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问题,我们该怎样去思考

来源:36氪 作者:Susan Kuang

如果你问我,今年读到的最好的一本书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马克·曼森的《重塑幸福》。之所以很喜欢,是因为马克·曼森在书中用通俗有趣而又发人深省的方式揭示了生活的真相与幸福的本质。

说到幸福,很多人头脑中可能都会冒出这样的想法:“如果能够拥有X, 我就会很幸福。” 我们相信幸福是有算法的——只要获得某些东西,或者完成某些事情,我们就能够得到幸福,于是,我们不遗余力地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在追求那些我们认为能够给自己带来幸福的事情上。

然而,马克·曼森并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那种人们渴望的幸福状态根本不存在,因为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痛苦永远无法避免,就算你得到了自己想要得到的,你很快就会发现,不满和痛苦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照旧接踵而至。这就好像,在结婚之前,我们总是坚定地相信,只要嫁给了爱情,我们就会永远幸福,然而等到真的结了婚,我们才发现它只不过是一系列新问题和新烦恼的开始。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幸福,幸福只有通过不断解决问题来获得,解决问题才是快乐的本源。

不得不说,马克·曼森给了我一个以前从未有过的视角,而且他说的很对,因为我的确发现,很多人之所以过得不开心,就是因为遇到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于是就只能陷在困境和痛苦中。这个世界上其实不存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因为如果改变不了客观环境,那就改变自己,不管怎么样,我们总能找到一种方式来消除想法和现实之间的冲突,让自己更具适应性。如果我们能用积极地面对问题,并相信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那么我们就会努力去想办法,而且每次问题得到成功解决,我们就会对自己更有信心,也会对未来更加充满希望。

这样说来,幸福的难题就能得到解决了——幸福的关键不在于拥有,而在于学会解决问题,而想要解决问题,我们就得懂得如何思考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说说该如何思考问题,这些内容都是我根据自己长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做出的总结。

Part 1 问题是什么

我发现,大多数人在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都是想“该怎么办”,而很少会去思考“问题是什么”。这就使得很多人常常在还不知道问题是什么的情况下,就急着开始解决问题。想要成功解决问题,我们就一定得在开始行动之前,先弄清楚问题是什么。如果对问题缺乏清晰的理解,我们就只能凭直觉去行动,那么接下来的一切努力很可能都是白费。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我们会出现“不知道问题是什么”这样的情况呢?那是因为“问题”这个词有着多重含义:当我们说自己遇到了问题的时候,我们想表达的其实是,我们遇到了一个自己不想要的状况,此时的“问题”指的是某个我们不想要的处境或状态,而当我们向他人寻求帮助,别人问“你的问题是什么”的时候,他们真正想知道的其实是“你想要的是什么”,此时的“问题”指的是现实状态和理想状态之间的差别。

明白了“问题”的这两个含义之后,我们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到症结所在——我们之所以会出现“遇到问题不知道怎么办”的情况,是因为每次思考问题时,我们总会不自觉地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此时的“问题”上,也就是自己不想要的状态上,而不会去思考自己想要的状态是什么。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问题当然就得不到解决,因为所谓的解决问题就是找到某种办法,让我们达到自己想要的状态。

所以,解决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得想清楚自己想要的结果和状态是什么,问题描述的标准形式应该是:我现在的状态是X, 我想要的状态是Y, 怎样才能达到Y?

Part 2 问题到底是什么

当头脑中有了“理解和定义问题”这个概念之后,我们思考问题时的思路就会清晰很多,起码我们知道,解决问题之前得先想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再去思考怎样才能实现自己想要的状态,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个思维误区,那就是,我们所以为的问题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

问题1:我担心同事们不喜欢我,怎样才能让同事们都喜欢我?

如果用刚才提到的定义问题的方法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我们会发现这个问题中想要的结果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想要同事们都喜欢自己。然而,这个理想状态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它并不是我们可以直接掌控的——同事们喜不喜欢我们,是他们的选择,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如果把关注点放在自己掌控不了的事情上,我们就会发现,自己不管做什么都无法完全消除这种担心,而且还会活得很累。

如果我们想要的状态和结果不是我们自己可以掌控的,这就意味着,这个问题不是我们可以解决的,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退一步,重新去思考和定义问题。我们可以问自己这些问题:我为什么渴望这种状态?这种状态能够给我带来什么?这些问题能够引导我们去思考和挖掘渴望背后更深层次的需求和动机。

事实上,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本质上是一种缺乏安全感和自信的体现。假如能够明白这一点,我们就会意识到,真正的问题其实不是如何让同事们都喜欢自己,而是如何让自己拥有安全感和自信,有了安全感和自信,我们就不会再活在担心之中,而安全感和自信是我们可以通过行动和改变而获得的。通过重新思考和定义问题,我们就成功地把一个原本掌控和解决不了的问题,变成了一个可以解决的问题了。

问题2: 你能不能推荐一些书给我?

在定义问题的时候,我们还可能遇到另外一个困难,那就是自己想要的状态太过于模糊,比如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Susan, 你能不能推荐几本书呢?表面上看,对方想要结果和目标很简单,就是想多读一些书,但问题是,可以推荐的书太多了。如果你只是想消磨时间,对书没有什么要求,那很好办,随便推荐几本书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但如果你读书的目标不仅仅是消磨时间,那么随便推荐几本书是没有办法真正帮你解决问题的。

想要问题真正得到解决,我们依然需要用上面提到的方法去进一步挖掘自己背后真正的需求,这个时候,你需要问自己:我想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因为有某些知识上的困惑需要解答,还是因为看到他人都在读书,感觉有些焦虑,所以也想读书?如果是第一种情况,那么你就得明确自己想要通过阅读解答的具体困惑是什么,然后再去寻找相关的书籍,进行主题阅读,如果是第二种情况,那么你真正的问题可能还是如何还是如何获得安全感和自信,这个问题不是读几本书就能解决的。当然,除了这两种情况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可能,但是不管怎么样,你只有弄清楚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问题3:我怎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

问题4: 我怎样才能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虽然说这两个问题当中已经包含了明确的“理想状态”,就是做适合并且自己喜欢的工作,但问题是,这个状态太抽象和模糊了:怎样才叫做适合,怎样才算是喜欢?具体的评判标准是什么?而且这个结果也不是你自己可以控制的——就算你知道自己适合和喜欢怎样的工作,别人不一定觉得你适合,不一定会给你这个工作。除此之外,这个当中还充满着不确定性——你所谓的“适合”和“喜欢”仅仅是你某一时刻的想象,事实是否真的如此还不一定。

说实话,如果你想解决的是这样一个即模糊又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的“复杂问题”,你注定是找不到解决方案的,只会长期陷在不满之中,走不出来。这个时候,就需要把问题的范围缩小。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对自己此时的现状进行一些具体的分析开始,比如如果你不喜欢自己的工作,那么你就可以问自己,具体是哪些地方不喜欢,是工作不够有挑战,感觉不到成长,是同事不关系不够好,还是对薪资不满意?然后挑出一个此时最困扰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从这个问题开始。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就能把一个不知从何下手的复杂问题,变成了一个可以被解决的具体问题。

Part 3 关键点与解决方案

问题明确了之后,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进入解决问题的阶段。如果说定义问题的关键在于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那么解决问题的关键则在于准确找到实现目标的策略。

说实话,这个寻找策略的过程并不简单,因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各种问题,大多都属于复杂问题,这里所说的“复杂”指的是,我们想要追求的结果通常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这种状态存在着很多影响因素,这些因素之间又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这就为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极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为短期来看,很多事情都看似对结果有影响,但这种改变是暂时且不可持续的(只是暂时打破了之前的那种动态平衡),过不了多久,一切又会回到原来的状态,问题依然存在。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对于任何一个复杂问题来说,重要的影响因子通常只占极少数,甚至就只有一两个,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绝大多数,所以,只要控制了这些重要的少数因子,就能控制全局。从这个角度来说,解决问题或者说实现目标的关键,就是要找到那些对结果会产生至关影响的关键点,因为只要找到了这个关键点,然后把精力集中在这些事情上,我们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这实际上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二八原则”。

关于如何把“二八原则”用在生活和工作中,美国地产大亨加里·凯勒给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实用建议,那就是“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这也是他在带领公司走出经营危机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最重要的经验。加里·凯勒发现,想要取得最好的结果,就一定得“聚焦”,也就是要摆脱所有可以做但不是必须做的事,只专注于应该做的事,而根据他多年的成功经验,他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只有一件,只要做好了这件事情,其他事情就会变得简单了,或者不必要了。所以,他的成功秘诀就是不断问自己“那件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然后把关键之事做到极致,让其他一切都顺其自然。

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实现目标的策略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加里·凯勒的建议,即问自己: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我要做的那件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这通常是个头脑风暴的过程,我们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列出所有对实现目标有帮助的事情,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最有可能帮我们实现目标的策略作为解决方案。

Part 4 行动与试错

是不是找到了影响结果的关键点,问题就得解决了呢?当然不是。实际上,到现在为止,我们仅仅只是完成了问题的前期分析,也就是只明确了目标和行动策略,接下来就得开始行动了,要进入策略的执行阶段。不管我们想要什么,都必须通过行动去获得,只有得到了我们想要的结果,问题才算最终得到解决。

不过,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依照策略去行动,并不一定就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因为我们关于关键点的判断仅仅是一种主观猜测,它有可能是错,也就是说,我们选择的手段很有可能是无效的。

我发现,很多人在行动过程中都会不自觉地犯这样的错误,那就误把手段当成目的去坚持,而忘记了行动的目的。事实上,我们之所以会做某件事情,是因为我们认为这件事情能够帮助我们得到某种想要的结果,但如果一件事情做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得及时停下来反思,而不是继续坚持下去。

所谓的反思,其实就是退后一步,回到问题和目标的阶段,重新问自己这些问题:我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想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当回到定义问题的阶段之后,有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已经发生了改变,想要的东西也不太一样了。这是很有可能发生的,因为我们的想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随着经历的增加而发生改变。不管我们的想法是否发生了改变,对目标重新进行思考,都能帮助我们从更高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行为和选择,避免盲目努力。明确目标之后,我们接下来就得对手段进行调整,也就是重新思考关键点和解决方案,然后再根据调整继续行动。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试错”。试错是追求目标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因为当我们不知道如何去实现某个目标的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尝试,先选择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去行动,如果行动失败,那就选择另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再接着尝试下去。只要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通过行动和试错最终达成自己想要的目标。

最后补充一点,现在很多人都特别重视学习和成长,在我看来,最好的学习和成长方式就是解决问题,因为解决问题不仅能够很好地训练我们的元认知能力,还能促进我们进行相关底层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所以,不要害怕遇到问题,也不要期待他人来帮自己解决问题,而是要把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当成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解决的问题越多,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我们也会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和快乐。

解决问题的思路总结

第一步:理解和定义问题

问题 = 现实状态和理想状态之间的差别

问题描述:我现在的状态是X, 我想要的状态是Y, 怎样才能达到Y?

另外,别忘了问问自己“为什么想要达到Y”,来确保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是准确的。

第二步:寻找关键点,确定行动方案

为了达到Y,我需要做的那件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当我做了哪件事情之后,其他事情就会变得简单了,或者不必要了?

第三步:行动与试错

根据策略,开始行动。如果一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那么一定是手段有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回到定义问题阶段,对目标进行反思:目标还重要吗?目标需要调整吗?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还可以做些什么?然后,根据这些思考对手段进行调整。

重复这个过程,不断思考和行动,直至我们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相关文档推荐

T GDWJ 016 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指南.PDF

1743652887  1.62MB 79页 积分6

AI时代的管理者全球思维.PDF

1743585702 邓子梁 1.89MB 16页 积分5

离散制造破局之道主数据管理平台重构.PDF

1742450737 詹慧超 4.6MB 37页 积分6

第八课 复杂推理 8.1 规划与智能体.PDF

1741174092 赵鑫 3.26MB 30页 积分6

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业务蓝图规划方案.PPTX

1740967415 黄云鹏 0.53MB 19页 积分5

智能工厂整体规划方案.PDF

1740101563  6.68MB 97页 积分8

DEEPSEEK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PDF

1740034311 陈亚盛 3.89MB 60页 积分8

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规划项目报告.PPTX

1740033519  2.75MB 91页 积分8

数据中台规划应用实践解决方案.PPTX

1739756939  2.82MB 64页 积分6

DeepSeek赋能职场.PDF

1739405448  4.45MB 33页 积分5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