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思维从“碎片化”变得更加“系统化”?

来源:运营派 作者:Lachel

先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外星人来访地球,你觉得他们更有可能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

你的反应是什么,会如何切入思考?

一般人可能会这样回答:

当然是恶意的,因为要争夺资源啊,你看《三体》里面的三体人侵略地球……

或者:

应该会是善意的吧。毕竟打起来是双输,和平贸易才能带来双赢嘛……

这样的反应没什么问题,但想一想:真的这么简单吗?“争夺资源”能完全构成侵略地球的原因吗?和平贸易带来双赢,一定能推出“善意”吗?

从逻辑的角度讲,这些断言都犯了“片面”的毛病。

也就是说,一个问题有很多种可能性,这些断言都只看到了其中极少的一部分,并把这部分当成了整体。

就像前面的例子。两个观点看起来都对,但是为什么彼此矛盾呢?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片面的,只看到了局部。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讲,这就叫做“易得性启发式”。

当我们面临一个问题时,我们最直觉的思考方式,是从记忆中提取“最熟悉”“最容易想起”的信息,用它来主导我们的思维。

这种方式非常高效,最节省大脑能量,但同时也最容易导向片面。

消费主义的秘诀之一,就是通过广告轰炸,在你大脑中隐秘种下概念和情景联结(比如德芙和丝滑,海飞丝和去屑……)。

这样,当你进入消费情景时,相关的记忆就会被激活,从而走上商家们为你铺好的道路。

那么,如何克服这个大脑天生的弱点,更全面、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呢?

这也就是今天想聊的:如何让思维从“碎片化”变得更加“系统化”。

什么是思维“碎片化”的表现呢?

把别人的观点当自己的观点,只是在转述和“复读”;

思考问题时容易片面,把局部当成整体,轻率得出结论和断言;

没有自己的立场,摇摆不定,容易偏信某一方,又容易被轻易说服;

……

简而言之就是:容易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想法”。

这就是未经训练的情况。我们总会下意识接受外来的信息,并以其作为“支点”,去接受和理解新的问题。

但很多时候,这些“支点”往往是不稳固的,从而,建立在上面的一系列推论和逻辑演绎,同样是缺乏根基的。

另一方面,对于不熟悉的领域,我们往往会无从入手,更无从把握其整体和全貌。

只能抓住一鳞片爪,试图从中窥探其结构,在一头雾水中去摸索,这就会犯片面和没有重点的错误。

而经过有效训练的人呢,哪怕是面对一个不熟悉的领域,全然陌生的问题,也能提纲挈领,用一套有效的思维方式去切入和思考。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训练思维,让它变得更“系统化”呢?

今天,分享一套简单易行的锻炼方法。

当然,这只是一种“训练”—— 它并不能帮你解决实际问题,或者拓宽你的知识面,但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的练习,把这套方式内化成自己的思维习惯。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在面临问题时,能进行行之有效的思考。真正拥有“自己的想法”。

一、定义澄清

拿到任何一个问题,第一步,一定是问这么几个问题:

  • 它值得我关注吗?

  • 它的描述真实有效吗?

  • 它的每个概念定义清晰吗?

这个筛子可以筛掉绝大多数问题。它们要么是不重要的“噪音”,要么是道听途说、不可靠的小道消息,又或许本身表意含糊,没有讨论和思考的价值。

另一方面, 它也可以提醒你:当你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时,当你开始为一句话而兴奋、焦虑、愤怒时,请务必弄清楚:

它说的是不是真的?你对它的用词是否有任何误解?

共识是一切的基础。只有当大家对讨论的事物达成共识时,讨论才是有意义的。

我们用最开始的例子套进去:

如果外星人来访地球,你觉得他们更有可能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

在这个问题中,关键词是什么呢?外星人,善意,和恶意。

那么,外星人的定义是什么?—— 你可能会觉得这很简单,但考虑一下:人类移居火星后建立火星文明,几百年后重返地球,你觉得他们属于“外星人”吗?

又或者,人类造访火星后,带过去一些简单生物,经过了许多年,它们在火星上繁衍,演化出跟地球全然不同的发展路径,又随着飞船回到地球。

你觉得它们算外星人吗?

同样,什么是善意和恶意?表面上呼吁和平,暗地里攫取资源、掠夺劳动人民,这算善意吗?

诸如此类。如果事先不作明确的定义,我们就非常容易陷入“自说自话”的怪圈里面 —— 双方讨论的,很可能压根是不同的事物。

这里,让我们暂且作如下定义:

外星人:指在其他星球上独立形成、演化,跟地球人毫无关联的独立智慧生命。

善意:指出自主观意向的,以双方共赢为基础的合作行为。

恶意:指出自主观意向的,以掠夺、侵略对方,来壮大己方的行为。

接下来,我们看下一步。

二、假设驱动

当你面对一个问题,不知道从何入手,不知道该怎么办时,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呢?

就是先不管三七二十一,给自己安排一个立场,假定你支持某一方,站在它的角度去思考,去“替它说话”。

比如:我也不知道外星人是善意还是恶意,怎么思考?那就不妨先假定,他们是恶意的,我们要警惕他们。

然后,我再给自己找理由:如果外星人是恶意的,那么,我可以找到哪些理由,来支撑这一点?

比如:

地球上,当一个人类文明遇上另一个人类文明时,几乎100%都是以争斗和征服开始;

文明要发展,一颗星球上的资源是必然不够的,侵略地球是最简单、最快速获取资源的方式;

他们的科技水平可能远远超出地球,甚至用不上“侵略”,只是消灭一只虫子那样简单;

如果不把潜在的竞争对手干掉,它将来可能会反过来把你干掉(黑暗森林);

……

这是一个头脑风暴的过程。在这个阶段,你可以提出任何有可能性的说辞,去丰富立场的支撑。哪怕很荒诞也不要紧,我们一会还有一个环节。

如果你发现,自己似乎很难想出足够的想法,那说明你在这方面积累的信息,可能太少了。

这时,可以试着去搜寻相关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库。

同样,搜索时,不妨带着预设的立场“我要说服人类抵抗外星人”去做,这样会更高效。

例如:我们可以去搜索科幻作家的作品,找到其中持相对应态度的部分,看看他们是怎么想的,借用他们的观点。

当然,反过来也是一样的,你也可以从“善意”入手,去尽可能多地罗列出支持的理由。重点是打开思维,让自己进入思考和发散的状态中。

三、反向演绎

列举了足够多的理由之后,让我们停下来,检视一下。

在上一步中,你列出的理由,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归纳,一类是演绎。

什么是归纳呢?举个例子:

地球上,当一个人类文明遇上另一个人类文明时,几乎100%都是以争斗和征服开始。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外星人遇到我们,第一反应也会是征服。

这就是一种归纳推理。它是用过去的经验,去推断未来可能发生的事实。

不是说归纳推理不好,它当然是有用的 —— 但很多时候,它只能作为一个经验法则,给我们一定的参考意见,而不能作为支撑性的理由。

因为它隐含了一个判断:过去发生了什么,将来也有可能发生什么;我们是什么样的,别人也可能是什么样的。

这是一个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判断,因此,它的效力是存疑的。

因此,让我们先把归纳推理放在一边,看一下剩下的部分 —— 也就是演绎推理。再针对每一个推理,去反问“为什么”。

注意:每一步的“为什么”,都必须是演绎推理—— 亦即,你不能用故事、实例来作为原因,而必须提出一个更加根本、更高层级的前提来阐述。

比如:

为什么他们的科技水平可能远远超出地球?

因为他们能进行星际旅行,而地球还不能,所以至少在宇宙航行上,他们的科技远超地球。

为什么在宇宙航行上科技发达,能推出他们的武装科技也发达?

因为科技的发展往往是并行的,一个文明绝不会只发展其他科技,而不发展武装科技。

为什么文明绝不会只发展其他科技,而不发展武装科技?

因为如果一个文明这样做,它就会失去自保之力,从而被其他觊觎其科技和资源的文明吞并。

……

这里要区分清楚“演绎推理”和“滑坡谬误”。什么是滑坡谬误?把可能当成必然,才叫做滑坡谬误。

所以,你要记住:我们到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可能性”,在进行可能的推演和思考,而不是必然结果。

当然,如果本身很荒诞,找不出理由去支撑它,那就在这个环节,把它剪掉。只留下能够自圆其说的部分。

这一步,很多人会天然地排斥 —— 我们都是讨厌问“为什么”的生物,渴望简单直接地接受一个观点、立场和信息。这是和大脑在作斗争。

但也唯有这样,不断克服惰性,才能超越大脑在进化过程中,所一直存留下来的弱点和缺陷,抵达理性的道路。

四、翻转支点

当我们对每一个理由进行反向的演绎拆解时,你会发现,它们不会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一定会抵达某个终点,无法再继续问“为什么”。

这些终点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信念。

简单来说:他们就像数学的公理一样,是根植于我们心智之中,被我们认为必然为真、不会违反的东西。

我们的一切思考,都是基于这些信念所进行的。它们就是我们思考的支点。

像上面的例子,当你继续追问:为什么一个文明没有自保之力,就会被其他文明吞并呢?

你可能会得出一个结论:因为任何一个文明,都想用尽可能小的成本,去获取尽可能高的收益。

你会发现,到这里你可能就无法再继续问下去了,所以:用尽可能小的成本获取尽可能高的收益,可能就是你的一个信念。

你会默认这是真的,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不会去怀疑它的真实性。

但让我们再迈出一步,强迫自己去思考:

如果存在这么一个社会,文明之间是友好的,大家都追求知足常乐,不会贪得无厌,也不会无休止地扩张,从而没有必要去吞并—— 这种想法有可能为真吗?

不妨在这个基础上,站到信念的反面,去思考:如果假定它错了,会怎么样?

比如:很多人的信念可能是男主外女主内,那不妨思考一下:如果反过来,会怎么样?会带来什么变化?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很多人可能一直认为“我要跟周围的人保持一致,否则就会被排斥”,不妨思考一下:

如果反过来,就不跟他们一样,会怎么样?我们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和选择?

这是我很推崇的一种思考法。它非常困难,因为本质是打破我们的思维惯性和一直以来的框架。

但慢慢的,习惯这种思维模式之后,你会发现,很多你所固执认同的东西,真的并非像你所想像的坚不可破。

甚至,你可以从翻转的支点出发,再次进行逆向的演绎推理:

如果宇宙不是一片黑暗森林,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大家都克制而友好,会怎么样?可能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如果你觉得反过来想也有可能成立,不妨在你的脑海中(或是在笔记本上),把这种成对的可能性删掉。

因为在你心智中,它成立的可能性被削弱了,已经不足于支撑你的观点。

五、提出问题

经过以上步骤,在你的思维中,还会剩下一部分的理由。它们要么难以反驳,要么缺乏足够信息,无法做出有效的判断。

这时,你要做的是什么呢?是把后者标记出来。

这些问题,就是你思考过程中的收获,它们才是议题本身的关键。

正如一位读者的留言:学了我的很多文章,有一个收获就是,现在思考问题,会更多考虑提问,而不是下意识地回答。

这说得很对,思考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提问的过程。

为什么呢?很简单。回答是一种封闭的行为,它相当于把一条路封住了;但提问是一种开放的行为。

这就给了你继续学习的可能性,也给了你弄懂、弄透这个领域的方向。

通过不断逼近自己的支点、进行逻辑推演和检验、审视,你会抵达问题的核心,会从混沌之中摸索到大致框架,知道应该问出哪些问题,获取什么信息。

思考的本质是什么?是对信息进行整合和加工。在没有足够充分信息的情况下,思考就是无根之本,是不可能给出任何有效答案的。

这时,你要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思考,发现自己需要什么信息。

然后,去获取、学习和积累,把它们纳入知识体系,成为新的思考的素材。

再基于这些新信息,去解答之前的问题,对发散出去的可能性,重新进行梳理、收敛和整合。

这就是我所说的:思考和讨论,永远不是为了决出一个输赢,而是为了更加接近真理。

把一切都看作学习的机会,你会看到全然不同的世界。

六、整合提炼

最后一步,就是结合所有信息,对各种理由和可能性进行一个综合提炼。

不妨这样反问自己:

  • 这些观点和理由中,哪些是最重要的?

  • 我可以如何总结它们?

  • 它们能说服我吗?

不妨从1到10,给一个最终的打分 —— 它就代表了你对该立场整体的观感。

到此为止,你就已经完成了一次初步的思维训练。

但这仅仅是初步而已。

下一步,自然是回到第一步,针对另一方的立场,再次重复一遍。给另一方立场,也作出一份总结、陈述、打分。

如果还有余力,不妨继续考虑:

  • 这些观点有哪些是可以整合起来的?

  • 我如何理解和表述整合之后的结果?

  • 比起单方立场,它是否更有说服力?

这就是更高一层的思维了,也就是我一直强调的“正-反-合”思维。

到此,才算是一次完整的思维练习。

你不但锻炼了思考能力,而且真切地把各种“碎片”梳理整合了起来,让它们构成了一张网。

最后,还是强调一下:

这不是一种解决方案,而是一种训练的方式。你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反复不断地练习,才能体会到思维的改变和进化。

甚至,慢慢的,你会体会到思考的快感。

试着去拥抱这种感觉。: )

最后,布置一个小练习:

不妨针对“全球首例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用这套训练方法,去进行一次思考练习。并记录思考过程。

这就是对于思考的“元认知”。

你会更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思考。


相关文档推荐

离散制造破局之道主数据管理平台重构.PDF

1742450737 詹慧超 4.6MB 37页 积分6

第八课 复杂推理 8.1 规划与智能体.PDF

1741174092 赵鑫 3.26MB 30页 积分6

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业务蓝图规划方案.PPTX

1740967415 黄云鹏 0.53MB 19页 积分5

智能工厂整体规划方案.PDF

1740101563  6.68MB 97页 积分8

DEEPSEEK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PDF

1740034311 陈亚盛 3.89MB 60页 积分8

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规划项目报告.PPTX

1740033519  2.75MB 91页 积分8

数据中台规划应用实践解决方案.PPTX

1739756939  2.82MB 64页 积分6

DeepSeek赋能职场.PDF

1739405448  4.45MB 33页 积分5

推倒部门墙跨部门沟通与有效合作.PPTX

1739245187 邱明俊 1.49MB 73页 积分10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