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力管理才是更有效的生产力
清流资本 36氪

一个现象:管理时间,你就输了

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有的。”

鲁迅还说:“我在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读书。”

在这种信念下,生活似乎就是在“加班——缺乏睡眠——效率低下——为进度焦虑——加班弥补”的死循环里打转。

因为,一天只有24个小时,不管你怎么挤时间,你的一天都不会变成25个小时,所以试图在时间上战胜别人,你可能就太天真了。

“食少事烦,岂能久乎?”


image.png

一个概念:精力管理是更有效的生产力

很明显,“挤时间”这一招已经过时了,取而代之的,是“精力管理”。

管理精力,而非时间,才是高效(High Performance)、健康(Health)与快乐(Happiness)的基础。

吉姆·洛尔(Jim·Loehr)(精力管理训练系统的创始人)在与不同的人群接触后,他发现:

“职业人士比运动员更加需要精力!”


image.png

四个原则:这些方法让你元气满分

1.精力金字塔

我们常常以为,精力是一种生理的能力,总觉得精力不足是因为人到中年上了年纪。其实精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

全情投入= 体能充沛+情感链接+思维清晰+意志坚定


image.png

体能充沛:一切精力的基础来源于活跃的身体。要保持良好的体能精力进而达到最佳状态,劳逸结合极其重要。

情感链接:积极的情感是超常发挥的保证。许多CEO,因忙碌而忽视家庭关系。当他们留出专门的“亲子时间”、“夫妻约会时间”后,都发现自己的工作效率随心情一起得到了提升。

思维清晰:专注的思维让打鸡血不再常规。思维的混乱和萎靡是源于专注能力和记忆力的下降,所以不妨做一下冥想,让大脑在放松状态中,仍然可以进行“边缘性思考”。

意志坚定:意志精力的关键在于信念。提高意志精力,就会获得由心而发的动力。

2.钟摆式运动

我们对于自己的精力管理方式普遍是直线型管理,即“至死方休”:把工作按照线性排列,然后一件件做,直到筋疲力竭。

这时,休息变成了“没法工作”的信号,或者是为了能够继续工作不得不做的事。

很明显,这是一种很糟糕的精力管理方式。人的精力好比手机电池,直线型的管理是一直用到关机,然后赶紧充到20%的电量又继续使用,常年保持在低电量的恐慌状态。你可能希望通过不断地喝咖啡、抽烟,来缓解低电量的困局,给手机加一个充电宝。但如果你不改变这个习惯,你会发现电量从来没有充满过,人也永远缓不过来。

精力其实是一种节律性的东西,像钟摆一样,有自己的节奏和高低谷。所以我们需要的是理解和配合这些节律,主动进行休息和补充。


image.png

钟摆型管理:钟摆型管理和之前提倡的番茄工作法(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有异曲同工之妙。懂得掌握节奏,主动休息,周期性地补充精力,来平衡精力消耗。按照金庸的说法——你有多大的武功,就要有多大的佛法。你有多会工作,就必须要多会休息。

3.突破舒适区

舒适区(Comfort Zone)是一个自我的安全空间,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一旦走出这个区域,人们就会感到别扭、不舒服或者不习惯。

就如《套中人》里的人物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的、固定的形象和行为模式,但如果一生都是依靠惯性生活无疑是悲哀的。

我们需要突破舒适区,即站在舒适区边缘。

1908年,两位心理学家在对一群小白鼠进行试验后发现,虽然一定的舒适感能让人表现平稳,但人们仍然需要一定程度的焦虑—“最佳焦虑”(optimal anxiety),它是一种有建设性的、让我们充满创造力的不适,它虽然在舒适区之外,却能够让你表现得更好。

image.png

4.习惯成自然

人是习惯的造物,我们95%的行为都是自动反应或是对于某种需求/紧急情况的应激反应。

面对的困难越大,我们越倾向于退回旧日的生存习惯。相比于借助于“自律性”完成任务,人更可能完成自己的“习惯”。因此培养好的具有仪式感的习惯更有利于人们成功。



image.png


仪式习惯指的是定义明确、具有高度计划性的行为,它的优势在于,确保我们的精力有效地使用在当下的任务上,减少行为对主观意愿和自律的依赖,将价值观和目标感有效地转化为行为。


image.png

一个转变:文末小总结

image.png

CIO之家 www.ciozj.com 公众号:imciow
关联的文档
也许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