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率却无效果,你需要用好OKR

来源:界面 作者:李檬

我最近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做好任何事情,目标和指标要如何统一?

针对这一问题,我想讲两个事例:

事例一

18世纪末,英国政府决定将罪犯发配到澳洲,而且雇佣私人船主运送犯人,依据实际上船的犯人数目,政府付给船主费用。

英国政府很快发现:犯人的死亡率平均高达12%,最严重的高达37%。政府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派监督、派医生、规定犯人生活标准,对船主进行教育,都无法解决死亡率的问题。

最后,英国政府被迫换了一套付费标准——依据澳洲上岸的犯人数目付费,犯人死亡率很快下降到5%以下。

结论:目标当然是对的,但指标错了,事情会搞砸。

事例二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国内已经出现成千上万的省级、市级、县级高考状元,但现今看来,“高考状元”当中真正进入社会精英阶层的并不多见,大多成了平庸之辈。

一位1980年代末的省级高考状元有过一段感言:“一回首忽然发现,原来,我一生种种的努力,都是在接受被动的考试指令、考核指令,这都只是为了周遭的人对我满意而已。我战战兢兢将自己套入别人设定的行为模式……”

结论:指标也许没问题,但目标错了,方向会走偏。

政府、企业甚至人生都是一样的,都要有好的目标管理——指标、目标要协调统一。

“目标管理”概念是彼得·德鲁克发明的,在绩效管理的具体操作中有两个方法:一是通过KPI(关键绩效指标),将目标转化成为各个绩效指标;二是通过OKR(目标与关键成果),把目标转化成为各个小目标的累积。

KPI与OKR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在我看来,KPI绩效管理,就像“程序员写代码”,系统怎么运行取决于你写了什么;OKR绩效管理,就像“AI(人工智能)工程师设计算法”,系统可以根据数据、场景自动学习和进化。

目前看来,谷歌、英特尔、Facebook,以及拼多多、今日头条,靠的都是OKR算法思维。

那么,KPI与OKR是否真的高下立判?在此,我想基于三个方面系统阐述我的看法:

1,为什么说OKR管理方法是要解决“高效率的无效果”?

2,目标设计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

3,如何综合运用KPI与OKR管理方法全面提升做事效果?

彼得·德鲁克有一段名言:“有些人行动不便,活动空间非常小,反而做了很多事情。大多数人行动方便,满世界跑,但一年下来干成的事情实际上非常少。”

所以,我相信“效果为王”,反对“高效率的无效果”。

为什么说OKR管理方法是要解决“高效率的无效果”?

如果仅仅考虑“效率”一个维度,没有人可以拼得过计算机。那么,计算机的“超强工作效率”是如何实现的?

清华大学史元春教授做过30年的计算机科研,体会最深的部分就是“Addressing(目标位置)”。

比如你向AI机器人发出指令:帮我拿一下客厅茶几上的那个白色的糖盒子。计算机会很快找到客厅对应的房间位置、茶几对应的家具位置、白色糖盒子对应的空间位置,然后根据“行动优先级排序”和“统一的规则(算法)”,确定一条实现目标的最短路径。

注意:当中有三个关键要素——目标位置、行动优先级排序、统一的规则。影响工作效率的负面因素,基本上也源于这些要素。

做同样一件事情,团队中不同人对目标位置存在不同估测,不同人资源、能力以及私心的原因,行动优先级排序也有很大差异,统一的行动规则和原则也就难以执行。

所以,公司目标管理往往强调“数字定量化”,即KPI,这样有三个好处:

1,如果只是将目标定性,比如你的目标是“提高客户满意度”,当中模糊空间太大,不使用数字,很难知道自己离目标有多远;

2,“数字定量化”是要给定一个客观评价标准,比如你说公司业务结构优化、商业模式进化,这个“优化”和“进化”到底是什么意思,不同人理解可能完全不一样;

3,“量化目标”的最大作用是凝聚共识,有了确定的数字才会有大家理解上的一致性,进而确定目标共识。

可是目标管理最糟糕的,就是“高效率的无效果”,甚至“高效率的负能量”。

国内有一个二流手机公司,产品设计的目标管理十分“清晰”。比如,要想超越苹果iPhone,手机就要更薄一点,速度就要更快一点,外观材料就要更酷一点。可是,手机越薄散热越难,速度更快更加耗电,外观材料的选择又受制于功能器件。结果,往往你自己认为的优异产品,上市以后,效果远远不如预期的理想。

我看,这就是一个合成谬误——几个好东西加起来,做成了一个坏东西。

海底捞也曾将一个目标,分解成为几个“量化指标”并计入KPI考核。比如,为了“提高客户满意度”,在客人的饮料杯到了1/3的时候,一定要给客人续上,否则就会影响KPI考核和奖金。结果,员工“过度服务”,客人就是爱喝也喝够了,伤害了顾客体验。

KPI管理方法,其实是模仿“计算机思维”,将一个总的目标,持续分解到每一个环节上,“目标位置”量化落地,希望实现“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正面效果,但往往事与愿违。因为计算机不用考虑人的感受,效率超强,但评估实际效果还得靠人。

OKR管理方法如果不能平衡好“效率”和“效果”的微妙关系,也是很难做出成效的。

目标设计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

2016年,索尼公司负责机器人研发的常务董事土井利忠,发表了一篇重磅文章《绩效管理毁了索尼》,直指KPI化的日本公司、KPI化的日本社会正在“成为僵尸”,“创新基因正在死去”。

核心观点是KPI化的管理,“使研发人员为了外部的考核指令工作,丧失了内在的创新热情;那些短期内难见效益的工作,比如产品质量检验以及“老化处理”工序被忽视,为了完成业绩考核,几乎所有人都只提出容易实现的低目标……”

可是,华为大量引入日本工程师、日式KPI管理,强调“不要重新发明轮子”、“超过30%的创新是浪费”,反而诞生了很多“黑科技”,包括一开始没啥用、后来帮助华为在智能手机市场赢得巨大优势的麒麟芯片。

这里,我想提供一个衡量目标管理成效的新维度——有些工作强调“精确的正确”,比如流水线车间、市场销售等,适合目标量化;有些工作强调“模糊的正确”,比如技术研发,适合放大目标。管理者与员工都需要据此掌握好分寸。

曾经,华为销售部门招了一个奇葩员工,入职没几天就向老板任正非发了一份万言书,高谈公司战略问题。任正非的批复是“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明明你的工作,是要追求“精确的正确”,就是业绩数字说话,你偏偏要放大目标,这不是自取其辱吗?

2014年2月,Facebook开价190亿美元,收购了只有55名员工的WhatsApp。你要是从“业绩回报”角度考虑问题,那么马克·扎克伯格简直是疯了,该进精神病院。不过,扎克伯格将这次收购置于“连接全世界所有人”的目标下考虑,因为WhatsApp是在移动端连接人与人,区别起家于网页端的Facebook。这就是“模糊的正确”,事实证明,扎克伯格赌对了,马化腾就曾后悔自己出手不果断,错过了WhatsApp。

目标管理,尺度把握好了,可以“模糊的正确”,尺度把握不好,也会“精确的错误”,这种远近深浅才是管理艺术的精髓。

如何运用OKR管理方法全面提升做事效果?

20年以前,你下班了,就真是下班了。

现今,因为微信实时通讯,很多时候你下班回家以后,也被迫考虑工作问题。即使如此,我们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往往也并不令人满意。

很多现代技术包括电话、电梯、电脑、高铁、飞机甚至拉链、电动剃须刀等等,都在帮你提高做事效率。可是,你还是觉得太忙,没有时间陪孩子玩、没有时间去公园走一走、没有时间给朋友打个电话聊几句、没有时间回家看望父母。

你这么忙,都忘记生活了,也没见你成为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马斯克、乔布斯、洛克菲勒或者金庸、刘慈欣。回头检视过往,你的忙碌总是没啥好的结果,最后丢失了时间,自己还没想好“一生何求”,人就老了。

风险投资家约翰·杜尔很早以前,就开始用OKR反思自己的工作和人生。O是正确目标(Objectives),K是关键(Key),R是结果(Results),OKR就是目标与关键结果。OKR的雏形,是杜尔1970年代加入英特尔时,从安迪·格鲁夫那继承来的,此后他在硅谷大力推广并完善。现今,除了谷歌、亚马逊这等大公司,更多创业公司也很喜欢OKR,不仅因为这不和绩效挂钩,更是因为目标清楚明朗。

OKR管理的实际操作思路有两个:

1,将想法放大10倍

谷歌实验室已经做出了无人驾驶汽车、谷歌眼镜以及能在平流层四处漫游的Wi-Fi气球。有了这么多的成就,除了聪明人特别多之外,更得益于拉里·佩奇推崇的一条信念——把一件事情做到10倍好,往往比好10%还要容易一些。

你我尝试做一件新工作,做法不外乎两种风格:一是小幅改进,比如改变生产模式,那就只能取得10%的进步;二是重新开始,尝试另一种方式或者很多种方式,10倍的目标就逼着你利用勇气和创造力走智慧捷径。

拉里·佩奇曾说:“我情愿设定好去火星的目标,就算没有达标,我们可以去月球。这也实现了月球探测。” 

2,将想法透明化

《原则》的作者瑞·达利欧,要求自己公司每个员工,每个季度都给自己定一个或者几个目标Objectives,并且衡量目标是不是能达成关键结果Key Results,这几个词合在一起被称为OKR。

每个人的OKR会放到自己的网页上,大约半页纸长,大家都可以看到。如果谁没有制定OKR,一目了然。即使没人催你,大家看到你的网页上是一片空白,你自己都不好意思。临近每个季度结束,每个人会给自己的目标完成情况打分,完成了得分是1,部分完成的话,得分是0到1之间的一个数字,没完成的得分就是0。

瑞·达利欧强调每个人制定的目标要有挑战性,如果谁完成目标的情况总是1,并不能说明他工作好,而是目标定的太低。每个人将自己的工作成效完全袒露出来,避免了很多无效的沟通、不必要的猜疑,少了很多弯弯绕绕,直达目标结果。

约翰·杜尔甚至会把OKR用在个人生活中,比如管理家庭幸福指数。他发现,晚餐对家庭幸福至关重要,于是就把家人多团聚设为目标,把一个月至少20次家庭晚餐设为关键结果。最后实现了15次,完成率70%,基本达标。

OKR可以作为各种目标背后的管理支持,可以覆盖各种人类活动,可以使任何重要的事都变得可以衡量。

我个人觉得,真正好的目标管理,不是在公司的框架内衡量员工的工作成效就够了,而是你走出工作状态,还能保持那种充实感,也就是卓有成效的那种感觉,这才是目标管理背后真正的精神动力。

(作者李檬为IMS新媒体商业集团创始人兼CEO。)


相关文档推荐

B2B市场人DeepSeekAI提示词手册.PDF

1742949832  2.93MB 26页 积分6

AIGC如何助力工作和学习.PDF

1742949482 尹健 10.53MB 93页 积分8

DeepSeek政务应用场景与解决方案.PDF

1742949439  3.03MB 34页 积分6

2024年中国营销行业AI应用发展研究报告.PDF

1742803952  2.8MB 29页 积分4

AI落地应用最新工具集.PDF

1742450890  1.7MB 8页 积分4

离散制造破局之道主数据管理平台重构.PDF

1742450737 詹慧超 4.6MB 37页 积分6

DeepSeek提示词设计、幻觉避免与应用.PDF

1742351308 程希冀 2.5MB 47页 积分6

AI编程颠覆IT生产力.PDF

1741937491 丁宇 9.57MB 34页 积分6

从DeepSeek到ManusAI如何重塑企业价值.PDF

1741937117 华中科技大学 6.23MB 58页 积分6

相关文章推荐