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个人的命运观也能影响企业的命运
张若勇 界面

人的命运掌握在谁的手里?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

这些有关命运的问题是亘古难解的人类之“谜”。几千年来,人类意在揭开谜底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从古老东方的龟甲占卜、风水相术到中世纪欧洲流行的塔罗牌算命,都试图去预知和改变命运。如果认为命运可以被算出来,那么就相当于承认命运是前定或注定的。

相比西方人,东方人更相信有超自然力量主宰人的命运。在中国,自古上到君王关心国运大势,下到百姓关心个人前程,常采用占卜问卦的方式预知福祸吉凶。文化传承之下,中国人遵从天命的命运观延续至今。按道理说,信奉“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或“天命不可违”,通常会让人变得消极避世。但是,过去40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劳动人民这股热火朝天的干劲,与信命是格格不入的,也是用信命观所无法解释的现象。

文化与命运观

受不同文化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于命运形成了不同的认识和观念。按照个人掌控程度大小,命运观大致可分为三种:听天由命、人定胜天和认命变运。

听天由命命运观等同于宿命论的观点,认为命运是由外在力量决定的,并且是注定的和不可改变的。这种命运观在中国占有一定的市场,谚语“人算不如天算”、“百事分已定,浮生空自忙”、“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无不体现了类似的思想。

第二种命运观则强调个人对命运的掌控,认为通过努力可以将命运控制在自己手中。虽然这种个人能动论在西方更为流行,但为了鼓励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就,中国也有一些谚语表达出这种命运观。例如,“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意指勤劳可以改变和创造命运的朴素道理。民间流行的“双手改变命运”“爱拼才会赢”也表达的是类似的信念。

西方主流的研究认为,听天由命和人定胜天两种命运观是对立的,如果一个人相信听天由命,就不大可能相信人定胜天。但《“超越个人控制:认命变运信念何时以及如何促进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一文的作者认为,听天由命和人定胜天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维度,二者并非是相互排斥的,人可以与命运进行讨价还价,即相信人可以“认命变运”。持有这种命运观的个体既承认和相信命运无法完全掌控,又认为自己可以通过与命运讨价还价来争取更好的结果。

这一观点在中国传统智慧中亦可以找到对应,即人们常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人事而听天命”。

“认命变运”信念与企业家精神

跨文化领域的研究发现,亚洲国家的人们持有“认命变运”命运观的比例显著高于欧美国家,并在经济与社会约束较大的文化里更为常见。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向市场经济模式之后,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们面临的外部环境与西方企业的外部环境有较大的差别,典型特征包括法制不够健全、政策不够连贯和信息不够透明。这些环境特征对于当时的企业经营管理者而言是不可改变的现实。

联想公司的创始人柳传志曾提出过著名的“鸡蛋论”,他十分形象地比喻说: “一个鸡蛋孵出小鸡,37度半到39度的温度最为适合……到了100度一定不行。对于企业来说,1978年以前可能是100度的温度,什么鸡蛋也孵不出鸡来……到1984年我们办联想的时候,大概就是42度的温度。因此,生命力顽强的鸡蛋就要研究周边的环境,一方面促使环境更适合,一方面加强自己的生命力,以便能顽强地孵出小鸡来。”

在偏离最佳条件的区间,企业家抱怨自己生不逢时命运多舛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相反,在不顺意的转型经济环境中,一批批创业者没有向命运缴械投降,而是“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能够改变的”,成功地孵出了“小鸡”,参与创造并见证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奇迹。这就是“认命变运”的信念驱动起来的企业家精神。

新加坡管理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区颖敏、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秦昕、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志学,对中国企业管理者秉持的认命变运的信念、战略决策及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既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中国被当作是智慧哲理,那么企业领导人的认命变运信念是否促进了企业的创业导向(创新、超前行动和风险承担)和企业绩效(财务绩效和创新绩效)呢?

认命变运信念对于企业战略行为和结果发生影响,其背后的逻辑非常类似于创业学领域中的效果论(effectuation)。效果逻辑是,在充满不确定性并难以预测的环境中,具体任务目标无法明确,但创业者具备的资源或拥有的手段是已知的,他们只能通过现有手段的组合创造可能的结果,并开创新的事业。

效果逻辑与传统的因果逻辑迥然不同。

因果逻辑从给定的目标出发,重在从现有手段中筛选最优方案来实现目标;而效果逻辑则是从给定的一组手段开始,重在从这组手段中发现可能的结果,这里的结果不是预知的。因此,效果逻辑与认命变运信念的作用原理是相通的。三位学者以此认为,相信认命变运的高层管理者会坦然接受“成事在天”的结果,但他们却以“谋事在人”的积极态度,充分运用可获得的资源,创造机会去改变企业的现状,促生更强的创业导向,从而提升企业绩效。在动态多变的环境下,企业高管的认命变运的信念所产生的积极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实地研究

研究者在中国一所大学的EMBA学员中进行了问卷调查。

研究1的调查对象全部是具有核心话语权的企业高管,包括CEO和副总裁等,平均年龄40岁,在管理岗位上的任职时间平均有11.8年。研究2的调查对象同样全部是具有核心话语权的高管人员,平均年龄41.5岁,在管理岗位上的任职时间平均有12.6年。研究1和研究2的问卷都分两期发放。第一期问卷询问了高管的认命变运信念企业战略决策及战略导向;第二期问卷中,高管们填写了企业的财务绩效数据和创新绩效。

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企业高管的认命变运的信念与企业的创业导向、财务绩效和创新绩效都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并且,在环境动态程度高的情况下,其积极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管理启示录

将高管人员的命运观与企业的“命运”连接起来,为理解企业领导者的个人特征如何影响企业战略决策及绩效提供了新的洞见与启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人们相信命运存在和命数有定,并不能简单地被斥为封建迷信思想,在历史文化中能够找到其形成的根源。

一般人认为,相信命运存在,意味着一切(寿夭、贵贱、贫富、穷达)都是前世注定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失去了意义。但中国古人所言的知天命,不是否认人的努力,而是为努力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姑且不论天命是否真的可知,单看相信命运可协商的个人在命运划定的圈子里努力争取更好的结果,足以值得组织管理实践者思考该如何因势利导。

在实践中,持有认命变运信念的管理者,在面对挫折和厄运时,虽然承认面临的局限和约束,但并不放弃主观能动性,依然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

一方面,处于动态环境下的企业,应该甄选出持有认命变运信念的人来领导企业,或是通过培训让现有的管理者认识到自己的努力和命运在合力创造结果,如前所述,这有助于推动企业在战略行动上的创新和绩效,也提高了领导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命运的不可预知可能是相对的。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古代人惶惶于不测风云和旦夕祸福,将其归因成外力(比如神灵)无常。现在我们知道的是,在气象大数据的帮助下,风云并不难测;同样,如果有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相助,旦夕虽短,也可略知祸福。

类似的,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也是如此。曾经的商业败局,看似是败给了时势,其实可能是信息不全面造成的决策失误。这给持有认命变运信念的管理者提出了新挑战: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能改变的,区分二者需要越来越高的智慧。

(本文改写自“超越个人控制:认命变运信念何时以及如何促进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 ,《组织行为与人类决策过程》。原文作者区颖敏为新加坡管理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助理教授、秦昕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张志学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改写者张若勇为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视野》新知栏目副主编。)


CIO之家 www.ciozj.com 公众号:imciow
关联的文档
也许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