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到底是艺术还是科学

来源:界面 作者:李宁

管理长久以来被许多管理者推崇为一门艺术。由于艺术创造往往是在经验的基础上,依赖直觉、灵感创作产生的,当管理者将管理视作一门艺术的同时,他们的决策思维、管理方式也就随之确定。

研究表明,大多数管理者进行决策时,他们常倚重个人的工作经验和直觉来进行决策。问题是,他们依照经验和直觉所作出决策的效果真的有效吗?管理者的经验和直觉总是符合事实的真相吗?

例如,我们的日常经验和直觉告诉我们,物质奖励和绩效薪酬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让员工更努力工作。因此,管理者普遍采用物质奖励作为有效的激励手段来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然而,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基尼兹和罗斯切尼教授曾经设计过一个实验:学者将180个高中随机分为三组,给他们的任务是募捐善款。每一组学生有不同的激励政策:第一组学生只受到言语上的激励;第二组在言语激励的基础上学生可以保留1%的筹款作为物质奖励;第三组在言语激励的基础上学生可以保留10%的筹款作为物质奖励。

实验的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没有任何物质奖励的组平均筹得238.6美元,第二组(1%物质奖励)平均筹得153.6美元,第三组(10%物质奖励)平均筹得219.3美元。

为什么经验直觉错了?

很多时候,经验和直觉可以帮我们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迅速做出判断。但是正确性却未可知。人的认知偏见倾向于记住自己正确的时候,选择性忘记自己错误。于是当我们对经验直觉过分依赖的时候,往往会错而不知。

杰克·韦尔奇作为一名成功的CEO,其在GE推行的各项管理政策也被奉为管理艺术的经典代表。其中最受推崇的是GE的强迫排名体系(Forced Ranking System),然而这套系统在其他多个企业的应用结果却不甚理想。

一项针对200多家超过2500名员工公司的调研结果表明,虽然超过一半的企业使用强迫排名体系,然而这个系统却造成了公司生产效率下降,员工公平感、士气、协作和投入度的降低。

归其原因,任何一个管理政策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时机,以及其作用的内在规律。在GE成功的管理措施未必在其他的企业就一定可以成功。经验和直觉往往使得管理者关注于管理措施本身,而无法准确把握到其适用的条件和内在规律,犯了刻舟求剑的错误。

管理是一门科学么?

科学强调规律的普适性和内在规律的可预测性。如果管理作为一门科学,管理者就可有效地将具有艺术性的管理实践具化成一些可以复制可以学习的原则,并明确这些原则的使用情景和范围,进而根据不同的情景选择最优的管理决策。

科学不一定使管理者获得管理的真相,却可以提升管理者接近管理真相的概率。

一系列的研究,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企业管理者的科学素养对管理效能的积极作用,从而一定程度地反映了管理的科学属性。因此,从科学的角度解读管理,可以有效地使管理者避免经验直觉偏差带来的决策失误,进而提升管理效能。

循证管理——从艺术到科学的转变

然而,管理学的研究和企业实践之间依然存在巨大的鸿沟。许多经过科学研究证实的有效管理手段和方面,并没有在企业管理实践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众多的管理者,即使接受过良好的管理教育,还是依赖自身的经验、直觉来进行日常的管理决策。基于此,过去十多年中,众多管理学者开始思考如何弥合管理研究和实践之间的鸿沟,如何更好利用管理研究多年积累的研究成果来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效能,并提出了基于证据的管理,即循证管理(Evidence based management)的思想和方法。

循证管理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并且绝大多数情况下管理者都可以用已知最佳的研究证据来指导他们的管理决策,以此来避免受到人的经验以及直觉偏差的误导。

例如,在企业招聘环节中,面试往往是最为常见的筛选候选人的手段和工具。面试又分为结构化面试和非结构化面试两大类,结构化面试强调面试问题和评分标准的统一化,用统一的问题和标准的评分来评价不同的面试者。相反,非结构化面试更多依赖于不同面试官的个人面试经验,不同的面试官针对不同的应聘者往往会提出不同的问题,评价标准也因人而异。

哪一种面试更能有效筛选出优秀的应聘者呢?大多数的职业经理人更偏爱非结构化的面试,因为非结构化的面试给予面试官更大的发挥空间,更依赖面试官的经验和直觉判断。然而,研究表明,结构化面试的有效性要远远超过非结构化面试。因为结构化面试可以最大程度减少面试官的主管偏见和决策偏差。通过循证管理,企业可以避免长时间践行着被科学证明无效的管理措施。

如何践行循证管理?

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管理者,也可能做出错误的管理决策,践行着无效的管理措施。管理者如何在管理中避免这些错误,在不同场景中均可以做出最优的决策?循证管理的思想可以为企业家提供一个管理的新思路,将管理不仅仅视作一门艺术,更多将管理视作有其内在规律的科学。只要抓住其内在的规律,就可以有效提升管理效能。那么,如何才能做一个基于证据的管理者呢?

首先,管理者应当转变思维,将管理视作一门科学,充分利用管理的内在规律进行科学决策。为什么管理长久以来会被奉为艺术?一个论点是管理的核心是人,而管理人是一门艺术,人无法预测,变化多端,因此需要管理者如同艺术创作一般针对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管理办法。然而,现代心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管理学的无数实证研究表明,看似每个人都不同,但是人的心理活动、行为规律是完全可以通过实证研究来测量、分析、预测,并且进行干预的。此外,循证管理思想和学历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许多具有MBA的职业经理人虽然有着管理学的学位,却日复一日的依赖自身的经验和直觉进行着管理实践。有些成功的企业家虽然没有任何高等学位,却在日常管理中依赖于数据进行管理,践行着循证管理的核心原则。

第二,管理者要具备批判性思维,不停地反思自己之前的经验,特别是成功的经验。管理的真相也许和我们的本能认知是截然相反的。人往往会陷入自己的固有思维中,只留意符合我们预期的数据,而忽视不符合预期的证据。好的管理者需要有勇气去挑战审视自己沿用多年的管理措施,甚至摈弃自己多年经验和直觉。

例如,当一个管理者多年来在公司实行非结构化面试来筛选候选人,在管理证据面前,他/她是否能够摒弃沿用多年的招聘模式而在公司实行结构化面试?此外,任何管理措施都是有适用情境,管理者要以怀疑的目光审视那些成功的管理措施,分析各项管理措施的适用条件,并判断这些管理措施是否符合自身企业的情况。

第三,善于搜寻和利用管理证据。循证管理的核心在于用可获得的最佳管理证据进行决策。管理者应当善于搜寻和利用证据。当施行任何一个管理措施的时候,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有研究表明这个措施可以提升绩效么(是否有效)?在什么情况下这个管理措施的效果最明显(适用条件)?是否有负面的效果?是否有更有效的其他管理措施?此外,每个企业自身都可能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对现有数据的充分挖掘也许能够更有效地发现针对自身企业最有效的管理措施。最后,企业在施行一项管理措施之前,可以运用循证管理的思想,在企业内部科学地验证这项管理措施是否有效。例如,企业可以在某个部门试点某项措施,并选取类似的部门加以对照,来确定该项管理措施是否有效,并决定是否可以在全公司范围内推广。

在信息社会中, 企业面临者多变复杂的经营环境,仅仅依靠企业家自身的经验直觉很难保证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将管理视作一门科学,并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的数据和管理研究所发现的最佳管理实践,也许是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效能行之有效的方法。最后对于管理者而言,“能否最有效地实行循证管理,不在于管理者知道了多少,更在于管理者能否认识到自己不知道多少。”


相关文档推荐

离散制造破局之道主数据管理平台重构.PDF

1742450737 詹慧超 4.6MB 37页 积分6

DEEPSEEK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PDF

1740034311 陈亚盛 3.89MB 60页 积分8

推倒部门墙跨部门沟通与有效合作.PPTX

1739245187 邱明俊 1.49MB 73页 积分10

跨部门沟通与协作.PPTX

1739245160  0.11MB 32页 积分6

跨部门沟通与协作.PPTX

1739245127  0.69MB 60页 积分8

跨部门沟通与协作.PPTX

1738975733 邱明俊 2.15MB 0页 积分8

跨部门沟通与协作.PPTX

1738899522  9.87MB 52页 积分6

抖音集团指标管理和消费体系实践.PDF

1737426532 施检军 4.97MB 28页 积分6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