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分答的社区、自己的公众号,还有个人微信号里,每天大概会收到100多个问题,都是关于自己遇到困境不知该怎么办、向我寻求答案的。
最常见的问题,比如要不要转行、要不要跳槽、如何跟老板相处、怎么平衡工作和家庭、怎么提升自己……
当然,我没法都一一回答,即便个人微信上回复概率很高,也经常是一两天之后了。
但我后来发现,每次过了几天再回答的时候,对方都会说“谢谢圈圈,我这两天思考了一下,已经找到答案了”。所以说,很多问题并不需要马上回答,因为他们最后都能自己找到答案。
这进一步让我觉得,大多数人面临困境的时候,最需要的并不是答案。他们遇到的每一个问题,自己心里其实都是有答案的。
可为什么我们还是觉得自己身处困境呢?
那是因为,真正的答案被太多无关紧要的事情掩盖住了,我们常常看不到。
我们遇到的每一次困境、每一个问题,都是我们向前发展的机会。无论是工作也好、创业也罢、感情亦然,都是在不断解决一个个问题,然后快速前进。
但是,大多数人明明有很多机会,却受困于如下因素,最终停滞不前、泯然众人。
一、受困于情绪
《爸爸去哪儿》里面,很多人都被陈小春和应采儿的儿子Jasper圈粉。
陈小春很容易发脾气,对于大多数小孩子来说,他们都会被父母的脾气所影响,然后自己变得或情绪低落、或异常愤怒。
但Jasper小小年纪,就懂得要“抛开情绪、正视问题”,他不会简单地认为“爸爸发脾气就是坏爸爸”,也不会认为“爸爸发脾气就是因为我做得不够好”,更不会像很多孩子那样被大人一吼就嚎啕大哭、无法控制,他会真正思考问题出在哪里。
如果是爸爸的问题,他会沉着冷静而且暖暖地跟爸爸说“Can you stop angry now?” 如果是自己的问题,他也会承认错误。
最终,Jasper总是能够处理好爸爸脾气的问题。
而大多数成年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却都会沉湎于情绪,放弃寻找答案。
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设身处地地一下,如果你的男/女朋友或者父母突然冲你发脾气,你会一样把脾气撒回去呢,还是冷静地思考解决方案呢?
再设想一下,你觉得现在的工作没有太大前途,但是却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尝试性投了几十份简历,却都没有回音,你是一直焦虑困扰还是冷静思考其它出路呢?
任何一种负面情绪,都是一个信号,有机会成为我们改变自己的驱动力。然而,大多数时候,我们只到负面情绪为止,却从未正视过情绪背后的问题。
当然,这跟我们的天性有关。
研究表明,负面情绪激发的生理反应是显著强烈并持久于正面情绪的。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不愿意从负面情绪里面走出来,而是我们走不出来。
我的建议是,如果你总是沉湎于情绪,或许需要一个能够“踹你一脚”的人。
我有一个同学,自己开工厂,现在一年也有大几千万的净利。但他老婆是出了名的彪悍。有次大家一起吃饭,我们开他玩笑说,看来能做好生意的人都是怕老婆的。
他很认真地跟我们说,如果不是老婆凶悍,还真没有他的今天。他跟我们说了个事儿——
5年前,他觉得工厂的管理太松散了,生产部门的主管和员工经常还是亲戚朋友或者老乡,考核形同虚设,这会影响将来的发展,所以进行了人员优化,裁掉了一些人。
结果,被裁的一些人挑头,说公司不行了、要把大家都裁了,弄得人人自危。然后工人们集合起来罢工,一早把门堵起来不让任何人进出。
他那时候躲在家里,连着两天不出门。
结果他老婆第二天出差回来,把他从沙发上踹起来。
他暴跳如雷“你干嘛踹我?我都TM这么倒霉了。”
她老婆比他声音还大“在家里躲着有个屁用?你现在给我滚出去,处理好这件事,要不然你就等着延误工期失去客户然后破产倒闭吧!”
然后他真的走出去了,穿过那些虎视眈眈的工人,跟他们说自己的安排、为什么会裁人,以及自己的承诺。
针对那几个挑事的,他带着警察过来,跟他们谈判,最后顺利地把事情解决了。
他说,自己很多时候困在情绪里不能自拔,都是老婆把他踹醒,让他能够正视问题。
当你困在情绪里面的时候,如果你自己无法让自己回到问题本身,可能你也需要那个“踹你一脚”的人。
二、受困于承担责任的恐惧
我不知道你周围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总是喜欢来寻求你的建议,可你跟他们说什么,他们都不信。比如——
对方:这次又没被升职,老板总把机会给别人,在这儿没前途了,我该怎么办?
我:要不要找你老板谈谈?
对方:他特别偏心那种会拍马屁的人,而且精明得很,怎么可能告诉我实话?
我:这种老板,你还不跳槽啊?
对方:我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啊。
我:那你就留下,边找机会呗。
对方:可留在这里没前途啊。
我:……
或者这样——
对方:我男朋友脾气特别不好,我们几乎天天吵架,快崩溃了,要不要跟他分手?
我:如果你不能忍受、他又不能改变,那就分啊!
对方:可他除了脾气差,其它都挺好的,分手不知道能不能找到更好的啊。
我:那你就先观察着,过段时间再说呗。
对方:可我年纪也不小了,拖着也不是办法啊。
我:……
有些人向你请求建议的时候,并不是真的想要你给建议,他是在把本该自己解决的问题推给你。
而当你真的顺着他,给出一个答案的时候,他就成功甩锅,把责任转嫁到你身上了。
他不愿意自己做出决定然后承担相应的责任,他想要的,就是让你帮他做决定,然后当结果不好的时候,他可以逃避自己的责任,觉得自己并没有任何错。
自己感情不顺是因为误听了你的建议,工作不顺是因为误听了你的建议。总之,在这个过程中,他加强了对自我的认同,觉得自己一直没有错,错在误信了你的建议。他是受害者,而受害者是无辜的。
但是,任何想要逃避责任的行为,都会成为我们找到答案的巨大障碍。他们获得了对自己的认同,获得了自己对自己的同情,却输了其它的全部。
几年前,我曾经极其推崇原生家庭,我从中知道了自己很多性格特质的来源。
比如不够自信,每做一件事情,都是别人比我自己更相信我能做好,而且最终结果往往比我的目标更好。
还比如我好胜心过强,只要一件事情做得不如别人,就会非常焦虑。我觉得,原生家庭能够解释我的一切行为。
但后来,我发现了问题。因为有一次,我跟我妈讨论生育问题的时候,我说:“我觉得自己还是不适合生孩子,小时候经常跟你说话,你对我很不耐烦,到后来我就有了社交恐惧症,这对我的生活造成过巨大的影响。我觉得,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太大了,我怕我做不好。”
我妈妈听了,看到她有点眼泛泪花,特别难过,说:“对不起,是妈妈当时没有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没想到对你造成了这么大的影响”。
其实我说这件事情,多少是有些责怪她的,我觉得自己曾经的社交恐惧是她造成的,所以我在抱怨。
但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做得太过了。她的养育方式固然不是最完美的,但那又怎么样呢?
我一样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咨询顾问,一样能够跟客户侃侃而谈,一样能够通过不断认识自己、从而对自己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有了清晰准确的判断。
我的人生并没有很糟糕啊!
而我,为什么要用妈妈那些曾经不够完美的行为来责怪她呢?对原生家庭的认识,是为了更加了解自己、从而克服一些不好的方面、成为更好的自己、过上更美好的人生。
而我却将它变成了一些事情做不好的借口,并且用它来惩罚自己的家人、让他们内疚,是不是反而把我的生活变得糟糕了呢?
到现在,很多人跟我说他们的原生家庭、说起父母的种种行为对自己造成的伤害,我都会跟他们分享这个事情。
当然,一些人最终没有听得进去。
也许,大部分人认识原生家庭,并不是想更好地认识自己,而只是为自己的失败人生找一个借口罢了。
所以,抛弃那些“都是因为XXX,所以我才XXX”的想法,这种想法可能会让你获得短暂的自我认同,让你觉得自己是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但于事无补。
套用那英的一句歌词:
你拿人生当成了赌注,赢了自己的认同,却输了世界的全部。
三、受困于思维定式
有一个经典的小游戏:九点矩阵。据说95%的人第一次做不出来,你们可以试一下。
具体要求是:只用4条直接,连接下图所有的点,要求永远不会有一条直接通过任何点两次,而且你的笔不能离开纸面,需要连着划线。
怎么样?做出来了吗?
答案往下翻就会有,但我们先说:为什么大多数人没有做出来呢?
很简单,我们在大脑中,我们都认定了一点:就是我们的线条是不能超出正方形框外的,我们的大脑中虚构出了一个正方形外框连接所有的点,然后把这个作为我们的界限。
我们常常习惯于为自己的思维设立边界,而这个边界会让我们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实际上,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是跳出框架,答案如下:
所以,思维定式是阻碍我们找到内心答案的另一个障碍。
每当我思考不出一个解决方案的时候,我都会想:既然这个维度上找不到答案,那么我是否应该跳出现有的维度,从更高的维度、相反的维度或者平行的维度去思考问题呢?
这些问题几乎是各有利弊,如果从这个维度来看问题,理性的方式是:把所有选择列出来,然后列出各自的利弊,最后互相比较。
但是这种方式,几乎无法得出任何解决方案,因为任何弊端你都会想要规避,在这个维度上思考,你会一直停滞不前、摇摆不定、反复纠结。
但是,如果拔高一个维度思考,不思考具体决策,而去思考决策的整体原则,就能够找到解决方案了。
比如,这些决策的原则应该是什么?是学习效果。那么从学习效果来说,哪个选择更好,我就选哪个。这么一来,所有问题都能解决。
无论拔高维度、相反维度还是平行维度,其实都是跳出了原本的维度去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出最后的答案。
面对问题的时候,永远不要给自己预设一个界限,把真正的答案排除在界限之外。
当我们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如果能够拨开情绪、直面责任、冲破思维界限,就一定能够看到那个最终答案。
我们永远不需要另一个人,来给自己的人生提供一个正确答案。
CIO之家 www.ciozj.com 公众号:imci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