令治理者不懂的新生事物了:系统技术结构、应用架构、开发环境、数据字典、实施上线等等,企业为此大动干戈,重组流程和组织,其宗旨就是“让系统跑起来”,而不问往哪儿跑?为何而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企业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别的“中心工作”和治理弱点需要提上日程。

    6.局部导向性陷阱:ERP是以财务为中心的

    一个企业的系统,其复杂性和深层价值在于对业务或运营及决策方面提供不可替换的支持,这也是ERP系统的卖点。可是,尽大部分企业和厂商仍然坚持ERP是以财务为中心的观点,把一个庞大的资源治理系统降低为一个部分级的做账核算和报表系统。这不仅降低了产品价值,还给系统实施带来了很多额外的麻烦,如一些企业由财务部主刀ERP的选型和实施,在系统与用户之间需求不一时,做一些基于部分考虑的二次开发,从而导致了延长实施周期和系统整体性遭到破坏的结果。

    7.战略缺失性陷阱:盲目化

    信息化是为何而生、而长、而用的?上系统的企业似乎从未考虑过这个题目,有钱的企业上了系统,就像停留在公海的“航母”,毫无目标地周游在商海中,无钱的企业,对这些“豪华型的家俱”顿生羡慕之情,似乎只要“治理+IT”了,就能实现目标了。上了系统像是企业找了个“家庭保姆”,而不是“家教”。信息化中的企业战略上的盲目性导致企业的IT投进不是投资,而是“沉没本钱”。没有战略目标的信息化是由于企业奉行先有结论的“命题作文”,从外部凑足了理由来推进信息化,而不是从内部因素的论证中引发需求,其信息化的结果,就像办公楼的一次装修。

    8.治理行为短期化陷阱:效益至上

    做事急功近利,缺乏长远打算,这是我们的常态,企业也把这种思想带进了信息化中。一个企业内部的治理系统,增加的是企业的长期内功,怎可能让它“吹糠见米”往产生“真金白银”呢?即使是节约的本钱也是一种长期的趋势,若要从财务报表和账簿中核算出ERP的“效益”数据,那还不如别上了,由于节省的那点“资金占用本钱”比之于不断的巨额“投资”,真是得不偿失!我们也一直热衷于研算ERP的效益指标,但至今还没有发现什么重大的“指数”效应。

    9.理念性陷阱:工具化

    没有人反对软件或一个系统是个工具的说法,但是完全庸俗化的“工具论”却是个美丽的错误。新的科技手段,其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计算机更是一种“文化”的产物。技术在被我们所用的时候也在规劝和改造我们的“自大和无知”,IT就是一种文化,你不难发现,一个公司上了一个带有BBS功能的OA系统之后,你就会发现,它不再工具了,还可能是公司的“政治”了。工具论的有害性在于:对系统缺乏科学的尊重,违反治理和规则,治理者可以“为所欲为”、“左右逢源”,必要时以牺牲或修改系统功能为代价,以满足治理者的“舒服”感觉。

    10.主体性陷阱:依靠性

    有了系统之后的人的价值是什么?IT的含义就是“减员”,这没有疑义,但存活下来的人应该做什么?系统与人的关系如何?面对诸如此类的题目,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人的主体性因素的缺席所产生“依靠性和懒惰性”。典型的情况是过于迷恋“贸易智能”,把贸易智能当成“算命先生”或是产生贸易策略的机器,我们不怀疑科技带来的理想远景,但由这种依靠思想所产生的后果是降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忘记了人是机器的主人这样一个治理原理。

    市场可以迅速地回回理性,但存在于我们自身方面的思想、习惯及利益方面的隐蔽性陷阱可能长期存在并无法根本消除,故在此列出,以资提醒。


相关文档推荐

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社会责任指南.PDF

1736751617  1.28MB 28页 积分5

广东省健康医疗数据脱敏技术规范.PDF

1736730921  0.56MB 15页 积分5

2022GBT25069信息安全技术术语.PDF

1734494524  1.24MB 171页 积分6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数据处理安全规范.PDF

1733906136  0.31MB 0页 积分5

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PDF

1733905827  0.58MB 27页 积分4

东莞市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造价指南.PDF

1733835170  0.64MB 75页 积分6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